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說,因為男子嫖妓,女子便該偷漢;也不是說,因為老爺有姨太太,太太便該有姨老爺。我說的是,男子嫖妓,與婦人偷漢,犯的是同等的罪惡;老爺納妾,與太太偷人,犯的也是同等的罪惡。
為什么呢?因為貞操不是個人的事,乃是人對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乃是雙方面的事。女子尊重男子的愛情,心思專一,不肯再愛別人,這就是貞操。貞操是一個“人”對別一個“人”的一種態(tài)度。因為如此,男子對于女子,也該有同等的態(tài)度,若男子不能照樣還敬,他就是不配受這種貞操的待遇。這并不是外國進口的妖言,這乃是孔丘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浊鹫f: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孔丘五倫之中,只說了四倫,未免有點欠缺。他理該加上一句道:所求乎吾婦,先施之,未能也。
這才是大公無私的圣人之道!
我這篇文字剛才做完,又在上海報上看見陳烈女殉夫的事。今先記此事大略如下:
陳烈女名宛珍,紹興縣人,三世居上海。年十七,字王遠甫之子菁士。菁士于本年三月二十三日病死,年十八歲。陳女聞死耗,即沐浴更衣,潛自仰藥。其家人覺察,倉皇施救,已無及。女乃泫然曰:“兒志早決。生雖未獲見夫,歿或相從地下……”言訖,遂死,死時距其未婚夫之死僅三時而已。(此據(jù)上海紹興同鄉(xiāng)會所出征文啟。)
過了兩天,又見上海縣知事呈江蘇省長請予褒揚的呈文中說:
呈為陳烈女行實可風(fēng),造冊具書證明,請予按例褒揚事……(事實略)……茲據(jù)呈稱……并開具事實,附送褒揚費銀六元前來。知事復(fù)查無異。除先給予“貞烈可風(fēng)”匾額,以資旌表外,謹援褒揚條例……之規(guī)定,造具清冊,并附證明書,連同褒揚費,一并構(gòu)文呈送,仰祈鑒核,俯賜咨行內(nèi)務(wù)部將陳烈女按例褒揚,實為德便。
我讀了這篇呈文,方才知道我們中華民國居然還有什么褒揚條例。于是我把那些條例尋來一看,只見第一條九種可褒揚的行誼的第二款便是“婦女節(jié)烈貞操可以風(fēng)世者”;第七款是“著述書籍制造器用,于學(xué)術(shù)技藝或發(fā)明或改良之功者”;第九款是“年逾百歲者”!一個人偶然活到了一百歲,居然也可以與學(xué)術(shù)技藝上的著作發(fā)明享受同等的褒揚!這已是不倫不類可笑得很了。再看那條例施行細則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的“婦女節(jié)烈貞操可以風(fēng)世者”如下:
笫二條:褒揚條例第一條第二款所稱之“節(jié)”夕刁,其守節(jié)年限自三十歲以前守節(jié)至五十歲以后者。但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節(jié)已及六年者同。
第三條:同條款所稱之“烈”婦“烈”女,凡遇強暴不從致死,或羞忿自盡,及夫亡殉節(jié)者,屬之。
第四條:同條款所稱之“貞”女,守貞年限與節(jié)婦同。其在夫家守貞身故,及末符年例而身故者,亦屬之。
以上各條乃是中國貞操問題的中心點。第二條褒揚“自三十歲以前守節(jié)至五十歲以后”的節(jié)婦,是中國法律明明認三十歲以下的寡婦不該再嫁;再嫁為不道德。第三條褒揚“夫亡殉節(jié)”的烈婦烈女,是中國法律明明鼓勵婦人自殺以殉夫;明明鼓勵未嫁女子自殺以殉未嫁之夫。第四條褒揚未嫁女子替未婚亡夫守貞二十年以上,是中國法律明明說未嫁而喪夫的女子不該再嫁人;再嫁便是不道德。
這是中國法律對于貞操問題的規(guī)定。
依我個人的意思看來,這三種規(guī)定都沒有成立的理由。
第一,寡婦再嫁問題。這全是一個個人問題。婦人若是對他已死的丈夫真有割不斷的情義,他自己不忍再嫁;或是已有了孩子,不肯再嫁;或是年紀已大,不能再嫁;或是家道殷實,不愁衣食,不必再嫁,——婦人處于這種境地,自然守節(jié)不嫁。還有一些婦人,對他丈夫,或有怨心,或無恩意,年紀又輕,不肯拋棄人生正當?shù)募彝タ鞓?;或是沒有兒女,家又貧苦,不能度日;——婦人處于這種境遇沒有守節(jié)的理由,為個人計,為社會計,為人道計,都該勸他改嫁。貞操乃是夫婦相待的一種態(tài)度。夫婦之間愛情深了,恩誼厚了,無論誰生誰死,無論生時死后,都不忍把這愛情移于別人,這便是貞操。夫妻之間若沒有愛情恩意,即沒有貞操可說。