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快樂透著一種坦蕩蕩的浩然之氣。儒家是講究濟世的,即修身是為了治國平天下的。這濟世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人生價值的一種追求過程。那么,什么樣的人生價值才合乎要求呢?是名譽、地位、金錢和財富嗎?從人性上來說,這的確是本性所求。儒家對此一點也不避諱??鬃釉凇墩撜Z·里仁篇》中說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意思是: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無法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無法擺脫;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孔子的這番話,在肯定人性的同時,又指出擺脫私心的辦法是培育仁德。在該篇中他又說道:“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意思是: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這句話,也可說是孔子談及的德與快樂的關聯。這其實也表明了儒家對待個人享受或說人生價值的態度:只有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只有建立在道德之上實現的人生價值,才是真正的人生價值。失去了道德的根基,人生所取得的任何享受、任何成就,都是不值一提的??鬃釉凇墩撜Z·述而篇》中就有了十分明確而形象的表態:“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币馑际牵撼源旨Z,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也只有這種安貧樂道的心態,才真正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第三種快樂所體現的是儒家所倡導的仁愛精神。在儒家看來,仁德是一個濟世之人必備的美德。具有仁德之人,他們的行事既不是良心的施舍,也不是希圖物質上的回饋,而應是出自心性的一種主動抉擇的自然流露。緣于這種心性,才會有“誨人不倦”之舉,才會有“學而不厭”的熱情。也只有這樣,他所得到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這種快樂就是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提到的顏回的快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顏回真是賢能的人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快樂,同樣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快樂。
孟子之所以把稱王者的快樂排除在君子三樂之外,就是因為君子三樂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那反過來說也是對稱王者提出了批評或者說提出了要求:勝者為王敗者寇,這是強盜邏輯。只有建立在仁德之上且行仁政的王者,才是真正的王者。儒家對道德的力量深信不疑。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十分自豪地說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是: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桓魋是東周春秋時期宋國人,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掌控宋國兵權。孔子周游列國到了宋國,宋景公希望把孔子及其弟子長久地留在宋國做事。當他準備出城迎接孔子時,桓魋卻怕孔子等人來后會取代自己的權勢,于是竟不經宋景公同意,帶領人馬去殺孔子,結果孔子被趕出宋國。孔子對桓魋的作為表現出了嗤之以鼻,這種力量就來源于他對自身道德的自信,同時也表明他深信道德勝過攻伐,能夠制止紛爭,而它也是國家治理的真正武器。
從做人的角度來說,人的行為方式選擇,無不取決于人的心性。有什么樣的心性,面對事物時就會做出什么樣的取舍。同時,做出什么樣的取舍,就會有相應的回饋?!棒~,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边@種取舍,其心理依據就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方法。這種取舍也可說是人之常情。對于儒家而言,他們的取舍依據就不是這種物質層面的計較,而是道德上的評判。在《論語·憲問篇》中,孔子提的要求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意思是: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孟子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給出的要求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在《荀子·勸學》篇中給出的要求是:“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币馑际牵簷鄤菰俅笠膊荒軌旱顾?,人多勢眾也不能改變他,天下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動搖。
儒家基于道德上對事物的評判,所要實現的就是以仁愛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以這種人生價值觀為歸宿,人的任何行為本身都是一種快樂。在面對榮譽、地位、金錢和財富時,他就不會從個人享受的角度出發,而是恪守個人的道德底線,完全能做到無動于衷。相反,如果不從道德的角度作評判,不依道德行事,那么,面對榮譽、地位、金錢和財富時,人的私心就會無限膨脹,從而支配著一個人隨心所欲地去做他要做的事。這應該說是儒家所認為的天下動亂和殺戮不止的根源。
所以,“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既是儒家對道德力量的推崇,也是對崇尚道德和失于道德所作的現身說教,其動機和目的都是希望道德能夠在全社會成員中普及和推廣開來,從而實現社會和諧、天下太平。
5.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儒家先賢們之所以倡導以德治國,并不是出自他們的主觀臆想或者一種美好理想,而是順應古代先賢們的成功實踐。這些先賢,既有距他們較遠的堯舜這樣的圣人,也有距他們較近的周文王、武王和周公旦等人。在《尚書》中,對他們的德行大加推崇的文字隨處可見。在《尚書·君陳》篇中,就有針對周公旦的美德而引出的話語:“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币馑际牵褐林沃赖能跋?,是感動神明的結果;黍稷雖能解決人的溫飽,但它們散發出的不是馨香,只有明德才是馨香。所謂馨香,指的是能夠被人樂于接受的香氣,偏重于精神享受,是相對于現實中能帶來的物質享受而言的。
