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塑造完美自我的心理策略(2)
- 生活心理操控術: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 亦辛編著
- 4572字
- 2016-04-21 11:06:15
想與他人建立一致性,你可以使用這兩個小魔法:①動作、姿態一致,比如說,對方用手撐著下巴,那么過一會你也“碰巧”做個同樣的動作。②講話時,語速、語調等盡量與對方一致,他講得慢、語調平緩,那么你說話也要慢、要平緩。
7.讓對方幫你的忙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認知失調”理論,也就是說,當特體的行為與自我概念不一致時,就會產生不舒服的心理體驗。當我們無心或有意地傷害某個人時,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我為什么要這么對他呢?”如果答案是“我很粗心、很糟糕”,那么這就產生了認知失調;為了避免認知失調的不良感受,我們就會尋找一個合理化的解釋,即:“他讓人討厭!他活該!”同樣的,如果我們幫助了某個人,那么也一定是因為“我喜歡他,他很可愛”!
由此可見,讓他人幫助自己,能夠讓他人喜歡自己。因此,不要害怕接受他人的幫助。讓別人幫你一個小忙,但要確定這個忙很小,讓他覺得有義務幫,肯定會幫。那么只要他幫了你,其潛意識會驅使他更喜歡你。
8.主動揭自己短,自嘲一番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出丑效應”,它是指全無缺點、近乎完美的人并不一定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而那些整體表現完美,卻有些小瑕疵的人反而更容易獲得大家的認同。因此,你不必害怕出丑,甚至完全可以揭自己的短,然后再自嘲一番,這會是一種樂觀、自信、誠實的表現。
9.擁有積極的態度
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狀態是能夠彼此感染、相互影響的。那些擁有積極的心理狀態的人生氣勃勃,人生充滿了喜悅、熱情和幸福。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我們也容易感染到這些讓人愉悅的心理體驗,進而被他們深深地吸引。因此,要想成為人見人愛的人一定要擁有積極的態度。對那些悲觀、絕望的消極人士,人們只會避而遠之。
5.制造“絕境”,激發潛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盾姆斯通過各種研究證實:人在沒有受逼迫和激勵的情況下,最多只能發揮自身能力的20%~30%;當受到某種逼迫和激勵時,其能力的發揮率可以提高到80%~90%。因此,許多成功人士即使身處順境之中也主動切斷自己的退路,以這種方式來激勵自己,刺激自己去成功。
為了訓練小獅子的自強自立,母獅子會故意把它丟在一個陌生的、除了自己以外無可依賴的環境中,讓它在困境中掙扎求生,進而成為森林之王。老鷹為了讓孩子學會堅強,會故意把幼鷹推下深谷,讓它丟開對腳的依賴,學會飛翔。而人在“破釜沉舟”的情況下也往往能夠有一番突破性的作為。
身處絕境或沒有退路時,人最容易產生強大的心理暴發力,進而激發自己的潛能,取得非凡的成就。絕境使人常懷必勝的決心,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能喚醒心中沉睡的巨人,為我們托起一個嶄新的明天。
有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情:
一位母親趁幼小的孩子午睡之機,提著籃子到市場去買菜。不一會孩子醒了哭著找媽媽。
于是,孩子爬到窗口上,這時剛好看到媽媽提著菜籃子向他走來,孩子高興得從敞開的窗口張開雙手朝媽媽撲去。剎那間,身子失去重心一頭向樓下栽去!母親見狀丟下籃子像離弦之箭似的沖了過去接住了孩子。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事后有物理學家、運動學家們研究,世界短跑冠軍的速度也沒有這位母親跑去接住孩子的速度快。問起這位母親是什么原因,這位母親也說不清楚。
其實,這就是人陷入絕境時所激發出來的力量。面對絕境,人往往能夠激發出創造奇跡的力量。只是生活中我們并不容易陷入絕境,而我們又舍不得主動將自己置于絕境之中,因此,才會有這么多碌碌無為的人。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如果選擇安逸、舒適、平穩的生活,那也就等同于選擇了碌碌無為;如果選擇成就自己的卓越人生,就必須懂得在關鍵時刻主動將自己帶到人生的懸崖,利用這一片危崖讓自己飛翔。
有個小孩子,見到一只蝙蝠在地上不停地掙扎著想飛起來,而且似乎它也沒受什么傷,但奇怪的是,它始終飛不起來。孩子覺得非常納悶,于是他跑去問爸爸:“蝙蝠那么靈巧的動物,為什么落到地上之后,雖然沒有受傷卻飛不起來了呢?”
