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全球化與貿易保護的新博弈(原書第2版)
- (美)皮厄特拉·里佛利
- 1123字
- 2019-01-02 15:31:55
棉花工廠落戶得克薩斯
得克薩斯和俄克拉何馬是棉產的新前沿。那兒地緣廣闊、天空蔚藍,沒有種植園里破敗的房屋,沒有老舊的工作方式,卻有充足的空間建立棉花工廠。1900~1920年,為了種植棉花,庫帕斯克里斯蒂附近的土地被分為大塊的種植區,規模史無前例。庫帕斯克里斯蒂的漢麗埃塔·金擁有140萬英畝土地,查爾斯·塔夫特擁有超過15萬英畝的土地,而谷物大王C.W.波斯特擁有20萬英畝的土地。
那時,大型棉花種植所需的成功條件與美國南北戰爭前相比幾乎沒有太大變化。由于無法預測的天氣情況,土地所有者仍需大量的工人來進行播種、除草以及采摘的工作。依賴現代意義上的勞動力市場供應的勞動力仍然充滿風險且成本高昂。如何確保在需要除草以及棉花開苞后勞動力市場能夠供應充足的勞動力?若是工人工資上漲又或雇來幫忙的工人被競爭對手挖走了該怎么辦?
有創造力的解決方式大量涌現。種植園主們從巴西引進猴子,并試圖訓練它們采摘棉花,但最終,這些動物還是不肯合作。他們發現將鵝圈起來可以為棉田除草,兩只鵝就可以為1英畝的棉田除草,但他們無法訓練鵝,讓它們不去踩踏棉株,同時,殺蟲劑也會將鵝殺死。有段時間,種植園主們還嘗試用噴火器給棉田除草,但想讓火在他們用以維持生計的間苗中通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太難了。最終,無論是猴子、鵝還是火都無法像人一樣完成工作。
這回,為了將勞動力拴在土地上并擺脫市場,種植園主開始借鑒北方的做法:建立企業生活區。
位于庫帕斯克里斯蒂的塔夫特棉花經營農場占有圣帕特里西奧郡39%的土地。該農場以公司式的組織結構經營,但實際上,它是一個不僅有人工作并且供人生活的社區,社區里的人被分級管理,而社區的目標即生產棉花。農場設有公司宿舍、學校和教堂,并按照白人、墨西哥人和黑人實行種族隔離。與過去給南方佃農支付的“伙食費”相似,農場發放代金券給工人作為一部分工資,代金券只能在公司的商店里使用。最后,就像那位“給小提琴手提供足夠琴弦”的種植園主一樣,塔夫特棉花農場也為工人安排了假日、音樂和節日,同樣是按種族給予不同待遇。當然,整套制度是為了保障在農場到了播種、除草以及采摘棉花的時期有工人可用。新的棉花工廠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并不大,但在遼闊的得克薩斯州,它們就是公共政策。
這些受到嚴格控制的大型生產體系被盛譽為“未來農場模式”和“生產力、生產效率及贏利的典范”。憑借工廠體系使大量工人根據需求完成不斷重復費時費力的除草、播種和采摘棉工作,大規模棉花生產再次獲得了成功。農場主也又一次成功地避開了勞動力市場,不用參與競爭。
當然,當時的觀察家也普遍認為,這些大型的得克薩斯棉花“工廠”在經濟上的成功也意味著小型家庭農場的終結。很遺憾,這將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
也許吧!
可能他們忘記告訴納爾遜和露西·雷恩斯夫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