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辦事必知的忌諱

死要面子活受罪

求人辦事,不能死要面子,須知“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總是以為自己是多么清高,這樣事情能辦成嗎?

我們對于面子應該是這樣理解的:一個人不可能不要面子,但又不能夠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往往會真正丟了面子。

小說《紅樓夢》和話劇《北京人》,都真實地表現了本已敗落,但仍不肯拋棄面子的諸多世家子弟的形象。在他們看來,如果這些面子一旦全都不存在,活著也就沒有什么意思了!可見,很多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就是他們的人生哲學。

面子當然應該要,一個一點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復存在。關鍵的問題是要搞清怎樣做才算不丟面子?什么面子可以丟,什么樣的面子應當保?當然,人們也都非常明白,出于虛榮的面子應當丟,有關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處世?而保的辦法則是實事求是。事實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嘩眾取寵,裝腔作勢,面子雖保猶失。

有這樣一個例子,說的是齊國有一個很窮的人,娶了一個老婆,還有一位小妾。這個人祖上也曾發達過,可現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可低不下來,就是在自己的老婆、小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腫臉充胖子。他經常會對妻、妾說,經常有貴客請他赴宴,而且每次回來都裝成酒足飯飽的模樣。后來,老婆覺得自己家清貧,但丈夫卻經常能赴貴人的宴會,很是奇怪,于是就跟在丈夫背后想一探究竟。終于她發現了丈夫的秘密,原來這個人每天都來到東門外的一個墓地里,跑到上墳人那里去乞討剩余的祭品。原來他就是這樣“參加宴會”的!而每天他都跑來得意洋洋地在他的妻、妾面前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絲毫也不覺慚愧。因為在他看來,這樣才算有面子,也就不管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了。

其實面子的危害豈止是活受罪,有時還是傷害自我的導火索。

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勇敢看成有面子,所以,傳說有兩位勇士,為了表示勇敢,居然互割對方的肉下酒,最后雙雙送了性命。

以上講的都是古代的例子。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要面子的現象同樣存在,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社會在不斷分化,貧富差距在不斷加大,許多人在社會劇變中失去了自我價值的判斷能力,他們的心理遭到了極大的扭曲,因此只有借助于虛榮來滿足自己的面子和虛榮心。有些人即使債臺高筑,也要揮金如土,與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收入。當官的比轎車、比住房、比待遇、比職級;在操辦紅白喜事時,講排場、擺闊氣;在住房裝修中,比豪華氣派;在生活消費中,大手大腳,寅吃卯糧,借貸消費。其目的都是要讓他人將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以滿足自己的“面子”。

要知道,死要面子會使人變得乖戾而孤獨。有一位從事高新技術研究的人,技術與學識上也許并不太差,但由于自尊心過強,所以,盡管年逾不惑,卻仍然和同事們難以和睦相處。原因是,不管是在學術問題的討論上還是在工作方案的安排上,甚至就連日常瑣事的看法和處理上,只要別人的意見與自己不合,他就覺得面子受了損害,一點也不能容忍,立時就會發作起來,非要別人按自己的想法去辦不可。否則,就會不依不饒,甚至惡語相加。因為他覺得自己永遠高人一籌,意見必然正確無誤,別人只有跟著走的份兒,否則就是以邪壓正,同時,這也是不給自己面子。正因為他的這種毛病,所以,凡與他相處稍久的人,無不敬而遠之,避之猶恐不及。試想,如果這樣的一個人去找別人辦事,那成功的概率會有多少呢?

