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為什么讀書(5)

  • 人生有何意義
  • 胡適
  • 4934字
  • 2016-11-01 16:54:09

但是這兩三年新思潮運動的歷史應該給我們一種很有益的教訓。什么教訓呢?就是:這兩三年來新思潮運動的最大成績差不多全是研究問題的結果。新文學的運動便是一個最明白的例。這個道理很容易解釋。凡社會上成為問題的問題,一定是與許多人有密切關系的。這許多人雖然不能提出什么新解決,但是他們平時對于這個問題自然不能不注意。若有人能把這個問題的各方面都細細分析出來,加上評判的研究,指出不滿意的所在,提出新鮮的救濟方法,自然容易引起許多人的注意。起初自然有許多人反對。但是反對便是注意的證據,便是興趣的表示。試看近日報紙上登的馬克思的《贏余價值論》,可有反對的嗎?可有討論的嗎?沒有人討論,沒有人反對,便是不能引起人注意的證據。研究問題的文章所以能發生效果,正為所研究的問題一定是社會人生最切要的問題,最能使人注意,也最能使人覺悟。懸空介紹某種專家學說,如《贏余價值論》之類,除了少數專門學者之外,決不會發生什么影響。但是我們可以在研究問題里面做點輸入學理的事業,或用學理來解釋問題的意義,或從學理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用這種方法來輸入學理,能使人于不知不覺之中感受學理的影響。不但如此,研究問題最能使讀者漸漸地養成一種批評的態度、研究的興趣、獨立思想的習慣。十部“純粹理性的評判”,不如一點評判的態度,十篇《贏余價值論》,不如一點研究的興趣;十種“全民政治論”,不如一點獨立思想的習慣。

總起來說:研究問題所以能于短時期中發生很大的效力,正因為研究問題有這幾種好處:(1)研究社會人生切要的問題最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2)因為問題關切人生,故最容易引起反對,但反對是該歡迎的,因為反對便是興趣的表示,況且反對的討論不但給我們許多不要錢的廣告,還可使我們得討論的益處,使真理格外分明;(3)因為問題是逼人的活問題,故容易使人覺悟,容易得人信從;(4)因為從研究問題里面輸入的學理,最容易消除平常人對于學理的抗拒力,最容易使人于不知不覺之中受學理的影響;(5)因為研究問題可以不知不覺地養成一班研究的、評判的、獨立思想的革新人才。

這是這幾年新思潮運動的大教訓!我希望新思潮的領袖人物以后能了解這個教訓,能把全部精力貫注到研究問題上去;能把一切學理不看作天經地義,但看作研究問題的參考材料;能把一切學理應用到我們自己的種種切要問題上去;能在研究問題上面做輸入學理的工夫;能用研究問題的工夫來提倡研究問題的態度,來養成研究問題的人才。

這是我對于新思潮運動的解釋。這也是我對于新思潮將來的趨向的希望。

以上說新思潮的“評判的精神”在實際上的兩種表現。現在要問:“新思潮的運動對于中國舊有的學術思想,持什么態度呢?”

我的答案是:“也是評判的態度。”

分開來說,我們對于舊有的學術思想有三種態度。第一,反對盲從;第二,反對調和;第三,主張整理國故。

盲從是評判的反面,我們既主張“重新估定一切價值”,自然要反對盲從。這是不消說的了。

為什么要反對調和呢?因為評判的態度只認得一個是與不是、一個好與不好、一個適與不適,——不認得什么古今中外的調和。調和是社會的一種天然趨勢。人類社會有一種守舊的惰性,少數人只管趨向極端的革新,大多數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這就是調和。調和是人類懶病的天然趨勢,用不著我們來提倡。我們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數人也許勉強走三四十里。我們若先講調和,只走五十里,他們就一步都不走了。所以革新家的責任只是認定“是”的一個方向走去,不要回頭講調和。社會上自然有無數懶人懦夫出來調和。

我們對于舊有的學術思想,積極的只有一個主張,——就是“整理國故”。整理就是從亂七八糟里面尋出一個條理脈絡來從無頭無腦里面尋出一個前因后果來;從胡說謬解里面尋出一個真意義來;從武斷迷信里面尋出一個真價值來。為什么要整理呢?因為古代的學術思想向來沒有條理、沒有頭緒,沒有系統,故第一步是條理系統的整理。因為前人研究古書,很少有歷史進化的眼光的,故從來不講究一種學術的淵源、一種思想的前因后果,所以第二步是要尋出每種學術思想怎樣發生,發生之后有什么影響效果。因為前人讀古書,除極少數學者以外,大都是以訛傳訛的謬說——如太極圖、爻辰、先天圖、卦氣……之類——故第三步是要用科學的方法,作精確的考證,把古人的意義弄得明白清楚。因為前人對于古代的學術思想,有種種武斷的成見,有種種可笑的迷信——如罵楊朱墨翟為禽獸,卻尊孔丘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故第四步是綜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還它一個本來真面目,各家都還它一個真價值。

