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仰望那輪彎月(1)

秦時明月漢時關。跑馬山上的彎月亮曾經看到過康定城中的木板房、小青瓦、麻條石、三合土。仰望那輪彎月,以為彎月依然,其實彎月是新月。

山谷里的“溜溜城”

在四川話中,“一溜溜”是對物體、形狀的形容詞,表達的是長卻很狹窄的意思。《康定情歌》中唱道:一朵溜溜的云,唱的就是藍色天空中那朵細而長形狀的云朵。歌里還唱道:康定溜溜的城,描述的就是康定城沿河而生,傍山而起山城狹長的實際。

據《川藏哲印水陸記異》所記:“打箭爐在四川西南部,昔日以此地為川藏邊境。氣候寒冷,三山環抱,二水并流”,“爐城有三門,無城垣,以山水為廓,即口外番夷貿易總匯之所,亦茶市之要區也。人煙輻輳,凡珠寶等物,為中國本部所無者,每于此地見之。”此外,《進藏紀略》、《康藏輯要》、《進藏日記》等清代、民國年間等書中都有相同、相似的記載。

就是在這樣一片山水間,出現了一個康定城,而這個康定城卻是隨著歷史的進程逐步形成、擴大,伴隨各種自然災害而不斷發展變化。據說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管仲所撰寫的《管子》一書,上面就有這樣的說法:“凡立國邦,非于大山之下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管仲記下的是那個歷史時期建城的經驗,康定城的出現,與管仲所講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似的情況。高處也好,低處也罷,都顧不上了,一座城就那么擺在了一條山谷里。倒是,“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還做到了,卻也是由于地勢限制。

這里對于康定城建城的歷史記錄不大可能有聞必錄,也不會巨細不分,在這里只是涉獵到的把有文字記載的一些資料羅列若干,也可以讓人們對康定城的變化和發展有粗略了解,這就是所謂的“管中窺豹”。

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8月,“打箭爐地震,碉房崩塌,壓死藏民無數,土司桑吉被壓死”。到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在打箭爐“安設埠營,設都司防守”,同年,“倚山砌石墻,周長145丈,有3門,為爐城建城之始”。到了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打箭爐的城墻已為“城基周6里余,長1141余丈,墻高從七、八尺至一丈二、三尺”。

不料,到乾隆41年(公元1776年)6月,“打箭爐連日大雨,6日亥時,海子山大水暴發,沖倒南門,城內文武署衙,監獄、兵房沖去數百間,化為石灘,鋪戶僅剩十之二、三,淹死兵民無數。”四川總督文綬到打箭爐視察災情,處理善后,報朝庭重建,獲準“下移里許重建”。也就是說,原康定城在如今的公主橋至南門公安處一帶,此次大水,泥石流災害后,才往折多河下游搬遷重建。

乾隆51年(公元1786年)五月,“初6日午刻,爐城地忽大動,至酉時震勢稍定。初7日又動數次,以后連日小動。至18日才止”,“城墻全部倒塌,文武署衙,倉庫、兵房共倒169間,城內店鋪房屋倒塌722間,土房54間,碉房177間,共壓死漢藏民眾233人,喇嘛21名”。

嘉慶7年(公元1822年),“久雨,金剛寺側山溝發水,沖壞南較場,明正土司撥銀修好金剛寺圍墻。嘉慶15年,又發大水,將嘉慶7年所修防洪堤壩沖毀,南較場及金剛寺受損嚴重”。

民國23年(公元1934年),城區安覺寺發大火,房屋盡燒毀,損失“值銀約一百萬兩”。

民國30年(公元1941年),6月12日晨6時半,康定發生地震。城內有墻壁倒塌,東關外巖石崩裂。

1955年4月14日上午9時30分,康定發生7.5級地震。房屋倒塌600余間,死亡25人,傷60人,財產損失嚴重。

1995年6月15日、7月12日,兩場兩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從北面“雅拉河”、南面“折多河”呼嘯洶涌而至,巨浪排空,大地顫動,讓康定城所有的街道都成為了河流,而河流則全被砂石填滿。沿河房屋幾乎全被沖毀,康定城財產損失之大,前所未有。

2014年11月22日,康定發生6.3級地震,11月25日,又發生5.9級地震。城區震感強烈,震中塔公有房屋倒塌,財產損失嚴重,死亡一人,數人輕傷。

在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山谷里,康定溜溜城就這樣不屈不撓地發展前進。如果地勢開闊,康定城一定會是另一個模樣,就因為群山環抱,康定城只能沿山腳順河邊延伸。每一間房屋、每一條街道的出現,都是與自然抗爭的結果,雖然是狹窄的“溜溜”,而今卻是老城接新城,南面已達“駟馬橋”,朝北連接到了“頭道橋”,往東已抵到“海船石”,城鎮的面積成倍數增長。

