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附1 杜威講演(1)
- 胡適的北大哲學課(卷四)
- 胡適
- 4917字
- 2016-11-02 21:32:51
思想的派別
我這次演講的主題是“思想的派別”。本來名詞上的分別,并不重要。不過要知道現在所講的,并不是從心理學上去說明各種思想,是邏輯學的派別,是哲學史的講演,是哲學史上幾大思想派別的區分。
這一科的講演,性質上帶些專業性質。這是沒法的,因為題目關于邏輯學的方法,這學問是專門的學問,所以不能不帶些專門的性質。又是從歷史上講關于人類思想的方法,又不能不講這種思想當時所生的因果——歷史的發展源流。
一、哲學思想的四個流派
現在這回的講演概括說起來,就是說明四大派的思想方法。這四大派別是:
第一派——系統派/古典派。這派方法,是注重整理的、分析的、類別的。亞里士多德是這派的代表。
第二派——理性派/演繹派??茖W發生時代,生出第二派和第三派。笛卡爾是這派的代表。
第三派——經驗派/感覺派。此派培根先發起,但是不太重要,洛克可為這派的代表。
第四派——實驗派。第四派和第三派的區別,現在姑不講,留待以后說明。
大概西方的思想史,無論經幾次的間斷,但總可找出個不斷的線索來。這線索是什么?即就是思想的派別。
二、古典派哲學
1.思想源頭——希臘
思想史的開始,大都在西歷紀元前六百年。發生地,就在歐洲西南部地中海半島的希臘。
我們講到歐洲文化的起源,關于宗教方面,就知道猶太是中心;政治方面,羅馬是中心。但思想的來源——宗教政治基礎的思想,是在希臘,是在地中海小小的一個半島上。
思想的方法,從希臘產生的居多。從二千五百年以后,學校里用的邏輯學書,還是照希臘原有的,相差不遠。字句雖有更動,大旨還是一樣,稍為修正些,到底還是脫不了舊路子。所以現在講思想方法第一個派別,不能不從希臘入手。
第一派——思想方法的起始——起源于思想界無政府的狀態。當日的思想界,糅雜紛亂,就是哲學史上所說的“智術師”時代。那時有種種學說產生,各執一辭,反復辯難,有許多還攻擊現行制度、道德,這是思想界極紛亂時代。蘇格拉底想要挽救這弊病,才開辟思想方法的路徑。他想無論如何紛亂,總可找出個條理來?!獜牟煌姓页龉餐c;從紛亂中找到條理。
2.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主張,道德的種種紛亂,原因在于知識不足,道德所以紛亂,由于知識無標準。他想找出一種標準來,使是非、真偽、善惡,都統一,行為也統一。事實的不統一,全由于知識的不統一。
他的方法,要求思想的方法統一。思想統一,社會上種種道德行為都統一了。
蘇格拉底的哲學,關于思想的方法,就從統一知識入手。他以為我們紛紛討論的條件中間,總有相同的地方。不相同的,就不能討論。我們無論如何討論,不能不認可這一點的存在,從這一點著手。
邏輯學,英文是Logic,希臘的原名是“邏各斯”,本有談話的意思,原意是從辯論來的。又有“辯論”一字,是從希臘“對話”一字得來。都起于社會的談話。由于辯論,才有思想的方法。就像辯論應有什么樣的條件,這是辯論第一步的著手。
3.辯論的條件
(1)辯論的對象是同一個
蘇格拉底指出,辯論的第一個條件,先承認辯論的東西是同一個。辯論的對象、題目是同一的,是公認的。譬如甲說:“密斯托是一個很高的人?!币艺f:“是很矮的?!眱蓚€人的辯論,當然先承認辯論題目中的密斯托是同一個人。不能甲指的是甲地的密斯托,乙指的是乙地的密斯托。假使他們所爭論的是兩個人,那就用不著辯論。所以必須同一的題目、對象,才可辯論,這是第一個條件。
(2)辯論的對象有常在的性質
至于第二個條件,辯論的對象有一種常在的性質。這個性質不能隨意變化。哲學的術語,必須是客觀的,永久的,不能隨意變動。要辯論的東西有永久的存在,才可討論。蘇格拉底當時同一輩哲人辯論什么是公道,盡管意見不同,但大家總須承認那客觀的標準,不如此,就無討論余地。
4.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
亞里士多德邏輯學——思想的方法,就從蘇格拉底說辭中得來。
他的學說,有兩項要點:
一、從不同之中找出相同。這就是“共相”;
