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經解諸序及書后】(1)
- 納蘭性德全集第四冊:其它
- (清)納蘭性德
- 4888字
- 2016-11-02 22:03:08
經解總序
經之有解,自漢儒始。故《戴禮》著經解之篇。于時分門講授,曰《易》有某家;《詩》、《書》、《三禮》有某家;《春秋》有某家者。某,宗師大儒也。傳其說者,謂之受某氏學,則終身守其說,不敢變。黨同觝異,更廢迭興。雖其持論互有得失,要其淵源皆自圣門,諸弟子流分派別,各尊所聞,無敢私創一說者,蓋其慎也。
東漢之初,頗雜讖緯;然明、章之世,天子留意經學,宣闡大義。諸儒林立,仍各專一家。今譜系之列于《儒林傳》者可考而知也。自唐太宗命諸儒刪取諸說為《正義》,由是專家之學漸廢,而其書亦鮮有存矣。至宋二程、朱子出,始刊落群言,覃心闡發皆圣人之微言奧旨。當時如臨川、眉山、象山、龍川、東萊、永嘉、夾漈諸公,其說雖微有不同,然無有各名一家如漢氏者。逮宋末元初,學者尤知尊朱子。理義愈明,講貫愈熟。其終身研求于是者,各隨所得以立言,要其歸趨,無非發明先儒之精蘊,以羽衛圣經。斯固后世學者之所宜取衷也。惜乎其書流傳日久,十不存一二。
余向屬友人秦對巖、朱竹坨購諸藏書之家。間有所得,雕版既漫漶斷闕,不可卒讀;鈔本訛謬尤多,其間完善無訛者又十不得一二。間以啟于座主徐先生,先生乃盡出其藏本示余小子,曰:“是吾三十年心力所擇取而校定者。”余且喜且愕,求之先生,鈔得一百四十種。自《子夏易傳》外,唐人之書僅二三種,其余皆宋、元諸儒所撰述,而明人所著間存一二。請捐貲經始與同志雕版行世。先生喜曰:“是吾志也。”遂略敘作者大意于各卷之首,而復述其雕刻之意如此。
注:《戴禮》分為《大戴禮》八十五篇,為戴德所著;《小戴禮》四十九篇,為戴圣所著,二人為叔侄關系。《儒林傳》指的是《后漢書·儒林傳》,《正義》指的是《五經正義》。
《子夏易傳》序
漢《藝文志》:《易》十三家,無所謂《子夏傳》者。《隋唐志》始有《卜夏傳》二卷,云已殘缺。今書十一卷,首尾完具,蓋后人之書,托言卜商者也。案:古《易》上、下二篇惟文、周之彖、爻;而孔子所系之辭則別名曰《傳》,謂之《十翼》,各自為書,不相聯屬。今本彖、爻之下即系以孔子之《傳》,如今所行王弼本,其非古《易》也明矣。
陳氏謂李鼎祚、陸德明所引用皆不見是書,則亦豈隋、唐所載之舊哉。《崇文總目》雖疑之,而未能確指為何人。晁景迂始以為唐·張弧作。弧嘗著《易·王道小疏》,或即此書,未可知也。唐人經解存于世者:于《易》,惟李鼎祚之《集解》;《詩》,成伯玙之《指說》;《春秋》,陸淳之《纂例》、《辨疑》、《微旨》三數種。若長孫無忌之《要義》,則約《正義》而為之者。其他未見也。然則是書雖近而不篤,又豈可使無傳也哉。弧嘗官試大理評事,別有《素履子》三卷,見道家。
注:漢《藝文志》指的是《漢書·藝文志》。《指說》即《毛詩指說》。《纂例》《辨疑》《微旨》分別為《春秋集傳纂例》《春秋集傳辨疑》《春秋微旨》。
三衢劉氏《〈易〉數鉤隱圖》序
三衢劉氏《易解》,晁氏《讀書志》(注:參考下文,此處似少一‘載’字。)一十五卷,《崇文書目》載《新注》十一卷,今之存者《易數鉤隱圖》三卷及《遺論九事》一卷而已。劉氏之《易》傳于范諤昌。諤昌自謂其學出于李處約、許堅,二子實本于種放者也。其為圖采摭天地奇偶之數成之,釋其義于下,凡五十有五。李覯刪之,止存其三,以為彼五十二皆疣贅,穿鑿破碎,鮮可信用。
然當慶歷初,吳秘獻之于朝,有詔優獎,當其時田況序其書。秘之《通神》、黃黎獻之《略例》、《隱訣》、徐庸之《〈易〉缊》,皆本劉氏。逮鮮于侁稍辨其非,其后論《易》者交攻之,而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宋之群儒恒主其說。自蔡元定之論出,朱子取之,于是人不敢異議。然朱子之言曰:“安在《圖》之不可為《書》,《書》之不可為《圖》?”朱子蓋未嘗膠執己見也。然則劉氏之書固宜并存焉而不可廢者已。
注:《隱訣》指的是《室中記師隱訣》,《通神》指的是《周易神通》,皆載入《宋史·藝文志》中。
同州王氏《易學》序
