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學會忍耐,讓寬容代替抱怨
寬容比怨恨更具威懾力
古今中外,許多大人物身上都有大度、寬容的美德,這也是他們能夠被人們尊重的原因之一。
一天,在開往費城的火車上,一個婦人中途上了車,她走進一節車廂,坐在了座位上。對面是一位略顯肥胖的男子,正在吸煙。這位婦女禁不住咳了幾聲,可是,那個男子絲毫沒注意到她的暗示。最后,婦人忍不住開口說:“你多半是外國人吧!大概不知道這趟車有一節吸煙車廂,這里是不讓吸煙的。”那個男子一聲不吭,掐滅了香煙,扔出了窗外。
這時,列車員走過來對婦人說,這里是格蘭特將軍的私人車廂,請她離開。她聽了大吃一驚,心里很害怕,站起身往門口走。而格蘭特將軍仍像剛才一樣,沒有給她任何難堪,甚至沒有取笑、嘲弄她的神情。
寬容也并非大人物的專利,普通人也同樣有之。
有這樣一個故事:格林夫婦帶著兩個兒子在意大利旅游,不幸遭劫匪襲擊。7歲的長子尼古拉死于劫匪的槍下,在醫生證實尼古拉的大腦確實已經死亡的10個小時內,孩子的父親做出了決定,同意將兒子的器官捐出。4小時后,尼古拉的心臟移植給了一個患先天性心肌畸形的14歲孩子;一對腎分別使兩個患先天性腎功能不全的孩子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一個19歲的瀕危少女,獲得了尼古拉的肝;尼古拉的眼角膜使兩個意大利人重見光明。就連尼古拉的胰腺,也被提取出來,用于治療糖尿病……
“我不恨這個國家,不恨意大利人。我只是希望兇手知道他們做了些什么。”格林說,嘴角的一絲微笑掩不住內心的悲痛。而他的妻子瑪格麗特的莊重、堅定、安詳的面容,和他們四歲幼子臉上小大人般的表情,尤其令意大利人的靈魂震撼!他們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但事件發生后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寬容與大度,令全體意大利人深感羞愧。
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寬容、大度。古人說:“大度集群朋。”一個人若能有寬宏的度量,他的身邊便會集結起大群的知心朋友。大度,表現為對人、對事能“求同存異”,不以自己的特殊個性或癖好對待他人。大度,也表現為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尤其能認真聽取相反的意見。
大度,還要能容忍他人的過失,尤其是當他人對自己犯有過失時,能不計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應表現為能夠虛心接受批評,發現自己的過失,便立即改正,和他人發生矛盾時,能夠主動檢討自己,而不文過飾非、推諉責任。大度者,能夠關心人、幫助人、體貼人,責己嚴、責人寬。
有首打油詩寫道:“占便宜處失便宜,吃得虧時天自知。但把此心存正直,不愁一世被人欺。”內心正直、胸懷雅量,才能包容萬物,才能以美好、善良之心看待萬物。
那么,如何培養度量呢?
凡是小事,不要太過計較,要原諒別人的過失。
不如意的事來臨時,泰然處之,不為所累。
受人譏諷,不要睚眥必報。
學會吃虧,把便宜讓給別人。
多看別人的優點,少盯著別人的缺點。
俗語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寬容是一種境界、一種美德,它能使復雜的事情變簡單,使人生躍上新的臺階。
與人爭辯,你永遠不會真贏
與別人看法和意見不一致,就去跟別人爭辯。這樣的想法是錯的。因為在你爭辯的過程當中,勢必會想辦法證明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通常情況下,沒有人愿意聽到別人對于自己的批評,所以即使我們說的是對的,他也未必能夠聽進去。再者,爭論的過程中,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敵”,試圖將一己的觀念強加給別人,最終一定會傷害彼此之間的情感,引發很多不必要的誤解。
