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弊

這是一篇推究時弊的文章。

本篇立論精辟、高屋建瓴,締結處亦整而不板。歐公以其紆徐委曲、條達疏暢的文筆以及明白易曉的語言指陳時弊,痛快淋漓。文章開宗明義、直入主題,繼而提出看法與主張。在此,歐公作文最堪稱道之處在于:他不同于兩耳不聞窗外事之一般文人嚴重脫離社會現實,而是以實干家的精神,懷悲梗懸盼之心針對時弊進行分析與探究,并試圖加以解決。歐公之宰相之才于文中盡顯無遺。

【原文】

孟子曰:養生送死,王道之本。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故農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為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為吏者不然,簿書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夫知賦斂移用之為急,不知務農為先者,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知務農而不知節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

古之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三代之法皆如此,而最備于周。周之法曰:井牧其田,十而一之。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備。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甚者,場功甫畢,簸糠麩而食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夫糠核橡實,孟子所謂狗彘之食也,而卒歲之民不免食之。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夫三代之為國,公卿士庶之祿廩,兵甲車牛之材用,山川宗廟鬼神之供給,未嘗闕也。是皆出于農,而民之所耕,不過今九州之地也。歲之兇荒,亦時時而有,與今無以異。今固盡有鄉時之地,而制度無過于三代者。昔者用常有余,而今常不足,何也?其為術相反而然也。昔者知務農又知節用,今以不勤之農贍無節之用故也,非徒不勤農,又為眾弊以耗之;非徒不量民力以為節,又直不量天力之所任也。

何謂眾弊?有誘民之弊,有兼并之弊,有力役之弊,請詳言之。今坐華屋享美食而無事者,曰浮圖之民;仰衣食而養妻子者,曰兵戎之民。此在三代時,南畝之民也。今之議者,以浮圖并周、孔之事曰三教,不可以去。兵戎曰國備,不可以去,浮圖不可并周、孔,不言而易知,請試言之。國家自景德罷兵,三十三歲矣,兵嘗經用者老死今盡,而后來者未嘗聞金鼓、識戰陣也。生于無事而飽于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今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驕如此,況肯冒辛苦以戰斗乎!前日西邊之吏,如高化軍、齊宗舉兩用兵而輒敗,此其效也。夫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戰,惟耗農民為之,可也。奈何有為兵之虛名,而其實驕惰無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長大壯健者皆在南畝,農隙則教之以戰。今乃大異,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為廂兵。吏招人多者有賞,而民方窮時爭投之,故一經兇荒,則所留在南畝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為兵,則恐為盜。噫!茍知一時之不為盜,而不知其終身驕惰而竊食也。古之長大壯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長大壯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盡力乎南畝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為僧、兵,則終身安佚而享豐腴,則南畝之民不得不日減也。故曰有誘民之弊者,謂此也。其耗之一端也。

古者計口而受田,家給而人足。井田既壞,而兼并乃興。今大率一戶之田及百頃者,養客數十家。其間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過十余戶。其余皆出產租而僑居者曰浮客,而有田。夫此數十家者,素非富而畜積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兇荒與公家之事,當其乏時,嘗舉債于主人,而后償之,息不兩倍則三倍。及其成也,出種與稅而后分之,償三倍之息,盡其所得或不能足。其場功朝畢而暮乏食,則又舉之。故冬春舉食則指麥于夏而償,麥償盡矣,夏秋則指禾于冬而償也。似此數十家者,常食三倍之物,而一戶常盡取百頃之利也。夫主百頃而出稅賦者一戶,盡力而輸一戶者數十家也。就使國家有寬征薄賦之恩,是徒益一家之幸,而數十家者困苦常自如也。故曰有兼并之弊者,謂此也。此亦耗之一端也。

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下自二頃至一頃,皆以等書于籍。而公役之多者為大役,少者為小役,至不勝,則賤賣其田,或逃而去。故曰有力役之弊者,謂此也。此亦耗之一端也。

夫此三弊,是其大端。又有奇邪之民去為浮巧之工,與夫兼并商賈之人為僭侈之費,又有貪吏之誅求,賦斂之無名,其弊不可以盡舉也,既不勸之使勤,又為眾弊以耗之。大抵天下中民之士富且貴者,化粗糲為精善,是一人常食五人之食也。為兵者,養父母妻子,而計其饋運之費,是一兵常食五農之食也。為僧者,養子弟而自豐食,是一僧常食五農之食也。貧民舉倍息而食者,是一人常食二人三人之食也。天下幾何其不乏也!

