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為人處世(2)
- 中華語典(權威珍藏版)
- 余鴻主編
- 4968字
- 2016-04-21 11:08:06
【要做男子,須負剛腸;欲學古人,當堅苦志】出自明代陳繼儒《小窗幽記》。意為:要想做個大丈夫,必須有剛直不阿的心腸;要想學習古人,則應當具有堅定磨煉筋骨的意志。
【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不要因大多數人的疑慮而影響個人的見解,不要因固執己見而舍棄他人的忠實良言,不要因個人私利而損害整體的利益,不要假借社會輿論來滿足自己的私人愿望。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巨的力量】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老鷹站立時像是在沉睡,老虎行走的姿態好像生病了一樣,這正是它們準備以利爪撲食吃人的手段。因此,有德的君子要做到不顯露聰明、不矜夸才華,方能培養出肩負重大責任的毅力。
【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得頭早】出自明代洪應明《菜根譚》。意為:狂風暴雨的動蕩時局中,要站穩腳跟堅定立場;在繁花翠柳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里,要境界高遠抵制誘惑;在山窮水盡世路艱險的緊要關頭,要懸崖勒馬及早回頭。
【心能辨是非,處事方能決斷;人不忘廉恥,立身自不卑污】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心中能夠辨別是非,處理事情就能夠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人不忘廉恥之心,為人處世就不會做出品行低下的事。
【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出自清代王永彬《圍爐夜話》。意為:一個值得稱道的人,在于他有高尚的品德,而不在于他有多高的地位;世人所相信的人,主要看的是他行為的好壞,而非看其是否能說會道。
【立品,須發乎宋人之道學;涉世,須參以晉代之風流】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樹立品行,應當發揚宋人理學的要義;立身處世,應當參照晉人的風流灑脫。
【寧為小人之所罵,毋為君子之所鄙;寧為盲主司之所擯棄,毋為諸名宿之所不知】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寧可被小人所罵,也不要被君子所鄙視;寧可被有眼無珠的主考官所摒除拋棄,也不能被德高望重的名流所不知道。
【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為君子】出自清代張潮《幽夢影》。意為:堅強不屈、勇敢追求的傲骨不可無,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傲心卻不可有。沒有傲骨就如同自甘平庸的懦夫,有傲心就無法成為君子。
處事之理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出自《易·系辭下》。意為:意識到危險的人能夠保持警惕從而平安無事;認為事情容易的人就會失去戒心從而遭受傾覆。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出自《易·系辭上》?!爸蓖ā爸恰?。意為:相同的問題,仁者看到后認為它是仁,而智者看到后認為它是智。表明對待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履霜,堅冰至】出自《易·乾傳·坤》。意為:踩到霜時,冰凍的日子就要到了。說明事情發生前都會有所征兆。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出自《道德經》。意為:最正直的人表現得屈就,最靈巧的人表現得笨拙,最善辯的人表現得木訥。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論語·衛靈公》。意為:小的事情不忍耐,就會破壞大的計劃。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出自《論語·子路》。意為:做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顧眼前的小利。急于求成,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只顧小利,大事就做不成。
【巧言令色,鮮矣仁】出自《論語·學而》。意為:花言巧語、表情諂媚的人,很少有仁義的。
【三思而后行】出自《論語·公冶長》。三思:指經過多次考慮。意為:做事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后才去行動。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出自《論語·八佾》。意為:既成的事實就不要再解釋了,已經決定的事就不要再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責怪了。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出自《墨子·所染》。意為:將絲放入青色的染料中,它就會變成青色,將絲放入黃色的染料中,它就會變成黃色;染料的顏色改變了,絲的顏色也會改變。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為:饑餓的人不會挑揀食物,口渴的人不會挑揀飲品。
【彼一時,此一時也】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意為:那是一個時間,現在是另一個時間,時間不同,情況也不一樣了。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出自《孟子·離婁上》。意為:要觀察一個人,莫過于觀察他的眼睛。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為:權衡之后才能知道是輕還是重;度量之后才能知道是長還是短。
【無稽之言,不見之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出自《荀子·正名》。意為:沒有根據的言論,沒有見過的做法,沒有聽過的計謀,君子都應該謹慎對待。
【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出自《韓非子·十過》。意為:只顧眼前的小利,勢必會損害到大的利益。
【木之折也,必道蠹;墻之壞也,必道隙】出自《韓非子·亡征》。意為:木頭斷了,一定是因為里面有蛀蟲;墻倒塌了,一定是因為里面有縫隙。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意為:聽到傳聞能夠加以考察,就會帶來好處;聽到傳聞卻不加以考察,倒不如不聽。
【窮巷多怪,曲學多辯】出自秦商鞅《商君書·更法》。意為:住在窮僻的小巷的人們總是愛少見多怪,而那些邪曲古怪,又見識不廣的學究往往喜歡無謂的詭辯。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意為:不把池里的水汲干了捕魚,不把樹林焚燒了來獵獸。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為:要想引來魚兒,就要先開通水道,要想引來鳥兒,就要先種上樹木。
【走不以手,縛手走,不能疾;飛不以尾,屈尾飛,不能遠】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為:跑雖然不用手,但如果把手綁起來,就跑不快了;飛雖然不用尾巴,但如果將尾巴縮起來,就飛不遠了。
【君子能為善,而不能必得其福;不忍為非,而未能必免其禍】出自《淮南子·繆稱訓》。意為:君子雖然能夠做善事,但卻未必能因此而得到福運;雖然不忍心做壞事,但卻未必就能因此而避免災禍。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出自《荀子·解蔽》。意為:人的通病往往都是被現象所蒙蔽,而看不清全面的、正確的道理。
