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塑造完美自我的心理策略(3)
- 生活心理操控術: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 亦辛編著
- 4822字
- 2016-04-21 11:06:15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真正地謙虛起來呢?
1.充分認識驕傲的危害和謙虛的好處
科學家巴夫曾說過:“人一定不能讓驕傲支配自己。由于驕傲,我們會在應該妥協的場合固執起來。由于驕傲,我們會拒絕有益的勸告和友好的幫助,讓成功從身邊溜走。而且由于驕傲,我們會失掉客觀的標準,迷失自己。由于驕傲,我們會失去身邊人的友誼。”
2.超越自卑,樹立自信
當一個人內心充滿自卑,而又渴望自身價值得到肯定的時候,就會對外表現為驕傲自滿。2008年6月的美國《心理科學》雜志刊登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外在表現越是低調和謙虛,其內心就越自信。因此,自信是謙虛堅實的心理基礎。
3.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給自己定位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漢武帝派遣使者尋找到達印度的通道時路過夜郎國。夜郎國王對當時的各國形勢沒有客觀全面的認識,自以為夜郎國是最富有、強大的國家,就非常自大地問漢朝的使節:“漢孰與我大?”由此可見,如果不能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
4.正確面對批評和建議
面對別人的批評建議時,我們一定要審慎,不能過于主觀臆斷,要去考察它的正確性,對合理的、正確的批評和意見,我們要接受采納。即使別人提出了不正確的意見,我們也不能否定別人,要秉持“自勉”的態度。
一個人無論取得過多么輝煌的成就,都不可避免地會犯錯誤,只要生命還在繼續,犯錯誤也將在繼續。而人也正是在犯錯誤和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優秀。因此,即使我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應該謙虛、謹慎,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千萬不能妄自尊大,要以謙虛的態度來面對生活。
8.創造力是個人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
“有志者,事竟成。”這是創造性思考的根本。而傳統的想法則是創造性成功計劃的頭號敵人。傳統的想法會凍結你的心靈,阻礙你的進步,干擾你希望進一步發展自己而真正需要的創造性能力。以下是對抗傳統性思考的方法。
1.要樂于接受各種創意
要摒棄“不可行”、“辦不到”、“沒有用”,“那很愚蠢”等思想渣滓。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推銷員說:“我并不想把自己偽裝得精明干練,但我卻是這個行業中最好的一塊海綿。我盡我所能地去吸取所有良好的創意。”
2.要有實驗精神
廢除固定的例行事務,去嘗試新的餐館、新的書籍、新的戲院以及新的朋友,或是采取跟以前不同的上班路線,或過一個與往年不同的假期,或在這個周末做一件與以前不同的事情等。
如果你從事銷售工作,就試著培養對生產、會計、財務等的興趣。這樣會擴展你的能力,為你以后擔當更重要的責任作準備。
3.要主動前進,而不是被動后退
成功的人喜歡問:“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
想一想,如果公司的經理們總想:“今年我們的產品產量已達極限,進一步改進是不可能的。因此,所有工程技術的實驗以及設計活動都將永久性地停止。”以這種態度進行管理,即便是再強大的公司也會很快衰敗下去。
成功的人就像成功的企業一樣,他們總是帶著問題而生存的。“我怎么才能改進我的表現呢?”、“我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做任何事情,總有改進的余地,成功者能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他總在探索一條更好的道路。
在反抗傳統性思考模式的同時,還要培養創造力。高超的創造能力是高情商的最集中體現,要提升情商的境界,就必須注重培養創造力。
(1)要珍惜自己的好奇心,這一點在孩童時期就不容忽視,要保持對世界的神秘感,有開動腦筋發問的習慣,這樣才不至于扼殺自己的創造力。愛默生說過:“人們喜歡獵奇,這就是科學的種子。”
(2)不要輕視點滴的創造而不屑為之,卻奢望著大創造從天而降。培養創造力要從所學的、所做的事情或事業中一點一滴地做起,因為現在的一切美好事物,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忽視現在,也是對創新的一種否定。
(3)要開闊眼界,廣泛涉獵,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愛好,跟各種不同環境不同職業的人接觸、交往。
