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陽氣有多足,你的路就有多長
人生的康莊大道,如何才能越走越遠?毫無疑問,陽氣就是你的墊腳石,只要陽氣充足,一定走得穩當又長久!但陽氣又是個小調皮,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它總和我們玩一會兒“躲貓貓”,所以怎么抓到陽氣這個小調皮,需要我們好好開動腦筋才行。
活到天年自有玄機
自從出版了《人體自有大藥》后,我幾乎沒再寫養生書,擱筆好幾年,但其間還是有很多讀者輾轉找到我,希望我能就以前書中的一些問題再詳細作解。同時,患者們也發出過類似的呼聲。因此,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年積累的思考,在本書中將問題的答案解釋得比以前更加透徹。
長期的從醫經歷使我有機會面對許多病人,我經常會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你想活到多大年齡呀?”可讓我很失望的是,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患者都會回答說,他從來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甚至還有一些患者會說:“武大夫,我還不想活太長呢,那樣也太累啦。”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要知道,生命的長短與質量好壞決定著我們的一生,如果你對自己的生命都不關心,那人生還有多少快樂可言呢?這些患者,明明已經因為患病來看醫生了,卻依然這么不在乎自己的健康與長生,真是不知道說他們什么好。
其實,不僅僅是患病之后才應該考慮健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健康長壽早做準備,而且這個準備工作越早開始越好,它花不了您多少時間和金錢,換來的卻是高質量的生命,就好像為自己買的人身保險一樣,您買的年齡越早,它發揮作用就越早,還省心、省力、省錢。花費很小的代價,就能獲得高質量的生命即活到“天年”,何樂而不為呢?
那么多大歲數才能稱為“天年”呢?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見,早在幾千年前,充滿智慧的中國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來保養身體,活過百歲了。
“天年”代表的年齡并不是祖國醫學的獨創或者老祖宗的杜撰,在國外,同樣有類似的研究:美國學者海爾弗里根據細胞分裂次數來推算人的壽命,得出的結論是人的壽命應該為120歲。這些研究結果與我們祖先對天年壽數的記載驚人地一致。
杏林釋義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在上古時代,人們能了解天地之間的運行道理,陰陽和諧,飲食起居遵循規律,不枉然勞作,因此肉體和精神協調一致,活過百歲而頤享天年。
杏林小典
《素問》
《素問》與《靈樞》合稱為《黃帝內經》,里邊記載了黃帝與岐伯的對話,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并對后世的中醫經典書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都受其影響。
但為何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才七八十歲,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呢?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預期的天年壽命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一呢?
這是每個現代人都應深思的問題。當然了,作為醫生肯定要思考得更多,在這本書里,我愿意把我的思考和大家分享,與大家探討,讓我們一起去尋找“活到天年”的玄機。
誰偷走了我們四五十年的時間?
幾年前,有個香港電影特別火,叫作《歲月神偷》。據報道,這個電影看哭了很多人,我也去看了,深有感觸,里邊有句話說“時間是最大的小偷”,更是讓我心有戚戚!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生病?誰偷走了我們四五十年的時間?要我說,陰邪之氣就是最大的小偷!那么陰邪之氣是從哪里來的呢?說到底,陽邪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經常無意識地傷害自己的陽氣,助長體內的陰邪,以致半百就開始衰老,不能終其天年。幾乎所有傷害陽氣的行為,智慧的先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幫我們指出來了。
杏林小典
陽氣、陰邪之氣
陽氣與陰邪之氣相對,泛指事物的正反兩面。中醫認為,陰陽乃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綱紀。一陰一陽謂之道。陽是指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精神,是“形而上者”。陰是指我們有形的身體,是“形而下者”。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不善養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飲料一樣沒有節制。酒喝多了,既傷人的精神,又傷人的臟腑和血脈,更是傷人的陽氣。喜歡玩樂的年輕人還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視為正常,深陷各種健康誤區而渾然不覺。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縱欲,傷于酒又勞于色,只貪圖一時的歡欣,而肆意縱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氣。