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論

慶歷二年(1042年),歐公作此文上書宋仁宗,陳述急務五事。文中,歐公針砭時弊,痛切指出宋仁宗時政事之失,并逐一拈來,意在為當時統治者致警。

此論圍繞足財、馭兵、立制、任人、尚名五者,揉弄出反正偏全之無窮變相,如花舞風、絲絲入扣。更兼舉用五代故事與當世景況相較,正所謂“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從而增添了文章的力度與分量,極具說服力。

尤為難能的,則是本文于低徊扼腕之感嘆中將政事之失的五方面絕妙地蟬聯貫穿。全文如行云流水般舒展曉暢,悅目怡情。

【原文】

天下之事有本末,其為治者有先后。堯、舜之書略矣,后世之治天下,未嘗不取法于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三王之為治也,以理數均天下,以爵地等邦國,以井田域民,以職事任官。天下有定數,邦國有定制,民有定業,官有定職。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簡而不勞。財足于用而可以備天災也,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為患也。凡此具矣,然后飾禮樂、興仁義以教道之。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風俗淳厚,而王道成矣。雖有荒子孱孫繼之,猶七八百歲而后已。

夫三王之為政,豈有異于人哉?財必取于民,官必養于祿,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與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然后世常多亂敗,而三王獨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為之有條理。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勞而政益不就,然常恐亂敗及之,而輒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而已。

今之務眾矣,所當先者五也。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則未之思也。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財,系天下之安危,莫先乎兵,此有司之所知也。然財豐矣,取之無限而用之無度,則下益屈而上益勞。兵強矣,而不知所以用之,則兵驕而生禍。所以節財、用兵者,莫先乎立制。制已具備,兵已可使,財已足用,所以共守之者,莫先乎任人。是故均財而節兵,立法以制財,任賢以守法,尊名以厲賢,此五者相為用,有天下者之常務,當今之世所先,而執事者之所忽也。今四海之內非有亂也,上之政令非有暴也,天時水旱非有大故也,君臣上下非不和也。以晏然至廣之天下,無一間隙之端,而南夷敢殺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強之王,北夷敢有抗禮之帝者,何也?生齒之數日益眾,土地之產日益廣,公家之用日益急,四夷不服,中國不尊,天下不實者,何也?以五者之不備故也。

請試言其一二。方今農之趣耕,可謂勞矣;工商取利乎山澤,可謂勤矣;上之征賦榷易商利之臣,可謂纖悉而無遺矣。然一遇水旱如明道、景之間,則天下公私乏絕。是無事之世,民無一歲之備,而國無數年之儲也。以此知財之不足也。古之善用兵者,可使之赴水火。今廂、禁之軍,有司不敢役,必不得已而暫用之,則謂之借倩。彼兵相謂曰“官倩我”,而官之文符亦曰倩。夫賞者所以酬勞也,今以大禮之故,不勞之賞三年而一小遍,所費八九百萬,有司不敢緩月日之期。兵之得賞,不以無功知愧,乃稱多量少,比好嫌惡,小不如意,則群聚而呼,持梃欲擊天子之大吏。無事之時其猶若此,以此知兵驕也。

夫財用悉出而猶不足者,以無定數也。兵之敢驕者,以用之未得其術。以此知制之不立也。夫財匱兵驕,法制未一,而莫有奮然忘身許國者,以此知不任人也。不任人者,非無人也。彼或挾材蘊知,特以時方惡人之好名,各藏畜收斂,不敢奮露,惟恐近于名以犯時人所惡。是以人人變賢為愚,愚者無所責,賢者被議疾,遂使天下之事將弛廢,而莫敢出力以為之。此不尚名之弊者,天下之最大患也。故曰五者之皆廢也。

前日五代之亂可謂極矣。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長者不過十余歲,甚者三四歲而亡。夫五代之主豈皆愚者邪,其心豈樂禍亂而不欲為久安之計乎?顧其力有不能為者,時也。當是時也,東有汾晉,西有岐蜀,北有強胡,南有江淮、閩廣、吳越、荊潭,天下分為十三四,四面環之。以至狹之中國,又有叛將強臣割而據之,其君天下者,類皆為國日淺,威德未洽,強君武主力而為之,僅以自守,不幸孱子懦孫,不過一再傳而復亂敗。是以養兵如兒子之啖虎狼,猶恐不為用,尚何敢制?以殘弊之民人,贍無貲之征賦,頭會箕斂,猶恐不足,尚何曰節財以富民?天下之勢方若敝廬,補其奧則隅壞,整其桷則棟傾,枝撐扶持,茍存而已,尚何暇法象,規圜矩方而為制度乎?是以兵無制,用無節,國家無法度,一切茍且而已。

