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近代哲學(1)
書名: 胡適的北大哲學課(卷四)作者名: 胡適本章字數: 5092字更新時間: 2016-11-02 21:32:51
第一章 古典哲學余波
現在倒數上去五十年,正是1872年,我們來看看那時候的哲學界是個什么樣子。傳統哲學日漸凋敝,新生哲學還在掙扎著,即將破蛹而出。哲學舞臺,像一個亂糟糟的戲場,鬧哄哄我方唱罷你登臺,浪漫主義,實證主義,唯意志論……
近代哲學的主要問題,知識的來源是什么,理性觀念還是經驗?知識的工具是什么,直覺的內省還是經驗觀察?認識的主體和對象是什么?什么樣的認識方法才是最可靠的?
這些問題已經沒人再感興趣,經過德國古典哲學的討論,黑格爾一死,好像這些問題也隨著思想巨擘而離世。思想界陷入亂象之中,今天信奉浪漫主義,明天又去追捧實證論,唯意志主義大師叔本華、尼采也把思想界攪得神魂顛倒。大家不再關注問題,不再思考,而是熱捧情緒,追逐非理性的宣泄。
這段時期的哲學,以達爾文及其后學的進化論思想影響最大,甚至今日英美唯實主義、美國實用主義都深受影響。在這段時期,思想界養成質疑的精神,沒有證據絕不相信,如要相信,必須有證據。此外,政治哲學的主題也在個人和國家的問題上徘徊,出現放任主義和工具主義兩種政治哲學理論。
一、浪漫主義
歐洲大陸上,浪漫主義哲學已到了衰敗分崩的時期。黑格爾死41年了。叔本華死12年了。培根說的“蜘蛛式”的哲學系統,從哲學家的腦子里抽象出偉大系統的狂熱,忽然冷落了,締造宏大哲學體系的雄心壯志再也不能贏取聽眾。
最有勢力的黑格爾學派早已分裂:“右”派的,變成衛道忠君的守舊黨;“左”派的,在宗教方面,費爾巴哈與斯特勞斯都進行了大膽的批評;在社會政治方面,有馬克思與拉薩爾的社會主義,同樣掀起社會政治學說的巨大變革。
二、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的盛世也早已過去,它的開端就是培根的經驗主義哲學。培根的思想要點集中在一句話上:知識即權力。他拿這個經驗主義的標準來評判當時大多數的學術,得出的結論是:它們都是知識冒牌貨。
因為它們不產生任何權力,沒有什么功效。當時的學術被他歸結成三類:媚俗的、空想的、爭執不休的。培根的經驗主義,實際上就是“實驗驗證”,產生實際功效的知識才是真知識,講“知識即權力”就等于講“知識即功效”。
孔德死了15年。第二年(1873),英國的密爾(舊譯“穆勒”)接著也過世了。英國還有一個斯賓塞,此時還正當盛時,但他早已蛻變成一個演化論哲學家,而不再是十九世紀上半葉的實證主義者了。因此,隨著幾位老實證主義大師相繼過世,斯賓塞轉投演化論哲學,實證主義凋零殆盡,逐漸被新興的唯心主義流派取代。
大陸浪漫主義的余波此時變成一種新的唯心主義,又叫做“客觀唯心主義”。這一派的遠祖是康德,但開宗大師是洛采。1872年,他的重要著作已出了不少。1874年,他的《邏輯學》出版;1879年,他的《形而上學》出版;1884年,這兩部書都譯成英文。在英國方面,德國系的哲學向來沒有勢力;但到這個時候,新唯心主義也漸漸有了代表,他們都傾慕黑格爾哲學,早期思想的黑格爾色彩很重,因此,這些新唯心主義者都曾是“新黑格爾主義者”。
從英國的哲學歷程來看,這段短暫的時期,難得英國思想界接受并傳播大陸哲學,一系列很有分量的作品也相繼出版發表。格林的名作《休謨哲學導論》,1875年發表。凱爾德《康德哲學》,1877年發表。這一派的英國大師布拉德雷的兩部難以理解的名著《邏輯原理》與《現象與實在》,此時雖然還不曾發表,但這個時代的英國哲學界,至少英國的大學教授所代表的哲學界,已經染上很濃的德國色彩。
第二章 新唯心主義
一、德國唯心主義 洛采
洛采精通醫學與生理學,受到科學觀念的影響,不滿意機械論的人生觀。他總想調和自然科學的機械論與浪漫派的唯心論。他從機械論入手,指出近世科學承認,一切現象都來自原子的交互作用。這些原子只是無數“力的中心”。
但是,究竟物的本體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呢?洛采要我們用類推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物的本體若完全獨立,那就不可知。我們只能由已知“推知”未知。我們之所以能直接了解自己精神的現象,全靠心靈的綜合力。宇宙的實際,也須轉換成精神的現象,方才可知。
