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章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19)

第四章 文化專史及其做法

狹義的文化譬如人體的精神,可依精神系發(fā)展的次第以求分類的方法。文化是人類思想的結(jié)晶。思想的發(fā)表,最初靠語言,次靠神話,又次才靠文字。思想的表現(xiàn)有宗教、哲學、史學、科學、文學、美術(shù)等。我們可一件一件的講下去。

甲 語言史

在西洋言文一致,在中國文字固定,語言變化,兩不相同。所以研究中國文化,要把文字同語言分開。

離開文字的語言已成過去,在固定的文字下研究變化的語言,異常困難;但并不是絕無資料。西漢末揚雄已經(jīng)很注意這部分,新近學者研究語言的發(fā)展很快。我們的同學中有研究中國語言史者。起初我們以為很困難,現(xiàn)在已證明有路可走。看韻文的變化常可得著具體的原則。即如廣東話,在中國自成一系。鄉(xiāng)先生陳蘭甫著《廣東音學》,發(fā)明了廣東話和旁的話不同的原則。近來趙元任先生研究現(xiàn)代語言,在聲音方面也很有心得。文法方面,自漢以后,宋人平話未發(fā)生以前,因士人作文喜用古時筆調(diào),成為固定的,不肯參用俗調(diào);通俗的白話又不曾在紙片上保存:所以現(xiàn)在很難考出。但我們從很缺乏的資料中跟著上去,也非絕對不能做史。宋元以后,平話小說戲曲先后繼起,語言的變化就漸漸可考了。

乙 文字史

清代以來,小學家根據(jù)《說文》,把文字劃出一個時代來研究,成績很高。后來甲骨文發(fā)現(xiàn),文字學上起了很大的變化。國內(nèi)唯一的大師,王靜安先生,研究得很好,我們希望努力下去,可以得文字的最初狀況。再由古及今,把歷代的文字變遷都研究清楚,可以做成中國文字史。

丙 神話史

語言文字之后,發(fā)表思想的工具,最重要的是神話。由民間無意識中漸漸發(fā)生某神話,到某時代斷絕了。到某時代,新的神話又發(fā)生,和神話相連的是禮俗。神話和禮俗合起來講,系統(tǒng)的思想可以看得出來。歐洲方面,研究神話的很多。中國人對于神話有二種態(tài)度:一種把神話與歷史合在一起,以致歷史很不正確;一種因為神話擾亂歷史真相,便加以排斥。前者不足責;后者若從歷史著眼是對的,但不能完全排斥,應(yīng)另換一方面,專門研究。最近北京大學研究所研究孟姜女的故事,成績很好,但范圍很窄,應(yīng)該大規(guī)模的去研究一切神話。其在古代,可以年代分;在近代,可以地方分,或以性質(zhì)分。有種神話竟變成一種地方風俗,我們可以看出此時此地的社會心理。

有許多神話夾在紀真事的書里。如《山海經(jīng)》,若拿來作地理研究,固然很危險;若拿來作神話研究,追求出所以發(fā)生的原因來,亦可以得心理表現(xiàn)的資料;如緯書,從盤古、伏羲、神農(nóng)、軒轅以來的事情很多,又包含許多古代對于宇宙的起源和人類社會的發(fā)生的解釋。我們研究古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古代社會心理,與其靠《易經(jīng)》,還不如靠緯書和古代說部如《山海經(jīng)》之類,或者可以得到真相,又如《金滕》夾在二十八篇真《尚書》中,所述的事非常離奇。那些反風起禾的故事,當時人當然相信;如不相信,必不記下來。我們雖不必相信歷史上真有這類事,但當時社會心理確是如此。又如《左傳》里有許多災(zāi)怪離奇的話,當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時代的社會心理大概如此。

又如《逸周書》在歷史上的價值如何,各人看法不同;其中記載殺多少人,虜多少人,捕獸多少,我們不能相信。孟子說,“仁者之師無敵于天下,……如之何其血流漂杵也?……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簡而已。”事實固然未必全屬真相,但戰(zhàn)爭的結(jié)果,當然很殘忍,這點可認為事實;又看當時所得猛獸之多,參以《孟子》別篇所謂“周公兼夷狄,驅(qū)猛獸,而天下寧”,可知當時猛獸充斥于天下。這種近于神話的夸大語,也自有他的歷史背景。我們因他夸大某事,可相信當時實有某事,但不必相信他的數(shù)目和情形。

