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好人緣,好辦事
第一節 修煉人緣——有人情味才有好人緣
幽默的人,易贏得別人的鼓掌喝彩
享譽中外的幽默大師林語堂曾說:“達觀的人生觀,率直無偽的態度,加上爐火純青的技巧,再以輕松愉快的方式表達出你的意見,這便是幽默。”
所以,幽默不是滑稽,也不是尖酸刻薄,它包含了智慧、親切、誠懇,并帶著豐富的人情味,你可以用它來拉近與別人的距離。
每個人都樂聞好消息,喜歡生活在愉快的氛圍中,誰也不愿意與一個“苦瓜臉”的朋友對望。因此,你如果能適時發揮談話的藝術,說出使人如沐春風的話,必定能廣結善緣。
不過,一個具有幽默感的人,他最大的魅力并不止于談味風趣、會說話而已,他還能在緊急關頭發揮機智,以一種了解、體諒的心情來待人處事、化解僵局。
比如美國馬薩諸塞州議會某議員,因勸告一位正在發表冗長而乏味演講的議員先生結束演講,而被對方斥責“滾開”。他怒氣沖沖地向議長申訴,議長說:“我已查過法典了,你的確可以不必滾開!”
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以有趣并有效的方式來表達人情味,給人們提供某種關懷、情感和溫暖。據說有位大法官,他寓所隔壁有個音樂迷,常常把電唱機的音量放大到使人難以忍受的程度。這位法官無法休息,便拿著一把斧子,來到鄰居門口。他說:“我來修修你的電唱機。”音樂迷嚇了一跳,急忙表示抱歉。法官說:“該抱歉的是我,你可別到法庭去告我,瞧我把兇器都帶來了。”說完兩人像朋友一樣笑開了。
這位法官并不是想把鄰居的電唱機砸壞,他是恰當地表達了對鄰居的不滿,他的行為似乎是對音樂迷說:“我們是朋友,我希望和你好好相處,至于唱機,可以修理一下。”當然,所謂“修理”只是把唱機的聲音開低些罷了。
幽默感有如一枚開心果,能夠使我們四周充滿歡笑。它也是一種世界語言,使人類通過一股積極、開朗的力量,達到溝通的目的。但是,必須有智慧、經驗的內在相助,幽默感才能發揮效果。
幽默在語言溝通中可以顯出你的聰明之處,也可以引起他人的興趣,緩和緊張的局面,可以使大家開懷大笑。
用幽默去引起他人的興致,你將會得到別人的喜愛。一句笑話可以像一縷陽光似的驅散重重烏云,一切的懷疑、郁悶、恐懼,都會在一句恰當的笑話中消散無蹤。幽默運用得法,可以使一個敵對的人啞口無言,也許還可以解除尷尬的局面,贏得別人的鼓掌喝彩。
別人渴望著你的寬容
富勒說:“不肯寬恕的人是最壞的人。”生活中,諒解可以產生奇跡,諒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損失,諒解猶如一個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復仇心理鋪就的道路。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你就不會感到自己和別人站在敵對的位置。
一個善于做人做事的人,總是會寬恕別人。當與別人發生矛盾時,你是一個耿耿于懷、永遠視別人為對手的人,還是一個寬容大度、化干戈為玉帛的人呢?
楊潔經人介紹認識了艷利,兩人一見鐘情,不久就墜入了愛河。誰知艷利得隴望蜀,不久又結識一位花花公子。由于對方甜言蜜語很會討好女人,再加上家境超過楊潔,于是,艷利便向楊潔提出分手。楊潔此時正沉醉在愛情的甜蜜與幸福之中,聽到這一消息后頓時如雷轟頂,一下子陷入失戀痛苦之中。他異常苦悶,徹夜失眠。但楊潔是個理智的人,他很快就從痛苦中走了出來,把全部精力傾注在事業上。工夫不負苦心人,楊潔不久即小有成就。
正在此時,艷利突然又找到楊潔,痛哭流涕地要求恢復關系。原來,在她與那位花花公子相處了一段時間后,很快發現此人品行不端,于是果斷地與他斷絕了來往。想起過去與楊潔相處的那些幸福時光,艷利追悔莫及。經再三考慮之后,艷利決定向楊潔說明一切,并懇求楊潔原諒她。
楊潔頗感猶豫,當時他身邊不少朋友勸他不要和艷利這種女孩子再交往。有的甚至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活人有的是,天下有的是靚女子,天涯何處無芳草,大丈夫又何患無妻呢?”可是楊潔是位重感情的人,他想起過去自己與艷利相處的那段日子,艷利身上的諸多優點是自己所贊賞的,尤其是艷利在自己面前流下的悔過眼淚表明她認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這種時候,她是多么渴望別人的理解和原諒啊!