父親沒有多說什么,只是帶著孩子來到一個山洞里,把那些倒懸在洞頂和洞壁的蝙蝠指給孩子看。
見孩子仍然不解,父親解釋道:“你看所有的蝙蝠都是倒掛在空中的,它們從來不在地上休息。為了避免墜落而被摔死的命運,蝙蝠總是盡全力地撲打著翅膀,努力使自己飛翔,這才有了蝙蝠的靈巧……它們給了自己一片危崖,主動把自己置身到絕境中去。”
“可是,為什么地上那只蝙蝠飛不起來了呢?”孩子仍然不解地問著。
父親接著解釋道:“那只蝙蝠掉在了地上,失去了自己的那片危崖,再也沒有了懸掛在洞壁時那種生死攸關的感受。生命再也不會受到威脅,蝙蝠也就不可能再盡全力地去飛了。沒有盡全力,自然它就再也飛不起來了。”
生活中,人們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其實,所謂后福,不過是所處于大難的絕境中,人的潛能被那種生死攸關的感覺激活,進而努力奮斗所取得的成就。在平常的挫折下,人們往往會恐懼和退縮。當真正的絕境來臨,我們退無可退、避無可避、非生即死,反而能讓我們有所作為。因此,我們不妨像蝙蝠一樣給自己一片危崖,置身于風口浪尖,在自己制造的絕境中,完成浴火重生的過程。
6.進取心理讓人生向上
馬丁·路德·金的一篇I have a dream感動過無數人。世界上,數以億計的人都因為馬丁·路德·金的那種從沒停息過的銳意進取的心態,而對他充滿了崇敬和尊重。
拿破侖·希爾曾說過:“進取心是一種極為難得的美德,它能驅使一個人自動自發地提前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而不是等到被吩咐以后。”
心理學家認為:進取心是指個體不滿足于現狀,堅持不懈地追求更高、更新的目標的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狀態。
一個人如果沒有進取心,他就不會擁有成功;如果所有的人都沒有進取心,那么社會就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不會向前發展。進取心是我們完成超越、戰勝挫折、追求成功的強大助力。
一個擁有進取心的人,必定渴望有所建樹,會努力爭取更大、更好的發展,會不斷為自己設定更高的人生目標。他們勇于迎接挑戰,要求自己表現出色。進取心理是一種綜合性心理,包含了很多積極的因素。
首先,進取心強的人有強烈的好勝心。他們不甘落后,勇于向未知領域挑戰,以成功的事實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其次,進取心強的人主動性、自發性也很強。他們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這些促使他們不斷地接受新事物,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
再則,進取心強的人對自我實現和發展的欲望強烈而沒有極限。他們總是根據總的目標,制訂個人的發展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在一個目標完成以后,馬上又投入到對另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的追求過程中。
進取心每個人都有過,而想要在人的一生中都經常保持,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了。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得好:“一切幸運,并非沒有煩惱,而一切厄運,也并非沒有希望,其關鍵在于你能夠用頑強的、持久的進取心去對待它。”
頑強的、持久的進取心是取得成就的前提,同時也是成為英才和偉人的基本條件。
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在剛學戲的時候,發現自己有一個很不利的條件——眼皮下垂、迎風流淚、眼珠轉動不靈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唱旦角的,眼睛不能傳神,那怎么成呢?
