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壩”這個聽起來有些奇怪的巷子名稱,卻也有變化的過程。最先,還沒有房屋,沒有形成小巷前,緊臨河邊的一片沙石地是做生意人歇息的地方,把牛馬和騾子就拴在這片空地上,漸漸人們把這里叫做“拴騾壩”;有康定的老年人說,不是“拴騾壩”而是“數(shù)騾壩”,而是做生意的人們在這里進行牛馬、騾子生意時,要點頭數(shù),才叫做了“數(shù)騾壩”。至于為什么不叫“數(shù)馬壩”、“數(shù)牛壩”呢?僅是因為當年騾子因為有力氣,買賣時比牛馬值錢。后來人們叫得太隨意,就把“拴騾壩”、“數(shù)騾壩”叫成了“梭羅壩”。是不是這個原因也不敢肯定,寫在這里備考。
也有的巷子一直沒有改名稱,比如西巷子、童家巷子等等。
雖然康定城中有眾多的街巷,但人口遠沒有現(xiàn)今這樣多。街道兩側都以瓦板房、平房為主,兩層以上的樓房鳳毛麒角。現(xiàn)在的康定高樓林立,一幢高樓里的人口,比當年一條街所住的人口都要多。
舊時,康定的街道僅能容人馬通行,最寬的地方,如“祥云街”等處,據(jù)說最寬也只三至四米,而且還因為是劉文輝的公館就在那一帶。其余地方,一般僅有兩米寬窄。街面俱為泥土鋪就。街道兩邊,有的路段都挖有“陽溝”,廢水直接倒進溝里,排向河流,有的路段則是“陰溝”,即在上面蓋了石板,仍是排雨水、廢水的設施。人口流動大的地方,個別處偶有用“三合土”或石板鋪設或者以鵝卵石鋪設。多數(shù)街面晴時塵土飛揚,雨時泥濘不堪,入冬,冰凍地面堅硬如鋼。而街道沒有車道、人行道的講究,人和馬匹、馱牛擠在一起,現(xiàn)在設想當時的情景,也有當年的熱鬧。
至于小巷,寬不一米,多數(shù)地方兩人不能并行,擦身而過,須一人側身。這是康定地勢使然,也是當年城鎮(zhèn)建設不發(fā)達的真實寫照。
康定城的橋
因為折多河、雅拉河從康定城中穿過,為通行方便,橋是不能少的。歷經(jīng)了索橋、木橋、石橋、水泥鋼筋橋,不斷變化的康定城的橋,其實也是歷史發(fā)展進步的一個例子。只是,康定城的橋,總能呈現(xiàn)出康定這方水土特有文化的積淀,總能讓人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鮮明烙印。
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一批文人墨客,總結出康定的“十景”,其中有一景為“四橋雪浪”,聽上去極富詩意。“四橋”是康定城的組成部分,尤如街、尤如市,尤如一幢建筑。城里面沿折多河而下,這“四橋”依次為,將軍橋,上橋、中橋、下橋。舊時上橋在如今州委大門遙對的河邊位置,人們現(xiàn)在已熟視無睹的“彩虹橋”代替了原上橋的地位和作用,其它三橋幾乎就在原地沒有變動。
飛瀉在山谷間的折多河是一條野性的河流,每年七、八月時,河水充沛,從四座橋下經(jīng)過的河水,奔騰咆哮如銀龍欲飛,浪花飛濺似雪團過眼,稱為“雪浪”極為傳神。上、中、下三橋,點明的是三橋沿河的順序、位置。而“將軍橋”,卻真與“將軍”有關。
乾隆40年(公元1776年),為方便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清朝政府派兵駐防康定。帶兵將領設帳于如今康定賓館處的山腳下,打箭爐的人們把有將領所駐之地稱為“衙門口”(一說衙門坎,此說似也通,因為山坡腳下為一臺地)。面對“衙門”修建起一座橋,時人俱稱為“將軍橋”,其后一直沿用。
到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陳遐齡任管理康區(qū)的“鎮(zhèn)守使”,駐康定。陳遐齡曾被袁世凱封為“康威將軍”,到康定后,見橋已破損,即花錢重建為廊橋,即橋上有頂,有遮蓋。而且,以彩色油漆裝飾。橋建成,陳遐齡親自題寫“將軍橋”三字,鐫刻為兩塊豎立的牌匾,分別懸掛在橋的兩頭。
廊橋除了通行,還能躲避風雨,為過往行人提供休息、閑談的地點。康定城中的另一座廊橋是中橋,小青瓦蓋頂,有半人高護欄。中橋一帶是康定城中商貿(mào)活動的繁華之處,這橋也就成為了熱鬧地點。白天,人來人往,傍晚時分就有賣燒臘、賣湯元、抄手的擔子、賣瓜子花生的小販在橋上叫賣。
在康定城中心,無論是“中橋”,還是“將軍橋”、“下橋”、“上橋”,其實還起到了延伸街道的作用,街與橋,相連相接,融為了一體。
當時康定城外還有多座橋梁,其中值得一說的是名聲很大的“公主橋”。不知起于何時,有人說,因為文成公主從這里入藏,那橋就叫了公主橋。歷史的事實卻是,文成公主進藏并沒有從康定經(jīng)過,而是從青海日月山那邊入藏的。但是為何叫做“公主橋”?張央先生曾經(jīng)解釋道:純屬附會。