(4)從培養人格做起,叔本華說:“在所有我們所做和所受的經歷當中,我們的意識素質是占著一個經久不變的地位的;一切其他的影響都依賴機遇,機遇都是過眼云煙,稍縱即逝,唯獨個性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刻鐘是不停工作的。”所以,只有培養獨立完善的人格,才能成為創造型的人才,才能體現真正偉大的人格。
(5)培養創造力最重要的是靠主觀因素,追求個人的自我完善,才能使創造力暴發。
(6)創造力的培養要有一個“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環境。沒有限制才能創新。
9.人性“下坡容易”,人生必須自律
物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受重力影響,斜坡上端的小球,往下滑不費力,且越滑越快;反之,如果要使斜坡下端的小球往上去,則要費去不少力氣。“上坡”就是用積蓄能量換取高度;而“下坡”是犧牲高度釋放能量。
人生同樣遵循“下坡容易上坡難”的定律。比如:要讓孩子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父母要做很多努力,有時甚至一次又一次地監督和強制,也完全不起作用;而一種壞的行為習慣,不用教,孩子可能一下子就會了。
人們常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也是一樣的道理。
人要變好、要成功往往比較困難,但是,要變壞、要失敗卻是很容易的事情。心理學家把這個心理定律叫做“下坡容易定律”。
這種現象是源于人性中的本能、欲望的低級需求。
人類學家認為:人首先是自然的、動物性的人,然后才是社會性的人。
攻擊、破壞、放縱、自私是動物的本能。為了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得以生存、繁衍,動物必須以這些本能去適應。松散、貪心、懶惰、自私自利等壞的行為,恰恰是受人的生存驅動力的影響,是源于動物本能的低級需求,是對欲望的放縱,是自發地表現出來的。
守紀律、講信用、愛勞動、愛清潔、勤奮進取等優良素質,是屬于人的社會屬性,需要長期培養才能形成。在培養的過程中,個體需要對自身的動物性本能加以克制和約束。即使形成以后,只要人過于放松警惕,那些源于動物天性的本能也非常容易將它替代。
比如,我們用完東西,一扔便了事,既方便又無須約束,是出自于人的動物本性中的自私和散漫;而將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無疑是與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相違背的,需要有意志力和自控力。所以古人常說:“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當一個人在不懈努力向上攀登的時候,當我們在艱難的環境中力求上進的時候,就是正在“上坡”。如果我們費了很大力氣、好不容易攀上了坡頂,然而沒有用力站穩,阻止自己下滑,就會使前面的努力都白費。換言之,失敗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和維持卓越就必須要自律。
所謂自律就是針對自身的情況,以一定的標準和行為規范指導自己的言行,嚴格要求自己和約束自己。一般而言,自律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自愛,也就是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珍惜自己的名譽,珍愛自己的生命;二是自省,通過自省,我們才能發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自省是自我完善的前提;三是自控,它能阻止我們一再重復錯誤的歸因傾向和思維行為模式。
對于自律能力的培養,心理學專家們給出了幾個小方法:
(1)自省法。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號召我們經常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并改正。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驅逐匈奴,使得國家空前強大。然而,由于他一味追求強大,致使對外戰爭長達30年之久,給人民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也犧牲了無數生命,進而使國家內部各類矛盾開始激化。
這時,桑弘羊上書,請求在西北邊陲輪臺擴大屯田,以就地解決軍糧問題,擴大戰爭。武帝進行了深刻地自我反省,隨后下了一道千古流芳的“輪臺罪己詔”,檢討了自己的過失,并宣布停止戰爭,注意休養生息。
漢武帝此舉被后世廣為傳頌。的確,自省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是我們發現錯誤的有效方式,是自律的基礎。
(2)自警法。自警就是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名言、警句、格言等,來提醒自己、警戒自己。卡皮耶夫曾說過:“思想和格言可以美化靈魂,正如鮮花可以美化房間一樣。”
