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探索人性(6)
- 聽哲學家講故事:困境即是賜予
- 余鴻編著
- 4869字
- 2016-04-21 11:09:28
越戰結束以后,一個士兵打完仗回到美國國內,在舊金山給他的父母打了個電話,說他想帶一位朋友回自己的家。他的父母很高興地答應了。可當他父母聽說他的朋友是一個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條腿的殘疾士兵而且急需人照顧的時候,他們又對兒子表示抱歉,只答應給那位朋友另找一個可以養傷的住所。兒子堅持要讓朋友跟自己一起住。這時父親生氣了,嚴厲地說:“孩子,我不知道你在說些什么,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殘疾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么沉重的負擔。我們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因為這種事干擾我們的正常生活。我想你還是自己趕快回來吧,趕快把這個人給忘掉。他自己會找到活路的。”
就在這個時候,兒子掛上了電話。
此后,父母再也沒有得到他們孩子的任何消息。幾天過后,他們接到舊金山警察局打來的一個電話。他們被告知,他們的兒子墜樓身亡,經警察局認定是自殺。
悲痛欲絕的父母乘飛機抵達舊金山,并被帶到陳尸所辨認兒子的尸體,他們認出了兒子,但驚愕地發現:他們的兒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條腿。
其實在很多時候,關心他人的不幸,就等于在為自己收藏幸福。不管對方是誰,多為對方著想吧,這不僅能夠幫助別人,也對自己沒有害處,甚至可以說對自己還大有好處。
如果一個人僅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中,傷心的事情一定比快樂的事情來得多。
——西比利亞克
欲望無窮盡
欲望是一種本能,人的能力有限,但欲海卻是無邊的。不克制欲望,必然會導致悲慘的結局。
有一個勤勞的農夫,為了養家糊口在自己的一小片田地里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是,盡管這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還是十分艱難,他有時感到力不從心。
有一天他在地里干活,有一位老神仙看他十分可憐,就對他說:“只要你不怕吃苦,你就不斷向前跑吧,只要是你跑過的地方就都屬于你了。”這位農夫一想到家中吃不飽穿不暖的妻兒,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拼命地跑,能跑多遠就跑多遠。于是他不停地跑,心中只想著一定要讓妻兒過上好日子,可是卻不曾想到底多大的田地就能使一家老小吃飽穿暖。拼命地跑當然是非常消耗體力的,時間久了,農夫體力漸漸不支,然而由于想得到更多田地,他依然上氣不接下氣的堅持跑啊跑……可是,很遺憾,這個農夫的美好構想未能實現,不是老神仙不兌現諾言,而是他最終因體力不支,倒在地上死了。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可以想象,也許這個農夫的妻兒真的得到了他所跑過的田地,然而失去了一個勞動力的家庭,孤兒寡母怎么來耕作呢?只要人活著就有希望,否則,就什么都沒有了。其實,有了神仙給的這個機會,倘若當時這個農夫考慮一下需要多少田地就可以使自己的家庭富足了,然后再去跑著圈地,夠了就停下來,農夫一家原本應該是非常幸運的。
尼采說:“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人人都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無盡的欲望卻使人分辨不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生活是用來享受的,倘若總是被欲望所驅,永遠得不到滿足,就必然失去生活的初衷。
動物如果需要某樣東西,它只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數量,而人類則不然。
——德謨克利特
學會選擇,勇于放棄
無條件地去舍,往往會得,太貪婪地要得,往往落空。舍,就是舍,舍的時候不講任何條件。舍是一種智慧,得是一種勇氣,消除貪婪是解決心靈所有煩惱的強大力量。
有一次,蘇格拉底帶著一些學生來到了一個大山洞里,學生們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見他打開了一座神秘的倉庫,這個倉庫里裝滿了無數的奇珍異寶。再仔細一看,每件寶貝上都刻著清晰可辨的文字,它們分別是:驕傲,嫉妒,痛苦,煩惱,謙虛,正直,快樂……這些寶貝看上去都是那么漂亮,那么迷人。這時蘇格拉底對學生說:“孩子們,這些寶貝都是我多年積攢下來的,你們如果喜歡的話,就拿去吧!”學生們早就迫不及待了,見一件愛一件,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寶貝來就往口袋里裝。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們才發現,裝滿寶貝的口袋是那么沉重。因此,沒走多遠,他們便氣喘吁吁,兩腿發軟,再也無法挪動腳步。
這時蘇格拉底又開口了:“孩子們,不要太貪心了,還是丟掉一些寶貝吧,后面的路還長著呢!”于是“驕傲”被丟掉了,“痛苦”被丟掉了,“煩惱”也被丟掉了……這時口袋的重量雖然減輕了不少,但他們還是感到很沉重,有些力不從心,雙腿依然像灌了鉛似的。
“孩子們,把你們的口袋再翻一翻,看看還有什么可以扔掉。”蘇格拉底又一次勸告那些學生。
最終他們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來扔掉了,此時口袋里只剩下“謙遜”、“正直”和“快樂”……一下子,他們有一種說不出的輕松和快樂。蘇格拉底也長舒了一口氣說:“我很高興,你們終于學會了放棄!”