他說,造成這種附會的原因則是因為在把藏語譯為漢話時,發(fā)音不準確而帶來的后果。張央先生引經(jīng)據(jù)典,指出:“清代乾隆57年編修的《西藏志》程站記載,‘四十里出爐關過貢諸橋至折多山根’;《雅安府志》說‘公出橋,爐西一里’,‘公主實為工竹’訛音”。
張央先生進而指出:“折多河上的這座橋古已有之,因為是茶馬古道津要,內(nèi)地的茶葉要去關外入藏,而這里水流湍急,不能從河里過去”。他說:“貢諸、公出、工竹與公主發(fā)音近,叫成公主橋,好記就傳開,以后又附會成了文成公主”。他又說:“能理解的是,文成公主和親是藏漢情誼的表現(xiàn),是值得禮贊和歌頌的,叫成了公主橋,是民眾的心聲,誰也不能抹去”。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消息傳到康定后,全城人群情振奮,為了讓后人牢記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城里人出錢出力,在公主橋頭的山坡上立起了一座石碑,石碑上刻著“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現(xiàn)在也還有老人記得,以后的幾年時間里,城里人常去公主橋頭,到那座碑前默哀,向小孩子們講康定出去抗日的英雄們的事跡。
現(xiàn)在靜臥在一座鋼筋水泥大橋一側的“公主橋”是一座石拱橋,可以肯定的是,“公主橋”修建的時期約為清朝同治年間,由當?shù)厝撕蛠碜匝虐裁降胤降氖彻餐瓿伞P奘瘶蛴嘞碌氖希绞硞冇脕泶蛟斐梢粚κ{,獻給清真寺,清真寺又轉贈給了安覺寺,現(xiàn)在還在寺內(nèi)。上面不僅的具體的時間,還有工匠自己刻下的名字。
現(xiàn)在,折多河上的“公主橋”已經(jīng)不再是在城郊了。
從現(xiàn)有的地名也能看出,雅拉河上也有好多橋。頭道橋、二道橋、三道橋這些地名記載的就是此地有橋的明證。現(xiàn)在好多人們都不了解,二道橋在1937年時也曾為廊橋。收集有攝影大師莊學本先生所攝照片的《塵封歷史的瞬間》中,有兩張舊照片,清楚地記下了二道橋廊橋的模樣。
這座廊橋也是頂蓋小青瓦,兩側為木雕護欄。兩邊橋頭是三疊斗拱飛檐,懸掛豎立匾牌,書有橋名“通天橋”。橋西頭泥墻壁以彩繪裝飾,一側墻壁書有“小天竺”三個字。
自從二道橋溫泉被開發(fā)利用以來,二道橋?qū)嶋H成為了康定人、以及外來客人們休閑的一個所在,由于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睞,二道橋這地方就有了極濃的文墨氣息,一座本用以過往的橋梁,似在不經(jīng)意間竟有了佛教文化的韻味。
現(xiàn)今這個時代,經(jīng)濟發(fā)展了,科技發(fā)達了,要在折多河、雅拉河上修橋,已經(jīng)不再是多么難辦的事。康定城已經(jīng)有了老城、新城區(qū)的區(qū)別,人們更頻繁地在這兩條河兩岸過去又過來,十幾座橋已經(jīng)建了起來,將來必將還有更多的橋要修建起來。
康定的城門
城市,本是由兩個不同方面的事物組成的一個名詞。城,原意是指用墻護圍起來、供人居住的地方,市,原意是交換、買賣。買賣是人類的活動,城里有人,就會開展交換、買賣活動,凡是人類活動,就離不開空間,市,也就慢慢含有了場所、地方的意思。一般來說,人們對城市的理解,著重于人們在此居住,而對“市”的含義往往有所淡化。
用城墻護圍起來,主要是為了安全,但人們總要從城里出來,又要進到城里,于是就有了供通行之用的城門。好像中國過去的城市都是呈四方形的,因此極有可能任何一個地方的城門都是有四座以上的城門,康定這座小城卻不是這樣,它只有三座城門,因受地勢限制,這城只有東門、南門、北門,沒有西門。吳豐培所整理的《打箭爐志略》記載:“爐地,舊無城垣,國朝既定……始建東南北三門……打箭爐地方,西南北一帶,倚山為固,卡隘星列,本足以資捍衛(wèi),是以從前止建東南北三門……”
先說東門。東門的地址,就在現(xiàn)如今下橋附近,一側與跑馬山腳緊緊相連,山腳是筆陡的石崖,天然的屏障。在人馬能夠通行的地方起墻,靠山一邊,墻“高二丈五尺、長十五丈,厚三丈二尺”,靠折多河一側,墻“高二丈二尺,長三十七丈,厚九尺”。在如此寬厚的城墻上建有城樓,城樓兩邊有墻垛口。城門并不居中,就在城樓下面。在城墻厚處建有“寬一丈二尺,高一丈五尺”的城門洞,城門的門板厚達五寸左右,都用鐵皮包裹,再用銅釘裝飾。兩根巨大的木柱,橫放在城墻里面,便是關閉城門所用的門栓。