今宋之為宋,八十年矣,外平僭亂,無抗敵之國;內削方鎮,無強叛之臣。天下為一,海內晏然。為國不為不久,天下不為不廣也。語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言有資者其為易也。方今承三圣之基業,據萬乘之尊名,以有四海一家之天下,盡大禹貢賦之地莫不內輸,惟上之所取,不可謂乏財。六尺之卒,荷戈勝甲,力彀五石之弩、彎二石之弓者數百萬,惟上制而令之,不可謂乏兵。中外之官居職者數千員,官三班吏部常積者又數百,三歲一詔布衣,而應詔者萬余人,試禮部者七八千,惟上之擇,不可謂乏賢。民不見兵革于今幾四十年矣,外振兵武,攘夷狄,內修法度,興德化,惟上之所為,不可謂無暇。以天子之慈圣仁儉,得一二明智之臣相與而謀之,天下積聚,可如文、景之富;制禮作樂,可如成周之盛;奮發威烈以耀名譽,可如漢武帝、唐太宗之顯赫;論道德,可興堯、舜之治。然而財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驕于內,制度不可為萬世法而日益叢雜,一切茍且,不異五代之時,此甚可嘆也。是所謂居得致之位,當可致之時,又有能致之資,然誰憚而久不為乎?

【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本有末,治理天下的人有先有后,記錄堯、舜之書的文字都很簡略,后代治理天下的人,沒有不效法夏、商、周三代的,因為他們推究事情的本末才知道做事情的先后。三代的君王治理國家,把貢賦平均分配到天下的百姓,把爵地平等分配給各邦國,用井田制的辦法使老百姓安居,用職責任命官吏。全國有規定的貢賦,分封的邦國有規定的制度,百姓有固定的生計,官吏有明確的職責。讓百姓勤勞供奉官府而不困乏,政府有效地治理百姓而不過于辛苦。財力足夠使用并且可以防備自然災害,軍隊能夠防御災禍卻不至于制造災患。這些條件都具備了,然后可以整治禮樂,用仁義來教化引導他們。因此他們的政事容易實施,他們的百姓容易馭使,民風民俗淳樸渾厚,這樣王道就實現了。即使出現了荒淫無能的后代繼承統治,也能維持統治七八百年。

三王治理國家,難道有和常人不同的嗎?財賦從百姓那里獲得,官吏要靠俸祿養活,禁止動亂要使用軍隊,防備百姓要用刑罰,與后代的統治者使用的方法大致是一樣的。但后代經常發生動亂失敗,而只有三王能使其安定,為什么?三王善于推究事情的本末,知道先后順序,做起事情就條理清晰。后來統治天下的人,誰不想使國家安定并且得到治理?但越花費心思治理越達不到目的,內心經常擔心混亂敗亡的到來,卻總是要到來,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不推究本末,不了解先后順序罷了。

現在要做的事務很多,需要先做的有五件。其中兩件是有關官員知道的,另外三件卻還沒有被考慮到。滿足天下的需用,沒有比財賦更優先,關系天下的安危,沒有比軍隊更重要,這是官吏們知道的事情。但財賦富足了,需求沒有限度,使用也沒有限度,那么下面越枯竭上邊越辛苦。軍隊強大了,卻不知道如何使用,那么軍隊驕橫就會生發禍亂。因此善于節省財賦,善于使用軍隊的人,沒有不優先創立制度的。制度已經制定完備,軍隊已經可以使用,財賦已經能滿足需要,使其被遵守,沒有比任用人更重要的。因此平均財賦并且節約軍費,建立法規以約束他們,任用賢良以遵守法規,尊重名流以勸勉賢才。這五件事同時實施,是治理天下的平常事務,現在的社會需要先辦的事情,卻是負責的官員忽視的地方。

現在四海之內沒有災亂,朝廷的政令沒有欺壓百姓,自然界沒有大的水災和旱災,皇帝和大臣沒有上下不和的現象。以如此安定廣闊的天下,沒有任何問題的地方,但南方的少數民族敢殺害皇帝任命的官吏,西方的少數民族敢出現不馴服的頭領,北方的少數民族敢有行平等之禮的皇帝,這是什么原因呢?人口的數量日益增加,土地的產量越來越大,國家的需用越來越急,四方的少數民族不服從,中國的地位不尊貴,全國財源枯竭,天下不安定,為什么?是因為五件事情沒有齊備的緣故。

請讓我嘗試著談一兩件事,現在農民忙于耕作,可稱得上很勞累了;做工經商的人為謀利四處奔波,可稱得上辛勤了;朝廷設置的控制全國賦稅和重要物資專賣的官吏和機構,可以稱得上細致完善而沒有遺漏了。但是一旦遇到像明道、景年間的水旱災害,全國上下無論公家私人都會貧乏困絕。這樣平安無事的年代,百姓沒有一年的儲備,國家也沒有數年的儲備。由此知道財產的不富足。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可以讓士卒為他們赴湯蹈火?,F在廂軍和禁軍,官吏不敢使用,到不得已的時候暫時使用他們,就稱之為暫時借用。那些官兵互相轉告說,官吏央求我們了。而調遣軍隊的公文也稱為請求。那賞賜是用來酬謝慰勞的,現在因為大禮的原因,即使沒有付出任何勞動三年也要賞賜一遍,用款八九百萬,官吏不敢延遲一天。兵士得到賞賜,不因為沒有功勞而感到羞愧,而是稱賞賜量的多少,比較賞賜的好壞,稍不如意,就聚集起來呼叫,拿棍棒想攻擊朝廷的官吏。沒有事情的時候還像這樣,由此知道士兵的驕橫。

