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 《唐宋八大家 大全集》編委會編著
- 1366字
- 2021-02-23 11:42:42
千秋歲引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千秋歲引,又名千秋歲令、千秋萬歲等,此調屬正體,雙調八十二字。《欽定詞譜》說:“此即〔千秋歲〕調,添字減字,‘攤破’句法,自成一體。與〔千秋歲〕較,唯前段第二句減一字,后段第一句、第二句各添二字,第三句添一字,前后段第四、五句各添兩字,結句各減一字,攤破作三字兩句。王安石創調。這是一首對景抒懷之作,大概作于罷相后退隱金陵時。詞上闋描寫秋光,下闋抒寫人生的感慨。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砧:搗衣石。寥廓:遼闊,這里指天空。客館中傳出搗衣的聲音,孤城上畫角嘶鳴,一派秋聲彌漫在無邊的天空。“別館”、“孤城”、“秋聲”寫出了境況的凄寂。
“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庾樓月,宛如昨。”楚臺風:清新涼爽的風。宋玉《風賦》說:“楚王游于蘭臺,有風颯至,王乃披襟以當之曰:‘快哉!此風。’”庾樓月:這里指秋月。《晉書·庾亮傳》載,晉庾亮因討平叛亂有功,以中書令遷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為征西將軍,鎮守武昌。曾于秋夜與僚吏共登南樓望月,談笑竟夕。這里是說:東歸的海燕向海上飛去,南來的大雁落在了沙頭的汀洲上。那清新爽朗的楚蘭臺之風,那賞心悅目的庾樓之月啊,仿佛就在昨天。候鳥的一來一往,流露出詞人對人生如夢的無奈。追想當年楚襄王游蘭臺之豪興以及庾亮登樓賞月的談笑風生更反襯出詞人此時處境的悲涼。“楚臺風,庾樓月”兩用典故拓寬了詞境,自然過渡到了下文的抒情。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閑卻。”擔閣:耽擱。無奈此生被名利所束縛,被各種瑣事煩愁所耽擱,在名利場上疲于奔命,辜負閑卻了多少風流美景。換頭三句詞人直抒胸臆,表達了被名利束絆被人情所耽擱的種種人生無奈。翻然悔悟,憬然懼之。
“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華表語:據《搜神后記》載,遼東人丁令威,到靈虛山學道,后化鶴歸來,落在了遼東城邊的華表柱上,有少年不識欲舉弓射之,鶴在空中盤旋而歌曰:“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歌畢飛入高空。秦樓:原是指秦穆公為其女弄玉所建之樓,亦名鳳樓,后指美人所居之樓。漢樂府《陌上桑》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這里指戀人幽會之所。想當初是那樣熱衷朝政,躊躇滿志,而今又誤了秦樓相會的佳期。此一時,彼一時,待夢盡酒醒之時,我思量,究竟是為了什么這樣做呢?結尾這幾句是詞人對此生的回味、咀嚼和苦苦思索,沉重悲哀,似醍醐灌頂言不由衷,無怪乎楊慎在《詞品》中云:“荊公此詞,大有感慨,大有見道語,既勘破乃爾,何執拗新法,鏟滅正人哉!”當然楊慎如此評價王安石變法有失公允,但變法失敗之后的王安石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反悔之情確是顯而易見的。
王安石畢生從政,可以說大半生都在政治斗爭的旋渦中生活,風云叱咤一時,也歷盡了人世艱辛,變法失敗后更是一度失意怨憤,大有退隱追仙之想。這首詞寄寓著政治上失意的沉痛感喟,頗耐人玩味。正如明代李攀龍所評“不著一愁字,而寂寂景色,隱隱在目,洵一幅秋光圖,最堪把玩”《(草堂詩余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