總之,死要面子的行為是應該被摒棄的,否則對求人辦事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會嚴重危及你的人際關系。

過于吝嗇

過于吝嗇是求人辦事的一大忌諱,它會使原本容易辦成的事情功虧一簣。有這樣一個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

春秋時期的范蠡既是一位有才華的謀士,又是一名家財萬貫的大商人。他曾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國,隨后功成身退,移居別地經商,以他的聰明才智,很快富甲一方。因此,他還被后世奉為中國商人的始祖。

但是后來,他的二兒子因殺人獲罪而被囚禁在楚國,范蠡計劃用金錢保全兒子的性命。他有一位朋友叫莊生,莊生與楚王的關系很好,楚國上下都非常敬重他,于是范蠡決定通過莊生來解救自己的兒子。雖為朋友,范蠡還是讓長子帶上足夠的錢財和一封書信去見莊生,并囑咐長子把信和錢交給莊生,一切聽從莊生安排。

范蠡的長子到達了楚國,發現莊生家徒四壁,院內雜草叢生,一點也不像個達官顯貴的樣子。雖然他按父親的囑托把信和錢交給了莊生,但心中并不認為莊生可以救出弟弟。

莊生收下錢和信,告訴范蠡的長子:“你趕快離開吧,剩下的事情交給我來辦,即使你弟弟出來了,也不要問其中的原委。”

但范蠡的長子由于心存疑慮,并未聽從莊生的話而馬上離開,而是接著又去賄賂其他權貴。

莊生因為得了范蠡的好處,于是就說服楚王大赦天下,楚王聽從了莊生的建議。

范蠡的長子聽說楚王大赦天下,覺得弟弟一定會被放出來。既然如此,那么自己送給莊生那么多的錢財不就等于白送了嗎?于是他又去找莊生把送去的錢要了回來。他為此十分得意,以為既省了錢又辦了事,剩下的事情就是回去向父親請功領賞了。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莊生沒有了好處,心里自然很不舒服,感覺自己被范蠡的長子耍了。于是又去見楚王說:“聽說范蠡的兒子在我國犯罪被囚,現在人們議論說大赦是因為范蠡拿錢財賄賂眾位大臣的緣故,這于您的名聲不利啊!”

楚王聽到這些話,十分氣憤。于是就先殺了范蠡的兒子再實行大赦。結果,范蠡的長子因不愿給人好處,而只好帶著弟弟的尸骨回家了。

這個故事很好地告訴我們,求人辦事,過于吝嗇是沒有好結局的。范蠡的長子因為吝嗇,結果不但事情沒有辦成,而且還害死了自己的弟弟。

求人辦事不給人好處,事情就無法辦成。基于這一點,可以在辦事之前給予對方一定的好處,或者在辦事前讓對方知道事情辦成后的好處。有這樣一個例子:

西斯是一個大農場的主人,他在自己的農場里種植了大片的棉花,棉花成熟的時候,他雇了許多工人來采摘。

有一天,西斯去農場巡視采摘情況,卻看到一些工人正在偷懶,地上也到處扔著雪白的棉花。西斯急了,他把工頭找來,讓他解雇偷懶的工人,并要求不要亂丟棄棉花,工頭答應了。

過了幾天,西斯又去農場巡視,發現情況依然存在,他十分納悶,不明白那些工人們為什么不聽從命令。同時,他也為此十分著急。因為嚴重浪費只是一個方面,如果不抓緊時間采摘棉花,雨季一來,棉花將會被雨水毀掉。

西斯向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請教,朋友告訴西斯:“因為農場里的棉花是你一個人的棉花,工人們工作的好壞,與他們自己沒有直接的關系。”西斯一下子明白了過來,他這才認識到,因為即使那些工人們采摘得十分認真,他們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處,所以有偷懶和亂丟棉花的現象,要想讓工人們把事情辦好,就必須給那些工人們一些甜頭和好處。于是,他立即召集工頭和所有的工人們開會,他在會上宣布:“在雨季之前把棉花采摘完畢,工人們除了工資以外還可以得到采摘棉花收益的20%;如果能杜絕亂扔棉花的現象,工人們還可以得到額外的獎勵。”