樹木要想長成參天大樹必須減掉多余的枝杈;花朵為了結果必須放棄自己美麗的花瓣;小蝌蚪之所以長成了青蛙,是因為它舍棄了漂亮的尾巴;遇到天敵時,蜥蜴要想死里逃生,只能斷掉自己的尾巴;石頭要成為精致的玉器,也要經過工匠百般地琢磨……可見,有得必有舍,有舍必有得,漫漫人生路,總會面對太多的誘惑,面對太多的困境,惟有學會選擇,勇于放棄,才能更好地生活。
高高低低的是人生。走到高處時,留點余地給低處;走到低處時,留點余地給高處。
——任惠敏
別讓算計影響了生活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為人還是不要時時刻刻忙算計,這樣,別人生活得痛苦,自己也得不到快樂。
在《莊子·山木》中記載了一則這樣的故事。
一天,莊周去雕陵的粟園游玩,忽然看見從南邊飛來一只怪異的鳥。這只異鳥翅膀足足有七尺寬,眼睛直徑有一寸長,蹭著莊周的額角便飛了過去,隱沒在不遠處的粟樹林中。莊周說:“這究竟是什么鳥呀!翅膀那么大卻飛不遠,眼睛那么大卻視力不佳。”
懷著這樣的疑問,莊周迅速提起衣裳,大步流星朝著那只異鳥落下的地方走去,拿著彈弓窺伺異鳥的動靜。這時,莊周又忽然看見一只蟬兒,正得意地在樹葉中乘涼,一只螳螂突然伸出臂來把蟬兒抓住了。螳螂意在捕蟬,為了抓蟬而暴露了自己,這個時候,那只怪鳥趁螳螂專心捕蟬之機一口咬住了螳螂。可是異鳥也因見利而忽視了自己的危險,它不知道莊周正拿著彈弓藏在它的身后。
看到這個情形后,莊周心里一驚,不禁想:“唉!事物之間的利害關系,是由于它們之間相互的算計啊!”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則故事中引申出來的。莊子通過這個寓言表明了自己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在他看來,忙于算計他人,其結果必然是自相殘殺。因此,只有泯除心計,才能免于卷入物物競逐的殘酷斗爭。
然而,多數人卻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沉迷于算計他人而忽視自己身邊的危險。這樣的生活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理想生活。那么,放寬自己的心吧,多寬容、多關懷、多原諒、不算計,要知道,播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
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喬叟
哲人的市儈
不論外表顯得怎樣精明世故,人總有純樸的一面。同樣,再純樸的人也有其精明世故的地方。哲人也不例外。
在哲學的歷史中,哲人也有很多種,有嚴于律己的,有勇于追求真理的,有摒棄物欲的,同樣也有講求享樂的。古希臘的哲人阿里斯提波就是一個講究享樂的人,在他的身上到處散發著市儈的氣息。
阿里斯提波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是古希臘居勒尼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當時,蘇格拉底美名遠揚,阿里斯提波因此被吸引到了雅典。后來,阿里斯提波創立了享樂主義哲學,他主張一個人在享受世間物質的同時不要被物質所支配。
阿里斯提波為了追求物質享受,便投靠了雅典的狄奧尼修。由于阿里斯提波很擅長逢場作戲,見風使舵,因此,不論面對什么樣的場合和人物都能應付得得心應手,所以深得狄奧尼修的喜歡。
有一次,狄奧尼修想嘲笑一下阿里斯提波,于是就故意問他:“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么哲學家會去富人家里,而富人卻從來不拜訪哲學家?”
阿里斯提波鎮定地回答道:“因為智者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而富人卻不知道什么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狄奧尼修接著問阿里斯提波:“那你為什么離開你的老師蘇格拉底而來投靠我呢?”