這叫做“整理國故”。現在有許多人自己不懂得國粹是什么東西,卻偏要高談“保存國粹”。林琴南先生做文章論古文之不當廢,他說,“吾知其理而不能言其所以然”!現在許多國粹黨,有幾個不是這樣糊涂懵懂的?這種人如何配談國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國粹、什么是國渣,先須要用評判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國故的工夫。

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種評判的態度。

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問題與輸入學理。

新思潮將來趨勢,依我個人的私見看來,應該是注重研究人生社會的切要問題,應該于研究問題之中做介紹學理的事業。

新思潮對于舊文化的態度,在消極一方面是反對盲從,是反對調和;在積極一方面,是用科學的方法來做整理的工夫。

新思潮唯一目的是什么呢?是再造文明。

文明不是籠統造成的,是一點一滴地造成的進化,不是一晚上籠統進化的,是一點一滴地進化的。現今的人愛談“解放與改造”,須知解放不是籠統解放,改造也不是籠統改造。解放是這個那個制度的解放,這種那種思想的解放,這個那個人的解放,是一點一滴地解放。改造是這個那個制度的改造,這種那種思想的改造,這個那個人的改造,是一點一滴地改造。

再造文明的下手工夫,是這個那個問題的研究。再造文明的進行,是這個那個問題的解決。

本文原載于1919年12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1號

沒有胃口與信心淺薄

我們中國人有一種最普遍的死癥,醫書上還沒有名字,我姑且叫他作“沒有胃口”。無論什么好東西,到了我們嘴里,舌頭一舔,剛覺有味,才吞下肚去,就要作嘔了。胃口不好,什么美味都只能“淺嘗而止”,終不能下咽,所以我們天天皺起眉頭,做出苦樣子來,說:沒有好東西吃!這個病癥,看上去很平常,其實是死癥。

前些年,大家都承認中國需要科學;然而科學還沒有進口,早就聽見一班妄人高唱“科學破產”了;不久又聽見一班妄人高唱“打倒科學”了。前些年,大家又都承認中國需要民主憲政;然而憲政還沒有入門,國會只召集過一個,早就聽見一班“學者”高唱“議會政治破產”,“民主憲政是資本主義的副產物”了。

更奇怪的是今日大家對于教育的不信任。我做小孩子的時候,常聽見人說這類的話:“普魯士戰勝法蘭西,不在戰場上而在小學校里。”“英國的國旗從日出處飄到日入處,其原因要在英國學堂的足球場上去尋找。”那時的中國人真迷信教育的萬能!山東有一個乞丐武訓,他終身討飯,積下錢來就去辦小學堂;他開了好幾個小學堂,當時全國人都知道“義丐武訓”的大名。這個故事,最可以表示那個時代的人對于教育的狂熱。民國初元,范源濂等人極力提倡師范教育,他們的見解雖然太偏重“普及”而忽略了“提高”的方面,然而他們還是向來迷信教育救國的一派的代表。民國六年以后,蔡元培等人注意大學教育,他們的弊病恰和前一派相反,他們用全力去做“提高”的事業,卻又忽略了教育“普及”的方面。但無論如何,范蔡諸人都還絕對信仰教育是救國的唯一路子。民八至民九,杜威博士在中國各地講演新教育的原理與方法,也很引起了全國人的注意。那時閻錫山在娘子關內也正在計劃山西的普及教育,太原的種種補充小學師資的速成訓練班正在極熱烈的猛進時期,當時到太原游覽參觀的人都不能不深刻地感覺山西的一班領袖對于普及教育的狂熱。

曾幾何時,全國人對于教育好像忽然都冷淡了!漸漸地有人厭惡教育了,漸漸地有人高喊“教育破產”了。

從狂熱的迷信教育,變到冷淡的開疑教育,這里面當然有許多復雜的原因。第一是教育界自己毀壞他們在國中的信用:自從民八雙十節以后北京教育界抬出了“索薪”的大旗來替代了“造新文化”的運動,甚至于不恤教員罷課至一年以上以求達到索薪的目的,從此以后,我們真不能怪國人瞧不起教育界了。第二是這十年來教育的政治化,使教育變空虛了;往往學校所認為最不滿意的人,可以不讀書,不做學問,而僅僅靠著活動的能力取得祿位與權力;學校本身又因為政治的不安定,時時發生令人厭惡的風潮。第三,這十幾年來(直到最近時期),教育行政的當局無力管理教育,就使私立中學與大學盡量地營業化;往往失業的大學生與留學生,不用什么圖書儀器的設備,就可以掛起中學或大學的招牌來招收學生;野雞學校越多,教育的信用當然越低落了。第四,這十幾年來,所謂高等教育的機關,添設太快了,國內人才實在不夠分配,所以大學地位與程度都降低了,這也是教育招人輕視的一個原因。第五,粗制濫造的畢業生驟然增多了,而社會上的事業不能有同樣速度的發展,政府機關又不肯充分采用考試任官的方法,于是“粥少僧多”的現象就成為今日的嚴重問題,做父兄的,擔負了十多年的教育費,眼見子弟拿著文憑尋不到飯碗,當然要埋怨教育本身的失敗了。