此后,西斯再去農場巡視時,再也沒有發現偷懶的工人,地上也沒有胡亂丟棄的雪白的棉花了。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求人辦事也是一樣的道理。“有錢能使鬼推磨”,古往今來皆是同理。每個人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實體,即便是朋友之間或者家庭成員之間也會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當然,能夠找到雙方的共同利益,求人辦事自然會有好結果。但是,一般情況下求人辦事,勢必會使對方的利益或多或少地遭受一定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想求人辦事,不給予對方一定的好處,或讓其從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他就很難幫你把事情辦好。所以,你要記住:想辦成事,就不要把錢袋扣得太緊。

急于求成

有些人在求人辦事時,心急火燎,巴不得對方馬上著手就辦。如果對方一兩天沒什么動靜,便有些沉不住氣了,一催再催,搞得對方很不耐煩。這不是求人的正確態度。也許,對方有自己的難處,不得不慢慢作打算;也許,他真的無能為力。不過,無論對方處于什么境況,我們必須要有不急不躁的耐心。請記住:一旦求了人家,就要充分相信對方。

戰國時,魏國的國君打算發兵征伐中山國。有人向他推薦一位叫樂羊的人,說他文武雙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國。可是有人又說樂羊的兒子樂舒如今正在中山國做大官,怕是投鼠忌器,樂羊不肯下手。

后來,魏文侯了解到樂羊曾經拒絕了兒子奉中山國君之命發出的邀請,還勸兒子不要跟荒淫無道的中山國君跑了,文侯這才決定重用樂羊,派他帶兵去征伐中山國。

樂羊帶兵一直攻到中山國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動,只圍不攻。幾個月過去了,樂羊還是沒有攻打,魏國的大臣們都議論紛紛,可是魏文侯不聽他們的,只是不斷地派人去慰勞樂羊。

可是樂羊照舊按兵不動,他的手下西門豹忍不住詢問樂羊為什么還不動手,樂羊說:“我之所以只圍不打,還寬限他們投降的日期,就是為了讓中山國的百姓們看出誰是誰非,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為了區區樂舒一個人呢!”

又過了一個月,樂羊發動攻勢,終于攻下了中山國的都城。樂羊留下西門豹,自己帶兵回到魏國。

魏文侯親自為樂羊接風洗塵,宴會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給樂羊一只箱子,讓他拿回家再打開。

樂羊回家后打開箱子一看,原來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國時大臣們誹謗自己的奏章。

假如當初魏文侯聽信了別人的話,而沉不住氣,中途對樂羊采取行動,那么將是另一番結果。

同樣地,求人辦事也就像打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棘手的問題,只有那些心理素質好的人才有能力打贏這場戰爭。相反,急功近利的小人往往欲速則不達。

另外,還應注意:求人辦事不同于求己,人家前因后果、方方面面總是要考慮考慮的,有時候還要故意地做些姿態讓你看看。這時候,你只能平心靜氣地等待,你不能老去打聽催問結果,這樣不僅會讓對方感到厭煩,而且覺得是你不信任他們,明明有心想要幫忙的事情,經你這么一攪和,希望倒沒有了,這叫得不償失。所以,求人辦事不能急于求成,這樣才能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

存在羞怯心理

一說話就臉紅,一笑就捂嘴,一出門就低頭,這是許多天生羞怯的人的共同表現。但是,羞怯卻是辦事的天敵。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步就要克服羞怯心理。

人的羞怯情緒似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從某些領域來看,羞怯并不一定是一個完全貶義的詞,有人甚至認為“適當的羞怯是一種美德”。但如果在辦事的時候感到害羞,那就并不是一件好事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確實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們一方面對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歡公開亮相,無意與他人競爭,遇事猶豫不決,表現得很不善于交際;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勤于思考,凡事多為人著想。羞怯不僅不利于一個人辦事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礙。很多羞怯程度很高的人都希望能使自己有些改變,變得樂觀而外向一些,以適應現代社會。