王氏湜《易學》一卷,《文獻通考》載其名,又述晁氏之論,稱湜為同州人,而不言生于何世。考書中語,約略在南渡前。其自為之序曰:“予平生喜《易》,晚得邵康節‘易學’,喜不自禁,晝夜覃思,未嘗暫舍。”又曰:“愚于《觀物篇》之所得,既推其所不疑,又存其所可疑,不敢輕其去取故也。”繹其辭,蓋研精邵子之學而不欲自異者矣。西山蔡氏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稱系邵子之說。然邵子第言:“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以數之體言之,則奇為圓,而偶為方也。今王氏之學一本邵子,而主《河圖》九數。又魏華父論精通“邵學”者數朱子發,亦以九為《圖》而十為《書》。予未能闡《圖》、《書》之奧義也,序其端,以見昔人所以說“邵易”者如此。
注:《觀物篇》指的是宋朝邵雍所著的《觀物內篇解》和《觀物外篇》,這兩本均載入《宋史·藝文志》中。《河圖》和《洛書》只是數學的一個分支,通常又稱幻方或魔方。漢代孔安國曾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于背,其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朱氏《漢上〈易傳〉并〈易圖〉叢說》序
荊門朱子發以趙元鎮之薦,入論《易》殿中,稱帝意,除祠部員外郎。及遷秘書少監,告詞敷以“否”、“泰”之義。其后以起居郎兼資善堂贊讀,則申以山下出泉為喻。集傳之作,命尚方給紙札。而林鯈上所著《易說》,有詔俾其詳問。當時學《易》之醇深莫有遠過之者,故其告詞多以《易》為喻。受知于主,不可謂不遇矣。書成日,表上于朝,自言:“由政和迄紹興十有八年,造次不舍,上采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補苴罅漏。”蓋若是其勤且博也。
元·袁學士伯長謂:“《易》以辭象變占為主,王輔嗣出,一切理喻,漢學幾于絕熄。堯夫、子發始申言之,后八百年而始興者也。”所以推崇子發者亦至矣乎!今則罕有刊其書以行者,可慨已。高宗之告詞曰:“朕惟《否》、《泰》二卦論君子小人消長之理甚明。或謂消長系乎時數,此大不然。上下交而志同,于時為‘泰’,故君子以其匯征;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于時為‘否’,故君子以儉德避難而已。”觀其幸學講《泰卦》;張魏公入朝,則書《否》、《泰》二卦賜焉;未嘗不審于陰陽消長、君子小人進退之機而反復繹。顧卒退元鎮,俾小人得進,何歟?善乎魏公之言曰:“‘否’、‘泰’之理,起于人君一心之微。一念之正,其畫為陽,‘泰’自是而起矣;一念之不正,其畫為陰,‘否’自是而起矣。”子發之傳亦云:“時已‘泰’矣,茍輕人才,忽遠事,植朋黨,好惡不中,不足厭服人心,天下復入于‘否’。”又云:“天地反復之際,小人必因君子有危懼之心,乘隙而動。”皆切中南渡君臣之病者。吾故表而著之,書以為序。
《〈周易〉義海撮要》序
宋·熙寧間,蜀人房審權集漢鄭康成以下至王介甫《易》說凡百家,擇取專明人事者編為百卷,曰《〈周易〉義海》。至紹興中,江都李衡刪其重疊冗瑣,又益以伊川、東坡、《漢上〈易傳〉》,為《撮要》十卷,而以群儒雜論附焉。自漢以來,說經者惟《易》義最多:隋《經籍志》凡六十九部,《唐志》增至八十八部,《宋志》則二百一十三部。然今之傳者蓋罕矣。唐·李鼎祚合三十五家《易》說為《集解》,遺文墜簡,借之得見指歸。而《義海》一編克能表章百家之說,惜乎全書之不可復睹也。
衡,字彥平,宣和末入辟雍,乾道中官秘閣修撰,尋除侍御史,改起居郎。時張說以外戚為節度使,給事中莫濟不書勅,翰林周必大不草制,衡與右正言王希呂相繼論奏,同時去國。士子為《四賢詩》以紀之。其后徙昆山,聚書萬卷,號所居曰:“樂庵”。其為學以《論語》為本,蓋有得于洛人趙孝孫之說。孝孫之父受業于伊川者也。李氏《集解》一刻于明·宗正灌甫,再刻于海鹽胡氏,三刻于常熟毛氏。而是編未有刊行者,乃勘其舛誤而鏤諸版。
注:《唐志》即《新唐書·藝文志》。
趙氏復齋《易說》序