美國耶魯大學的兩位教授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耗費了7年的時間,調查了種種爭論的實態。例如,店員之間的爭執、夫婦間的吵架、售貨員與顧客間的斗嘴等,甚至還調查了聯合國的討論會。結果,他們證明了凡是去攻擊對方的人,絕對無法在爭論方面獲勝。
當別人在和你談話時,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若你自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對方絕不會樂意接受。所以,你不可隨便擺出要教導別人的姿態。你的同事向你提出一個意見時,你若不能贊同,最低限度也要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談天,你更要注意,太多的執拗會把一切有趣的生活變得乏味。遇上別人真的錯了,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時,別急于求成,往后退一步,把時間延長些,隔一天或兩個星期再談吧!否則大家都固執,就不僅沒有進展,反而互相傷害感情,造成隔閡了。
許多人因為喜歡表示不同意見,而得罪了同事,所以常常有人認為不要輕易表示出不同意見。這種看法是很片面的。只要你的辦法是正確的,向別人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不但不會得罪人,而且有時還會大受歡迎,使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那么怎樣才能有效避免爭論呢?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歡迎不同的意見。
當你與別人的意見始終不能統一的時候,這時就要求舍棄其中之一。人的腦力是有限的,有些方面不可能完全想到,因而別人的意見是從另外一個人的角度提出的,總有些可取之處,或者比自己的更好。這時你就應該冷靜地思考,或兩者互補,或擇其善者。如果采取的是別人的意見,就應該衷心感謝對方,因為有可能此意見可以使你避開了一個重大的錯誤,甚至奠定了你一生成功的基礎。
2.不要相信直覺。
每個人都不愿意聽到與自己不同的聲音。當別人提出與你不同的意見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要自衛,為自己的意見辯護并竭力去尋找根據,這完全沒有必要。這時你要平心靜氣地、公平、謹慎地對待兩種觀點(包括你自己的),并時刻提防你的直覺(自衛意識)對你做出正確抉擇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脾氣不好,聽不得反對意見,一聽見就會暴躁起來。這時就應控制自己的脾氣,讓別人陳述觀點,不然,就未免氣量太窄了。
3.耐心把話聽完。
每次對方提出一個不同的觀點,不能只聽一點就開始發作了,要讓別人有說話的機會。一是尊重對方,二是讓自己更多地了解對方的觀點,以判斷此觀點是否可取,努力建立了解的橋梁,使雙方都完全知道對方的意思,不要弄巧成拙。否則的話,只會增加彼此溝通的障礙和困難,加深雙方的誤解。
4.仔細考慮反對者的意見。
在聽完對方的話后,首先想的就是去找你同意的意見,看是否有相同之處。如果對方提出的觀點是正確的,則應放棄自己的觀點,而考慮采取他們的意見。一味地堅持己見,只會使自己處于尷尬境地。
5.真誠對待他人。
如果對方的觀點是正確的,就應該積極地采納,并主動指出自己觀點的不足和錯誤的地方。這樣做,有助于解除反對者的武裝,減少他們的防衛,同時也緩和了氣氛。
及時原諒別人的錯誤
世界上如果沒有寬容和信任,一切親情、友情、愛情都將失去存在的基礎,每個角落都是爾虞我詐的欺騙,社會將毫無溫情可言。
只因偶爾的過錯完全否定自己的朋友,以至于不再信任他了,這不僅是對朋友的背叛,也是對自己的背叛。
過錯與過錯是不一樣的,有的過錯不可原諒,有的過錯可以原諒。對朋友偶爾犯下的過錯,只要他承擔了自己應負的責任,作為朋友理當予以原諒。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出名的地痞,整日游手好閑,酗酒鬧事,人們見到他避之唯恐不及。一天,他醉酒后失手打傷了上門討債的債主,被判刑入獄。