(3)榜樣法。榜樣有具體化、形象化目標的作用,以榜樣為目標,我們才不容易迷失方向,才能透過不斷縮短與榜樣之間的距離來進步。當然,榜樣必須是積極的、正面的,可以是生活中的某個人,也可以是歷史上的某個人物,甚至可以是我們內心希望成為的那個“自己”。
(4)慎獨法。慎獨是指即使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地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才不會因為沒有人知道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只有做到了慎獨才是真正的自律。
10.在你的生活中,一切都平衡嗎
世界上最難當的不是美國總統,而是花花公子。因為花花公子持續性地扮演七種以上社會角色,持續性地一心多用,而這會讓人的身心都相當疲憊。同樣,在強調“效率”的今天,我們都恨不得自己能變成“速度狂人”——快節奏、高效率地去工作。
然而,在我們為了忙碌而忙碌的時候,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向公司請長假,千里迢迢找一座寺廟靜修一段時間的人越來越多?為什么心理診所的生意越來越好?健身俱樂部總是那么紅火……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失衡,他們靜修、拜訪心理醫生、健身等都是為了重新找到平衡。沒錯!這就是傳說中的仙丹靈藥:找到時間分配的黃金平衡點。
我們的生活包括四大部分:工作、身體、社會關系、人生意義。一旦這幾個部分之間出現了不平衡,生活就會開始向一邊傾斜,最終導致精神崩潰。其實,我們生活在世上就如同船航行于海上,我們必須關注船的平衡,否則,船向一邊過度傾斜勢必會導致沉沒。那么,在你的生活中,一切都平衡嗎?
1.家庭與社會交際
很多人都以事業為中心,他們相信,將時間花在人際關系與社交圈子上的時間是絕對值得的;相對的,他們留給自己的家庭、伴侶和朋友們的時間卻少之又少。他們往往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平時加班、周末加班……工作與生活的分界十分模糊,在事業與家庭方面嚴重失衡。當然,有的人將所有的心力都用于家庭,而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也是一種失衡。
2.事業與成就
人們常常以偏概全,認為一個人事業上成功了才算得上是有成就。殊不知,一個幸福的家庭、一份他人的認可等都是我們人生的成就,而這些方面的成就往往可以促進我們事業上的成功。
3.健康
現在的人常說:“年輕的時候是用健康去換錢,老了就用錢來換健康。”既然我們明白這樣的道理,為什么還要忽視自己的身體,做這樣得不償失的“交易”呢?只要我們多留一點時間給健康,它就會永遠伴著我們。古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說過:“健康的身體能孕育健康的靈魂。”
4.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在人類社會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都屈居于從屬地位,因為那時生存才是最大的問題,即對人生價值的實現是人類行為的內在導向。而現在,情況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有意義的人生,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然而由于價值觀的多元化,導致了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迷茫或者追求方向上的錯誤,進而引起了這方面的失衡。
那么,怎樣才能找到生活的平衡點?怎樣才能找到時間的黃金平衡點呢?將總的時間除以四,給生活的四個不同方面平均分配對嗎?
生活不是簡單的數學運算,僅僅從日程安排上機械地分配是不夠的。真正的平衡在于質而不在于量。而這個“質”指的就是生活質量。
首先,處于人生不同階段,我們的中心任務是不同的。比如我們即將面臨一個晉升考試,那么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時間重心自然就偏向學習;如果你的妻子懷孕了,那么在未來一年里,你的主要時間就應該用來花費在自己的家庭中;而如果你生病了、身體抗議了,那么你的主要時間就會投資給健康……由此可見,時間的分配也要因時制宜。
其次,時間要分配給自己真正想做、愿意做的事情。有的人做一份工作,幾乎每一天上班都覺得痛苦,那么為什么還要強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為了那菲薄的薪水?又或者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如果不是自己真正樂意去做的事情,即使做了,也很難取得成績。時間投資給這樣的事情實在是不合算。
平衡不是一成不變的,調節時間平衡是需要我們持久去做的事情。因此,不妨時時問問自己: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不想要的又是什么?到底把多少時間花在了那些根本不愿意做而且對自己也毫不重要的事情上?這樣的自己快樂嗎?這將有助于我們找到時間的黃金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