要想改變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弄清造成羞怯的原因。一般來講,羞怯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的雙重影響所致。有人認為后天的成長環境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行為習慣對羞怯的影響更大些。據觀察,有些羞怯的人在自己的孩提時代并不羞怯,只是進入學校以后,由于學習、身體等方面的原因,受到學校和家庭雙方的壓力,加之自己十分在意別人的看法與評價,久而久之,才形成羞怯的性格;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童年時家庭的撫養環境導致的,有些家長不鼓勵自己的孩子和同年齡的孩子玩耍,或是周圍沒有同齡兒童,長期下來也會形成一種內向而羞怯的性格。針對造成羞怯的原因,要想克服羞怯,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要提高認識。要明確性格是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果你已形成羞怯的性格,不要刻意追求奔放和外向,因為羞怯的人也有很多優點。要避免羞怯,關鍵是要少考慮自我,多考慮他人,多考慮社會價值,多考慮如何與人交往。此外,還要正確認識自己,承認羞怯是自己的弱項。這樣當別人注意到你時,你才不會緊張或刻意地掩飾自己,才能采取隨和的態度,也只有這樣,你同別人的關系才能更加密切而友好。

其次,坦誠自我。首先你必須學會尊重別人,不要給別人一種傲視一切、高高在上的印象,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并樂意與你交往。否則,整日孤芳自賞,盡管主觀上想克服羞怯,但終會因客觀上的碰壁而走回羞怯的老路上去。同時,為人要熱情、開朗,做出樂于與人交往的表現。否則,終日沉默不語,別人便不愿打擾你了。只有善于并樂于表達,使別人在與你的交談中獲得樂趣,別人才愿意與你交談,你也才能從羞怯的陰影中擺脫出來。

再次,關注他人。平時,你要留心他人的行動和愛好,了解對方對什么樣的話題、行為最感興趣。這樣,與人交往時就能投其所好,使人覺得你容易接近,容易成為好朋友了。

總之,無論如何你都要盡力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這樣一來,就為你的成功辦事打開了一扇大門。

被原則綁住手腳

求人辦事有縝密的思維,把可能出現的情況、要遵循的原則都盡量考慮一遍是十分可取的,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不論辦任何事,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則。但是原則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時候我們求人辦事要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

比如說,有個人想為自己大學剛畢業的兒子找份工作,而這個人的表哥就在某個機關單位當領導,于是此人就想借表哥的光為兒子謀個差事。這位表哥得知親戚的心意后又多方考察自己的侄兒確實有才華,然后他就想自己是應該“舉賢不避親”呢,還是“避親”?其實,這種情況下,他完全可以幫侄兒一把,因為侄兒具備那種能力,就應該幫那個忙。這就是一種靈活性原則。只要能得到一個“雙勝無敗”的結局,該用什么樣的姿態就用什么樣的姿態。

生活應該豐富多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不能總是那種正經八百的“成人對成人”。一個人要在別人的心目中為自己樹立一個美好的形象,就要善于非常靈活地進行“心理角色”的扮演。在辦事過程中,有3種人顯然是“不可愛”的:一種是老要顯示自己比別人優越的,只會扮演“家長”,不會扮演“成人”的人;另一種是老要別人為自己操心,而從來不知道也應該為別人操點心的,只會扮演“兒童”,不會扮演“家長”的人;還有一種是所謂“純理智”的,只會扮演“成人”而不會扮演“兒童”的人。為了確保在社會中辦事成功、順利,不應該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此外,用“壓”來迫使對方向自己屈服,用“頂”來迫使對方遷就自己,或者為了不得罪對方而“忍氣吞聲”地屈服和遷就,這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講究“選擇和誘導”的藝術,就是為了找到一種“不壓、不頂、不屈服、不遷就”而又能使問題得到解決的好辦法。但這需要很大的靈活性,“認死理”,“容不下矛盾”的人是難以做到的。

得罪別人

給人辦事時,不論是否辦成,都不應該得罪別人。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添堵墻。”作為一個辦事人員,應盡可能少樹敵,更不可過多地得罪人。