入獄后的地痞翻然悔悟,對以往的言行深深感到懊悔。
一次,他成功地協助監獄管理人員制止了一次犯人的集體越獄出逃,獲得減刑的機會。
地痞(原諒這樣繼續稱呼他)從監獄中出來后,回到小鎮上重新做人。他先是想找個地方打工賺錢,結果全被拒絕。食不果腹的地痞又來到親朋好友家借錢,看到的都是一雙雙不相信的眼光,他那一點剛充滿希望的心,開始滑向失望的邊緣。這時,地痞少年時代的朋友聽說了,就取出了100美元送給他,地痞接錢時沒有顯出過分的激動,他平靜地看了一眼“昔日的朋友”后,消失在鎮口的小路上。
數年后,地痞從外地歸來。他靠100美元起家,苦命拼搏,終于成了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不僅還清了親朋好友的舊賬,還領回來一個漂亮的妻子。他來到了昔日的朋友家,恭恭敬敬地捧上了200美元,然后,流著淚說道:“謝謝你!你是我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寬容之心和真誠的信任給了我站起來的勇氣。”
可見,寬容他人,信任他人,即是對人性的肯定,也是對人的幫助。
要做到胸襟開闊,一般需要認識到“人無完人”,要做到“得理讓人”,寬容別人。
小趙大學畢業初入社會,在一家公司外貿部就職。他的頂頭上司每天下班后總是跟著外方科長拼命“加班”,無事瞎忙,把白天理好的文件弄得一團糟,出了錯,又把責任推給小趙。小趙的稚嫩決定他不是一個會“爭”的人,只好忍氣吞聲地等外方科長長出“火眼金睛”,看出此中曲直來,結果等了幾個月,還是等不來一句公道話。
一氣之下,小趙辭職去了另一家公司,在那里,他的出色工作博得了許多同事的稱贊,但無論怎樣也沒法使苛刻、暴躁的經理滿意。心灰意冷間,他又萌生了跳槽之念,于是向總經理遞交了辭呈。總經理先生沒有竭力挽留小趙,只是告訴他自己處世多年得出的一個經驗:如果你討厭一個人,你就要試著去愛他。總經理說,他就像雞蛋里挑骨頭一樣在每一位上司身上找優點,結果,他發現了老板的兩大優點,而老板也逐漸喜歡上了他。
小趙依舊討厭他的經理,但已悄悄收回了辭呈。作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放開心胸去包容一切,愛一切。
就算我們沒辦法愛我們的敵人,起碼也應該更多愛惜自己。不要讓敵人控制我們的心情、左右我們的健康以及外表。
當耶穌說,我們應該原諒我們的仇人“77次”時,他實際上也是在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當然,人非圣賢,要去愛我們的敵人也許真的有點強人所難,但出于自身的健康與幸福,學習寬恕敵人,甚至忘了所有的仇恨,也可以算是一種明智之舉。有句名言說:“無論被虐待也好,被搶掠也好,只要忘掉就行了。”
讓謠言止于平靜
生存于一個團體之中,無論你如何做人,也無法讓每一個人都滿意,更何況當有利益紛爭的時候呢?出于種種原因,對我們不利的謠言就來了,有攻擊我們能力的,也有誹謗我們的信譽和人格的。
流言很多,常常令我們身陷被動的境地。怎么處理它成為每個人關心的問題,其實對于身陷謠言漩渦中的人來說,最需要的是冷靜的頭腦,而非沮喪的心情和失望的憤怒。
他人對我們造謠的動機各種各樣,但無論是出于嫉妒還是別的陰謀,我們越在不順心的時候就越要保持冷靜,絕不能被謠言的制造者打倒。
1952年,尼克松參加了艾森豪威爾總統的競選班子。就在這時,有人揭發:加利福尼亞的某些富商以私人捐款的方式暗中資助尼克松,而尼克松將那筆錢據為己有。
尼克松據理反駁,說那筆錢是用來支付政治活動開支的,絕沒有據為己有。但是,艾森豪威爾要求他的競選伙伴必須“像獵狗的牙齒一樣清白”,準備把尼克松從候選人的名單中除去。
這樣,那一年10月的一天晚上,10點30分,全國所有的電視臺、電臺將各自的鏡頭、話筒對準了尼克松——他不得不通過電視講話解釋這些捐款的來龍去脈,為自己的清白而作辯護。
尼克松在講話中并沒有單刀直入地為自己辯解,而是多次提到他的出身如何低微,如何憑借自己的一股勇氣、自我克制和勤奮工作才得以逐步上升的,博得了觀眾和聽眾的同情。
說著說著,他話題一轉,似乎是順便提起了一件有趣的往事,他說道:“在我被提名為候選人后,的確有人給我送來一件禮物。那是在我們一家人動身去參加競選活動的當天,有人說寄給了我家一個包裹。我前去領取,你們猜會是什么東西?”
