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事之攘奪會審公廨,其所借口者,曰革命之際,代我管理。然則民國政府成立,即應交還,本無待于交涉。乃始因各國尚未承認民國而擱置,及承認之后,外交部照會公使,請其交還。領銜英使朱爾典反謂公廨自外人代管以后,較勝華人自管之時,必須酌改辦法,方可交還(當時報載朱爾典所提條件,有會審官參用外人,一切罪名,均可判決。上訴亦由原機關復審,監獄收支,均須用外人管理等,說未知確否)。民國四年(1915)八月三日外交部擬定辦法五條,照會領銜美使,以歐戰起,中國又迭遭政變擱置。十一年(1922)十月二十六日,外交部又將前定五條辦法酌改,大致民事案件,專由華官審理,刑事案件許洋員會審,但以與租界治安有關者為限(案:案件之究為民事抑刑事極難定,本民事也,在狡猾者不難使之牽涉刑事,或變為刑事,故此項辦法,當時論者頗以為不安也)。照會領銜葡使,亦無成議。□□年五月三日領銜荷使,照會我國外部,謂茍欲交還公廨,則公廨經費必須有著,公廨判決,中國法庭均須承認,其辦事亦須予以協助(案自外人代管公廨之后,大理院判例,均以其判決為無效。司法部亦訓令各司法機關,不許予以協助),并須承認推廣上海租界云云。中國不許。而德人受英、美、意、日等國所委會審官審理,亦提出抗議(對中國外交部)。五卅案起,滬人以交還公廨,列為十三條要求之一,外部趁機廢原擬五條辦法,別提新案,外人又不可。時則東省特別法院業已設立,于是議仿其制,亦設特別法院于上海,議未就,而孫傳芳使淞滬商埠總辦丁文江特派交涉員許沅商諸各領事。自十五年(1926)五月至八月,與英美挪荷日五國領事會商者,凡七次。乃改會審公廨為臨時法院。(一)有關租界治安之刑事,(二)犯洋涇浜章程及其附則者,(三)有領事裁判權國之人所雇用之華人為被告,均許其觀審。(1)有約國人及工部局為原告之民事,(2)有約國人告訴之刑事,則準其會審于法庭中,別設上訴庭,庭長由臨時法庭庭長兼任,初審許觀審者,此時亦許觀審,許會審者,至此亦許會審,刑事上訴即于此。民事案則以交涉員為上訴機關,由交涉員約同領事會審,租界內檢驗,由推事會同領袖領事所派之員為之,適用法律須顧及本章程所定及公廨訴訟慣例,有約國人之傳票、拘票及搜查其住所,仍須領事簽字,監獄由工部局警務處管理,法庭庭長得派員會同領袖領事所派之員視察,司法警察由工部局警務處選派,工部局警務處所拘捕之人,24小時內,須送交臨時法庭。事務會計歸書記長管理,書記長由領袖領事推薦,此皆交還公廨章程所定也。別以換文申明:①以前公廨判決及此后臨時法庭判決,蘇省政府視為與他法院判決效力相同。②刑事發生于外國船上,外國人所有之地,屬于工部局租界外馬路及上寶區內,均臨時法院管轄。③無領事裁判權國之人民為刑事被告,由第三國領事觀審。④庭長推事之名,須通知領袖領事。⑤許觀審之案,外國律師均得出庭,原被告訴狀答訴狀,均別備英文者一份。⑥法院須雇用外國人10名,由工部局選派。⑦江蘇省政府指定法院之補助費等項,法院庭長、推事,均由省政府任命。十年以上徒刑交還后一年之內仍否,另以換文申明及死刑,經省政府核準,死刑在租界外官廳執行,亦規定于章程中,此章程施行期限為三年。三年之內,中央政府如別有辦法,即行廢止。否則續行三年,唯期滿六個月前,省政府得通知領事團,提議修正(后以換文申明領事團亦有此權)。又在此期限之中,中國如撤銷領事裁判權,不受此約拘束。章程以八月三十一日簽字,公廨于明年一月一日交還。初設特別法庭于上海之議之起也,論者謂中國新式法院向不許外人觀審,茍在上海許之,則又生一惡例。故在上海設法院亦不當許其觀審,外人茍不棄其觀審之權,則當今其在上海縣公署起訴,而以交涉公署為上訴機關,又傳票、拘票之送致,判決之執行,必不容領事簽字,且不當用租界警察。孫傳芳所定約,實未暇計及此,迄今亦未有善其后也(國民政府頒行新刑律后,許觀審之刑事,以新舊比照定之。而鴉片罪案,彼即棄其觀審之權,以其太多也)。
以上為洋涇浜會審公廨之始末,至法租界之會審公廨,則根據條約,必由外交部交涉方可解決也。又會審公廨,漢口及廈門亦有之,漢口之會審公廨權與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是年改洋街保甲局為洋務會審公所,初襲保甲局彈壓委員成規,專管租界警務,后亦審理華洋案件,馴至純系華人案件,亦許其會審。徒刑至二年以上,其初羈押,皆在夏口縣署。民國元年(1912)始自設拘留所,期長者猶禁湖北省立模范監獄,七八年(1918—1919)間囚多獄隘,不能容,遂并押公所之拘留所。為廈門之會審公廨權與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三條)革命時事權落入外人之手,與上海同。迄今尚未有辦法也。