戰國時期,齊國大夫夷射,在接受國王的宴請后,酒足飯飽而出。此時擔任王宮守門的小吏則跪請求說:“給我一點酒喝吧。”夷射斥責則跪說:“一個下賤的守門人也想飲用國王的美酒嗎?滾開!”夷射走遠后,則跪非常氣憤,于是,將碗里的水潑在廊門的接水槽中,水的顏色類似小便。

天明以后,齊王發現了就對則跪呵責說:“昨天晚上,是誰在此處小便呀?”則跪回答說:“我沒看見,但昨天夷射在這地方站立過。”齊王大怒,因此誅殺了夷射。

一個卑賤的守門人因為被大臣所侮辱,竟然設計要了大臣的命,由此可見樹怨的害處。

香港巨富胡金輝在介紹他的成長時,曾告誡說:“處世方面,另外有一點,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千萬不要得罪人!越有地位,越應該不得罪人。寧愿自己搽面抹膏,也得讓別人好過。”

在辦事時,得罪別人就很容易將自己逼入困境。例如,美國總統林肯以偉大的業績和完美的人格獲得了人們的衷心敬仰,他的許多事跡世代被人們傳頌。但他在成長道路上也曾因為愛得罪人而經歷了不少的坎坷。

林肯年輕時,不僅專找別人的缺點,也愛寫信嘲弄別人,且故意丟棄在路旁,讓人拾起來看,這使得厭惡他的人越來越多。

后來他到了春田市,當了律師,仍然不時在報上發表文章為難他的反對者。有一回做得太過分了,最后竟把自己逼入困境。

當時,林肯嘲笑一位虛榮心很強又自大好斗的愛爾蘭籍政治家杰姆士·休斯。他匿名寫的諷刺文章在春田市報紙上公開以后,市民們引為笑談。惹得一向好強的休斯大發雷霆,打聽出作者的姓名后,立刻騎馬趕到林肯的住處,要求決斗。林肯雖然不想同意,卻也無法拒絕。身高手長的林肯選擇了騎馬比劍,請求陸軍學校畢業的學生給他教授劍法,以應付密西西比河沙灘的決斗。后來在雙方監護人的排解下,決斗風波才告平息。

這件事給了林肯一個很深的教訓,他認識到得罪別人的事就連最愚蠢的人都不會做。而一個具有優秀品質并能克己的人,卻常常是揚棄惡意而使用愛心的人。從此,林肯改變了自己對人刻薄的做法,以博大的胸懷贏得了民心,林肯的教訓及成功是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的。

美國前副總統安格紐以失言出名。他曾激烈指責新聞界的是非,他說:“老是作反政府的言論的大眾傳播物,簡直是叛徒。”這句話在新聞界引起了極大風波,招致了新聞界的合力圍攻,即使他要收回這句話,也已經太晚了。后來時代雜志的哥拉姆斯特分析說,這只怪安格紐用錯了一個字,如果把Massmedia(大眾傳播物的復數形式)換作Massmedinm(單數形式),就不會有什么風波了。這是因為以復數代替單數等于指責了所有新聞廣播界,觸犯了眾怒。所以,如果我們要表示指責或批評時,應盡量采取“有的人”、“個別人”這樣的單數稱謂,不要由此而招來別人的怨恨。

以上事例都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辦事時不可輕易得罪別人,否則只會是自找麻煩,增加辦事的難度。

與小人結仇

我們在辦事時,總會時不時地遇上一些小人,和小人保持距離,就成為辦事者必須遵守的規則,因為小人的小心眼有時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

有這樣一個故事:

父親在臨終前交代兒子務必替他報仇,兒子問是為了何事。這個人說:“10年前在一個聚餐場合,某人夾了我想吃的一塊肉。”兒子問他:“當時為何不趕快夾起來吃?”父親說:“因為筷子上已有一塊肉。”兒子說:“把那塊肉趕緊吃掉呀!”父親說:“可惜我嘴里正吃著一塊肉!”