尼克松故意打住,以提高聽眾的興趣。“打開包裹一看,是一個條箱,里面裝著一條西班牙長耳朵小狗兒,全身有黑白相間的斑點,十分可愛。我那六歲的女兒特莉西亞喜歡極了,就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棋盤’。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們都是喜歡狗的。所以,不管人家怎么說,我打算把狗留下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尼克松的“棋盤演說”。
事后,美國的一份娛樂雜志馬上把這次“棋盤演說”嘲諷為花言巧語的產物。好萊塢制片人達里爾·扎納克則說:“這是我從未見過的最為驚人的表演。”
尼克松當時還以為自己失敗了,可最后事態的發展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成千上萬封贊揚他的電報涌進了共和黨總部,他因為表現出色而最終被留在了候選人的名單上。
冷靜是卓越的基礎,只有冷靜才能讓自己不亂方寸,在謠言的漩渦中立住腳,以便伺機出擊、反擊對手。
冷靜更是保證我們準確判斷的重要因素,沒有冷靜的頭腦就不會制定出正確的決策和行之有效的計劃。
謠言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冷靜思考是我們對待謠言的最佳處理辦法。
阮玲玉就曾因為謠言漫天飛舞而割腕自殺,只留下了“人言可畏”四個字!一代名伶,最后竟以這樣的方式香銷玉殞,這不得不說是沒能保持頭腦冷靜的結果。
冷靜是一種出色的自制力,一個遇事總是頭腦發熱喪失理智的人是非常危險的。當不利于我們的謠言出現時,告訴自己這很正常,要用冷靜擊破它。
擁有忍耐力可以戰勝一切
當“智慧”已經鈍化,“天才”無能為力,“機智”與“手腕”已經機關算盡,其他的各種能力都已束手無策、宣告絕望的時候,就只剩下“忍耐”。
在別人都已停止前進時,你仍然堅持;在別人都已失望放棄時,你仍然進行,這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使你得到比別人更高的位置、更多的薪資,使你超乎尋常的,正是這種堅持、忍耐的能力,不以喜怒好惡改變行動的能力。
忍耐的精神與態度,是許多人能夠成功的關鍵。
推銷商品時,不管對方怎樣傲慢無禮,總不要怒然而返,這種商人才能得到勝利。一次推銷不成,兩次、三次、四次,最后使對方不但欽佩你的勇氣與決心,并會感受到你的耐力與誠懇的精神而成全了他,照顧你的生意。
在商界中,能做最多的生意、得到最多的主顧的人,都是那些決不在困難時說出“不”字來的人,是那種有忍耐的精神、謙和的禮貌,足以使別人感覺難拂其意、難卻其情的人。
一受刺激就不能忍耐的人,不會有大成就。
人們的天性決定了他們對各商家的推銷員,總有些不歡迎。但當他們遇到了一個有忍耐精神、謙和態度的推銷員,事情就不同了。他們知道,有忍耐精神的推銷員是不容易打發的,他們常常由于欽佩某個推銷員的忍耐精神而購買他的商品。
有謙和、愉快、禮貌、誠懇的態度,同時又兼具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運的。
做我們高興做的事,做我們愿意做的事,這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全神貫注地去做那種不快的、討厭的、為我們的內心所反對的,而同時又因為別人的緣故不得不去做的事,卻是需要勇氣、耐性的。每天懷著勇氣與熱誠去從事我們所不適宜、不想做的工作,從事我們內心反抗不得不干的事,年復一年這樣下去,真是需要英雄般的勇氣與耐力。
認定了一個大目標,不管它可喜或可厭,不管自己高興或不高興,總是全力以赴——這樣的人,總能得到勝利。
定下了一個固定的目標,然后集中全部精力去實現那個目標。這種能力,最能獲得他人的欽佩與尊敬。
沒有不顧障礙而堅持奮斗的勇氣與百折不回的忍耐精神,不能成就大的事業。懦弱、意志不堅定、不能忍耐的人,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與欽佩。只有積極的、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如果沒有大家的信任,那么事業的成功是沒什么希望的。
不管社會發生什么變化,意志堅定的人總能在社會上找到位置。人人都相信百折不回、能堅持、能忍耐的人,意志的堅定能生出信用來。假使你能夠不管情形如何,總是堅持,總能忍耐,則你已經具備了“成功”的要素了。
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忍耐不失為一種技巧和一種策略。
原諒生活,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人生在世,我們不必總跟自己過不去,也別跟生活過不去,沒理由不滋潤、不快活,關鍵是我們選擇什么樣的角度看生活與看自己。我們有我們的悲哀,生活有生活的難處,應當學會原諒生活。
宋代大詩人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古人有古人的悲哀,可古人很看得開,他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比作月的陰晴圓缺,一切全出于自然,其中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它像一只無形的手在那里翻云覆雨,演繹著多色多味的世界。今人也有今人的苦惱,因為“此事古難全”。
有一位哲學家,當他是單身漢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小屋里。盡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呵呵的。
有人問他:“那么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困難,有什么可樂的?”