若不問夫婦之間有無可以永久不變的愛情,若不問做丈夫的配不配受他妻子的貞操,只曉得主張做妻子的總該替他丈夫守節(jié);這是一偏的貞操論,這是不合人情公理的倫理。再者,貞操的道德,“照各人境遇體質(zhì)的不同,有時能守,有時不能守;在甲能守,在乙不能守。”(用與謝野晶子的話)若不問個人的境遇體質(zhì),只曉得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只曉得說“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用程子語);這是忍心害理,男子專制的貞操論?!陨纤f,大旨只要指出寡婦應(yīng)否再嫁全是個人問題,有個人恩情上、體質(zhì)上、家計上種種不同的理由,不可偏于一方面主張不近情理的守節(jié)。因為如此,故我極端反對國家用法律的規(guī)定來褒揚守節(jié)不嫁的寡婦。褒揚守節(jié)的寡婦,即是說寡婦再嫁為不道德,即是主張一偏的貞操論。法律既不能斷定寡婦再嫁為不道德,即不該褒揚不嫁的寡婦。
第二,烈婦殉夫問題。寡婦守節(jié)最正當?shù)睦碛墒欠驄D間的愛情。婦人殉夫最正當?shù)睦碛梢彩欠驄D間的愛情。愛情深了,生離尚且不能堪,何況死別?再加以宗教的迷信,以為死后可以夫婦團圓。因此有許多婦人,夫死之后,情愿殺身從夫于地下。這個不屬于貞操問題。但我以為無論如何,這也是個人恩愛問題,應(yīng)由個人自由意志去決定。無論如何,法律總不該正式褒揚婦人自殺殉夫的舉動。一來呢,殉夫既由于個人的恩愛,何須用法律來褒揚鼓勵?二來呢,殉夫若由于死后團圓的迷信,更不該有法律的褒揚了。三來呢,若用法律來褒揚殉夫的烈婦,有一些好名的婦人,便要借此博一個“青史留名”;是法律的褒揚反發(fā)生一種沽名釣譽,作為不誠的行為了!
第三,貞女烈女問題。未嫁而夫死的女子,守貞不嫁的,是“貞女”;殺身殉夫的,是“烈女”。我上文說過,夫婦之間若沒有恩愛,即沒有貞操可說。依此看來,那未嫁的女子,對于他丈夫有何恩愛?既無恩愛,更有何貞操可守?我說到這里,有個朋友駁我道,這話別人說了還可,胡適之可不該說這話。為什么呢?你自己曾作過一首詩,詩里有一段道:
我不認得他,他不認得我,我卻常念他,這是為什么?
豈不因我們,分定常相親?由分生情意,所以非路人。
海外土生子,生不識故里,終有故鄉(xiāng)情,其理亦如此。依你這詩的理論看來,豈不是已訂婚而未嫁娶的男女因為名分已定,也會有一種情意。既有了情意,自然發(fā)生貞操問題。你于今又說未婚嫁的男女沒有恩愛,故也沒有貞操可說,可不是自相矛盾嗎?我聽了這番駁論,幾乎開口不得。想了一想,我才回答道:我那首詩所說名分上發(fā)生的情意,自然是有的;若沒有那種名分上的情意,中國的舊式婚姻決不能存在。如舊日女子聽人說他未婚夫的事,即面紅害羞,即留神注意,可見他對他未婚夫?qū)嵱羞@種名分上所發(fā)生的情誼。但這種情誼完全屬于理想的。這種理想的情誼往往因?qū)嶋H上的反證,遂完全消滅。如女子懸想一個可愛的丈夫,及到嫁時,只見一個極下流不堪的男子,她如何能堅持那從前理想中的情誼呢?我承認名分可以發(fā)生一種情誼,我并且希望一切名分都能發(fā)生相當?shù)那檎x。但這種理想的情誼,依我看來實在不夠發(fā)生終身不嫁的貞操,更不夠發(fā)生殺身殉夫的節(jié)烈。即使我更讓一步,承認中國有些女子,例如吳趼人《恨?!防锬莻€浪子的聘妻,深中了圣賢經(jīng)傳的毒,由名分上真能生出極濃摯的情誼,無論他未婚夫如何淫蕩,人格如何墮落,依舊貞一不變。試問我們在這個文明時代,是否應(yīng)該贊成提倡這種盲從的貞操?這種盲從的貞操,只值得一句“其愚不可及也”的評論,卻不值得法律的褒揚。法律既許未嫁的女子夫死再嫁,便不該褒揚處女守貞。至于法律褒揚無辜女子自殺以殉不曾見面的丈夫,那更是男子專制時代的風(fēng)俗,不該存在于現(xiàn)今的世界。
總而言之,我對于中國人的貞操問題,有三層意見。
第一,這個問題,從前的人都看作“天經(jīng)地義”,一味盲從,全不研究“貞操”兩字究竟有何意義。我們生在今日,無論提倡何種道德,總該想想那種道德的真意義是什么?!赌印氛f得好:
子墨子問于儒者曰,“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弊幽釉唬白游次覒?yīng)也。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則子告我為室之故矣。今我問曰,‘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是猶曰,‘何故為室?’曰,‘室以為室也’?!保ā肮掀保?
