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學海無涯(1)
- 中華語典(權威珍藏版)
- 余鴻主編
- 4629字
- 2016-04-21 11:08:06
嚴謹治學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意為:教育沒有貧富貴賤、地域種族的分別。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出自《論語·述而》。意為: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別人而不覺得厭倦。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出自《論語·公冶長》。意為:朽爛的木頭不能夠雕琢,用糞土壘成的墻沒辦法粉刷。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為政》。意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意為:完全相信《尚書》里的話,還不如沒有《尚書》。
【如垤而進,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出自《荀子·宥坐》。意為:即使成績如土堆一樣小,只要能努力進取,我便贊許它;即使成績如丘陵一樣的大,如果止步不前,我也不贊賞它。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出自唐代韓愈《師說》。意為:老師就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惑的人。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出自唐代韓愈《師說》。意為: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師,做老師的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不教不學,悶然不見己缺】出自唐代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意為:不通過教授別人以及自己的學習,就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點。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出自唐代韓愈《馬說》。意為:千里馬經常出現,但是像伯樂那樣懂得鑒賞千里馬的人卻不經常出現。
【為學大病在好名】出自明代王守仁《傳習錄》。意為:做學問最忌諱的就是貪圖虛名。
【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意為:教導別人,就是要使其長處得以發揚,使其短處得以遏制。
【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多而學易成】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意為:聽得多了、見得多了,腦子就會聰明起來;有學識的朋友多了,做學問也就容易了。
【身教重于言教】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學篇》。意為:以實際行動來教育別人比用言語去教育別人更好。
【善琴弈者不視譜,善相馬者不按圖】出自清代魏源《默觚·學篇》。意為:擅長彈奏、下棋的人不用死盯著琴譜或棋譜;擅長相馬的人也不會總是按照圖上畫的樣子來分辨馬的好壞。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出自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意為:自己花了十年時間寫成這部書,費盡心力,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創作了這部書,用心頗為不尋常。
【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意為:讀書癡迷的人寫文章必然工整,癡迷技藝的人手藝必然精良。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為學無間斷,如行云流水,日進而不已也】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有才能的人必定勤于修養,但又不露鋒芒,就如同未經琢磨的金玉一般,開始時并不奪人耳目,但時間長了才會顯露其光彩。做學問一定不能時斷時續,而是要如行云流水那樣,永不停息地前進。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有志之士處理事情,只問做得對錯,并不在意這樣做自己是禍是福;讀書人著書立說,重要的是力求公平正直,若能進一步精當詳盡,那就更為可貴了。
【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凡事不宜癡,若行善,則不可不癡】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凡事不能太苛刻,但若是讀書則不能不苛刻;凡事不能太貪心,但若是買書就不能不貪心了;凡事不能太癡迷,但若是做善事,就不能不癡迷一些。
勤奮為學
【少則得,多則惑】出自《道德經》。意為:學得專精就能夠有所收獲,學得龐雜反而讓人迷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論語·衛靈公》。意為:工匠要想將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必須先把做事的工具準備好。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出自《論語·述而》。意為:發奮讀書而忘記吃飯,因學有所得而高興得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老年就要到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意為:三個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對于他們的缺點,則要加以克服。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出自《論語·陽貨》。意為:整天吃得飽飽的,什么也不用心,這可不行啊!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意為:機敏而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為恥辱。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自《論語·為政》。意為:溫習舊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領悟,獲得新的知識,就能夠做老師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政》。意為: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感到疲憊。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出自《論語·子罕》。意為:越是仰望越覺得高遠,越是鉆研越覺得深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出自《論語·泰伯》。意為:讀書人不能不志向遠大,因為他們的責任重,要走的路還很長。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出自《論語·泰伯》。意為:學習就好像總是怕追趕不上,得到了又害怕會失掉它。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自《論語·鄉黨》。意為:糧食不嫌磨得精細,魚肉不嫌切得細致。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出自《孟子·告子上》。意為:高明的工匠教授別人必然按照法則,而學習的人也應當遵循法則。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意為:心是用來思考的,思考了就會有所收獲,不思考就不會有所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勸學》。意為:沒有小步的積累,就無法行走千里的路程;沒有細小的溪流,就不能匯聚成廣闊的江海。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出自《荀子·勸學》。意為: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遠;不看到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么深厚。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自《荀子·勸學》。意為:如果刻了幾下就放棄,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堅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后為德】出自《荀子·非十二子》。意為:不知道的就要問,不會做的就要學,即使能做也要謙讓,然后才能成為有德行的人。
