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莊子的哲學智慧(2)

但是這個適合,有兩種的分別:一種是自動的,一種是被動的。被動的適合,如魚能游泳,鳥能飛,猿猴能爬樹,海狗能游泳,皆是。這種適合,大抵全靠天然的偶合,后來那些不能適合的種類都滅亡了,獨有這些適合的種類能繁殖,這便是“天擇”了。自動的適合,是本來不適于所處的境遇,全由自己努力變化,戰勝天然的境遇。如人類羽毛不如飛鳥,爪牙不如猛獸,鱗甲不如魚鱉,卻能造出種種器物制度,以求生存,便是自動的適合最明顯的一例。《莊子》的進化論只認得被動的適合,卻不去理會那更重要的自動的適合。所以說: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天運》)

又說:

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秋水》)

又說:

化其萬化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這是完全被動的、天然的生物進化論。

第二節 莊子的名學與人生哲學

上章所述的進化論,散見于《莊子》各篇中。我們雖不能確定這是莊周的學說,卻可推知莊周當時大概頗受了這種學說的影響。依我個人看來,莊周的名學和人生哲學都與這種完全天然的進化論有很大關系。如今且把這兩項分別陳述如下。

一、莊子的名學 莊子曾與惠施往來。惠施曾說:“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但是惠施雖知道萬物畢同畢異,他卻最愛和人辯論,“終身無窮”。

莊周既和惠施來往,定然知道這種辯論。況且那時儒墨之爭正激烈,自然有許多激烈的辯論。莊周是一個旁觀的人,見了這種爭論,覺得兩邊都有是有非,都有長處,也都有短處。所以他說:

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齊物論》)

“小成”是一部分不完全的;“榮華”是表面上的浮詞。因為所見不遠,不能見真理的全體;又因為語言往往有許多不能免的障礙陷井,以致儒墨兩家各是其是而非他人所是,各非其非而是他人所非。其實都錯了。所以莊子又說:

辯也者有不見止。(同上)又說大知閑閑(《簡文》云:廣博之貌),小知閑閑(《釋文》云:有所閑別也)。

大言淡淡(李頤云:同是非也。今本皆作炎炎。《釋文》云:李作淡。今從之),小言詹詹(李云:小辯之貌)。(同上)因為所見有偏,故有爭論。爭論既起,越爭越激烈,偏見便更深了。偏見越爭越深了,如何能分得出是非真偽來呢?所以說:

即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勝若,若不我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耶?(同上)

這種完全的懷疑主義,和墨家的名學恰恰相反。《墨辯·經上》說:

辯,爭佊也。辯勝,當也。《經說》曰:辯,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佊也。是不俱當,必或不當。

《經下》說:

謂辯無勝,必不當,說在辯。《經說》曰:謂,非謂同也,則異也。同則或謂之狗,其或謂之犬也。異則(馬)或謂之牛,牛或謂之馬也。俱無勝,是不辯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

辯勝便是應當的,應當的終必勝:這是墨家名學的精神。莊子卻大不以為然。他說你就算是勝了我,難道你便真是正確了,我便真不正確了嗎?墨家因為深信辯論可以定是非,故造出許多論證的方法,于是成為了中國古代名學史的一大光彩。莊子因為不信辯論可以定是非,所以他的名學的第一步只是破壞的懷疑主義。

但是莊子的名學,卻也有建設的方面。他說因為人有偏蔽不見之處,所以爭論不休。若能把事理見得完全透徹了,便不用爭論了。但是如何才能看到事理之全呢?莊子說: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齊物論》)

“以明”,是以彼明此,以此明彼。郭象注說:“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還以儒墨反復相明。反復相明,則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非非則無非,非是則無是。”莊子接著說: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

這一段文字極為重要。莊子名學的精義全在于此。“彼”即是“非是”。

“是”與“非是”表面上是極端相反的。其實這兩項是互輔相成的。若沒有“是”,更何處有“非是”?因為有“是”,才有“非是”。因為有“非是”,所以才有“是”。故說:“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秋水篇》說: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東西相反而不可相無,堯桀之自是而相非,即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的明例。“東”里面便含有“西”,“是”里面便含有“非是”。東西相反而不可相無,彼是相反而實相生相成。所以《齊物論》接著說: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郭注:偶,對也。彼是相對而圣人兩順之。故無心者,與物冥而未嘗有對于天下)。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這種議論,含有一個真理。天下的是非,本來不是永遠不變的。世上無不變之事物,也無不變之是非。古代用活人來祭祀,以祭神求福,現代的人便認為野蠻了。

古人用活人殉葬,現代的人也認為太野蠻了。古人以蓄奴婢為常事,如今文明國家都廢除了奴隸制度。百余年前,中國士大夫喜歡男色,如袁枚的《李郎曲》,說來津津有味,毫不以為怪事,如今也廢去了。西方古代也尚男色,哲學大家柏拉圖于所著“一席話”(Symposium)也暢談此事,不以為怪。如今西方久已公認此事為野蠻陋俗了。

這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又如古人言“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又說“不可一日無君”。如今便有大多數人不認這話了。又如古人有的說人性是善的,有的說是惡的,有的說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究竟誰是誰非呢?……舉這幾條,以表天下的是非也隨時勢變遷,也有進化退化。這便是莊子“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的真義。《秋水篇》說: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這一段說是非善惡隨時勢變化,說得最明白。如今的人,只是不明此理,所以生在二十世紀,卻要去摹仿那四千年前的堯舜;更有些人,教育二十世紀的兒童,卻要他們去學做二三千年前的圣賢!這個變化進化的道德觀念和是非觀念,有些和德國的海徳格爾相似。海徳格爾說人世的真偽是非,有一種一定的進化次序。先有人說“這是甲”,后有人說“這是非甲”,兩人于是爭論起來了。到了后來,有人說:“這個也不是甲,也不是非甲。這個是乙。”這乙便是甲與非甲的精華,便是集甲與非甲之大成。過了一個時代,又有人出來說“這是非乙”,于是乙與非乙又爭起來了。后來又有人采集乙與非乙的精華,說“這是丙”。海袼爾以為思想的進化,都是如此。今用圖表示如下:

(1)(2)(3)(4)(5)(6)(7)

這是甲 這是非甲 這是乙 這是非乙 這是丙 這是非丙 這是丁

這就是莊子說的“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犍为县| 黄平县| 民权县| 葵青区| 衡阳县| 淮南市| 渝中区| 陵川县| 叶城县| 依安县| 礼泉县| 阿尔山市| 女性| 蒲江县| 黄浦区| 沈丘县| 英德市| 长治市| 新建县| 新竹县| 宁津县| 雅安市| 邯郸市| 宿州市| 肥城市| 南京市| 广西| 贵定县| 清镇市| 阳朔县| 通辽市| 健康| 汉沽区| 广汉市| 望都县| 习水县| 长岭县| 蓬溪县| 探索|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