另外像熬夜、暴飲暴食、生活起居沒有規律等等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導致人們半百而早衰,疾病纏身而不能終其天年。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科學報道不是一直在說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比過去長了嗎?新聞報道里八九十歲的長壽老人也比比皆是,這些難道不能證明現代人身體更好嗎?沒錯,懂得養生的人,在現代科學的幫助下,越來越長壽了,但那些整天勞心勞身的人,身體狀況一定是不容樂觀的。不信你看看周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血管硬化……這些老年人的“朋友們”現在卻過早地和中年人甚至不少年輕人成為“朋友”啦。有些人對此完全不在意,你讓他保重身體,他卻總是說“沒事,沒事,我還年輕,我好著呢”。這些人覺得,大不了就是玩個游戲,“game over”(游戲結束)了再重來一局,殊不知人生這場游戲,結束了就再也沒有機會重來。當然,有些人倒是會為自己孱弱的身體憂心忡忡,卻又不知道養生的好辦法是什么。
其實,老祖宗們早就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起居有常,食飲有節,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即便是古文不太好的年輕朋友,我想也能對這句話的意思領會得八九不離十吧。歸根結底這段話就是讓我們時刻牢記不要人為地去傷害自己的陽氣,借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但我覺得光做到這些還不夠,依我看,任何時候人們都要積極主動地以各種方法培養自己的陽氣,以增強人體的自愈能力。
萬病皆損于一元陽氣
現代人總自認為自己比古人更有想象力、更浪漫。其實在我看來,古人才是浪漫的理想主義者呢。就連在嚴謹的醫學領域,古人也充滿大膽的想象,比如古人就用太陽與天空的關系來比喻陽氣和身體的關系: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如果沒有陽氣,就會百病纏身,所以必須要有充足的陽氣,更要有調和、鞏固陽氣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的根本。
杏林釋義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陽氣與身體的關系,好像天空與太陽的關系一樣,一旦人損耗了自身的陽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減少壽命。
這些年不管在外邊講座、寫書有多忙,我一直都沒忘了我的本職始終是一位醫生,所以一直在堅持坐診看病。而在坐診的時候,有時候一上午開的藥都少不了附子、肉桂、苡仁、干姜、澤瀉等扶陽祛濕的藥物。給我抄方的學生好奇地問:“老師,這些病人得的難道是同一種病嗎?您開的藥方怎么都是這幾味呢?”
我很欣慰地對他笑了笑,年輕的80后、90后總是喜歡問東問西,這回算是問到點子上了。其實,盡管這些就診的患者得的病并不一樣,但摸摸他們的脈象,都是沉細無力,有時還伴有胸悶、心慌、氣短、手腳冰涼等癥狀,在我看來,這就是典型的陽虛癥狀。
我周圍越來越多的朋友患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這些病癥,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常年被這些慢性病困擾,他們只要見到我就會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樣問我一個問題:“為什么我的病反復發作,經久不愈呢?”
我也通常是以不變應萬變,很高深地像預言家一樣對他們說:“你之前和現在所生的病,包括將來要生的病,都可以說是陽氣虛弱引發的,因為萬病皆損于一元陽氣。”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感受過,當身體不舒服時,體內是什么感覺呢?我認為那時候身體內就像是陰冷潮濕的天氣,濕答答,很難受!但只要太陽一出來,馬上陽光明媚,溫暖舒適。
有時候陽氣頑皮地躲起來,不讓我們找到,有時候它探出腦袋偷偷看我們一眼,有時候它又會出來讓我們的身體很舒服。所以,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把自身的太陽托起來,讓它照耀我們的五臟六腑,有陽氣,得健康!
人的生命全在“陽氣”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護陽氣,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陽氣旺盛,人體的自我康復能力才能正常發揮,醫藥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陽氣的虛衰導致我們的身體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健康問題,很多人患病后久治不愈并不是所用的醫藥不起作用,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陽氣沒有被激發出來,體內天天大雨如注,什么藥吃進去也會被雨水沖跑的。
年輕的朋友們是不是很羨慕電影里擁有自愈能力的那些超級英雄們?其實電影里那些虛構的角色沒什么稀奇的,我們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很強的抵御外邪的能力,只要發揮出這種能力,你也是超級英雄,而要想發揮這種能力,根本措施就是培固自身陽氣。“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想象一下吧,身體是個大風箏,風箏飛得高,是靠風勢借力,人要健康長壽,就靠陽氣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