哲學家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一個個相繼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哲學家一個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有什么好高興的?”
“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么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后,哲學家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大樓里。這座大樓有七層,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里環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潑污水,丟死老鼠、破鞋子、臭襪子和雜七雜八的臟東西。那人見他還是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間,也感到高興嗎?”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費很大的勁兒;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些花,種些菜。這些樂趣呀,數之不盡啊!”
后來,那人遇到哲學家的學生,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么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并不那么好呀。”
學生笑著說:“決定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于環境,而在于心境。”
苦惱和悲哀常常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抱怨,哀自己命運,怨生活的不公。其實生活仍然是生活,關鍵看你從什么角度去看。
人生是什么?從某種意義上說,難道不像一場賭局嗎?用你的青春去賭事業,用你的痛苦去賭歡樂,用你的愛去賭別人的愛。要不詩人顧城怎么說:“如果你覺得活得沒意思了,那就該死了。”
每逢沮喪失落時,我們對一切感到乏味,生活的天空陰云密布,看什么都不順眼,像T恤衫上印著的:別理我,煩著呢!生活中有很多時候令我們心情不好。面對落榜,面對失戀,面對解釋不清的誤會,我們的確不易很快超脫。但是人有逆反心理,更多的時候是“多云轉晴”,憂郁被生氣勃勃的憧憬所取代。煩些什么?你的敵人就是你自己,戰勝不了自己,沒法不失敗;想不開、鉆死胡同,全是想不開所致。
原諒生活有那么多陰差陽錯,因為它要讓你學會堅強、珍惜。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得不懷著一顆寬大的心去原諒諸多人和事,原諒上天對人的不公,因為它總要去考驗一些人、捉弄一些人……
多點雅量面對嘲笑
面對他們的嘲笑,一定要有胸襟,有雅量,這同時也是一種做人的智慧。
曾任美國總統的福特在大學里是一名橄欖球運動員,體質非常好,所以他在62歲入主白宮時,他的身體仍然非常挺拔結實。當了總統以后,他仍繼續滑雪、打高爾夫球和網球,而且非常擅長。
在1975年5月,他到奧地利訪問,當飛機抵達薩爾茨堡,他走下舷梯時,他的皮鞋碰到一個隆起的地方,腳一滑就跌倒在跑道上。他跳了起來,沒有受傷,但使他驚奇的是,記者們竟把這次跌倒當成一項大新聞,大肆渲染起來。在同一天里,他又在麗希丹宮的被雨淋滑了的長梯上滑倒了兩次,險些跌下來。隨即一個奇妙的傳說散播開了:福特總統笨手笨腳,行動不靈敏。自薩爾茨堡以后,福特每次跌跤或者撞傷,記者們總是添油加醋地把消息向全世界報道。后來,竟然反過來,他不跌跤也變成新聞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這樣報道說:“我一直在等待著總統撞傷頭部,或者扭傷脛骨,或者受點輕傷之類的來吸引讀者。”記者們如此的渲染似乎想給人形成一種印象:福特總統是個行動笨拙的人。電視節目主持人還在電視中和福特總統開玩笑,喜劇演員切維·蔡斯甚至在節目里模仿總統滑倒和跌跤的動作。
福特的新聞秘書朗·聶森對此提出抗議,他對記者們說:“總統是健康而且優雅的,他可以說是我們能記得起的總統中身體最為健壯的一位。”
“我是一個活動家,”福特抗議道,“活動家比任何人都容易跌跤。”
他對別人的玩笑總是一笑了之。1976年3月,他還在華盛頓廣播電視記者協會年會上和切維·蔡斯同臺表演過。節目開始,蔡斯先出場。當樂隊奏起樂曲時,他“絆”了一下,跌倒在歌舞廳的地板上,從一端滑到另一端,頭部撞到講臺上。此時,每個到場的人都捧腹大笑,福特也跟著笑了。
當輪到福特出場時,蔡斯站了起來,佯裝被餐桌布纏住了,弄得碟子和銀餐具紛紛落地。蔡斯裝出要把演講稿放在樂隊指揮臺上,可一不留心,稿紙掉了,撒得滿地都是。眾人哄堂大笑,福特卻滿不在乎地說道:“蔡斯先生,你是個非常、非常滑稽的演員。”
生活是需要睿智的。如果你不夠睿智,那至少可以豁達。以樂觀、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問題,就會看出事物美好的一面;以悲觀、狹隘、苛刻的心態去看問題,你會覺得世界一片灰暗。兩個被關在同一間牢房里的人,透過鐵窗看外面的世界,一個看到的是美麗神秘的星空,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垃圾和爛泥,這就是區別。
面對嘲笑,最忌諱的做法是勃然大怒,大罵一通,其結果只會讓嘲笑之聲越來越熾。要讓嘲笑盡快平息,最好的辦法是一笑了之。一個目標明確的人,不會去考慮別人多余的想法,而是有風度、有氣概地接受一切非難與嘲笑。偉大的心靈多是海底之下的暗流,唯有小丑式的人物,才會像一只煩人的青蛙一樣,整天聒噪不休!
