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章 理學綱要(1)

本書計十五篇,乃民國十五年(1926)予在上海滬江大學講《中國哲學史》時所手編之講義也。今略加修改,以成是書。

理學行世幾千年,與國人之思想關系甚深;然其書率多零碎乏條理,又質而不文,讀者倦焉。雖有學案之作,人猶病其繁重,卒不能得其要領也。是書舉理學家重要學說,及其與前此學術思想之關聯、后此社會風俗之影響,一一挈其大要,卷帙雖少,綱領略具,讀此一編,于理學之為如何學問,可以知其大概矣。故名之曰《理學綱要》。

自宋迄今,以理學名家者無慮千人;然其確有見地、不與眾同者,不過十余家耳。茲編即以是為主(其大同小異者即附其人之后,如慈湖附象山后是也),其無甚特見者,總為一篇,敘其名氏傳授,以見斯學之源流派別而已。諸賢事跡,限于篇幅,未及詳敘;如欲尚論其世,固有史傳及諸家學案在也。

理學與古代哲學及佛學皆有關系,近人類能言之,然所見者似皆非真也。茲故別為一篇論之,雖似旁文,實為斯學來歷,了此則理學中重要之說,皆迎刃而解矣,不可不細讀也。

數術非中國哲學正宗,然亦自成一派,且與社會思想關系頗深,世多目為索隱行怪,甚或斥為迷信,非也。數術家之所言,雖未必確,以為迷信,則實不然。真知數術家之所言,乃知迷信之流自附于數術者,悉非其實耳。茲總為一篇敘之。邵子雖以數術名,實于哲理發明為多,數術非所重也,故別為篇。

理學特色在于躬行實踐,非如尋常所謂哲學者,但厭好奇之心,馳玄遠之想而已。諸家之說,各有不同,非好為異也。補偏救弊,立言固各以其時;殊途同歸,轍跡原無須強合。又有前人見其淺、后人見其深者,此則思想演進,次第當然;當知其易地皆然,不必存入主出奴之見也。茲編于諸家相承相矯,及其同時分爭合一之故,并詳析言之,以見學術演進之跡。至于各人受用,則或因其性之所近,或矯其習之所偏,有難范以一律者,非茲編之所能言也。

民國十七年(1928)三月二十三日武進呂思勉識

緒論

今之人有恒言曰“宇宙觀”,又曰“人生觀”,其實二者本系一事。何則?人者宇宙間之一物,明乎宇宙之理,則人之所以自處者,自得其道矣。

哲學非絕人之事也。凡人所為,亦皆有其所以然之故,即哲學之端也。雖然,此特隨事應付耳。若深思之,則我之所以處此,與此事之究須措置與否,乃皆有可疑。(如饑而食,特應付事物耳。見在之飲食,是否相宜?食而生,不食而死,孰為真是?凡飲食者,未有能言之者也。一一窮究之,即成哲學矣)恒人為眼前事物所困,隨事應付且不暇,更何暇游心于高遠?然一社會中,必有處境寬閑,能游心于遠者;又必有因性之所近,遇事輒喜思索者。乃取恒人所不暇深思,及其困于智力、不能深思之端,而一一深思之,而哲學于是乎起矣。

然則哲學非隨事應付之謂也。隨事應付,恒人本自能之。所有待于哲學者,則窮究宇宙之理,以定目前應付之法耳(以非窮究到底,則目前應付之法,無從證為真是也)。然則哲學者,窮究宇宙之理,以明立身處世之法者也。故真可稱為哲學家者,其宇宙觀及人生觀,必有以異于恒人;而不然者,則不足稱為哲學家。有一種新哲學興,必能改變舊哲學之宇宙觀及人生觀;而不然者,則不足稱為新哲學。

吾國哲學,有三大變:邃古之世,本有一種幽深玄遠之哲學,與神教相混,為后來諸子百家所同本。諸子之學,非不高深;然特將古代之哲學,推衍之于各方面,其宇宙觀及人生觀,初未有所改變也。西漢、魏、晉諸儒,不過發揮先秦諸子之學,更無論矣。此一時期也。佛教東來,其宇宙觀及人生觀,實有與吾國異者。吾國人受其感化,而其宇宙觀、人生觀,亦為之一變。此又一時期也。佛學既敝,理學以興。雖亦兼采佛學之長,然其大體,固欲恢復吾國古代之哲學,以拯佛學末流之弊。宋學之中,朱、陸不同。有明之學,陽明、甘泉諸家,亦復互異。然此僅其修為之法,小有乖違;以言乎其宇宙觀、人生觀,則固大致相同也。此又一時期也。此等大概之遷變,今之人類能言之。然其所以然之故,及其同異之真,則能詳悉言之者甚鮮。茲編略述宋明哲學,即所謂理學者之真相,及其與他時代之不同,并其所以然之故。千金敝帚,雖或實燕石而不自知;然大輅椎輪,先河后海,郢書燕說,世固有其物不足貴,而其功不必薄者矣。