羅列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各種自然災害,雖然不全面,其實也是在展示康定城另一方面的“掌故”,再看康定城如今的規模、面貌,得出的結論就是,康定將來肯定會更好,更美。值得再寫幾筆的是,在康定城中原來稱為“馬市”、“將軍橋”一帶,老舊街道改建成為新面貌的“溜溜城”,在這個地方出現了“新街重現舊觀,茶馬互市依稀老爐城,古曲翻作今聲,情歌對唱分明新康定”的景象,而在故城的原址上,新的歷史正在書寫。

康定老街名拾零

看街道名稱的變遷,從中也能體味人世滄桑。不斷變化的街道名稱,不僅改變的是稱呼,名稱折射的是歷史,記錄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風貌。多少了解康定街道名稱的變化,可以從中看到康定這個地方特有的文化積淀,牢牢記住這些街名雖然沒有意義,作為茶間的閑聊,倒也是一種樂趣。

康定建城之始,城內街巷在有利于通行的前提下,有意為之或無心插柳,都圍繞貿易方便而逐步形成。老縣城的街道,主要以折多河為界,分為河東、河西兩大部分,即兩條主要的街道。順著這兩條主要街道,民居與廟觀相鄰,會館與商鋪為伴,鱗次櫛比,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城鎮的風貌。圍繞這兩條街道,又衍生若干小巷。因為沒有統一規劃,街內生街,巷內有巷,幽深曲折,錯落交叉,因而雖然城小卻街巷名稱眾多。

先說折多河以東。據《康定縣志》,解放以后“河東街道由東向南,有東關居民點、新市前街、沿河東路、新市后街、東大街、向陽街、南門居民點”。這已是經西康建省和解放以后擴展以后康定形成的街市。按康定初建時,東門或東關,起點在現在的下橋和歌舞團所在地靠跑馬山腳,因而,最初的街道是從“進關”后才有,出了“關門”還沒有街道一說。

進城后的街道名叫“壇罐街”,這條街上有清油、米面、黃煙、草鞋等物品出售,都是本小利微的小販們為填飽自己肚皮的經營。卻因為此地住有數戶來自雅安滎經地方,專門從事經營以各類壇壇罐罐為主的小販,貨物就擺放屋檐下,放眼一看盡是壇子罐子,“壇罐街”這名稱名副其實。

再走,即到“風窩街”,可在有的康定人口里卻叫此處是“封火街”,而且各說各的理由。說“風窩街”者解釋:此地風大且時常有“旋風”,如“風的窩子”;說“封火街”者辨稱:因此處多土雜鋪,又有供旅人、小販居留的簡陋旅館、騾馬店,為防火災,房屋與房屋之間都砌有磚石高墻,俗稱“封火墻”,故名。時過景遷,這個街道名稱,究竟哪一個準確,也只好存疑于此,此街在“水井子”下方。與“風窩街”相接的是“下橋街”,七彎八拐,可到“下橋”,過橋便去了折多河以西。

再往上行,“水井子”上方,即為鄰近“中橋”的“中橋街”,街道也不長,卻也是康定城中與“老陜街”齊名的一個生意興隆之地,與“壇罐街”、“風窩街”上所做和經營相比,中橋上就做的是“大生意”。這里商鋪連商鋪,從日用土雜百貨到綢緞布匹,茶鋪、飯店都有,過段橫街,過“中橋”也通河西。

距“中橋街”其實幾步之遙,有街道稱為“大石包”等,因為有巨大石塊橫臥于此。現在的“邦錦梅朵”酒店一帶,即為“大石包街”。再上行,其實是一條小巷的通道,卻名為“兩岔街”,“兩岔街”右轉通上橋,左去,就到了“馬市街”。“馬市街”,顧名思義,此地在歷史上是進行馬匹買賣的所在,行不數步,就是“將軍橋橫街”,再走是為“祥云街”。這段街道較長,從如今的州公安處宿舍到州民干校附近。在1939年,西康省定省會于康定后,這段街道改名為“向陽街”,并將延長至去跑馬山的一條小街命名為“復興路”。

從“壇罐街”起到“將軍橋橫街”,又統稱為“東大街”,而從“將軍橋橫街”到“復興路”一段,又稱為“南大街”。由此可見,康定這個地方的街道名稱有些復雜,幸好居于康定的人自己不覺得,反倒因為分得細致,到哪里去,怎么走更省時省力覺得了方便。

1939年,因為成為了西康省的省會,康定城區開始便在原規模上擴建。拆除了城墻的城門及舊墻,往東去,把原康定東關卡子附近一段街道命名為“紫氣街”,其街址在州歌舞團附近,原因是過去在東城門上曾有匾云“紫氣東來”。接下來新辟的街道名叫“文輝路”,以當時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的名字命名,即現在人們已經熟悉的“新市前街”。從河邊新辟“少揚路”,再從如今所建“步行街”處轉過來與“文輝路”相接。這是因為西康省代主席名叫張為炯,字少揚,故名。沿山邊則新辟“永暉路”,這是因為當時二十軍駐康定的一個師長名叫唐英,字永暉。這條路還在,現在稱為“新市后街”。