二、思想、知識的關鍵在于用界說、定義來表達“共相”。
這兩點是邏輯學產生的原因。
亞里士多德的旨趣,和蘇格拉底不同。蘇格拉底注重政治、社會、人生,亞里士多德注重純粹思想。亞里士多德少時曾習醫術,熟悉解剖及生物學,他的學說得自生物學的不少。他把蘇格拉底的學說應用到生物學上,發明“類”的觀念。把一切個體都包括在“類”中,從“類”再去講個體。
“類”的觀念,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當做哲學的中心,思想方法入手的地方,是歐洲哲學史兩千年前極重要的事。“類”的觀念,差不多籠罩歐洲哲學史兩千多年。這個觀念之所以重要,就因為創造了思想史上的新世紀。
在這自然界中,物體很多,舉都舉不盡,若用“類”來講,比較有限。譬如講樹,什么橡樹、榆樹……現在都歸在樹的一類去講。就因為個體的事物很多,沒有兩個個體的物是一樣的,所以把個體丟開,去找出共同的地方。凡是樹都是一樣,凡是人都是一樣,這樣一來,比較簡單些,比較容易辨別些。
5.“類”的三種性質
“類”的觀念,有三項重要的特別性質:
一、“全體”的觀念。講到類,都是全稱的,都是代表全部的,都是以一統萬的。比方是樹,無論是造房屋的,無論是供燃燒的,用途不同,但都以一個字來包括。
二、“共同”的觀念。亞里士多德最注重“法相”。“法”是個模型,一個模型中間,做出同樣的東西。講到橡樹,無論橡樹是在屋的東邊或西邊,總有同一的法相,相同的形式。所以,類是代表共同的、模范的、標準的“法”。
三、“永久存在”的觀念?!邦悺辈坏\罩一切,不但代表共同的法相,還有永久存在的性質。樹死了,“樹”還存在。石壞了,“石”還存在。個體的事物無論如何生滅,“類”總代表不生不滅——永久存在。
60年前,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時,思想界突起紛亂。為什么?受到亞里士多德的影響太深。他是說永久不變的,現在有人說物種有由來、有起源過程,有變化,兩千年來的思想習慣完全被推翻,怪不得要起大變動。歐洲向來的習慣,不得不改變。
這一種的方法——哲學——在思想史上何以占重要的位置?因為思想的知識,最初步是分類。譬如走到樹林中,一草一木,都不認識,去問旁人,人家說這是什么花、什么樹,歸到類去,就明白了。亞里士多德重要的地方,就是發明這方法,找出共同的一點,歸納到類里去。
6.一切知識都從個別開始
一切知識最初的一步是感覺,是知道這一個、那一個,但不認得這一個是什么,那一個又是什么。這種知識,不要講不足以追求高等知識,就是低等知識,憑日常耳、目所接觸的,在實際應用上還是不夠。必須知道這是燈,是紙,是表,是衣服……才行。所以,亞里士多德以為知識的第一步,不能專靠五官的感覺,僅知道這一個、那一個是不行的,必要知道是什么,知道具體的分類,那才可算知識。
7.“類”的意義
“分類”的觀念在歐洲思想史上,很難給出個明確的一致意見。西方人在政治、社會方面,注重個人;思想方面,卻歸納到全稱里面去。把這個、那個歸納到“什么”的類里去。這種觀念在思想史上所以重要,有一個理由:
一、即因為“類”的觀念,可以籠罩一切;
二、因為“類”的觀念不但獨立,還有系統。就是類的上面還有“種”。牛都喚作牛,馬都喚作馬,牛、馬都屬于獸類,獸類都屬于動物。從最高的階級,可以逐步地推下來;從最低的階級,可以逐步地推上去。這類有次第、有系統,是思想史上最好的分類。
“類”的觀念不但可以應用在生物學上面,數學里也可應用。三角形是個類名,那么無論是直角、銳角、鈍角的三角形都包括在內。三角形的種——更大的類,是平面,那么無論是長方形、圓形,都是平面。所以使得知識思想有系統,都因有了那“類”的觀念。
這應用方面,每一種東西可以歸納到“類”,“類”歸納到“種”,更大的歸到更更大。這很像中國祖宗譜系。從高祖到曾祖、祖、父,一代代排列得很是齊整。這種知識,是有系統、有條理、有組織,才是正確的知識。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就重視怎樣得到這種知識。
亞里士多德一派的邏輯學,在思想史有重大的貢獻,就是重次第、條理。這就是思想上極重的要點,這就是思想史上最大的貢獻。