何謂不量民力以為節?方今量國用而取之民,未嘗量民力而制國用也。古者冢宰制國用,量入以為出,一歲之物三分之,一以給公上,一以給民食,一以備兇荒。今不先制乎國用,而一切臨民而取之。故有支移之賦,有和糴之粟,有入中之粟,有和買之絹,有雜料之物,茶鹽山澤之利有榷有征。制而不足,則有司屢變其法,以爭毫末之利。用心益勞而益不足者,何也?制不先定,而取之無量也。

何謂不量天力之所任?此不知水旱之謂也。夫陰陽在天地間騰降而相推,不能無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氣,不能無疾病也。故善醫者不能使人無疾病,療之而已;善為政者不能使歲無兇荒,備之而已。堯、湯大圣,不能使無水旱,而能備之者也。古者豐年補救之術,三年耕必留一年之蓄,是凡三歲,期一歲以必災也。此古之善知天者也。今有司之調度,用足一歲而已,是期天歲歲不水旱也。故曰不量天力之所任。是以前二三歲,連遭旱蝗而公私乏食,是期天之無水旱,卒而遇之,無備故也。

夫井田十一之法,不可復用于今。為計者莫如就民而為之制,要在下者盡力而無耗弊,上者量民而用有節,則民與國庶幾乎俱富矣。今士大夫方共修太平之基,頗推務本以興農,故輒原其弊而列之,以俟興利除害者采于有司也。

【譯文】

孟子說:生能夠贍養,死能夠送終,這是統治天下的根本所在。管子說:倉庫充實了,人們就會知道講究禮節。因此農業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也是統治者的根基,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的人都不曾忽視這一點。但是當代的官吏們卻不是這樣,只知道管理財務賦稅、審理案件,聽到有關農業的事,便嘲笑道:鄙俗。其實,只知道收繳賦稅支配使用是緊要的事,卻不知道從事農業生產是首要大事的,那是不懂得治理國家的主次本末;知道從事農業生產,卻不知道節省費用以愛惜農民的勞動,那是沒有真正了解發展農業的方法。

古代治理國家的人,上下之間互相協調,下層靠勞動為生的人努力生產,統治者管理懂得節制。這樣百姓不遺余力,國家也不過于浪費,統治者愛惜人民,人民供奉統治者,互不困擾。夏、商、周三代的治國方法都是這樣,而周朝時期最為完善。周朝的方法是:田地中有的井田耕種,有的用來放牧,所得的收成,十分抽一分賦稅。官府督促每一個老百姓竭盡全力,而官府每一日的花費必定限制在收入范圍內。一年耕種所獲,供給官府的開支和老百姓的食用,都出自其中而經常有盈余。所以耕種三年就會有一年的儲備。現在的情況就不同了,不再督促耕田的人竭盡全力,消費者不再量入為出,一年的收成僅僅夠官府使用,供百姓的口糧不過幾個月。更嚴重的是,打谷場上勞作剛結束,人們便開始簸糠麩吃秕稗,或采集橡實,貯藏菜根以度過冬春季節。谷糧橡實,是孟子所說的豬狗之食,現在百姓過年卻要吃它了。萬一不幸遇上旱澇災害,那么餓死的人遍地都是,實在可悲可嘆啊!

夏、商、周三代治理國家,公卿士庶的俸祿,兵器、甲胄、車牛等軍用物品,祭祀山川宗廟鬼神的供品,都沒有短缺,由農民來供應。然而那時農民耕種的土地,不過是今天全國的田地。一年中也時常發生災荒,與今天差不多。今天雖然完全擁有三代時的土地,官俸、軍用、祭祀等制度也沒有超過三代。為什么過去的費用經常盈余,而今天卻經常短缺呢?原因在于現在統治國家的方法與過去完全不同。過去下懂務農上懂節用,當今卻讓不勤奮耕種的農民供養不知節制的享用。不但不鼓勵農民耕植,還以種種弊端去損耗農民;不僅不根據農民的生產能力節制費用,甚至連上天的承受力也不加考慮了。