這樣想過之后,楊潔原諒了艷利,重新接納了她,兩人很快便結婚了。事實證明,艷利果然是一位賢內助,聰明賢惠,令楊潔周圍的朋友羨慕不已。
多年后,楊潔談起這段往事時不無感慨地說:“人,在自己的人生長河中,有時會誤入泥沼,甚至出現不可饒恕的行為,但只要他的本質未變,作為一個有血性的人,就應該接納他、寬容他!”
當別人不小心犯了錯誤,在他的內心深處總是渴望得到別人的寬容。因為寬容能使對方的心理得到安慰,不會再為一些錯事整天坐立不安,心情會一天一天地好起來。一顆心能包容一個家庭,就能成為家長;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市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總統、領袖。世界上,凡是尊貴的人,被他人敬仰的人,都是從寬容中來!
讓氣量成為你的修養
氣量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一種“宰相胸襟”,一種大將風度。
唐代婁師德,器量超人,當遇到無知的人指名辱罵時,就裝作沒有聽到。有人轉告他,他卻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你的名字罵!”他說:“天下難道沒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還是不平,仍替他說話,他說:“他們罵我而你敘述,等于重罵我,我真不想勞動你來告訴我。”有一天入朝時,他因身體肥胖行動緩慢,同行的人說他:“好似老農田舍翁!”婁師德笑著說:“我不當田舍翁,誰當呢?”
能否擁有雅量,關鍵靠以下幾點:一是平等的待人態度。不自認為高人一等,保持一顆平常心,平視他人,尊重他人。二是寬闊的胸襟。心胸坦蕩,虛懷若谷,聞過則喜,有錯就改。三是寬容的美德。能夠仁厚待人,容人之過,“宰相肚里能撐船”,而不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由此看來,在雅量的背后,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養和品行。如今的一些人之所以難有雅量,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于以上幾個方面的修煉不到家,素養與品行尚欠火候。
要心懷坦蕩,寬容他人,就必須做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諒就是彼此諒解,不計較個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嚴的,既需要他人的體諒,又有義務體諒他人。有了互相之間的諒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平靜的心境和寬厚的品格。
互讓,就是彼此謙讓,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心底無私天地寬,淡泊名利,摒棄私心雜念,自覺做到以整體利益為重,把好處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相互之間的矛盾就容易化解;爭名于朝,爭利于市,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是難以與他人和睦相處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計較我高你低。尊重別人是一種美德,尊重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無視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會有知心朋友。
互愛,就是彼此關心,不計較品格氣質的差異,愛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萬別、迥然不同的人和諧地融為一個整體;愛能熔化隔膜的堅冰、抹去尊卑的界線,使人們變得親密無間;愛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間變得更加美好。
及時施善,廣結善緣
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大在無邊無際,小在是一個圈。為什么是個圈?因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每個人都是這圈上的一環,如果有個人松手了,那這個圈的生存狀態就會被打破,甚至滅亡。
有句話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敬重他人,他人才會敬重你;你依賴他人,他人也會依賴你;你鄙視他人,他人也會鄙視你,就像自然現象中的回聲。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華夏古老文明衍變幾千年,人們尤其對人情方面情有獨鐘。自儒教誕生以來,更有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等倫理,使人情學成為一門系統的、實實在在的學問。
人情是張扯不斷的網,你應當及時施善,廣結善緣,成人之美,才能為自己多儲存些人情的債權。這就如同你為防不測,須養成存錢的習慣,這會讓自己的子孫后代得到好處,正所謂“前世修來的福分”。
人的情結該如何去編織呢?這并沒有明文規定。
對于一個身陷絕境的窮人來說,一塊銅板的施舍,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享受一頓豐盛的美餐,或許還能干一番事業,開創自己富有的天下。對于一個迷途難返的浪子來說,一次促膝交心的談話,可能會使他樹立重新做人的信念,或許在懸崖勒馬之后,闖出自己美好的天地。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對一個正直的舉動送去一抹可信的眼神,這抹眼神無形中可能就是正義強大的支持。對一種新穎的見解報以一陣贊同的掌聲,這一掌聲無意中可能就是對革新思想的巨大贊同。
就是對陌生人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會使他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說不準當他看到有人落入困境時,會很快從自己曾經被人幫助的回憶中汲取那份仁慈,伸出援助之手重新拯救一個人。
雖然眼看著魚餌越來越少,可你收獲到的價值比起魚餌簡直是大巫見小巫。你的魚兒越多,那你就為以后的征程準備了足夠的食糧,不用擔心挨餓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