理學之源

理學者,佛學之反動,而亦兼采佛學之長,以調和中國之舊哲學與佛學者也。一種學術,必有其獨至之處,亦必有其流弊。流弊不可無以矯之,獨至之處,亦不容埋沒。故新興之學術,必能祛舊學術之流弊,而保其所長;謂為代興之新學術可,謂為改良之舊學術亦無不可也。凡百學術,新舊遞嬗之際皆然。佛學與理學,亦何獨不然。

又天下無突然而生之事物,新者之興,必有所資于舊。天下亦無真芻狗可棄之事物,一種學術,一時為人所厭棄,往往隔若干年而又盛行焉。理學之于中國舊哲學則如是。中國舊有之哲學,蓋自神教時代,遞演遞進,至周、秦之際而極盛。兩漢、魏、晉,雖間有新思想,然其大體,固不越古代哲學之范圍。佛教興而中國哲學一時退處于無權,然其中固不乏獨至之處。宋學興,乃即以是為憑借,以與佛學相抗焉。故不知佛學之大要,不可以言宋學;不知中國古代哲學之大要,亦不可以言宋學也。

哲學有其質,亦有其緣。論其質,則世界哲學,無不從同;以人之所疑者同也。論其緣,則各民族所處之境,不能無異;所處之境異,斯其所以釋其疑者,亦自異矣。此世界各國之哲學,所以畢同畢異也。明乎此,乃可據見在哲學之條理,以求中國古代之哲學。

哲學之根本云何?曰:宇宙觀、人生觀是已。人生而莫不求知;求知,則凡可知之物,莫不欲盡明其底蘊。人生而莫不求善;求善,則我之所執以為我者,必求措諸至當之地而始安。夫宇宙者,萬物之總括也;明乎宇宙,則于事物無不明。我者,宇宙中之一物也;明乎宇宙之蘊,則我之所以自處者,不蘄得其道,而自無不得其道矣。此宇宙觀與人生觀,所以二而實一,而各國哲學,莫不始于宇宙論也。

宇果有際乎?宙果有初乎?此非人之所能知也。顧古之人,不知其不可知也。不知其不可知,而其事又卒不可知,古之人果何以釋此疑哉?曰:不知彼者視諸此。由近以推遠,即小以見大,此人類求知之恒蹊。哲學之初,亦若是則已矣。

物必有其所由來,欲明其物者,必先知其所由來,此不易之理也。蕓蕓萬物,果孰從而知其所由來哉?古之人則本諸身以為推。見夫生物之生,必由牝牡之合也,則以為一切物亦若是而已矣。所謂“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也(《禮記·郊特牲》)。于是陰陽為萬有之本之義立焉。是為哲學之第一步(古代哲學,殆無不自男女構精,推想而出者?!兑住分欢嫞杉聪竽信帯!独献印吩唬骸按髧呦铝鳎煜轮?,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庇冉砸阅信聻橛饕?。哲學之初,雜以男女生殖之說,不獨中國為然。實由古人所欲推求,首在萬物之所由來也)。

顧既求所謂原因,則必得其惟一者。求萬物之所由來,而得陰陽二元,非人智之所能甘也,則必進而求之。進而求之,而惟一之境,實非人所能知,則不得不出以假設,以為陰陽之前,實有一為陰陽之所自出者,是為兩儀所從生之大極。是為哲學之第二步。