眾弊是指什么?有誘騙農民之弊,有兼并土地之弊,有派遣農民服勞役之弊。具體而言,現在住著豪華的房子,享受美味佳肴而無所事事的人,叫浮圖之民;能夠靠獲得衣服糧食養活妻子兒女的,叫做兵戎之民。這兩種人在三代時,都是耕田種地的人。現在一些人議論要把浮圖與周公、孔子等同稱為三教,認為不可以廢除;士兵是國家戰備的需要,不能廢除。浮圖不可以與周公、孔子相提并論,這是不言而喻的。說起兵戎之事,國家從景德年間與遼國議和休戰以來,已經有三十三年的時間了。當年征戰的士兵,如今已經年老死盡了,而后來當兵的人還沒有聽見過戰斗的鑼鼓、經歷過戰爭的場面。出生在太平年代衣食飽暖,必然滋生驕橫懶惰。現在入京宿衛的士兵,自己不拿甲胄而讓別人替他拿,禁軍自己不背分到的口糧卻雇別人替他背。驕奢懶惰到這個樣子,又怎么肯吃苦冒險去作戰呢!前不久西邊的將領,如高化軍、齊宗舉兩次用兵都遭到失敗,就證明了這一點。假如士兵真能耐住辛苦參加戰斗,因此需要農民的供養,還是可以的;可他們空有一個士兵的虛名,其實卻是驕惰無用之人。

古代的普通百姓成年健壯的都在田里勞動,農閑時他們學習作戰的本領。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一遇荒年,州郡的官吏衡量其百姓,健壯的便被招去當禁兵;另外不夠資格較瘦弱的,都被送去當廂兵。官吏招兵人數多就會得到獎賞,而老百姓境遇困難時,便爭著去當兵。因此一遇災荒,留在家里耕田種地的只有年老體弱的人了。官吏對此卻說:不讓他們去當兵,也許他們會去當強盜。唉!僅知道使他們一時不會成為強盜,卻不知道他們將因此一生驕橫怠惰變成寄生蟲。古時成年健壯的人負責耕田種地,老弱的人無事可做;現在是成年健壯的人游手好閑,而年老體弱的人留下來耕地種田。怎么相反到這種程度呢!既然百姓盡力辛勤勞作,仍不免要吃豬狗之食,而一旦去當和尚、士兵,就會終身安閑,享受美好的食物,那么耕田的人就必然日益減少了。所以說的誘民之弊,指的就是這件事。這是損害農民利益的一個方面。

古代根據人口分配田地,家庭供給充沛,人民富足。井田制廢除后,兼并土地的風氣才盛行起來。現在大約一戶人家的田地有上百頃的,就會擁有佃農數十家。他們中間使用主人的牛自己耕種的,或使用自己的牛耕種主人的田從中分成的,不過十余家;其余的都是從外地來租種土地的人,叫做浮客,他們租種的都是新開墾的貧瘠土地。這幾十家人,并不富裕,也少有積蓄,一年中還要備辦春秋兩季的神社及婚喪嫁娶等事。假如不幸遇上荒年和官府的差使,正當家境困窘時,便只好向主人借債,而在以后償還的時候,利息將達到兩倍到三倍。等到收獲的時候,除去種子和官府的賦稅,再和主人分成,還要付主人三倍的利息,將他們的全部所得來還債有時還不夠。他們早上在谷場上收割完,晚上便沒有吃的東西了,于是又要借債。所以冬春兩季借來糊口的債,希望夏季麥收后還,麥子全部用來還債,夏秋借的債則指望冬季用稻禾償還。這樣的幾十家人,日常吃的是付了三倍利息的食物,而一戶主人實際上占有了百頃土地的收成。戶主占有百頃土地卻只交一戶的賦稅,而幾十戶人家卻要向這一戶主人交出自己全部收入。即使國家有寬征薄賦的恩德,受益的只不過是戶主一家,而幾十家人卻困苦如常。因此說有兼并之弊,指的就是這件事,這也是損害農民利益的一個方面。