河西的范圍和規模與河東幾乎接近,據《康定縣志》:“河西街道由北而南,有北門居民點、西大街、光明路,有北一巷、二巷、三巷,及建設路、沿河西路、西巷子、將軍橋街”。這里記錄的是康定上個世紀80年代前的情形。

折多河以西的街道,從如今的甘孜日報報社所在地,直到北門如今州郵局,當年街名眾多,變化也多,可大致走向卻無變化。“光明路”,起于現甘孜報社所在地,止于康定賓館。因為當年的“美明電燈公司”在甘孜報社所在地,因這個公司的原故,這段街道就叫了“光明路”。再下行為“明正街”,從現康定賓館所在地到現今州委大門,原“上橋”附近一帶。

當年并沒有現在人們天天在走的沿河邊的這條路。

與明正街相連,有短街為“上橋街”,行幾步,就是康定城有名的“老陜街”。從中橋西頭到上橋西頭,包括現在情歌廣場、康定百貨、康定縣公安局宿舍、州人大宿舍前一片地方,這一區域,俱為“老陜街”所在地。“老陜街”是來自陜西的巨商富賈做生意的地方,雖也有來自山西、四川的商鋪,但陜西人在這里最為集中,才有了“陜西街”或“老陜街”的稱謂。

與“老陜街”相連而靠子耳坡的一條街叫做“茶店街”,現在因為偏僻幾乎無人過問,茶馬互市時,這里曾是一個十分熱鬧、繁華之地,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商都在這里售茶,設有眾多的茶葉銷售店鋪,而一些茶商也把自己的住所安置在了這里,從清代至民國時期,一直人頭攢動,車水馬龍。

靠河邊,另一條與“老陜街”相連有街道名為“興隆街”,從“中橋”直到如今州圖書館、文化館一帶。與“興隆街”相連是“諸葛院子”街,有康定的老先生曾說“諸葛院子”原為“竹竿院子”,據說老早以前這里有人戶以竹竿為柵欄居住于此,然此說今也無法考證。往北門走,接著就是“營盤街”,即從如今格薩爾酒店到州郵局門前,因為清朝有兵營在此駐防而得名。

1939年,康定成為西康省省會,于是,便將“老陜街、茶店街、興隆街、諸葛院子街、營盤街”統更名為“中正街”,蔣介石字中正,以老蔣的字為街道命名,其意是表示服從當年的南京政府。解放以后,從“中橋”開始的“興隆街”一直到現今郵政局一帶的“營盤街”,統稱為了“西大街”,至今也是。

當年西康省參議會設在現在的州委黨校所在地,從“茶店街”有傍山梯步小道可通,這條路仍在,當年有個名稱是“參政路”。據康定的老先生說,當參議會召開時,參議先生們便在此道上魚貫而行,故有此路名,這條路名是民間的人士喊出來的,不知是不是曾被有關方面認可,記于此,以博一笑。

康定的小巷,叫得出名的約有十七、八個。其中有名的有“深巷子”,這個巷子所在地已無跡,現在的農牧大樓、康定劇場一部分,沿子耳山腳轉到如今州人大宿舍背后到原州商業局宿舍一帶俱屬“深巷子”。還有老人記得,這一帶又被稱為“舊衙門”,只知與明正土司有關系,但說不準。這條“深巷子”真有點深不可測。這條“深巷子”民國時期還在,一度也叫做“民權巷”。

西康建省后,省會康定的小巷子同街道一樣,也興起了一陣改街道名稱的作法,如“木家鍋莊巷子”,在那條“參政路”下方,與“北三巷”相鄰,改名稱叫做“民生巷”;“彭家鍋莊巷子”改稱“自治巷”;此外,還有“下橋上、中、下”三條巷子中,“下橋上巷子”改稱“民族巷”;沿折多河,中橋通往下橋有條巷子叫“梭羅壩”,“梭羅壩”改稱為“自強巷”,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溪市| 辽宁省| 若尔盖县| 昌图县| 玛纳斯县| 潮州市| 廊坊市| 邹城市| 和政县| 亚东县| 尤溪县| 永州市| 富川| 卢氏县| 宁波市| 左贡县| 宁阳县| 马尔康县| 吉首市| 全州县| 五原县| 鄢陵县| 奈曼旗| 库车县| 齐河县| 奈曼旗| 同德县| 绥中县| 布拖县| 即墨市| 洪泽县| 茶陵县| 柳江县| 成都市| 岳阳县| 承德县| 吉隆县| 阿巴嘎旗| 嘉兴市| 融水|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