【心哀而歌不樂,心樂而哭不哀】出自《淮南子·繆稱訓》。意為:如果心里哀傷,就是唱歌也表現不出歡樂的樣子;如果心里高興,就是哭泣也表現不出哀傷的樣子。
【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出自《莊子·駢拇》。意為:物品,該長就長,長,不為多余;該短就短,短,不為不足。
【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出自《莊子·逍遙游》。意為:即使廚師不做菜,執掌祭祀的人也不會代替他去烹調的。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出自《莊子·天下》。意為:一尺長的棍子,每天取一半,永遠也取不完。
【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意為:善于游水的人常常會被水所淹,善于騎馬的人往往會從馬上掉下來。
【窺面與盤水則圓,于杯則橢】出自《淮南子·齊俗訓》。意為:用盤子里的水照臉,臉是圓的;用杯子里的水照臉,臉就是橢圓的了。
【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鑠木】出自《淮南子·泰族訓》。意為:無論多優秀的木匠也不能將金屬劈開,無論多靈巧的鐵匠也無法將木頭熔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詩經·小雅·鶴鳴》。意為:別的山上的石頭,也可以用來攻鑄玉器。
【謀夫孔多,是用不集】出自《詩經·小雅·小旻》。意為:出謀劃策的人太多了,就會無所適從,因而難以成事。
【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出自西漢揚雄《法言·吾子》。意為:本身是羊,即使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高興,見到豺狼就發抖,忘了自己身上披的是虎皮了。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出自《漢書·賈誼傳》。意為:安定和危亂都不是一天形成的。
【傳聞不如親見,視景不如察形】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意為:憑借傳聞了解事情,不如親眼觀看,只看看影子,不如直接觀察事物的形狀。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隱公元年》。意為:多做不道義的事情,一定會自取滅亡。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意為: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意為:皮不存在了,毛還在哪兒長呢?
【報者倦矣,施者未厭】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意為:報答恩情的人都厭倦了,可施與恩惠的人卻還沒有滿足。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意為:身處安樂的環境要考慮到危險,考慮到了就能有所防備,有了防備也就沒有禍患了。
【舉棋不定,不勝其耦】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意為:下棋的人拿著棋猶豫不決,就無法戰勝自己的對手。比喻做事如果拿不定主意,就難以取得成功。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出自《戰國策·楚策四》。意為:看見兔子后,再回頭喚狗去追捕,也不算晚;羊丟了以后,再將牲口圈修補好,也不算遲。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出自《戰國策·趙策》。意為:不忘記以前做事的經驗教訓,以后做事就可以有所借鑒了。
【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出自《戰國策·中山策》。意為:有相同欲望的人會相互嫉恨,而有同樣憂慮的人則會相互親近。
【宵行者能無為奸,而不能令狗無吠也】出自《戰國策·韓策》。意為:走夜路的人,可以保證自己不做壞事,但卻沒有辦法讓狗別對著自己亂叫。
【淵深而魚聚之,山深而獸往之】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序》。意為:水深了,魚就會紛紛聚集;樹林茂密,鳥獸就會爭相前來。
【養虎自遺患】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意為:養虎是自己給自己留后患。
【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出自《史記·魏世家》。意為:抱著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燒完,火就不會滅。
【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意為:月亮到了最圓的時候,就會開始虧損;事物到了鼎盛的時候,就會走向衰落。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漢書·馮異列傳》。意為:在早晨失去了,但在晚上又得到了。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出自《后漢書·桓潭馮衍列傳》。意為:天下人都知道從別人那里得到東西是“取”,卻不知道給予別人東西也是“取”。
【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出自《后漢書·陳忠傳》。意為:輕是重的開端,小是大的起源。
【大廈既焚,不可灑之以淚;長河一決,不可障之以手】出自南北朝庾信《庾子山集·擬連珠》。意為:大廈已經燒起來了,不是用眼淚就可以澆滅的;黃河決堤了,也不是用手就能堵住的。
【一馬之奔,無一毛而不動;一舟之覆,無一物而不沉】出自南北朝庾信《庾子山集·擬連珠》。意為:一匹馬在奔跑的時候,全身的毛沒有一根不跟著振動;一條船傾覆后,船上所有的東西沒有一樣不跟著沉沒。
【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出自唐代李白《妾薄命》。意為:雨水從天上滴落后,就再也無法回到天上去了,水被潑出去以后,就再也收不回來了。
【名高毀所集,言巧智難防】出自唐代劉禹錫《萋兮吟》。意為:人的名望高了,就會成為人們誹謗指責的目標,那些花言巧語的中傷,就算是智者也難以提防。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出自唐代韋應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意為:世間的事就像波濤上的船一樣,順逆反復,又怎么能夠自主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蘇軾《題西林壁》。意為:無法看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出自北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意為:楊玉環和趙飛燕,一個豐盈,一個纖瘦,各有其美,誰敢說她們不漂亮呢?
【畫竹必先成竹于胸中】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意為:在畫竹子之前,心中一定要先構成要畫的竹子。
【風雨極知雞自曉,雪霜寧與菌爭年】出自北宋黃庭堅《再次韻寄子由》。意為:就算風雨再大,相信雄雞還是會準時報曉的;霜雪都已經降下了,又何必同那些只能活一天的菌類爭年月呢?
【讒不自來,因疑而來;間不自入,乘隙而入】出自元代劉基《郁離子·畏鬼》。意為:讒言不會自己來,而是因為心中有了疑惑才來;離間的話不會自己鉆入,而是因為有了矛盾和隔閡才來。
【小人之未得志也,尾尾焉;一朝而得志也,岸岸焉】出自元代劉基《郁離子·小人猶膏》。意為:小人沒得志的時候,總是像個尾巴似的跟在別人后頭,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一旦有朝一日得志了,便立刻變得趾高氣揚,不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