報復是對別人的打擊,也是對自己的摧殘
大多數人都一直以為,只要我們不原諒對方,就可以讓對方得到一些教訓,也就是說:只要我不原諒你,你就沒有好日子過。而實際上,不原諒別人,表面上是令別人尷尬,其實真正倒霉的人卻是我們自己,一肚子窩囊氣不說,甚至連覺都睡不好。沒多久就積出病來。這樣看來,報復不僅讓我們對別人的打擊不能實現,反倒對自己的內心是一種摧殘。
有一位好萊塢的女演員,失戀后,怨恨和報復心使她的面孔變得僵硬而多皺,她去找一位最有名的化妝師為她美容。這位化妝師深知她的心理狀態,中肯地告訴她:“你如果不消除心中的怨和恨,我敢說全世界任何美容師也無法美化你的容貌。”
當你被痛苦折磨得筋疲力盡時,不妨學著寬恕,忘記怨恨,沉浸在痛苦的回憶中是徒勞的。與其咒罵黑暗,不如在黑暗中燃起一支明燭。忘記怨恨能讓你告別過去的灰暗情緒,重新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生活中,我們難免與別人產生誤會、摩擦。有的傷了自己的面子,有的讓自己下不了臺,有的當眾給了自己難堪,有的對自己有成見,等等。如果不注意,在我們萌生恨意之時,仇恨袋便會悄悄成長,你的心靈就會背負上報復的重負而無法獲得自由。
英國作家喬治·赫伯特說:“不能寬容的人將會損壞他自己必須去過的橋。”這句話的智慧在于,寬容使給予者和接受者都受益。當真正的寬容產生時,沒有瘡疤留下,沒有傷害,沒有復仇的念頭,只有愈合。寬容是一種醫治的力量,不僅能醫治被寬容者的缺陷,還可以挖掘出寬容者身上的偉大之處,正如美國作家哈伯德所說:“寬容和受寬容的難以言喻的快樂,是連神明都會為之羨慕的極大樂事。”
有人給寬容作了一個十分美麗的比喻,他說:“一只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容。”
1944年冬天,蘇軍已經把德軍趕出了國門,成百萬的德國兵被俘虜。一天,一隊德國戰俘從莫斯科大街上穿過,所有的馬路都擠滿了人。她們每一個人,都和德國人有著一筆血債。
婦女們懷著滿腔仇恨,當俘虜出現時,她們把手攥成了拳頭。士兵和警察們竭盡全力阻擋著她們,生怕她們控制不住自己。
這時,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位上了年紀的猶太婦女,從懷里掏出一個用印花布方巾包裹的東西。里面是一塊黑面包,她把它塞到了一個疲憊不堪的、幾乎站不住的俘虜的衣袋里。
她轉過身對那些充滿仇恨的同胞們說:“當這些人手持武器出現在戰場上時,他們是敵人。可當他們解除了武裝出現在街道上時,他們是跟所有別的人,跟‘我們’和‘自己’一樣的人。”
于是,氣氛改變了。婦女們從四面八方一齊擁向俘虜,把面包、香煙等各種東西塞給這些戰俘。
仇恨是帶有毀滅性的情感,只會激化矛盾,釀成大禍。寬容的心卻能輕易將恨意化解,讓緊張的氣氛化成溫情脈脈。能將寬容之心給予敵對方,已經可以稱得上圣潔了,即便只是一個貧苦的猶太老婦人,也完全擔得起“偉大”兩個字。
有智慧的人,不會將“仇人”恨之入骨。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考慮的事情自然有所差異,不管想法和你是否接近,每個角度的“出發點”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我們應該學會寬容:把自己當成別人,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對方的情感;把別人當成自己,感同身受用親身去體驗別人的感受;把別人當成別人,我們無法強求別人改變,只能去理解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我們的一切理解和包容并非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設身處地地包容別人,其實也是在包容我們自己。
消滅嫉妒的“毒瘤”
