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身處世間,從容淡然(1)

假如人世是個勞苦的樊籠,那么,個人的良好心態便是掙脫這個牢籠之苦最好的方式。人生于世,就如航海的帆船,可能遇到暴風驟雨的日子,也可能會碰到風平浪靜的日子,一路順風。也許,人生也如一艘船,若是沒有負重,反而無法航行。因此,身處世間,我們不妨始終保持從容淡然的心態,笑談一切,一生泰然,一生自然。

氣和情淡,自長自消

梁先生語錄:

一個人動不動就氣盛,發怒,勢必傷肝,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則又積郁于內腑,兩者都傷肝勞神,有損于健康。所以說氣和情淡,自長自消,稱得上身心鍛煉的一項真正過硬功夫。

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世間,幾乎人人都有七情六欲,為此,人們容易為世間種種所傷,譬如愛恨情愁,功名利祿等。殊不知,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動怒,而憤懣,甚至怨恨,以至傷肝傷肺,實為不可取也。相反,若懂得平淡、順其自然的道理,人生幾十年就會少去許多苦與恨。

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人,總是錙銖必較,為了一點小事就氣得全身發抖,手腳冰涼,甚至昏厥。醒來發現自己身心疲憊,猶有痛覺。其實,仔細想想又何必?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赤條條來的;而死去的時候,不論生前有多少財富,有多大的權利,有多么繁華的人生,都是帶不走的。放眼望去,一切終成空。既然如此,活著的時候,何必為了小利而大動干戈,讓自己的情緒起起伏伏呢?

況且,人生于世,哪能沒有煩惱,又哪能一帆風順?自古就有人嗟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況身處今朝這個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中的我們?索性把一切都看淡,做一個氣和情淡的人吧。

《莫生氣歌》里寫道: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來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我若氣壞誰如意,而且傷神又費力;出門在外少管事,早去早歸少惦記……男女老少多注意,莫生氣啊莫生氣。若非如此,凡事都計較,凡事都能讓自己為之而生氣,那么人生幾十年,都活在生氣之中,生活又何談美好與精彩?相反,可能會活在抑郁與抱怨之中,更為主要的是,自身的情緒始終像一個要爆炸的氣球,久而久之,終將傷心,更傷身,而這,不正是我們處世應當規避的嗎?

歷經無數風雨和動蕩的梁先生晚年將“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事實上,這也是梁先生對自己人生經驗的總結,亦是對自己的要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梁先生一生都是一個氣和情淡的人,這是他長壽的秘訣之一,也是他能終其一生去思考的緣故。

據梁先生的親朋好友回憶,他極少生氣,待人非常和氣,而且相信人人都是好人、好脾氣。他時常勸自己身邊的人說:“一個人動不動就氣盛,發怒,勢必傷肝,火攻心。如氣盛不得平和,不外露,則又積郁于內腑,兩者都傷肝勞神,有損于健康。所以說氣平情淡,自長自消,稱得上身心鍛煉的一項真正過硬功夫。”

若是梁先生做不到“氣和情淡,自長自消”,他又怎么能豁達而淡定地說:“外間有人因誤解而詬罵我,是常事,‘名滿天下而謗隨之’,但當自省,不必計較。”

一生中,梁先生在多數人眼中,始終以“荒謬”的角色生活著。然而,不論是論得失,還是論人際關系,梁先生一生都沒有為此而讓自己大發脾氣過。相反,他總能淡然處之。

比如,有人曾說梁先生想“升官發財”“一貫反動”,但是梁先生沒有為此而動怒,也沒有為此而大吵大鬧,當旁人提及這個事的時候,他淡然地說,“他的人品很高”,自己“不會因為發生一件事而改變對他的認識”。

再如,梁先生和熊十力先生在學術上的見解有所不同,有的時候,甚至是背道而馳的。但是,不論是何時,梁先生都不會因此而動怒,更不會為此而動粗,相反,即使被朋友誤會,他也不放在心上,淡然地說:“此一時偶而不了然,不成問題之事。”

梁先生常說,“我好像是個樂天派”“我總是把我的心情放得平平淡淡,越平淡越好”。

可以說,這位集釋儒為一體的大學問家已將“氣和情淡,自消自長”的功夫練就得出神入化了。正因為如此,梁先生才能做到一生泰然自若。

不論是從梁先生的“功力”來看,還是從我們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看,“氣和情淡,自長自消”都是讓人維持自己內心的平靜的最好的方式。身處世間,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事,而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又會有各種矛盾甚至是難以調和的沖突,這時候,我們若能如梁先生一樣,始終做一個氣和情淡之人。于人,我們能避免更多的矛盾,能緩解矛盾;于己,能包容他人,緩解自己的情緒,消融自己的怒氣,做一個內心平和,情緒散淡的人。