第七章 學校篇
書院之設肇于唐五代之間,宋初有所謂四大書院者:曰白鹿,為南唐升元中所建,在廬山白鹿洞。曰石鼓,唐元和間衡州守李寬所建。曰應天,宋真宗時府民曹誠所建。曰岳麓,開寶時潭州守朱洞所建(此據《通考》,《玉海》有嵩陽而無石鼓,嵩陽在登封縣太室山下,五代時建,宋太宗賜額)。朝廷皆賜之額,此外賜額賜田賜書者尚多。純出人民自立者,尤不可枚舉。元制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好事之家出錢粟瞻學者,并立為書院,蓋亦因乎俗也(太宗八年〈1236〉楊惟中從皇子庫春伐宋,收集伊洛諸書送燕京,立宋儒周敦頤祠,建太極書院,延儒士趙復、王粹等講授其間,此元建書院之始,亦理學行于北方之始也)。明太祖因元之舊,洪武元年(1368)立洙泗、尼山二書院,其后各省,亦皆有書院。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御史游居敬疏,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書院,乞戒諭以正人心。帝慰留若水,而令所司毀其書院。十七年(1538)吏部尚書許瓚復言,撫按司府多建書院,聚生徒,供億科擾,亟宜撤毀,詔從其言。神宗萬歷十年(1582)張居正以言官之請,概行京省查革,然亦不能盡撤,后復稍稍建置,其最著者,京師曰首善書院,江南曰東林書院。閹禍起,首毀京師書院,而天下之書院隨之矣(《野獲編》:“嘉靖末年徐華亭以首揆為主盟,一時趨鶩者,人人自托吾道。凡撫臺蒞鎮,必立書院,以鳩集生徒,冀當路見知,其后間有他故,駐節其中,于是三吳間竟呼書院為中丞行臺矣。今上初政,江陵公痛恨講學,立意剪抑,適常州知州施觀民以造書院,科斂見糾,遂遍行天下拆毀,其威令之行,峻于世廟。江陵敗,而建白者力攻,亦以此為權相大罪之一,請盡行修復,當事者以祖制所無折之,其議不果行。近來理學再盛,爭以皋比相高,書院聿興,不減往日。”《春明夢余錄》曰:京師有首善書院,不知者統謂之東林,當日直借東林以害諸君子耳。蓋東林無錫書院名也,宋儒楊時建,后廢為僧寺。萬歷中吏部考功郎顧憲成罷歸,即其地建龜山祠,同志者為構精舍居焉。乃與行人高攀龍等開講其中,及攀龍起為總憲,疏發御史崔呈秀之贓,呈秀遂父事魏忠賢,日嗾忠賢曰東林欲殺我父子,既而楊漣、左光斗交章劾珰,珰益信呈秀言不虛也,遂首毀京師書院,而天下之書院隨之矣)。馬貴輿曰:“州縣之學,有司奉詔旨所建也,故或作或輟,不免具文,鄉黨之學(指書院),賢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規后隨,皆務興起。”蓋官立學校,士多以利祿而來,私家所設之書院則不然,故其效較著。然至講學之風盛,而依附者,咸為名譽之所歸,則來者不復皆潛修之士,重以黨禍之激蕩,遂至胥天下而有毀學之禍矣。書院所講學術,率隨時尚為轉移,自宋迄明,多講理學。清代考證學盛,書院亦隨之。如詁經精舍、學海堂(阮元所立)、南菁書院(黃體芳立)、廣雅書院(張之洞立)等是也。《清會典》“直省會城立書院,府州縣立義學、社學,選擇生徒肄業其中,聘薦紳宿儒學問淹貫者為之師,束脩膏火之費,官為供備,以宏樂育”。然以地方公款所立之書院,各府州縣幾多有之,其陋者則亦課八股文為應舉之備而己。新教育興,乃皆改為學校。清學制與明大同,其由府州縣學入國學者,亦有歲貢、恩貢,又有優貢、拔貢。優貢提督學政(清提督學政于京堂翰詹科道部曹中差,盛京以奉天府尹,臺灣瓊州以巡道兼)于歲科試訖,就教官所報,優生中擇優送部考試(官增生準作貢生附學,及武生準作監生)。拔貢每十二年由國子監疏請行之(例以酉年)。合歲科兩試之優者(府學二,縣學一),欽命大臣會同督撫(盛京奉天府尹)復試,送吏部再應廷試,廷試一二等者,引見候旨錄用,三等入監,舉人惟副榜入監,謂之副貢,俗總稱為五貢。除拔貢一二等外,皆當入監肄業。然實無入監者。又有功貢,則諸生從軍有功者為之,事不恒有。監生有優監、蔭監、例監;蔭監又分恩蔭、難蔭,恩蔭京官四品、外官三品以上,武官內外皆二品以上,公侯伯視一品,子視三品,男視四品;難蔭無限制。蔭生入監三年,難蔭六月即得銓選,然實亦不入監也。恩蔭銓選視其父之品級,難蔭亦然,而其選途嘗較優于恩蔭。