洛采以為原子也是有生命的,不是死的。這里面有萊布尼茨的許多影響。實在有種種等級;人的心靈代表最高一級,其余的依次遞降下去,就是最低等的物質也有心靈的生活。
二、洛采之后
洛采以后,德國的新唯心主義思想家有哈特曼,費希納,心理學家溫德,都屬于這一派?,F存的老將奧伊肯,反對理智主義與自然主義,鼓吹精神生活,頗能替近代宗教運動添一個理論的基礎。
三、英國唯心主義 格林
在英國方面,格林的《休謨哲學導論》和《倫理學導言》新唯心主義的開山著作。格林是一個熱心改良社會的人,做了許多社會服務的事業。當達爾文的進化論引起許多激烈討論時,格林正當壯年。1860年6月30日,牛津大學辯論進化論的大會——生物學史上最有名的一場舌戰——,格林也在座,他那時還是大學學生。
對這種自然主義的人生觀,他總覺得不滿意。人不單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他有自覺力。人是那普遍心靈的一個影子,有欲望與情感。但人的欲望與禽獸的沖動不同,人能把沖動化成他自己的,變成自覺的,使欲望變成意志。人的特點就在于他能想像一個勝于現在的境界,并且力求達到那個境界。
四、布拉德雷
1.生平與著述
格林英年早逝,英國后起的新唯心論派的哲學家,要算布拉德雷最重要。他的哲學最不好懂,有人叫他做“近代哲學的芝諾”。他的名著叫做《現象與實在》。在這部著作中,他提出,本體是絕對的,完全的,無欠缺的。人類平常的經驗知識,都只是片面的,不完全的知識。
絕對的本體是貫通的,和諧的,無所不包的。我們的經驗知識,只是那大本體的一個具體而微的部分;雖不完全,卻非虛幻,也可以算是一個小本體。我們單靠思想知識,不能完全獲知絕對的本體。只有直覺,只有直接的感覺,可以使我們領略本體的大意。
2.絕對唯心論
自從布拉德雷以來,這一派不再模糊地叫“新唯心主義”,而是獲得一個新名稱“絕對唯心主義”或“絕對唯心論”。也叫“客觀唯心論”,何以又叫做“客觀唯心論”呢?因為他們一方面接受休謨與康德的經驗主義和唯心主義,一方面又想拿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來代替新興的進化論。絕對本體是可知的,卻又不完全可知。
人心的作用,能把散漫的感覺與經驗,組織成一個宇宙;這個宇宙雖不完全,卻非純粹主觀的,因為人人都有一個大同小異的宇宙;既然人人都有,互相印證,所以說是客觀的。
這個宇宙,這個宇宙觀,是進化的??恐R科學的進步,由孩童的宇宙轉變到大人的宇宙,由常人的宇宙轉變到科學家、哲學家的宇宙,由不完全的宇宙轉變到比較完全的宇宙,這種轉變就是進化。
布拉德雷的思想中混雜著康德和黑格爾兩種有沖突的哲學,康德在絕對本體和人能認識的現象間劃下不可逾越的鴻溝,黑格爾則堅持認為這條鴻溝不存在,所以,布拉德雷對本體的界定很矛盾:絕對本體可知,但又不能全知。布拉德雷的絕對唯心論既非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他還掙扎在兩種對立思想的交界處。
3.鮑???
這個學派,在五十年中,可算是大陸上“正宗”哲學的傳人。他的勢力在英美都很大。英國大師是鮑桑葵,是新唯心主義的主要代表。他的哲學還沉浸在黑格爾主義之中,雖然也談到經驗,但還遠遠不是能夠得到準確驗證的經驗,而只是情感經驗,他的哲學基本上還是以黑格爾哲學和浪漫主義為主要的思想來源。
4.美國唯心主義 羅伊斯
美國絕對唯心論的大師是羅伊斯,主要著作有《哲學的宗教方面》《近代哲學的精神》《世界和個人》等。梯利教授在他的《哲學史》里略舉屬于這一派的美國哲學家,競有二十人之多。但馬文教授在他的《歐洲哲學史》里說:
哲學史家指出,科學與這種少人問津的書生學說,分道揚鑣了。也許將來科學會同他合流;但目前,這一運動雖然聲勢浩大,卻只能說是歐洲哲學思潮的一個回波,不算主流。
絕對唯心論的時代,新思想還沒有完全成型,舊學說也沒有完全退出哲學舞臺,新舊交替之際,思想家們的腦子里有太多矛盾和不協調。絕對唯心主義還在留戀成體系的德國唯心論,還舍不得同它決裂,接下來我們要講的唯意志論正是這種同唯心主義決裂的思想流派。
第三章 尼采哲學
人們通常不在唯意志論這個思想上嚴格區分尼采和叔本華,他們也都以“人生哲學”而出名,不過他們有一個明顯區別:叔本華重視經驗,而尼采則很少談經驗。尼采很少像叔本華那樣為了證明一個觀點引用許多經驗,再根據一系列經驗來歸納出結論。尼采批評叔本華的學院氣,但是,他確實輕視了事實經驗。
一、樂觀主義的唯意志論