這許多原因(當然不限于這些),我們都不否認。但我要指出,這種種原因都不夠證實教育的破產。事實上,我們今日還只是剛開始試辦教育,還只是剛起了一個頭,離那現代國家應該有的教育真是去題萬里!本來還沒有“教育”可說,怎么談得到“教育破產”?產還沒有置,有什么可破?今日高唱“教育破產”的妄人,都只是害了我在上文說的“沒有胃口”的病癥。他們在一個時代也曾跟著別人喊著要教育,等到剛嘗著教育的味兒,他們早就皺起眉頭來說教育是吃不得的了!我們只能學耶穌的話來對這種人說:“啊!你們這班信心淺薄的人啊!”

我要很誠懇地的對全國人訴說:今日中國教育的一切毛病,都由于我們對教育太沒有信心,太不注意,太不肯花錢。教育所以“破產”,都因為教育太少了,太不夠了。教育的失敗,正因為我們今日還不曾真正有教育。

為什么一個小學畢業的孩子不肯回到田間去幫他父母做工呢?并不是小學教育毀了他。第一,是因為田間小孩子能讀完小學的人數太少了,他覺得他進了一種特殊階級,所以不屑種田學手藝了。第二,是因為那班種田做手藝的人也連小學都沒有進過,本來也就不歡迎這個認得幾擔大字的小學生。第三,他的父兄花錢送他進學堂,心眼里本來也就指望他做一個特殊階級,可以夸耀鄰里,本來也就最不指望他做塊“回鄉豆腐干”重回到田間來。

對于這三個根本原因,一切所謂“生活教育”、“職業教育”,都不是有效的救濟。根本的救濟在于教育普及,使個個學齡兒童都得受義務的(不用父母花錢的)小學教育;使人人都感覺那一點點的小學教育并不是某種特殊階級的標記,不過是個個“人”必需的東西——和吃飯、睡覺、呼吸空氣一樣的必需的東西。人人都受了小學教育,小學畢業生自然不會做游民了。

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許多怪現狀,也不全是教育本身的毛病,也往往是這個過渡時期(從沒有教育過渡到剛開始有教育的時期)不可避免的現狀。因為教育太稀有,太貴;因為小學教育太不普及,所以中等教育便成了極少數人家子弟的專有品,大學教育更不用說了。今日大多數升學的青年,不一定都是應該升學的,只因為他們的父兄有送子弟升學的財力,或者因為他們的父兄存了“將本求利”的心思勉力借貸供給他們升學的。中學畢業要貼報條向親戚報喜,大學畢業要在祠堂前豎旗桿,這都不是今日已絕跡的事。這樣稀有的寶貝(今日在初中的人數約占全國人口一千分之一;在高中的人數約占全國人口四千分之一;在專科以上學校的人數約占全國人口一萬分之一)!當然要高自位置,不屑回到內地去,寧做都市的失業者而不肯做農村的尊師了。

今日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所以還辦不好,基本的原因還在于學生的來源太狹,在于下層的教育基礎太窄太小,(十九年度全國高中普通科畢業生數不滿八千人,而二十年度專科以上學校一年級新生有一萬五千多人!)來學的多數是為熬資格而來,不是為求學問而來。因為要的是資格,所以只要學校肯給文憑便有學生。因為要的是資格,所以教員越不負責任,越受歡迎,而嚴格負責的訓練管理往往反可以引起風潮;學問是可以犧牲的,資格和文憑是不可以犧牲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云县| 喜德县| 衡阳市| 东安县| 临泽县| 台江县| 蕲春县| 吴旗县| 勐海县| 循化| 黄石市| 焉耆| 巴楚县| 兴城市| 保山市| 隆德县| 东乡县| 长顺县| 叙永县| 郁南县| 密山市| 手机| 高尔夫| 贞丰县| 池州市| 茶陵县| 沁源县| 海伦市| 株洲县| 廊坊市| 吉林省| 平谷区| 应城市| 大同市| 许昌县| 黎城县| 濉溪县| 宜黄县| 霍山县| 台州市| 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