【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無法者,人之大殃也】出自《荀子·儒效》。意為:能夠有老師、有法度是人最為寶貴的事情;沒有老師、沒有法度是人最為不幸的事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出自《莊子·養生主》。意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止境的。
【知無務,不若愚而好學】出自《淮南子·修務訓》。意為:人雖聰明,但如果不能專心致力于學習,還不如愚鈍而好學的人。
【有百技而無一道,雖得之弗能守】出自《淮南子·詮言訓》。意為:如果沒有一定的方向,即使具有多種技能,即使能有所收獲,也不能堅持長久。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出自唐代韓愈《進學解》。意為:學業所以專精,在于勤奮,所以荒廢,在于散漫;事情做得好,在于深思熟慮,做得不好,在于因循隨俗。
【君子之學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出自北宋歐陽修《雜說》。意為:君子學習,怎么能夠有一日停歇呢?說明學習應始終堅持不懈。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出自明代朱熹《讀書之要》。意為:學習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步深入或提高,并且要反復閱讀,認真思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明代朱熹《觀書有感》。意為:若問池塘里的水為什么這么清澈?這是因為水的源頭是長流不斷的活水。
【學,須是如饑之須食,寒之須衣始得】出自明代朱熹《上蔡先生語錄》。意為:對于學習,應該像饑餓的人對飯食的需要,寒冷的人對衣物的需要一樣才行。
【弗慮胡獲,弗為胡成】出自《尚書·太甲下》。意為:不經過思考,怎么會有所收獲呢?不去實行,怎么會有所成就呢?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出自唐代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意為:熟讀萬卷書,寫作起來得心應手,就像有神靈相助一樣。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出自唐代杜甫《戲為六絕句》。意為:不輕視今人,同時也更推崇古人,只要有清詞、麗句,有長處就要學習借鑒。
【乃知學在少,老大不可強】出自北宋歐陽修《鎮陽讀書》。意為:才知道學習最好是趁年少,等老了以后就勉為其難了。
【勉之期不止,多獲由力耕】出自北宋歐陽修《送唐生》。意為:希望你永遠都不要松懈,豐碩的成果是由于努力耕耘而獲得的。
【學詩須透脫,信手自孤高】出自北宋楊萬里《和李天麟二首》。意為:學習古人的詩作,不能被其束縛,做到不囿于俗見,不因襲他人,自然會富于獨創。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出自南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意為:古人學習總是不遺余力的;從少壯時就開始努力用功,到年老的時候才有所成就。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南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意為:從書本上學來的東西終究是膚淺的,要想透徹地了解某事,就一定要親自嘗試才行。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出自南宋陸游《示子遹》。意為:如果你真的想學詩的話,就要在作詩之外多下工夫。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記》。意為:如果不經過一番寒風徹骨的磨礪,又怎么能得到梅花那撲面而來的清香呢?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記》。意為:貧寒的讀書人的十年寒窗苦讀卻無人問津,一旦金榜題名天下人盡皆知。
【學者有假兢業的心思,又要有假瀟灑的趣味】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求學之人既要有認真對待學業的心態,又要有靈活多變的學習趣味。
【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減除得物累,便臻圣境】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做人不一定非要成就一番偉業,只要能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于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訣竅,只要能摒除外物的誘惑,便可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
【貧無可奈唯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貧窮到無路可走時,只要力求節儉,便可渡過難關;自己愚笨并不可怕,只要付出更多的勤奮與努力,還是可以追上強者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意為:讀書可以讓人功成名就,到時候就能得到錢財和美人。
【處事要代人做想,讀書須切己用功】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多替他人著想,而不是只顧個人的利益。讀書時必須自己用功,因為任何外人都無法代你學知識。
【讀書不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以無一毫茍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讀書不論天賦資質的高低,只要能夠勤奮學習,遇到難題肯于請教,任何事情都愛問個為什么,自然會有明白書中道理的那一天;在社會上立足,就不要害怕自己出身卑微,只要為人忠厚老實,做事穩重踏實、一絲不茍,便會成為鄉鄰們所敬仰的榜樣。
【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天地萬物無窮無盡,但人的生命卻是有期限的,時間過一天,生命就會減少一天;人的榮華富貴命中都是有定數的,但學問卻并非如此,只要多下一點工夫,就會多一分收獲。
【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跟】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讀書須放開眼界、胸懷寬廣;做人要站穩立場、把握原則。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把讀書作為自己的事業,就能夠得到讀書中的樂趣;心中存有行善的念頭,就不必刻意求得好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