不同于對道德力量的推崇,而是把道德從實用中脫離出來,提出了類同于精神享受的馨香,這應該是儒家建立在道德修身可行性基礎之上的對道德推廣和建樹的一種形象比喻和感受。也就是說,從道德源頭上來說,儒家堅信,道德不僅能夠為人所接受,還能夠在人的心靈中扎下根,并能開出美麗馨香之花,最終也必然能結出碩果。堯、舜和周朝文王、武王以及周公旦等,他們都是具有美德之人,所以,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歸根結底還是他們那帶有馨香的道德力量作用的結果,而不是武力征伐的結果。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就對這些人的功德發出了贊嘆:“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币馑际牵憾嗝闯绺甙?!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奪過來的……真偉大?。蜻@樣的君主,多么崇高??!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德多么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對他的稱贊;他的功績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禮儀制度多么光輝啊……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孔子是極力反對諸侯分割天下的。他在《禮記·禮運》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觀點就是出于對周王朝的推崇。他希望再現周室一統天下的局面。但現實已是禮崩樂壞,諸侯紛爭,社會呈無序狀態。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禮復樂興呢?從歷史經驗中,他看到了道德的光芒,因而也就寄希望于通過道德在人性中的回歸,從而實現對人的社會行為的規范。面對“知德者鮮矣”的社會現實,儒家把道德的影響力寄托在執掌國器的君主和大臣們身上,希望通過上行下效的方式讓尊崇道德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就表達了這種觀點:“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是:在上者只要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上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在《尚書·君陳》中有同樣意思的話:“爾惟風,下民惟草。”意思是:官員是風,老百姓是草,草隨風動。這種影響力就是儒家所謂的德化。
荀子把人的道德操守歸為人生必須至死不渝堅持的成分。在《荀子·為學》篇中,他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意思是:活著是這樣,死了也是這樣,這叫作道德操守。在這些道德操守中,最核心的是仁德。對百姓能起到感化作用的就是仁德。在《荀子·不茍》篇中,荀子說:“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币馑际牵赫嫘膶嵰獾貓猿秩实?,仁德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仁德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顯得神明,顯得神明,就能感化別人;真心實意地奉行道義,就會變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別人;改造感化輪流起作用,這就叫作天德。從荀子的這番話中,儒家把感化得以成功歸于感化者自身具有仁德上。為什么會這樣呢?荀子繼續指出:“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币馑际牵壕佑辛藰O高的德行,雖沉默不言,人們也都明白;沒有施舍,人們卻親近他;不用發怒,就很威嚴。這是順應了天道。既然仁德能夠威化和改造別人,那么,道德在全社會的普及和推廣也就成為可行,它的開花結果也就在必然之中了。這也應該是儒家對他們的倫理道德思想極度自信的緣由所在。
從另一個角度,也就是從道德的作用上來說,它們所起的作用同樣可比喻為一朵為人欣賞、充滿馨香的花朵。儒家對道德在社會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同樣是非常自信的。在《論語·季氏篇》中,孔子說道:“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币馑际牵糊R景公有馬四千匹,死的時候,百姓們覺得他沒有什么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們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伯夷、叔齊之所以一直為百姓稱頌,就因為他們具有忠信之德。
在儒家先賢中,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如果遵從人的本性,那么呈現出來的就是為私欲而爭斗。這樣的行為擴散開來,整個社會勢必就處于紛爭和打斗之中。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他同樣認為,通過接受道德教育,就可以抑制心中的惡念,從而培養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來。他認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敝灰獜V博地學習包括禮儀道德在內的各種知識,經常反省自己有無過失之處,就能明辨正確和錯誤,從而避免這些過失。
道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所遵從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儒家把他們倡導的以仁為核心的內容注入這些規范和準則之中,并把它們上升為一種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社會美德,其出發點就是相信這些美德具有引導人性向善制止和避免社會紛爭的作用。在他們看來,如果人們接受了他們所倡導的仁德,再接受了禮的形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那么,整個社會就會沒有紛爭、打斗以及武力攻伐之類的暴力行為了,同時也就變得和諧有序了。這樣一來,具有仁德之人,他們的功績也就遠勝于那些使刀弄槍之人和那些手握國器之人了。反過來,他們具有的這種仁德,也就成為治國平天下的真正英雄,只有他們才真正能夠萬古流芳。那么,這樣的仁德,就是時刻讓人陶醉癡迷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