阿里斯提波說:“在我需要智慧的時候,我就會回到我的老師那里,而我需要金錢的時候,我就會來到你這兒,現在我需要的是金錢,所以我就投靠你。我這是用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來換取我沒有的東西。”
還有一次,阿里斯提波想請求狄奧尼修為自己的朋友辦一件事,但是狄奧尼修卻沒有答應。于是,阿里斯提波立刻就跪在狄奧尼修的面前懇求他能夠幫忙。最終狄奧尼修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他,而且將事情辦得很圓滿。然而,事情雖然辦成了,但是周圍的人卻都嘲笑他,他回答說:“這哪能怪我呢?這都是狄奧尼修不對,誰叫他的耳朵長到了腳的上面。”
阿里斯提波除了會討好權貴之外,還愛好美色。
有一天,狄奧尼修讓他從三個妓女當中挑選一個,而阿里斯提波卻說三個他都要。然后,他陳述了理由說:“有的人正是因為三挑一而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所以這三個人我全都要了。”但是,當他和三個妓女快要進屋的時候,又把三個人全部都放走了。
有人曾經指責阿里斯提波不檢點,然而,他卻臉不紅、心不跳地說:“這有什么奇怪嗎?你感覺住一間以前很多人住過的房子,跟住一間從來沒有人住過的房子是不一樣的嗎?”那個人無言以對。
在很多人看來走進妓院是一件令人臉紅的事情,但是他卻能趾高氣昂地走進去,而且還對他的同伴說:“小伙子,不要害怕,走進去并不危險,危險的是進去之后不能走出來。”
在阿里斯提波眼里看來,學習哲學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舒坦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他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他看來,別人對自己的譏諷并不算什么,只要自己過得痛快舒坦。
有一次,第歐根尼在洗菜的時候看到了阿里斯提波,于是就對他說:“假如你學會了以它為食的話,你就不用再拍國王的馬屁了。”這句話一聽就知道是對他的嘲諷,而阿里斯提波卻反唇相譏道:“假如你懂得如何跟別人打交道的話,那么你就用不著在這里洗菜了。”
面對這樣的譏諷,很少有人能夠這樣針鋒相對,其實,哲學家也不是什么圣徒,更不是佯裝的衛道士,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人們固有的優點和缺點他們同樣具備,只不過會由于哲學家的哲學信念在看待問題上有些夸張罷了。
阿里斯提波就是人屈服于欲望的一個極端的例子。在阿里斯提波看來,完全服從于物欲并且滿足了部分物質要求,那么就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人不能逃避對物欲的追求,但也不能被欲望壓倒。
我們都知道,人生來就是有欲望的,即便是最簡單的餓了有吃東西的欲望,渴了有喝水的欲望,同樣都是欲望……實際上,人的欲望是無法完全滿足的。適度的欲望對自己的人生是有幫助的,但是,一旦超越了界限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失誤。
即使是智者,也難擯棄追求功名這個弱點。
——塔西佗
貪欲是幸福的殺手
一塊面包可以填飽饑餓,天下的財富滿足不了貪欲。
現實中的人都明白貪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然而,懂得道理很容易,實踐起來卻很難。關于貪欲,很多人是明知卻故犯,就好比抽煙,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卻還是會吸煙。其實在欲望得到片刻的滿足后換來的卻是無盡的痛苦。因此,先賢告訴我們“還是少點欲望為好”。
然而欲望是人之本性,從肉體到精神無不充斥著欲望。人心中的欲望,好比心靈的空缺一樣,它需要找到另外一種恰當的事物來彌補。于是,人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越想滿足就越難以得到滿足,因為欲望是與日俱增的。欲望如同一杯鹽水,讓人越喝越渴,越渴越喝。當欲望達到最強烈而又無法被滿足時,人就會做出違背良心的事來,甚至會因此喪命。
下面這則寓言故事會讓我們受到啟發。
一天,老虎和獵豹一同狩獵。眼看天就要黑了,獵豹對老虎說:“我們的獵物已經不少了,該回去了。”
“還早著呢,再等會兒,我還想獵一只羚羊呢,你可真沒出息,就這么點食物就滿足了!”
正說著,突然身旁閃過一只羚羊。老虎撒腿猛追過去。由于當時天黑路滑,腳下一時沒有踩穩,便滾下了山坡。獵豹見狀也趕過去,等它趕到時只見老虎已經奄奄一息了。
它掙扎起來對獵豹說:“麻煩轉告給我兒子一句話:即使是擁有了整個世界,每天也只能睡一張床。”說完老虎便咽氣了。
欲望越大,就越貪婪,越貪婪就越無法滿足,這樣一來,就感覺不到幸福,甚至感覺到痛苦。倘若能夠做到“身外無物,不奢求”,則會活得輕松、自在。貪婪的人不但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甚至還會失去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