百姓有幸不被別人奴役,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種,從二頃到一頃,都按等級登記在官府的簿籍中。而官府的差役,種田多的為大役,少的為小役,至于承擔不起的人,只好賤價賣掉他的田地或外出逃亡。因此所說的力役之弊,指的就是這件事。這也是損害農民利益的一個方面。

以上這三種弊端,都是相當嚴重的。還有那些靈巧的手藝人,專門從事那些奢侈消費品的生產;以及那些兼并土地的戶主,做生意的商人,專門亂花錢、生活奢侈程度超過自己的身份;又有貪官污吏的搜刮勒索,巧立名目的橫征暴斂等,各種各樣的弊端不勝枚舉。官府既不能鼓勵農民勤奮耕作,又產生弊端使他們的利益受損。大概天下處于中等生活水平的富貴人,把粗糙的糧食變成別種精巧的食物,就等于一個人經常要吃五個人的食物。當兵的要奉養自己的父母妻子,加上運輸等各種費用,就等于一個士兵要由五個農民供養。當和尚的收養徒弟,自己盡情吃喝,那就等于一個和尚要由五個農民供養。貧苦百姓靠借幾倍利息的糧食生活,那就等于一個人要吃兩三個人的食物。天下怎么能不物資缺乏呢?

什么叫做不判斷農民的能力而加以節制呢?現在是根據國家的需要向農民索取,而不是根據農民的生產能力規定國家的費用。古代的冢宰制定國家開支時,根據收入情況計劃支出,一年的收入分成三份,一份給公家,一份給農民,一份備饑荒,現在則是不限制國家的費用,一切都向農民索取。因此,要農民到外州縣繳納賦稅;額外征收農民的糧食;要商人運糧至邊遠的地方,憑證到京城或他處支取錢物;向農民預先買下絹匹,實際上是攤派;臨時征收各種雜物;茶鹽等實行專賣,山林湖泊也要征稅。根據規定征收的賦稅還不能滿足需要,于是官府經常改變法令,與人民爭奪微小的利益。這樣越是處心積慮,越是感到費用不足,原因是什么呢?正是因為事先沒有計劃節制費用而又無限量地不斷索取。

什么叫不知衡量自然界的承受能力?這是指不知自然界有水旱災害的變化。天地之間存在的陰陽二氣,升騰下降,互相影響,不會沒有失誤顛倒,如同人身有氣血,不能沒有疾病。所以,善于治病的醫生,不能叫人都沒有疾病,只能加以治療;善于治理國家的官員,很難使每年都沒有饑荒,只能做好救濟的準備。像堯、湯這樣的大圣人,也不能使天下無水澇旱災,但卻能及時做好準備。古代以豐年補救饑荒的方法就是耕種三年有一年的積蓄,這是因為事先考慮到三年中有一年可能要鬧災荒,這是古時善于觀察天象變化的表現,當今官府的考慮,費用只滿足一年的需要就可以了,這是希望年年都不會發生水澇旱災。所以說是不知衡量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因此,前兩三年,連續遇到旱災蝗災,國家私人都缺乏糧食儲備供應,這是希望自然界沒有水澇災害,而突然碰上了,又沒有任何準備。

實行井田制,抽取十分之一賦稅的方法在今天不可能重新實行。今天不如根據民眾的生產能力而作出規定,為的是使下層人民能夠努力生產,沒有各種弊端去損害他們的利益,上層的官員能夠體諒民眾的生產能力節制費用,這樣民眾與國家才有希望繁榮富強。現在士大夫們正共同奠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尤其重視從基礎抓起,興辦農業,因此我就考察其中的利弊,羅列出來,以供興利除弊的人采納,以供官府參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阜城县| 三明市| 渭南市| 富锦市| 淄博市| 东兴市| 芦山县| 衡阳市| 长垣县| 资兴市| 德江县| 横峰县| 武川县| 岳普湖县| 从江县| 土默特右旗| 阿鲁科尔沁旗| 嵊州市| 湘西| 宁南县| 璧山县| 津南区| 宁津县| 皋兰县| 孟州市| 聂拉木县| 东乌珠穆沁旗| 遵义市| 武功县| 涿鹿县| 澎湖县| 明溪县| 阳东县| 大关县| 龙江县| 长垣县| 荥阳市| 宜昌市| 叶城县|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