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較。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直遵循著“攀比定律”,即別人有的東西,我也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我最好也有。這樣就會產生心理上的優越感,否則就只能看著別人的東西生氣。嫉妒的痛苦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
一般來說,心胸狹窄的人都有一顆善于嫉妒別人的心,而一個人的嫉妒心常常會讓他采取一些過激行為,這對于個人的成長來說不啻于一顆毒瘤。在某大學曾經發生過一個悲慘的故事:一名生物系即將畢業的女研究生用水果刀將自己的導師刺傷,隨即舉刀自盡。
這個女生自小就性格孤僻,愛嫉妒他人,雖然在升學的道路上,她成績優異,一帆風順,但她孤僻而愛嫉妒的性格始終沒有改變。在就讀研究生時,她的刻苦精神深得導師器重,但導師更喜歡另一位男生靈活而幽默的性格。于是女生妒火中燒,數次在導師面前中傷那位男生。導師明察之后,發現多數事情純屬子虛烏有,便委婉地批評了女生。由此,女生怒不可遏,做出了傷師殘己的愚蠢行為。
類似上面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不止一次地發生,然而我們卻常常只當故事來聽、來看。其實,嫉妒的殺傷力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每當心中懷著一股嫉妒之火時,受到傷害的就是自己。
一只老鷹常常嫉妒別的老鷹飛得比它高。有一天,它看到一個帶著弓箭的獵人,便對他說:“我希望你幫我把在天空飛的其他老鷹射下來。”
獵人說:“你若提供一些羽毛,我就把它們射下來。”
這只老鷹于是從自己的身上拔了幾根羽毛給獵人,但獵人卻沒有射中其他的老鷹。它一次又一次地提供身上的羽毛給獵人,直到身上大部分的羽毛都拔光了。于是獵人轉身過來抓住它,把它殺了。
嫉妒對嫉妒者的傷害,正如鐵銹對鋼鐵的傷害一樣。心胸狹窄者之所以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就在于他們心存不良。不愿別人超過自己倒還罷了,要命的是,當自己倒霉之時,也要別人沒好日子過。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除了傷人害己,別無他途了。
聽一聽智者的箴言,讓我們再次認識嫉妒之害。英國作家薩克雷說:“一個人妒火中燒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個瘋子,不能把他的一舉一動當真。”
另一位英國作家亞當契斯說:“不要讓嫉妒的毒蛇鉆進你的心里,這條毒蛇會腐蝕你的頭腦,毀壞你的心靈。”
英國邏輯學家羅素說:“善嫉的人,不但從自己所有的東西中拿掉快樂,還從他人所有的東西中拿走痛苦。”
英國詩人雪萊說:“妒忌的眼睛易受欺騙。”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妒忌會使人得到短暫的快感,也能使不幸更辛酸。”
德國散文家海涅說:“失寵和嫉妒曾使天使墮落。”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說:“善妒者必惹憂愁。”
既然嫉妒如毒素,就要轉移它,不讓嫉妒之火成為心中的繩索。你要明白,嫉妒實質上是在不知不覺中毀滅了你自己。一滴水成不了海洋,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少不了合作,而嫉妒卻總是會拆散所有的合作。因而,克服嫉妒,你就要時刻提醒自己:只有你自己將一事無成。
著名的華爾街投資大師巴魯克說:“不要妒忌。最好的辦法是假定別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甚至能做得更好。”記住,一旦你開始妒忌,也就是承認自己不如別人。你要超越別人,首先你得超越自身。堅信別人的優秀并不妨礙自己的前進,相反,它可能給你前所未有的動力。事實上,每一個真正埋頭投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工夫去嫉妒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