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閑情雅趣(6)

古代文人的書房在建筑上也往往風格獨樹,留園中的揖峰軒即是。這是一個園中之園,庭院為半封閉。軒西月洞門有一座靜中觀,外形似亭,二面借廊,只伸一角。軒前小院四周圍有曲廊,軒南庭有挺立石筍,青藤蔓繞,古木翠竹襯以名花。再看軒內,東頭一張紅木藤面貴妃榻,壁懸大理石掛屏;正中八仙桌,左右太師椅,桌上置棋盤;西端靠墻的紅木琴桌上擱古琴一架;兩側墻上掛名人所書對聯;北墻嵌三個花窗,有如三幅圖畫……幽靜、秀美、典雅,在此間讀書,與友人唱和,堪稱一種全身心的享受。有些書房的對聯,都出自主人的手筆,文采飛揚,啟人心智。清人鄭石如的書房聯為:“好書悟后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清人陳元龍的書房聯為:“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

文人是什么?或許可說是離不開書的人,起碼古人是這樣。讀書是有目的的,為了廣博見聞,學習經典,經世致用。但日久成癖,讀書就變成了習慣性的交流,甚至三日不讀書,便自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有書就有了書房,雖然“書非借不能讀”,雖然書隨處皆可讀,但讀書人誰不希望有自己的藏書,誰不希望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讀書習文會友呢?房間不必多大,有幾架書,一桌一椅一盞燈,就有了書房的規模,就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靜悟、安頓心靈的所在。

在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書房既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尋找自我的歸途。當厭倦了政治的黑暗與社會的爭斗,“躲進小樓成一統”,吟詩作畫,烹茶撫琴,“雪夜閉門讀禁書”;或是兩三同好,“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消遣和休息。

古人好古,讀先賢書,重歷史經驗,發思古幽情,追求會古通今的樂趣。書籍和器物,越古越有意思。書畫真跡、碑帖原拓、古籍善本自然是書房的珍品,那些文房用具也最好有些古意。如明清文人珍藏宋元版書,用舊窯或古銅的器物,成為一種時興的雅趣。

古人書房中少不了香爐,香篆繚繞,像回蕩的琴聲,將人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將人帶入曠遠澄澈的境界。據載,有好事者在山中囊云而歸,在書齋中放出,不知效果如何,但其行為真是憨得可愛。煙云是書房的清韻,本不可強求的。古書名畫、四時花草、茶酒談笑,都會散出煙云。

很多文房用器于隋唐時就逐漸興盛起來。隋代是我國科舉制度的起源時期,科舉促進了隋唐文人階層的出現,文房用器也就隨之大量出現。這些文房用器早超出了筆、墨、紙、硯的范疇。《唐書·陸龜蒙傳》記有筆床,唐杜甫《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詩:“筆架沾窗雨,書簽映隙曛。”宋代蘇易簡撰寫了《文房四譜》一書,分“筆譜”二卷,“硯譜”、“紙譜”、“墨譜”各一卷,共計五卷,搜采頗為詳備,是首倡“文房四寶”的典籍,因而后人提到文房四寶,必會談到《文房四譜》。這部書也是宋初文房清玩風尚的發端。

文房器物經過宋元的普及、成形、拓展,到了明代進入了繁榮期。連明皇室也同樣青睞起書齋的文玩,在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墓中就出土了諸多的文房器物,例如水晶鹿鎮紙、水晶獸形水盂、玉荷葉筆洗、碧玉筆格等。文房清玩,形微體輕,與重器大件相比,實屬小器物。然而這些小玩意卻是一個個內涵豐富的知識載體,它們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是物化了的民族傳統。它豐富的功能,獨特的造型,以及千姿百態的制作工藝與材質,構成了一個絢麗多彩、品位高雅的藝術世界,也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2.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成錦繡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文書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專指文人書房而言,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最早見于北宋梅堯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紙硯》:“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

在翰墨飄香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房四寶總是同文人士大夫的書齋生涯相關聯,乃是文人雅士揮毫潑墨、行文作畫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有“筆硯精良,人生一樂”之說,精美的文房用具,在古代文人眼中,不只是實用的工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像中華民族的文化那樣同自己的書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也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人像中國古代的文人那樣把自己的書具視如自己的生命或密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人雅士對工具的選擇,自然是非常重視的。而傳統書具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神韻,體現出人類文化與大自然的高度和諧,把文人士大夫的情趣表達得回腸蕩氣,乃至于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內在精神。