常言道:君子不念舊惡。這是對君子的要求,也是君子的標準。但事實上真正能做到“不念舊惡”的能有幾人?有的人宰相肚里能撐船,有的人則不然,芝麻大的小事也會記恨在心,難以釋懷。在求人辦事中,我們常會不自覺地得罪這類心胸狹窄的小人,而且有時得罪了小人,自己卻不知道。這些人不但“不忘舊惡”,而且會耿耿于懷,一有機會就要加倍報復,“以消心頭之恨”。

有不少人疾惡如仇,他們對小人不但敬而遠之,甚至還抱著仇視的態度。但是,在辦事的時候,你要記住:千萬不要疾惡如仇,否則,事情必不會辦成功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同小人保持距離,而不必疾惡如仇地和他們劃清界限,畢竟他們也是需要面子的!唐朝名將郭子儀和宰相楊炎對小人的不同態度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有一次,郭子儀正在生病,當朝權臣盧杞前來拜訪。此人乃是中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奸詐小人,相貌丑陋,生就一張鐵青臉,臉型寬短,鼻子扁平,兩個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時人甚至把他看成是個活鬼。正因為如此,一般的婦女看到他這副尊容都不免要掩口失笑。郭子儀聽到門人的報告,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他獨自等待。盧杞走后,姬妻侍女們又回到病榻前問郭子儀:“許多官員都來探望您的病情,您從來不讓我們躲避。盧中丞來為什么就讓我們都躲起來呢?”郭子儀微笑著說:“你們有所不知,這位盧中丞相貌極為丑陋而內心又十分陰險。你們看到他一定會忍不住發笑的。那么,他一定會記恨在心,如果此人將來掌權,我們的家族就要遭殃了。”

此例子中,郭子儀正是看清了盧杞的陰險面目,所以,自己雖然位及將相,也不敢得罪他。

當時,楊炎與盧杞同為宰相,但楊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理財能手,他提出的“兩稅法”為緩解當時中央政府的財政困難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的史學家評論他說:“后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見此人確實是個干練之才,受時人的器重和推崇。此外,楊炎一表人才,而且博學多聞,文辭華麗,精通時政,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然而,楊炎雖有宰相之才,卻無宰相之度。尤其是在處理與同僚關系的問題上,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疾惡如仇。對盧杞這樣的奸詐小人,他根本就沒有放在眼里,缺乏政治家應具有的圓通處世韜略。

盧杞與楊炎結怨后,千方百計圖謀報復。不久,機會終于來了。節度使梁崇義背叛朝廷,拒不受命。德宗命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帶兵討伐。楊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認為此人反復無常,極力勸阻德宗,德宗很不高興。李希烈受命掌握兵權后,正碰上連日陰雨,進軍遲緩。德宗是個急性子,就找盧杞商量。盧杞見機會已到,就趁勢說:“李希烈之所以遷延徘徊,只是因為楊炎還被重用。陛下何必愛惜一個楊炎而耽誤了大事呢?不如暫時免了楊炎的相位,使李希烈心情舒暢就會盡心竭力于朝廷了。事后再起用他,也沒有什么關系。”德宗認為有理,就聽信了盧杞的話,免去了楊炎的丞相職務。就這樣,楊炎莫名其妙地丟掉了相位。不久,盧杞又進讒言害死了被貶的楊炎。

可見,與小人結仇的結果是很可怕的。辦大事者一定要切記:千萬別與小人結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长沙县| 随州市| 保定市| 沙洋县| 黄冈市| 宾阳县| 蓬溪县| 山西省| 黔西| 水城县| 会理县| 宜黄县| 仙桃市| 丰台区| 新营市| 平山县| 祥云县| 广水市| 临夏市| 阳春市| 揭西县| 昌乐县| 四会市| 宁远县| 鸡泽县| 东源县| 石阡县| 海兴县| 广安市| 道真| 金山区| 宜君县| 郴州市| 临海市| 那坡县| 大洼县| 仁怀市| 庄浪县| 宜黄县|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