特別是到了老年,能如梁先生一樣堅持做一個“氣和情淡”的人,更能看到其中的好處:不但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境界,還能讓自己的身心處于健康的狀態。試問,若是浮浮沉沉幾十年,還是和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一樣,情緒起伏不定,這樣的人生能堪稱是有意義的人生嗎?而這樣的人,長期讓自己的心、肝處于“爆炸”狀態,能讓自己長壽平安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所以說,人生于世,我們遇事、遇人要做到“氣和情淡,自長自消”,才能讓自己從容淡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不讓自己的身心受困于自己的心緒。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妨借鑒梁先生的幾點經驗吧:

其一,任其自然。對于生死這樣的大事,梁先生都能堅持“無我為大,有本無窮”,任其自然的態度。所以于人生中的其他種種,梁先生更堅持順其自然的原則。長期如此,氣自和,情自淡。

其二,“靜坐”。據醫學研究表明,靜坐可以讓人全身放松,身心具寧。梁先生當年擺脫失眠之苦的方式便是“靜坐”。久而久之,梁先生發現,這是讓人身心得到放松與釋然的好方式。

其三,自我按摩。這是梁先生長壽秘訣中“少吃多動,持之以恒”的重要的內容。梁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自我按摩。這是他的長壽之道,亦是他修煉身心的秘訣。人貴氣和情淡,愛自己,才能真正堅持做一個從容泰然的人。

其四,做一個快樂的人。梁先生一生都在思考人生問題與社會問題,有思必求解。他就是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認識自己,充實自己的,而這也正是他人生的一大樂趣。正因為如此,所以梁先生一生淡然、從容。

如何得到痛快的合理生活

梁先生語錄:

人都是要求過一個痛快的生活。但此痛快生活,果自何而來?就是在各自的精力能夠常常集中,發揮,運用。此意即說,敷衍、懶惰、不做事,空自一天天企待著去挨磨日子,便沒法得到一個痛快的生活——也很不合算。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在告訴人們不要逾越自己的職權,不要亂管別人的閑事。現實生活中,從某種程度上看,我們可以說,“在其位,謀其政”。

人生于世,我們終將走上社會,有自己的工作。也許,眼下的這份工作是自己所喜愛的工作;也許,工作只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或是養家糊口;也許,工作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然而不論是哪種情況,要真正讓自己“得到痛快的合理生活”,我們都應當做到“干一行,愛一行”。

梁先生指出,“天下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只在各人自求而已。人生幾十年,總是需要以某種價值或是意義來支撐的。若要強調工作之于人生的意義,我們可以說它們是血與肉的關系。工作是個人人生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說,人的一生,乃至人生的主要意義,大都是由個人的工作體現出來的。若是一個人“在其位”,不能“謀其政”,不能盡心盡力,那就難以出成果,一無所得也是有的。試想,人生一世,幾十年都像一只無頭蒼蠅一樣飛行著,最后墜落的時候怎能不追悔莫及?

所以說,我們要賦予工作以生命的意義,才能帶著激情去創新,不斷超越自我,才能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否則,總在抱怨,總在挑剔,總在假設,這終將是無所得的。相反,若是始終能稟持從容淡然的心態,“干一行,愛一行”,奮然前行,不斷突破自我,便能不斷給生命注入新鮮的血液,熔鑄完美的人生。

而要做到這一點,最終“得到痛快的合理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言一行的事。相反,它需要人們長途跋涉,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它需要人們在保持從容和淡然的心態下去努力,去改變。否則,就難免會淪為急功近利的囚徒。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為了金錢,或是權力,而不惜走上貪污腐敗的道路,最終終結自己的事業,更嚴重也可能會毀了自己的一生。試問,要是他們能保持順其自然的態度,從容淡然地看待功名利祿,踏踏實實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會結出這樣的苦果來嗎?