今試問人“貞操是什么”或“為什么你褒揚貞操”?他一定回答道:“貞操就是貞操。我因為這是貞操,故褒揚他?!边@種“室以為室也”的論理,便是今日道德思想宣告破產(chǎn)的證據(jù)。故我做這篇文字的第一個主意只是要大家知道“貞操”這個問題并不是“天經(jīng)地義”,是可以徹底研究、可以反復(fù)討論的。
第二,我以為貞操是男女相待的一種態(tài)度,乃是雙方交互的道德,不是偏于女子一方面的。由這個前提,便生出幾條引申的意見:一、男子對于女子、丈夫?qū)τ谄拮?,也?yīng)有貞操的態(tài)度;二、男子做不貞操的行為,如嫖妓娶妾之類,社會上應(yīng)該用對待不貞婦女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三、婦女對于無貞操的丈夫,沒有守貞操的責(zé)任;四、社會法律既不認嫖妓納妾為不道德,便不該褒揚女子的“節(jié)烈貞操”。
第三,我絕對地反對褒揚貞操的法律。我的理由是:
一、貞操是個人男女雙方對待的一種態(tài)度,誠意的貞操是完全自動的道德,不容有外部的干涉,不須有法律的提倡。
二、若用法律的褒揚為提倡貞操的方法,勢必至造成許多沽名釣譽、不誠實、無意識的貞操舉動。
三、在現(xiàn)代社會,許多貞操問題,如寡婦再嫁,處女守貞,等等問題的是非得失,卻都還有討論余地,法律不當以武斷的態(tài)度制定褒貶的規(guī)條。
四、法律既不獎勵男子的貞操,又不懲男子的不貞操,便不該單獨提倡女子的貞操。
五、以近世人道主義的眼光看來,褒揚烈婦烈女殺身殉夫,都是野蠻殘忍的法律,這種法律在今日沒有存在的地位。
民國七年七月本文最初發(fā)表于1918年7月《新青年》第5卷第1號
信心與反省
這一期(《獨立》一〇三期)里有壽生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為“我們要有信心”。在這文里,他提出一個大問題:中華民族真不行嗎?他自己的答案是:我們是還有生存權(quán)的。
我很高興我們的青年在這種惡劣空氣里還能保持他們對于國家民族前途的絕大信心。這種信心是一個民族生存的基礎(chǔ),我們當然是完全同情的。
可是我們要補充一點:這種信心本身要建筑在穩(wěn)固的基礎(chǔ)之上,不可站在散沙之上,如果信仰的根據(jù)不穩(wěn)固,一朝根基動搖了,信仰也就完了。
壽生先生不贊成那些舊人“拿什么五千年的古國喲、精神文明喲、地大物博喲,來遮丑”。這是不錯的。然而他自己提出的民族信心的根據(jù),依我看來,文字上雖然和他們不同,實質(zhì)上還是和他們同樣地站在散沙之上,同樣地擋不住風(fēng)吹雨打。例如他說:
我們今日之改進不如日本之速者,就是因為我們的固有文化太豐富了。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人,個性必強,接受性就較緩。
這種思想在實質(zhì)上和那五千年古國精神文明的迷夢是同樣的無稽的夸大。第一,他的原則“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人,個性必強,接受性就較緩”,這個大前提就是完全無稽之談,就是懶惰的中國士大夫捏造出來替自己遮丑的胡說。事實上恰是相反的:凡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決不能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是一個最誤人的名詞,其實創(chuàng)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時的一點點新花樣。古人說得最好:“太陽之下,沒有新的東西?!币磺兴^創(chuàng)造都從模仿出來。我們不要被新名詞騙了。新名詞的模仿就是舊名詞的“學(xué)”字;“學(xué)之為言效也”是一句不磨的老話。例如學(xué)琴,必須先模仿琴師彈琴;學(xué)畫必須先模仿畫師作畫;就是畫自然界的景物,也是模仿。模仿熟了,就是學(xué)會了,工具用得熟了,方法練得細密了,有天才的人自然會“熟能生巧”,這一點功夫到時的奇巧新花樣就叫做創(chuàng)造。凡不肯模仿,就是不肯學(xué)人的長處。不肯學(xué)如何能創(chuàng)造?伽利略聽說荷蘭有個磨鏡匠人做成了一座望遠鏡,他就依他聽說的造法,自己制造了一座望遠鏡。這就是模仿,也就是創(chuàng)造。從十七世紀初年到如今,望遠鏡和顯微鏡都年年有進步,可是這三百年的進步,步步是模仿,也步步是創(chuàng)造。一切進步都是如此:沒有一件創(chuàng)造不是先從模仿下手的??鬃诱f得好: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