京師有宗室學(左右翼各一),覺羅學(左右翼各四),皆屬宗人府,以王公一人總其事。宗室學有總副管,覺羅學有副管,皆有清漢書騎射教習,派京堂官稽查課程(盛京有宗室學、覺羅學各一,以將軍府尹總其事)。咸安宮學十六,景山學六,皆以教內府三旗幼丁(正黃、鑲黃、正白)。八旗義學以教八旗子弟,皆以進士、舉人、恩拔副貢為漢教習,翻譯生員及因公掛誤而通知翻譯之廢員為滿教習(近支親王、貝勒、貝子、鎮國公得在上書房讀書。萬善殿漢書學以教幼年內監)。
講新學之學校肇于清末同治元年(1862),江蘇巡撫李鴻章始就上海設廣方言館,后移于制造局,就其中設翻譯館,譯出西書頗多(當時口譯者如林樂知、傅蘭雅,筆述者如華蘅芳、徐壽,類多學問淹貫之士)。六年(1867)總署奏設同文館于京師,有英、法、俄、德四國語文及天算。光緒二年(1876)沈葆楨設船政學堂于福州,學生分肄英法文。肄英文者習駕駛,肄法文者習制造,是時以為西人之所長者兵事及械器而已。甲午戰后,輿論乃一變,戊戌變法,詔廢科舉,設學校。政變后皆復故。庚子以后,乃復議興學,初以張百熙為管學大臣,奏定大學堂章程,設大學于京師,旋命與張之洞會定一切學堂章程(實多出之洞)。以總理學務大臣統理全國學務(管學大臣改為京師大學堂監督,后改官制乃設學部)。教育始于蒙養院,其上為初等小學堂,五年畢業,又其上為高等小學堂,四年畢業;中學分文、實科,五年畢業,其上為高等學堂,三年畢業;又其上為大學堂,政法、醫科四年,余三年畢業。大學堂之上曰通儒院,期限五年。與初等小學并設者,有藝徒學堂;與高等小學并設者,有初等實業學堂;與中學并設者,有初級師范、實業學堂;與高等學堂并設者,有優級師范、高等實業學堂及譯學館(畢業年限與初高等小學、中學、高等學堂同,惟譯學館為五年)。大學分八科,一經學、二法政、三文、四醫、五格致、六農、七工、八商。高等小學畢業,由道府會同考試,送學政復試,最優等作為廩生,優等增生,中等附生。中學由道府考送,督撫學政會同復試,最優等為拔貢,優等為優貢,中等為歲貢。高等學堂畢業者作為舉人,咨送學務大臣復試,以內閣中書知州(最優等),中書科中書知縣(優等),部寺司務通判(中等)補用。大學畢業者,給予進士出身,以翰林院編修檢討(最優等)、庶吉士(優等)、分部主事(中等)用(下等為同進士出身,留堂補習一年。其余學堂亦皆有獎勵)。猶未脫舊時學校貢舉之制也。民國肇建,改學堂之名皆曰學校,去獎勵之法,初等小學四年,定為義務教育;高等小學三年,與并設者曰乙種實業學校;中學四年,與并設者為師范學校(四年,預科一年)及甲種實業學校(分農工商,三年)。其上為專門學校,三或四年。高等師范學校三年,預科一年,大學三年或四年。廢清之高等學堂,而設大學預科,亦三年。民國六年(1917)改為預科二年,本科一律四年。廢通儒院,大學畢業后從事研究者無年限。民國十年(1921),全國教育聯合會開第七次會于廣東,議改革學制。明年又開會于濟南,教育部因之召開學制會議,改初等教育為六年,得分四年、二年兩級,仍以四年為義務教育,視地方情形得延長之,又得展小學之期為七年,中學六年,分前后期(或前四年后二年,或前二年后四年,或皆三年)。高級中學普通科外,得設農工商師范家事等科。乙種實業學校改為職業學校(收高等小學畢業生)。甲種實業學校或改職業學校,或改高級中學農工商科。師范學校前后期各三年,亦得但設后期,收初級中學畢業生。大學設數科或一科皆可,設一科者曰某科。大學畢業期限四年至六年。法、醫二科最少五年。高等師范收初級中學畢業生,四年畢業,若收高級中學畢業生,而畢業期限仍為四年者,則稱師范大學。專門學校畢業期限三年或四年(醫科必須四年),亦收初級中學畢業生,若改收高級中學畢業生,亦得改稱某科大學,此自清末至民國北京政府學制之大略也。
游學亦始清末同治末年,曾國藩奏請派遣幼年學生赴美,由香山容閎率之往,別設正副監督以監護之。光緒七年(1881)裁撤,以學生多昵美女子信基督教也。甲午后各省派遣及自費留學外國者乃驟增,其時往日本者最多(時留學生亦有獎勵,考取者分別給以舉人進士出身,后亦冠以所學科名稱,某科舉人,某科進士)。光緒三十一年(1905)美國退還庚子賠款,明年設游美學生預備學校于清華園,自是以后游美學生,乃日增月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