神話不止一個民族有,各族各有其相傳的神話。那些神話互相征服同化,有些很難分別誰是誰族的。我們應(yīng)當推定哪一種神話屬于哪一種民族或哪一個地方。如苗族古代和中原民族競爭很烈,苗族神話古代也特別多,我們?nèi)羟蟪鰩讉€原則,把苗族神話歸納出來,倒很可知道苗族曾經(jīng)有過的事項、風俗和社會心理。苗族史雖不好研究,而苗族神話史卻很可以研究出來。

后代一地方有一地方的神話。《荊楚歲時記》和這類文集、筆記、方志所講的各地風俗和過節(jié)時所有的娛樂,若全部搜出來做一種研究,資料實在多。如蘇東坡記四川的過節(jié),范石湖記吳郡的過節(jié),若分別研究,可以了解各地方心理和當時風俗,實在有趣。

中國的過節(jié)實在別有風味,若考究他的來源,尤其有趣味。常常有一種本來不過一地方的風俗,后來竟風行全國。如寒食是春秋晉人追悼介之推的紀念日,最初只在山西,后來全國都通行了,乃至南洋美洲,華人所至之地都通行。可是現(xiàn)在十幾年來,我們又不大實行。又如端午,初起只在湖南競渡,最多也不過湖北,后來竟推行到全國。又如七夕,《詩經(jīng)》有“宛彼牽牛”之句,牽牛與織女無涉。古詩十九首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成為男女相悅了。后來竟因此生出七夕乞巧的節(jié)來。最初不過一地的風俗,現(xiàn)在全國都普遍了,這類的節(jié),雖然不是科學的,卻自然而然表示他十分的美。本來清明踏青,重陽登高,已恰合自然界的美,再加上些神話,尤其格外美。又如唐宋兩代正月十五晚,皇帝親身出來湊熱鬧,與民同樂。又如端午競渡,萬人空巷。所以,最少,中國的節(jié)都含有充分的美術(shù)性;中國人過節(jié),帶有娛樂性。如燈節(jié)、三月三、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過年,都是公共娛樂的時候。我們都拿來研究,既看他的來源如何,又看他如何傳播各地,某地對于某節(jié)特別有趣,某時代對于某節(jié)尤其熱鬧,何地通行最久,各地人民對于各節(jié)的意想如何,為什么能通行,能永久。這樣極端的求得其真相,又推得其所以然,整理很易得的資料,參用很科學的分類,做出一部神話同風俗史來,可以有很大的價值。

丁 宗教史

在中國著宗教史——純粹的宗教史——有無可能,尚是問題。宗教史里邊,教義是一部分,教會的變遷是一部分。教義是要超現(xiàn)實世界的,或講天堂,或講死后的靈魂,無論哪一宗教都不離此二條件。其次,宗教必有教會;沒有教會的組織,就沒有宗教的性質(zhì)存在。根據(jù)這兩點來看,中國是否有宗教的國家,大可研究。近來推尊孔子的人想把孔子做宗教,康南海先生就有這種意思,認孔子和外國人的宗教一樣去研究。一般攻擊孔子的人又以為孔子這種宗教是不好的,如吳稚暉先生和胡適之先生,其實兩種看法都失了孔子的真相。第一點,可以說,宗教利用人類曖昧不清楚的情感,才能成功,和理性是不相容的,所以超現(xiàn)實,超現(xiàn)在。孔子全不如此,全在理性方面,專從現(xiàn)在、現(xiàn)實著想,和宗教原質(zhì)全不相容。第二點,教會,孔子以后的儒家是沒有的,現(xiàn)在有的是冒牌。

再看孔子以外的各家:關(guān)于第一點,道家,老子、莊子雖有許多高妙的話,像是超現(xiàn)實超現(xiàn)在,而實質(zhì)上是現(xiàn)實的現(xiàn)在的應(yīng)用,道家實在不含宗教性。比較的,古代思想只有墨家略帶宗教性,講天志,講明鬼,稍有超現(xiàn)實的傾向,但仍是見實的應(yīng)用。墨家并未講死后可以到天堂,亦未講死后可以做許多事業(yè),不過講在現(xiàn)實的幾十年中,好好的敬天,做好事,天自然會賜以幸福,所以墨家仍不能認為宗教。關(guān)于第二點,道家也沒有教會,墨家有鉅子,頗像羅馬的教皇,未能明了他如何產(chǎn)生,雖然當戰(zhàn)國時代,許有百余年曾有過教會的組織,但后來消滅了。現(xiàn)在留存的材料極少,除了講鉅子的幾條以外,別無可找。