財物全部都拿出來卻依然不能滿足的原因,是因為支出沒有規定。兵士敢于驕橫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正確地使用他們。因此知道制度沒有建立。財物匱乏,兵士驕橫,法規制度沒有統一,沒有奮不顧身以身報國的人,因此知道不善于任用人。不能任用賢人,并不是沒有賢人。那些有才干有知識的人,不過因為當時人們正厭惡喜好名聲的人,每個人都隱藏收斂,不敢振作暴露,唯恐出了名觸犯當時人們所厭惡的東西。因此人人由賢良變為愚鈍。愚鈍的人沒有被指責的地方,賢良的人卻遭到譏笑厭惡,就使得天下的事情將要懈怠荒廢,卻沒有人敢出力。這是不喜歡名聲的弊病,是天下最大的憂患。所以說五件事都要荒廢。

往日五代的混亂可以說達到了極致,五十三年之間變更了五個姓氏的十三個君王,因為亡國被殺死的有八個。在位時間最長的不過十余年,短的甚至只有三四年就滅亡了。五代的那些君主難道都是愚昧的人嗎,他們的心里難道喜歡禍亂而不想實行長治久安的大計嗎?但是他們的力量有不能做到的地方,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和條件的制約。那個時期,東邊劉崇的北漢據山西,西邊有王建的前蜀。孟知祥的后蜀占據四川等地,北邊有契丹,南邊有楊行密的吳據江淮、李的南唐占據江南、王審之的閩據福建、劉巖的南漢據南海、錢的吳越據兩浙、馬殷的楚據湖南、高季興的南平據荊南,天下分為十三四,中原被四面圍繞。以非常狹窄的中國,又有叛將強臣實行割據,那些統治天下的人,治理國家的時間大都很短,威望德行沒有融洽。強暴的君王勇猛的國君憑借武力實施統治,僅僅能夠維持統治,不能庇佑懦弱的子孫,不過傳位一兩次就要陷于亂敗。因此養兵就像讓童子去吃虎狼的肉,因為害怕不敢吃,哪里還談得上什么制約!以殘破疲憊的百姓,供給沒有限度的征賦,橫征暴斂還怕不富足,還談什么節約財賦以使百姓富足!天下的局勢正如一間破屋子,修補內室則墻角壞了,修整椽子則棟梁傾倒,拼命支撐著,勉強存在罷了,哪還有時間制禮作樂,對各方面進行約束,建立健全制度呢?因此軍隊沒有制約,財用沒有節制,國家沒有法度,一切都只是茍且存在罷了。

至今宋朝存在已經八十年了。對外平息了叛亂,沒有能與我們抗衡的敵國;對內消除了藩鎮割據,沒有強大的叛逆的臣子。天下合而為一,海內平安。建立國家的時間不能說不長,天下不能說不廣大。諺語說:“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闭f的是有資產的人做起來很容易?,F在繼承三位圣人的基業,擁有著萬乘的尊名,由于有四海一家之天下,所有大禹九州的土地沒有不繳納貢賦的,只任皇帝取用,不能說缺乏財用。強壯的士兵,持著戈穿著盔甲,使勁能拉開五石的弩,彎二石的弓箭的士卒有數百萬,只聽皇帝的管制和命令,不能說缺乏士兵。朝廷內外的官員有數千人,三班院和吏部時常積壓的官員又有數百人,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應試的有一萬多人,參加禮部考試的有七八千人,全由皇帝選擇,不能說缺少賢良。百姓沒有經歷戰爭快四十年了。對外整頓軍隊,排除夷狄,對內建立法制振興德化,只聽皇帝的命令,不能說沒有空閑。以天子這樣的慈圣仁儉,得到一兩個聰明智慧的大臣相與協助謀劃。天下積聚的財物,能夠像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那樣富足;制禮作樂,可以像周朝那樣興盛;奮發威烈,以光耀名譽,可以像漢武帝、唐太宗那樣聲名顯赫;論道德可以興起堯、舜那樣天下大治的局面。但是財物還不夠朝廷的使用而百姓已經疲憊,軍隊不能夠威懾敵軍卻敢于在國內驕橫,制度不能成為萬世的法則卻日益細碎雜亂,一切得過且過,與五代的時候沒有差異,這真是太讓人感到惋惜了。這是占據著在政治、軍事、文化上能達到大治的地位,又有著實現天下大治的有利時機,還有達到大治的資財。那么,究竟害怕什么而長期不思改革圖治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云县| 延寿县| 行唐县| 察哈| 凤凰县| 清河县| 昌乐县| 龙南县| 上蔡县| 蓝田县| 栾城县| 红桥区| 大安市| 奉贤区| 郓城县| 温州市| 平潭县| 浮梁县| 当雄县| 湟源县| 利川市| 宜都市| 井冈山市| 乐陵市| 通州区| 皮山县| 衡南县| 辽宁省| 兴隆县| 桃园市| 垫江县| 天津市| 清远市| 衡阳市| 临洮县| 哈巴河县| 英德市| 海原县| 华坪县| 富平县|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