康定的東門最遲應該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因為在乾隆四十一年,康定曾受一場巨大的泥石流災害。原在現(xiàn)今公主橋以下、石油公司以上的康定城,被洪水、泥石流沖毀掉,當時的四川總督文綬曾有奏折上報朝庭,朝庭命令文綬在“下移里許”的地方重建康定城垣,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大體完工,現(xiàn)在的康定城就從那時開始沿河而起。
而當時,東城門還沒有取名。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6年),康定又遭受地震災害,兩年后四川總督保寧奉命對康定城垣重修,修好的東門,因為是康定城的東大門,便取名“紫氣門”,意為“紫氣東來”。到了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鎮(zhèn)守使陳遐齡重修“紫氣門”,修好后,親自書寫“康定門”三個大字并刻匾懸于城樓,還保留了前鎮(zhèn)守使殷承獻書寫的對聯(lián)于兩邊,這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天眷西顧”;下聯(lián)是“紫氣東來”。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西康省把省會定在康定,為改變康定城區(qū)狹窄的面貌,決定擴大康定城區(qū),并修整康定城鎮(zhèn)市容,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平掉城墻、墻門,從此再也看不到“紫氣門”或“康定門”的模樣,就連康定的東門就只剩下了一個方位概念。
康定的北城門,地址在現(xiàn)在的郵政局一帶,城墻總長達到十五丈多,高達二丈多,最厚處一丈二尺,最薄處九尺。城門洞寬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多。城門洞上也建有城樓,城門取名“拱辰門”。天上的星星朝北斗,城門在北,取意為眾星拱月。
康定的南城門,地址在如今的州武警支隊所在地一帶,從山邊直達折多河邊。城墻長達二十余丈,高二丈五尺,厚的地方有三丈,薄處的地方也有九尺。建有城樓,城樓下是城門洞。城門洞高一丈五尺,寬一丈二尺。南城門取名“南極門”,意為“南極星輝”,既有城門在南邊的意思,也是吉祥的含義。
康定的三個城門,除了有護衛(wèi)安全的作用,當年還都是收稅的地方,當時的康定人稱之為“卡子”,進出城門,就叫“過卡子”。清代、民國時期都有兵丁守衛(wèi),既守衛(wèi)城門,也守衛(wèi)收稅的小木板房。一年中,以東門收稅最多,北門次之,然后是南門。三個城門又稱為東關、南關、北關。出東關是去內(nèi)地,出了南關、北關就去了更為遼遠的康藏各地,乃至西藏、青海、云南等地。因為是從南關、北關出去,現(xiàn)在的人們把離開康定往康藏高原腹地走去,依然叫做“到關外去”,原因也在于康定當年有城門。
康定沒有西門,原因是在康定城西面,找不到可以修建城墻的地方。從西邊來可以進入城區(qū)內(nèi),是從沿山小道走來。這條沿山小道本來是砍柴人勞作必經(jīng)的道路,也是人們在“轉山會”時朝拜神山的小路。只是由于進城的其它三個方向都設有“關卡”,唯獨這西邊沒有,就成了逃稅、走私的通道。在當年就是公開的秘密,只是沒有人認真去管過這件事,反正東面來的從那里過不來,這就夠了,東關的稅收最為豐厚。
“康定十景”今何在
魯迅先生曾經(jīng)嘲笑說,舊時中國文人有喜歡把什么都要湊夠十個數(shù)的毛病,舉的例子就是好多地方都有十大景。有七處、八處不算數(shù),怎么也要湊夠十處,于是,就有些勉為其難,硬要湊齊。其中一些景色本身是存在的,是不是就那么好,那么迷人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一當成為了文人筆下的東西,就愈發(fā)引人注意則不假,“康定十景”就是如此。
康定十景之一:溫泉浴月。這處景觀是指現(xiàn)在的二道橋溫泉,當時的人在寫這處景時,展開了想象,他們想象在二道橋溫泉還沒有開發(fā)時,溫泉還在露天壩里,只有露天壩,才能發(fā)現(xiàn)“浴月”的清趣。不說人在溫泉里,而說是月亮在浴沐,可以肯定這還真是文人墨客們的心思。
康定十景之二:郭達停云。這處景觀至今可見,“停云”兩字極為傳神,遠比“飛云”之類給人的印象更強烈。郭達山高峻,有時云在山頂,有時云在山腰,所謂“云以山為體,山以云為衣”。由于強調(diào)的是云彩的靜態(tài),于是,說郭達停云這一景時,有時又說是“郭達戴帽”,指的是云在山頂,又說“郭達扎腰”,則是說云在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