于是,親戚朋友都為他擔憂,他也開始為此發愁,總想著用什么辦法改善這種不足。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看飛翔的鴿子可以使眼珠變得靈活,于是,他開始每天早晨起床后就放鴿子高飛,盯著它們一直飛到天上,然后,在一群鴿子里,他還要仔細辨認哪只是別人的,哪只是自家的。
最后,他不僅改善了自己的不足,還練就了舞臺上那一雙神光四射、精氣內含的秀目。
永遠不滿足自己已有的成就,總是以更大的熱情去爭取更大的成功,一個不斷地給自己加壓、不斷地給自己創造成功機會的人,其人生的發動機才不會熄火,生命之舟才會駛向越來越美好的情境。
齊白石原本是個木匠,他靠自學成了著名畫家,并榮獲許多大獎。然而,對于眼前已經取得的成就,他從沒有滿足過,為了取得更大的進步,他不斷地從歷代名畫家那里吸取長處,以豐富自己的作品內涵。
他60歲以后的畫跟60歲以前的畫明顯不同,而到了70歲以后,他的畫風又發生了改變,甚至到了80歲以后,他的畫風比起80歲以前也有很大的變化。
據說,齊白石一生中,其畫風至少發生了五次變化。即使是在他已經80歲高齡以后,他還是不滿足于當前的作品,依然每日揮毫潑墨,練習不止。
正因為齊白石先生在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后還不滿足,依然想著改進自己的技藝,因此,他晚年的作品要比早期的作品成熟很多,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流派與風格。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因發現“J”粒子而獲得了197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但是,他并沒有停留在對“J”粒子的發現中,而是繼續發奮攻關。
1979年,他又發現了“膠子”。這就是持續的、頑強的進取心帶給人們的力量,為人們贏得的輝煌。
我們每個人今天的成績都是無數個昨天積累在一起的結果;同樣,今天的所作所為又決定了明天的命運。因此,我們應該每天都懷著進取心投入到生活工作之中。
聚焦于今天我們能做的事情,將它們做到最好。每天付出一點,進步一點。無論是在事業還是工作中都永葆進取心,主動積極,自動自發,不斷地去充實和完善自我,那么世界就會回贈我們以成功。
7.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遠
鷹王和鷹后打算在森林里定居下來,它們選了一棵高大的、枝繁葉茂的橡樹,在最高的一根樹枝上開始筑巢,準備在這里孵養后代。
鼴鼠知道后,連忙告訴鷹王:“在這棵橡樹上筑巢很不安全,橡樹的根幾乎爛光了,隨時都有可能倒掉。你們最好還是重選一個地方。”
鷹王心想:“我的眼睛是何等銳利,就是飛翔在幾千丈的高空,也可以把地面看得清清楚楚,哪里適合筑巢,哪里不適合筑巢,需要你們這些躲在洞里的家伙來提醒我嗎?”
鷹王依然固執地把家建在了那棵橡樹上。不久,鷹后孵出了一窩可愛的小家伙,鷹王一家人幸福極了。
一天早晨,鷹王外出覓食回來,發現那棵橡樹倒掉了,而它的鷹后和子女都已經摔死了。
面對眼前的變故,鷹王悲痛不已,放聲大哭道:“天啊,為什么我要如此驕傲,為什么就不能謙虛一點,當初如果聽從鼴鼠的勸告,也不至于如此。”
把自己想得太完美就容易驕傲了,驕傲會讓人聽不進忠告,最后必然身受其害,就像鷹王一樣。
謙虛的人才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別人的長處,這樣才能有自我超越的空間。反之,一個人太過自滿,就會認為自己沒有任何缺點,也沒有必要改進,進而自己堵死了自己前進的道路。
有時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如今這個社會,謙虛那一套已經吃不開了,講的就是“自我推銷”。其實,“自我推銷”和謙虛并不沖突。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指出:謙虛是一種美德,真正的謙虛并不是把自己看得很低、很糟,完全不想自己。而是不夸耀自己,把自己和別人都擺在正確的位置上,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盲目地夸大別人,否定自己的能力,或者盲目夸大自己,否定別人都不是真正的謙虛。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盧維斯效應。
牛頓在發現了萬有引力之后,人們把他稱為科學巨人,然而,每當他聽到這樣的贊揚時,他總是說:“如果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才是真正的謙虛。既肯定了自己的成就,也不否認別人給予自己的幫助。
只有擁有了謙虛的心,我們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看到環境的新變化,才會以永不滿足的態度去實現自我的價值;才能看到別人的長處,才能借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才能讓他人接受我們。總之,就是古人說過的那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