哲學者,所以解釋一切現象者也。不能解釋一切現象,不足以為哲學。既有哲學,則必對一切現象,力求有以解釋之。故哲學以解釋事物而興,亦以解釋事物而生變遷。有陰陽二者,足以釋天地之相對矣,足以釋日月之代明矣;然時則有四,何以釋之?于是分陰陽為大少,而有所謂四象。人之前后左右,其方向亦為四,以四象配之足矣。加以身之所處則為五,更加首之所戴則為六,四正加以四隅則為八,八加中央為九,九之周圍為十二,又何以說之?于是有以四時分配四方,更加中央為五帝,加昊天上帝為六帝;五帝分主四時化育,而昊天上帝,則無所事事之說出焉。有上帝周行八方,而還息乎中央,所謂大一行九宮之說出焉。九宮之周圍為十二,恰與一年十二月之數相當;于是天子之治天下,十二月各有其當行之政,謂其本乎天意也。(五帝六天,說出緯候。謂“東方青帝靈威仰,主春生;南方赤帝亦熛怒,主夏長;西方白帝白招拒,主秋成;北方黑帝汁光紀,主冬藏;中央黃帝含樞紐,則寄王四時”。以四時化育,亦須土也。更加昊天上帝耀魄寶,則為六帝。昊天上帝為最尊之天神,余五帝則分主化育之功者也。大一行九宮,說出《乾鑿度》?!多嵶ⅰ吩唬骸按笠徽?,北辰神名。下行八卦之宮,每四乃還于中央。中央者,北辰之所居,故謂之九宮。天數大分,以陽出,以陰入。陽起于子,陰起于午。是以大一下行九宮,從坎宮始。自此而從于坤宮。自此而從于震宮。自此而從于巽宮。所行半矣,還息于中央之宮。既又自此而從于乾宮。又自此而從于兌宮。又自此而從于艮宮。又自此而從于離宮。行則周矣,上游息于大一之星,而反紫宮。行起從坎宮始,終于離宮也。”案此所謂大一者,即昊天上帝耀魄寶也。古說天有九野,故地有九州。明堂亦有九室,王者居之,以出政令,蓋象昊天上帝也。五官之設,則所以象五方帝也。昊天上帝,無所事事,故古代君德,亦貴無為。無為非無所事事,乃復起之義,其初蓋正謂無所事事耳。古代神教,最尊天象,故舉四時八方等說,一一以此貫之也。〇天有九野,見《淮南子·天文訓》)凡此者,皆舉錯雜之現象,一一以哲學釋之,且穿貫諸說為一說者也。此為哲學之第三步。

自物質言之,則因天有四時,而萬物皆生于土,乃分物質為五行。五行之生,以微著為次,此所以說萬物之生成。(《尚書·洪范正義》:“萬物成形,以微著為漸。五行先后,亦以微著為次。水最微為一,火漸著為二,木形實為三,金體固為四,土質大為五也”)又有相生相勝之說,則所以說萬物之迭成迭毀者也(蕭吉《五行大義》:“木生火者,木性溫暖,伏其中,鉆灼而出?;鹕琳?,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聯土成山必生石,故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溫潤流澤;銷金亦為水。水生木者,水潤而能生?!薄栋谆⑼āの逍衅罚骸疤斓刂裕罕妱俟?,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卑复似谌f物之成毀,無不以五行生勝釋之。其說雖不足信,然在當時,實能遍釋一切現象,且頗有條理統系也)。

萬物之迭成迭毀,自淺者視之,則以為成者自無而出有,毀者自有而之無而已。稍深思之,則知宇宙間物,只有所謂變化,更無所謂有無。質力不滅之理,固不必待科學為證,即據理推測,亦未嘗不可得之也。既知宇宙間只有變化,更無有無,則不得不以萬物之原質為一。萬物之原質,古人名之曰氣。“臭腐化為神奇,神奇化為臭腐”,皆此氣之變化也。(《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生則死。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通天下一氣耳?!保┯谑侨f物之原因,乃不在其何以有,而在其何以變。(此時已知有無之不可知矣?!读凶印珕枴罚骸耙鬁珕栍谙母镌唬骸懦跤形锖??夏革曰:古初無物,今安得物?后之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湯曰:‘然則物無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終始,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毖源肆x最明)世界質力之變化,非人之所能知也。即其變而名之,則曰動而已矣。于是時界之真原因,乃成為一種動力。《易·大傳》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保ā兑着c《春秋》皆首元。元即動力也?!兑住吩唬骸按笤涨∪f物資始,乃統天?!薄洞呵锓甭丁ぶ卣吩唬骸霸q原也。元者,萬物之本,在乎天地之間?!薄肚彾取吩唬骸坝刑祝刑?,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煦缯?,言萬物相混沌而未相離也?!苯砸砸环N動力,為宇宙之源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庇衷唬骸肮壬癫凰溃侵^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苯灾复硕灾?。(谷者,空虛之義。神者,動力之謂。不死,言其不息。玄者,深遠之義。牝者,物之所由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言天地由此而生也。綿綿若存言其力之不可見。用之不勤,仍言其不息也)是為哲學之第四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册亨县| 衡水市| 临邑县| 苗栗县| 新安县| 南岸区| 民丰县| 盘锦市| 莱芜市| 高要市| 莫力| 秦皇岛市| 马山县| 曲靖市| 山丹县| 湾仔区| 桓仁| 毕节市| 安阳市| 平乡县| 财经| 云龙县| 夏津县| 开原市| 海门市| 乐亭县| 达孜县| 剑阁县| 丰镇市| 宣威市| 岢岚县| 绥阳县| 汤原县| 盐亭县| 馆陶县| 长汀县| 水城县| 花莲县| 新巴尔虎右旗|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