那么,身處世間,我們如何才能實現“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這一目標呢?對此,梁先生給我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第一,要有為社會犧牲的精神。人是社會中的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生存,因此,個人的人生價值,不能離開社會而談。誠如馬克思所強調的,人生的價值主要在其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上。在這樣的認識上,盡心盡力地工作,才能真正有所建樹,敷衍了事或是應付是難有所成就的。而真正能盡心盡力的人,最終也能從容淡然地面對工作中的一切,甚至是生活中的一切。也正因為淡然,所以能更有犧牲與付出的精神,否則,難免成為錙銖必較之徒。

第二,看重自己的工作。其中的意義,梁先生也有明確的闡述:“有的人每每看輕自己的工作,覺得粗淺而不足為,這是一個錯誤。須知雖然是粗淺的事情,如果能集中整個精力來做,也都能做到精微高深的境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越是認真,越是淡定,越是從容,越是能“柳暗花明”;越是從容泰然,鎮定自如,越能出成績,而這之于人生,不正能體現其意義來嗎?

第三,工作要盡心盡力。一個人之所以心虛,不鎮定,不穩重,常常在其未盡心,未盡力。人生于世,要讓自己得到痛快的合理生活,也少不了對工作盡心盡力。肯為之付出心血,多數情況下,也必不會為之所辜負。如此一來,不論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還是讓人防不勝防的打擊,都能泰然處之,從容淡定,而不至于手足無措;本著這樣的心態,便能達到“風雨欲來,不為所動”的境界,進而更為專注地工作。

梁先生說:“大概任何一件事業或一種學術,只怕不肯用心,肯用心一定可以得到許多的啟示與教訓,一定可以有所得,有所悟。在這個地方的所得,同在那個地方所得的是一樣高深;在這里有所通,在別處也沒有什么不通,所謂一通百通。”從梁先生對學術、對問題的態度,我們就能發現他這句話的道理所在:人生于世,對待工作,若是不肯用心,不能盡心盡力,便難以讓自己有足夠的自信,會心虛;同樣地,不能盡心盡力,從容和淡然也無從談起。如此一來,要得到痛快的合理生活,也不過是天方夜譚罷了。

總而言之,身處世間,我們要得到痛快的合理生活,對待工作,必須秉著從容淡然的心態,持以“在其位,謀其政”與“干一行,愛一行”的態度。能如此,方能成就自我,才可做從容淡然的自己。否則,只能虛度此生,一生一世都做欲念的囚徒。

人生不好說目的,順其自然

梁先生語錄:

人之有生,正如萬物一樣是自然而生的。天雨,水流,鶯飛,草長,都順其自然,并無目的。我未曾知道,而已經有了我。此時再追問“人生果為何來?”或“我為何來?”已是晚了。倘經過一番思考,決定一個目的,亦算不得了。

“我以為人生不好說目的,因為目的是后來才有的事。”這是梁先生對人生目的的看法。大多數人都在設想人生的目的或意義,比如,“我要成為人類文明的使者”“我將為社會創造一萬個發明”“我要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作家”等。

可以說,將這些稱之為夢想或是理想更為妥帖,而將其當做人生的目的,未免自負。然而,不論是遠大的理想追求,還是渺小的興趣愛好,都難以肯定或者絕對地說,它將成為自己的人生目的。

對于人生,梁先生曾提出這樣一個看法,他說:“還有一個錯誤,是把人的生活看成太有意識,以為生活是全受意識的支配,時常是意識去作主宰。”仔細想來,確實,正是因為人們主觀性太強,忽略客觀現實的存在,往往讓自我意識去決定自己的人生目的,這有種“本末倒置”的意味。這就好比說,意識決定意識。我想怎么樣就能怎么樣,天地之大,唯我獨尊。我想成為什么就能成為什么。我想讓自己的人生擁有什么樣的意義就能擁有什么樣的意義。我想成就什么樣的人生目的就能成就什么樣的人生目的。其中的荒謬,從我們自身的經歷中,便可見一斑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仁化县| 永吉县| 南通市| 惠州市| 桓台县| 额济纳旗| 乌拉特后旗| 金寨县| 友谊县| 康保县| 海淀区| 肇源县| 江川县| 隆子县| 莱西市| 兴城市| 吴堡县| 郎溪县| 麻江县| 右玉县| 元朗区| 万山特区| 松溪县| 中江县| 通道| 绵阳市| 水城县| 洪洞县| 南陵县| 开平市| 镇安县| 青阳县| 郑州市| 永昌县| 菏泽市| 郸城县| 达孜县| 安多县| 渝中区| 札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