嚴陵趙子欽,宋宗室子,仕為寧海軍節度推官,當時目為復齋先生者也。《易說》六卷,朱子寓書,嘉其用意精密。而門人喻仲可傳之,郡守許興裔刊之。興裔謂其體察也精,推研也審,深窺爻象之變。仲可稱其師則曰:“探賾鉤深,簡嚴精切,他人千百言不能該者,約以數語,蓋卓然可傳者也。”子欽嘗著《廣雜學辨》,朱子每語學者,以為近世未有。至《士冠禮》、《昏禮》、《饋食圖》,朱子見而作《通解》。及先生之歿,朱子哭之慟,曰:“趙丈為人,今豈易得!”當日薦先生于朝者,彭忠肅龜年、薛文節叔似、孫獻簡逢吉。而其平生交最契者,趙忠定汝愚、呂忠公祖儉。觀其友,可以信先生之為人;誦其友之言,可以證先生之學術。雖其論《易》間與朱子不同,然可云篤志于道者已。
谷水林氏《易裨傳》序
朱子門人《易》義有成書者,瓜山潘氏、盤澗董氏、谷水林氏。潘之《集義》、董之《師訓》,予皆未之見,所見者林之《裨傳》三篇而已。其言曰:“〈易〉之道變通不窮,得其一端,皆足以為說。”是亦善《易》者之言也。獨怪鄱陽董季真會通經傳,集諸家《易》義,從游朱子者凡七十五人,而林氏顧不與焉,蓋有不可解者。迨元至正間,嘉興路總管劉貞、教授陳泰始刊之于郡學,而曩之雕本今又不可得矣,乃復鏤板以廣其傳焉。林氏名至,字德久,淳熙中以太學上舍釋褐,官秘書省。潘氏名柄,字謙之。董氏名銖,字叔重。
吳氏《易圖說》序
《古易》一冊,附以《易圖說》三卷,宋·河南吳仁杰斗南父著。《易》上下二篇,蓋伏羲所畫之卦、文王所演之彖、周公所系之爻辭而已。孔子《十翼》本自為書,后人欲便學者習讀,始分附彖、象傳于各卦爻之下,而古初之經遂亂而不可識。宋之呂微仲、晁以道、呂伯恭及睢陽王氏、九江周氏,咸有所更定,亦人各不同。
仁杰則以為:《易》上下經而外,孔子之傳卦象者當曰《彖傳》,傳大象者當曰《象傳》,傳爻辭者當曰《系辭傳》;而今之《系辭》二篇當總名《說卦》,即漢·河內女子所獻三篇也。故析為《彖傳》、《象傳》各一篇,《系辭傳》上、下二篇,《說卦》上、中、下三篇,《文言》、《序卦》、《雜卦》各一篇,凡十篇,而《古易》復完。又以卦必有變,極其變,則每卦可為六十四。爻之動者則占對卦,爻之不動者則占覆卦。對卦亦謂之變卦,變者用九六,不變者用七八。又言:“伏羲所畫之??即乾字,??即坤字,他卦皆然,不必更著卦名。”與所論乾坤用九用六之義最精詳,具于所訂《古易》之后。而《易圖說》者則演之為圖,以明其旨者也。是二書固相輔而行者與?仁杰《古易》本十二卷,今本止舉其略,而集諸家所訂于后。考張昶《吳中人物志》:仁杰有《集古易》,蓋此書也。仁杰本昆山人,其稱河南者,舉其郡望。登淳熙進士,累官國子學錄。嘗講學朱子之門。他所著,如《樂舞新書》、《鹽石新論》、《兩漢刊誤補遺》、《離騷草木蟲魚疏》,世多有存者。
《〈周易〉啟蒙通釋》序
《〈周易〉啟蒙通釋》二卷,宋·婺源梅里胡方平著。方平字師魯,世所稱玉齋先生,而雙湖胡一桂庭芳父也。朱子之為《啟蒙》,蓋發明象數,為讀《本義》者設。玉齋之《通釋》,則因《啟蒙》以發明《本義》者也。其言曰:“《本義》闡象數、理義之原,示開物、成務之教。象非卦不立,數非蓍不行。象,出于圖書而形于卦畫,則上足以演太極,而《易》非淪于無體;數,衍于蓍策而達于變占,則下足以濟生人之事,而《易》非荒于無用。《易》之要領孰大于是?明乎此,則《本義》一書如指諸掌也。”蓋其沉潛反復,研精《易》旨者二十余年,始成是書。故其見之精卓若此。其生平,《易》學本于介軒董夢程,復師毅齋沈貴瑤,二君皆饒之德興人。介軒故受《易》于勉齋黃干,又為盤澗董銖之猶子,宜其淵源有自來也。是書新安舊有槧本,今已不可得。此本為元·建陽劉涇所梓,有涇及熊禾去非序。涇字楫之,云莊文簡公爚后人。
《〈周易〉玩辭》序
宋·江陵項平甫先生,光、寧兩朝以直諫著聲。慶元中坐黨籍罷官,杜門著書,為《〈周易〉玩辭》十六卷,發揮卦爻,抉摘精蘊。其意以為:辭者象之疏也;“玩辭”者讀《易》之法也;不玩其辭而知其象,不知其象而能觀變玩占,以盡人合天者,未有也。其言苞舉天人,兼該理數學者探索之不盡。其書盛行于宋季。迨元·大德中,淮西廉訪僉事干玉倫徒嘗刻于齊安,而馬貴與、虞伯生為之序。數百年來傳本漸稀,近得善本于吾師東海先生,因重校而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