尼采也是浪漫主義的產兒。他接受叔本華的唯意志論,而拋棄了他的悲觀主義。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求生的意志;尼采說的意志,是求權力的意志。生命乃是一出爭權力的大戲:在這出戲里,意志唱的是主角,知識等等都是配角。而生命最終爭取到的,就是昂揚向上的生命權力。
二、超人
真理之所以有用,只是因為它能幫助生命,提高生命的權力。生命的普遍法則是:各爭權力,優勝劣汰。生命的最高目的是造成一種更高等的人,造成“超人”。戰爭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寧靜和平是無生氣的表現。為了實現超人社會,我們應該打破一切慈悲愛人的訓誡。叔本華最推崇慈悲,尼采則反駁說,慈悲縱容弱者、壓抑強者,是社會進步的最大仇敵,他的樂觀主義發揮到一種極致,不容忍任何文文弱弱的思想觀念。
三、強者哲學
尼采反對當時最時髦的一切民主主義學說,理由很簡單,這些虛假論調壓抑生命,限制生命去爭取權力。生命是競爭的,競爭的結果自然是強者的勝利。強者賢者的統治是自然的、理所應當的;一切平民政治的主張:民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都是反自然的。不平等是普遍法則,爭平等則是時人妄想。尼采為了宣揚自己的強者哲學,不惜曲解進化論,借自然之威為自己的哲學作證明。
四、反基督
尼采大聲疾呼,極力反對古代因襲下來的道德與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傳統道德是奴隸的道德,基督教是奴隸的宗教。傳統的道德要人愛人,庇護弱者劣者,束縛強者優者,這難道不是道德嗎?基督教及一切宗教也是如此?;浇烫岢t卑,提倡無抵抗,提倡悲觀的人生觀,扼殺生命力,更是尼采所痛恨的。
五、重新估量一切價值
尼采本是一個古典語文學家,他在巴塞爾大學做古典語文學的教授。他一生多病,也是“弱者”之一!他的超人哲學雖然帶著一點“過屠門而大嚼”的酸味,但他對傳統的道德宗教,進行肆無忌憚的批評,“重新估量一切價值”,無破不立,思想強勁,的確有很大的破壞功勞。
第四章 演化論哲學
一、達爾文
達爾文和《物種起源》
1872年第六版的《物種起源》是最后修訂本。達爾文在這一版的第424頁里,加了幾句話:
前面的幾段,以及別處,有幾句話,隱隱地說自然學者相信物種是分別創造的。有許多人說我這幾句話不對。但我不曾刪去,因為保存它們可以記載一個過去時代的事實。此書初版時,普遍的信仰確是如此的?,F在情形變了,差不多每個自然學者都承認演化的大原則。
當1859年《物種起源》出版時,赫胥黎在《泰晤士報》上作了一篇有力的書評,最末一節說:
達爾文先生最忌空想,就像自然最怕虛空一樣(“自然最怕虛空”,一則諺語)。他辛勤地搜求事例,就如同憲法學者搜求例案一樣。他提出的原則,都可以用觀察與實驗來證明。
他要我們跟著走的路,不是一條用理想的蜘蛛網絲織成的云路,乃是一條用事實砌成的大橋。那么,這座橋可以使我避開許多知識界的陷阱;把我們引到一個遠離陷阱的地方,那是妖艷動人卻不生育的魔女——指的是終極原因——設下的陷阱。
古代寓言里說一個老人臨終前,囑咐他的兒子:“我的兒子,你在這葡萄園里盡情挖掘吧,園子里有寶藏。”他按照老人的話,把園子都挖遍了,還是找不到什么寶藏,不過倒把園地鋤遍,那年的葡萄大豐收,他們也發了財。
這一段話最能形容達爾文演化論的真正精髓所在。他對思想史的最大貢獻,就是開辟出一種新的實證論精神,任何問題最終都要拿到經驗事實面前驗證,需要詳實的證據。他打破了追求所謂“終極原因”的方法,使我們能夠從實證的角度來解決生物學的根本問題。
二、自然科學背景
1.頑固的災變論傳統
十六七世紀以來,物理科學進步了,歐洲學術界漸漸知道注重個體的事實與變遷現象。三百年的科學進步,給我們揭示了一個變動的宇宙,讓我們形成一種萬物皆變的宇宙觀。但關于生物、心理、政治等方面,“物種不變”的觀念仍然獨占優勢。偶爾一兩個特別有見識的人,如拉馬克,又不徹底。
達爾文同時的地質學者,動物學者,植物學者,都不曾打破“物種不變”的觀念。最有名的地質學家萊爾——達爾文的好友——,又何嘗不知道地球歷史上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的生物?但他們總以為每一個地質的時代的末期必定有一個大毀壞,把一切生物都消滅掉;然后再重新開始,創造許多新物種,他們始終沒有打破傳統觀念,宗教的創世論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