中國土產(chǎn)里既沒有宗教,那么著中國宗教史主要的部分,只是外來的宗教了。外來宗教是佛教、摩尼教、基督教、最初的景教,后來的耶穌教、天主教等。主要的材料,純粹是外來的宗教著作,都是死的,無大精彩。只有佛教有許多很有精彩的書,但應(yīng)該擺在哲學史里抑宗教史里還是問題。為著述方便起見,擺在哲學史更好;因為佛教的理性很強,而且中國所感受,哲學方面為多。佛教到中國以后,多少派別,當然應(yīng)該擺在哲學史,因為六朝隋唐一段的哲學史全靠佛教思想做中堅。其中純粹帶宗教性而且很強的只有凈土宗,但也很難講。又佛教的禪宗,勉強可以說是中國自創(chuàng)的一派,然很近哲學,到底應(yīng)認為教派,抑應(yīng)認為學派,又是問題。據(jù)我看,做學派研究,解釋要容易些。到底哪一部分應(yīng)歸宗教,哪一部分應(yīng)歸哲學,分起類來很不方便。若把全部佛教,移到哲學,那么宗教史的材料更少了。

為什么宗教在中國不發(fā)達?大抵因為各種宗教到了中國,不容易有好教會的組織發(fā)生。最近基督教宗中如燕京大學一派有組織中國基督教會的運動,我很贊成。因為人類應(yīng)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們不能因為他是外來的就排斥他。基督教所以可恨,只因他全為外國人包辦。假使由中國人來辦,就可免掉外國借手侵略的野心,所以若做宗教史,最后一頁,可以講有少數(shù)人有這種運動。他們既然信仰基督教,當然應(yīng)該努力;但事實上未必成功,如有可能,恐怕早已有人做成功了。

就外來的宗教講,其教理要略及其起原,用不著在中國宗教史講。在中國內(nèi)部,所謂教會的形式,又沒有具體的。中國宗教史只能將某時代某宗派輸入,信仰的人數(shù),于某時代有若干影響,很平常的講講而已。雖或有做的必要,卻難做得有精彩。

就中國原有的宗教講,先秦沒有宗教,后來只有道教,又很無聊。道教是一面抄襲老子、莊子的教理,一面采佛教的形式及其皮毛,湊合起來的。做中國史,把道教敘述上去,可以說是大羞恥。他們所做的事,對于民族毫無利益;而且以左道惑眾,擾亂治安,歷代不絕。講中國宗教,若拿道教做代表,我實在很不愿意。但道教丑雖很丑,做中國宗教史又不能不敘。他于中國社會既無多大關(guān)系,于中國國民心理又無多大影響,我們不過據(jù)事直書,略微講講就夠了。

做中國宗教史,倒有一部分可寫得有精彩。外國人稱中國人奉多神教,名詞頗不適當。多神教是對一神教而言。基督教、猶太教是一神教,其他都是無神教,佛教尤其是無神教,西洋人不曾分別這點,說印度人奉佛教即奉多神教。中國孔子不講神,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然而孔子對于祭祀?yún)s很看重。《論語》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一面根本不相信有神,一面又借祭祀的機會,彷彿有神,以集中精神。儒家所講的祭祀及齋戒,都只是修養(yǎng)的手段。《論語》說:“非其鬼而祀之,諂也。”“其鬼”和“非其鬼”的分別。和西洋人的看法不同。意思只是,鬼神不能左右我們的禍福;我們祭他,乃是崇德報功。祭父母,因父母生我養(yǎng)我;祭天地,因天地給我們許多便利,父母要祭,天地山川日月也要祭;推之于人,則凡為國家地方捍患難建事業(yè)的人也要祭;推之于物,則貓犬牛馬的神也要祭;如此,“報”的觀念便貫徹了祭的全部分。這種祭法,和希臘、埃及的祭天拜物不同。他們是以為那里面有什么神秘,乃是某神的象征,并不因其有恩惠于人而去祭他。老實講,中國所有的祭祀,都從這點意思發(fā)源,除了道教妖言惑眾的拜道以外。我們將歷代所拜的神羅列起那些名詞來,分類研究其性質(zhì)及變遷,實在很有趣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福建省| 东辽县| 古田县| 定远县| 腾冲县| 修武县| 建昌县| 明光市| 宁阳县| 泰来县| 唐海县| 慈溪市| 鄂托克前旗| 榕江县| 虹口区| 长葛市| 海南省| 睢宁县| 吉隆县| 南涧| 称多县| 新民市| 桓台县| 凤冈县| 北票市| 基隆市| 泸定县| 汶川县| 山阳县| 杂多县| 德阳市| 固始县| 定陶县| 普兰店市| 五家渠市| 新丰县| 霍山县| 称多县| 成武县|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