以上所講是第一派的大意。下次再講第一派的方法——怎樣求到有系統、有條理的方法,敘述他詳細的地方。
8.古典派哲學的方法
(1)“種”的學說有兩個缺點
亞里士多德“種”的學說,還有兩種的缺點:
第一種的缺點,是認為“類”永久不變;
第二種的缺點,不能有發明的功用。這個、那個,排列在祖宗圖譜上,依舊不能從已知的得到未知的東西。
缺點是我們偶然舉出的。這重要的話,還須明白,就是這種方法在思想史上有積極的價值。即西方人思想受兩千年系統的分類思想支配,有分類的習慣、知識,形成先后本末的系統。這觀念是西方思想——希臘思想——最重要的。沒這訓練,歐洲到現在還是野蠻時代。
上次講演提出的四派——思想方法的四大派,先講的是第一派——希臘傳下來的思想方法。這派發生得最早:創始于蘇格拉底,完成于亞里士多德。
(2)希臘古典派思想簡評
這派的起源,起于思想界、知識界紛亂無主無政府的時代。無論社會上、政治上種種情形,都引起龐雜紛亂毫不統一的恐慌。有心人覺得社會、政治的紛亂,都由于知識無標準。知識無標準,政治上、社會上都無系統。什么叫做公道?什么叫做公理?什么叫做道德?都須逐件地訂出條理,立出標準。知識一有標準,政治上、社會上就有條理有系統了。
所以,古典主義哲學就產生于社會的實際動機。要想在思想方面找出秩序、條理來,使社會上、政治上種種事情,都有頭緒,有系統。
亞里士多德是個醫生,并且是個科學家,所以他的動機和蘇格拉底不同。不過他受這種影響,這種遺風,所以他愛秩序,愛條理,要在紛亂的個體中間找出個明確的共相。這些態度,這些目的,都是受蘇格拉底的影響,因此稱這派叫做系統的、整理的、類別的方法。
以上把前次所講的大略,概括說過了。
現在要加幾句通論的話:就是要知道希臘的思想方法,是受希臘藝術的影響很大。
希臘人是富于美感的人類。希臘人的所謂美,是指比例的、平均的、調和的美,他們所注重的,是分配勻稱調和的藝術。他們研究藝術,無論建筑方面、雕刻方面,總是求得分配均勻,整齊平稱。希臘藝術的特異處,就是從無古怪丑惡的東西,畸形怪狀的樣子。這一派對思想上受了秩序、整齊的觀念,所以亞里士多德看宇宙當做件藝術品,完全的藝術品。把造化者當做個藝術家,把天地的現象看做整齊、平均、調和的藝術品。
這第一派思想方法的大概,完全是系統的。
現在講那思想方法的細則。
1.第一步:界說
這派思想方法求知識的第一步,是先下“界說”,從種種個體的事物歸納到類上去。界說的性質,是加個類名,再加這一種的“屬差”。先舉個“類”,把東西歸納到“類”名里去,然后再從“類”推到“種”。譬如知道人的一“種”所有“類”是動物,還不夠,還要舉“屬差”,要知道人是哪種動物,或者說人是“能制造器具”的動物,“制造器具”就是屬差。從“類”中再添加一個“種”的特別“屬差”。亞里士多德最重視第一步理性的知識,即下“界說”。
“界說”直指事物的性質
要明白真知識這東西,非舉界說不可。一面舉類,一面舉特別性質,那才是真知識。譬如一個三角形,先下界說:“三角形是三根直線組成的一個平面形?!薄捌矫嫘巍?,就是類名,“三根直線”就是屬差。再如直角三角形的界說是:“三角形中有一角是九十度的直角?!蹦侨切巫冏鲱惷攀鹊闹苯蔷褪恰皩俨睢?。這樣下去,就能知道事物的真正性質。
但我們對形式論理的濫調,往往看輕,他的本義,有重要的觀念。這觀念即是類的觀念。因為個體事物有生死起滅的變化,但類不變,有永久存在的性質。求取真知識,必須先把個體事物歸納到類中,找出其他類的永久性,找出他的系統,找出他在宇宙萬物中的地位,那才能知道它的性質,或者特別性質。
這種觀念——界說的學說,以為人的感覺,目所視,耳所聽,鼻所嗅,所得到的不過是外面個體事物的形狀。這一樣,那一樣,都不過是有個感覺,耳目還決不能認識類以及類所代表的真的性質。
感覺只知形狀,不知真性質,這本是自然的趨勢,因此他們推重理性的知識,看輕感覺一部分,都要使知識上下成系統,遞分下去,好似祖宗圖譜,因為他們認定這世界是理性的世界,亞里士多德所謂“純粹的心”的結果。在中世時代,易為教會所利用,教會中人,當做基督教正宗的學說。他把宇宙當做有理性的,可以做宗教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