中國書畫藝術就靠著文房四寶這套傳統工具來傳達中國人的思想、文字、生活與感情,而成就了不朽的千秋事業。不可想象,沒有自己的書具,中國古代的書畫藝術將會是怎樣的面目,如此眾多光輝燦爛的典籍將會以怎樣的形式流傳至今,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將會怎樣表現自己的儒雅。

1)筆紙

“文房四寶”是中國書畫藝術的傳統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體現著文人學士雅逸的文化心理傾向。毛筆居“文房四寶”之首,從毛筆形制的出現便顯現出其富于變化性的特征。毛筆筆毫就其原料和性能來說,可分為軟毫、硬毫和兼毫三大類。軟毫選取彈性較弱、硬度較小且柔軟的動物毛,如羊毛、雞毛等制成,其特點是毫端柔,容易攝墨,筆毫便于展開,適宜表現內斂敦厚、變化豐富含蓄的效果。硬毫是用一種彈性較強、硬度較大的動物毛制成的,如兔毛或黃鼠狼尾毛,因兔毫呈深紫色故稱“紫毫”,黃鼠狼毫簡化為“狼毫”。其特點是銳利堅挺,富于彈性,筆鋒易于顯露,干濕燥潤分明。兼毫介于兩者之間,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彈性不同的動物毛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軟硬適中,剛柔兼具。按鋒穎長短,毛筆又可分為長鋒、短鋒。長鋒筆鋒穎長,鋒腹柔,貯墨多;短鋒筆鋒穎短,鋒腹剛,貯墨少。

古人所謂毛筆要具備“四德”,就是要求筆頭“尖、齊、圓、健”。“尖”是筆毫聚在一起,鋒穎尖銳如錐,毛料根根出鋒、筆身挺直。由于筆鋒尖,在書寫時便于寫出優美、微妙的點畫。“齊”是筆鋒潤開捏扁后,筆鋒整齊。說明筆毛純凈,制作精良。“圓”就是筆尖豐滿圓潤。筆頭圓,運行時才不至于頭扁、鋒散,從而“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漢揚雄提出“書,心畫也”,從用筆“中鋒”、“藏頭”中,可見文人儒雅內斂的文化心理追求。“健”是指把筆鋒在紙上任意提按,鋪開斂起能顯出彈力。用有彈力的筆,不僅筆鋒有力,而且能抒發胸中豪逸之氣,并感到筆肚充實。筆毛鋒芒可剛可柔,可方可圓,能枯能潤,能縮能伸,所謂“筆軟則奇怪生焉”,說明筆毛變化與內心表現的對應關系。古人常說執筆要“指實掌虛”。“指實”指五個手指各有著落,分有用場;“掌虛”是要讓手指和筆桿與手心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形成一個空當兒,保證運筆的“靈活勁兒”。只有筆桿和圓才能使筆桿轉動時靈動并減少偏差,因此運筆的動作變化、力量輕重要拿捏適度,哪怕是一點點動作的不同和力量的微妙變化,落在紙上的跡象便有不同。正是這樣,文人追求雅逸的文化心理才能通過毛筆得以呈現。

毛筆的運用,用清人石濤的話說:“夫一畫含萬物于中。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從心到筆,由毛筆豐富的表現性在書畫過程中的作用,反映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一是用筆的粗細、枯濕以及用力的強弱變化,產生了點畫線條的體積感、質感和力量感,展現用筆“法度”的規范,反映尚雅心理。二是由運筆中提按、使轉、映帶、垂縮等一系列活動造成“氣”在筆墨中流動,產生韻律變化,使心性自然流露,又不拘常法,反映求逸心理。因而,對書法境界的提升成為文人畢生的追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德县| 朝阳县| 建阳市| 南丰县| 宣威市| 固始县| 庄浪县| 独山县| 辽阳县| 靖安县| 长汀县| 射阳县| 紫金县| 德保县| 香格里拉县| 苍山县| 眉山市| 揭阳市| 栖霞市| 偃师市| 城步| 乃东县| 遂昌县| 镇赉县| 建昌县| 永寿县| 岳西县| 富蕴县| 樟树市| 咸丰县| 克拉玛依市| 上高县| 甘孜县| 双柏县| 千阳县| 吴堡县| 荥经县| 乐陵市| 卓资县| 大庆市| 通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