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章 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2)

龔自珍《平均篇》曰:“有天下者,莫高于平之之尚也。其邃初乎?降是,安天下而已。又降是,與天下安而已。又降是,食天下而已。最上之世,君民聚醵然。三代之極其猶水,君取盂焉,臣取勺焉,民取卮焉。降是,則勺者下侵矣,卮者上侵矣。又降,則君取一石,民亦欲得一石。故或涸而踣,石而浮,則不平甚。涸而踣,則又不平甚。有天下者曰:‘吾欲為邃初,則取其浮者而挹之乎?不足者而注之乎?’則骉然喙之矣。大略計之:浮不足之數,相去愈遠,則亡愈速。去稍近,治亦稍速。千萬載治亂興亡之數,直以是券矣。人心者,世俗之本也。世俗者,王運之本也。人心亡,則世俗壞;世俗壞,則王運中易。王者欲自為計,盍為人心世俗計矣。有如貧相軋,富相耀,貧者阽,富者安。貧者日愈傾,富者日愈壅。或以羨慕,或以憤怨,或以驕汰,或以嗇吝。澆漓詭異之俗,百出不可止。至極不祥之氣,郁于天地之間。郁之久,乃必發(fā)為兵燧,為疫癘。生民噍類,靡有孑遺。人畜悲痛,鬼神思變置。其始不過貧富不相齊之為之爾。小不相齊,漸至大不相齊;大不相齊,即至喪天下。嗚呼!此貴乎操其本源,與隨其時而劑調之。上有五氣,下有五行,民有五丑,物有五才。消焉,息焉,渟焉,決焉,王心而已矣。是故古者天子之禮:歲終,太師執(zhí)律而告聲。月終,大史候望而告氣。東無陼水,西無陼財,南無陼粟,北無陼土,南無陼民,北無陼風,王心則平。聽平樂,百僚受福。其《詩》有之曰:‘秉心塞淵,騋牝三千。’王心誠深平,畜產且騰躍眾多,而況于人乎?又有之曰:‘皇之池,其馬歕沙,皇人威儀。’其次章曰:‘皇之澤,其馬歕玉,皇人受谷。’言物產蕃庶,故人得肄威儀,茹內眾善,有善名也。太史告曰:東有陼水,西有陼財,南有陼粟,北有陼土,南有陼民,北有陼風,王心則不平,聽傾樂,乘欹車,握偏衡,百僚受戒。相天下之積重輕者而變易之。其《詩》有之曰:‘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又曰:‘度其夕陽。’言營度也。故積財粟之氣滯,滯多霧,民聲苦,苦傷惠。積民之氣淫,淫多雨,民聲囂,囂傷禮義。積土之氣,多日,民聲濁,濁傷智。積水積風,皆以其國瘥昏,官所掌也。且夫繼喪亡者福祿之主,繼福祿者危迫之主。語百姓曰:爾懼兵燹乎?則將起其高曾于九京而問之。懼荒饑乎?則有農夫在。上之繼福祿之盛者難矣哉!龔子曰:可以慮矣,可以慮,可以更,不可以驟。且夫唐虞之君,分一官,事一事,如是其諄也。民固未知貿遷,未能相有無,然君已懼矣。曰:后世有道吾民于富者,道吾民于貧者,莫如我自富貧之,猶可以收也。其《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夫堯固甚慮民之識知,莫如使民不識知,則順我也。水土平矣,男女生矣。三千年以還,何底之有?彼富貴至不急之物,賤貧者猶且筋力以成之,歲月以靡之,舍是則賤貧且無所托命。然而五家之堡必有肆,十家之村必有賈,三十家之城必有商。若服妖之肆,若食妖之肆,若玩好妖之肆,若男子咿唔求爵祿之肆,若盜圣賢市仁誼之肆,若女子鬻容之肆,肆有魁,賈有梟,商有賢桀,其心皆欲并十家五家之財而有之。其智力雖不逮,其號既然矣。然而有天下者更之,則非號令也。有四挹、四注:挹之天,挹之地,注之民。挹之民,注之天,注之地。挹之天,注之地。挹之地,注之天。其《詩》曰:‘挹彼注茲,可以餴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有三畏:畏旬,畏月,畏歲。有四不畏:大言不畏,細言不畏,浮言不畏,挾言不畏。而乃試之以至難之法,齊之以至信之刑,統(tǒng)之以至澹之心。龔子曰:有天下者,不十年,幾于平矣。”此篇大意,以貧富不齊,為致亂之原。而以操其本原,隨時調劑,責諸人主。蓋古者國小民寡,政府之威權易于下逮。而其時去部落共產之世未遠,財產之分配,較為平均。此等情形,習為后人所謳歌,所想往。后世雖以時異勢殊,政府不克復舉此責,然特為事勢所限,以理論,固無人謂政府不當舉此責;且皆以克舉此職,為最善之治也。故借國家之權力,以均貧富,實最合于我國之國情者也。

然借國家之力以均貧富,亦必行之以漸,而斷非一蹴所能幾。何也?借國家之力,以均貧富,則國家之責任必大。為國家任事者,厥惟官吏。服官之成為謀食之計舊矣。監(jiān)督不至,焉不朘民以自肥?監(jiān)督茍嚴,又慮廄長立而馬益癯也。況夫監(jiān)督官吏者,亦官吏也。任事之官吏不可信,為得可信之官吏,而任以監(jiān)察之責乎?借使大業(yè)皆由官營,挾其權力,以為身謀,民之疾之,猶其疾資本家也;猶其疾企業(yè)者也。其自視,徒為求食故而勞動;而絕無勸功樂事之心,與今日之工人同也。安保其不反抗?而是時一反抗,即涉及政治。較之今日,勞資之爭斗,愈可憂矣。且今日欲圖生利,必借外資。借用外資,必所興舉之事,皆能獲利而后可。否則有破產之憂矣。前清末葉,議借外資。即有人謂:宜以銀行承受之,而轉貸于民者。以民業(yè)較易獲利,必多能復其本;其規(guī)模不如官業(yè)之大,即有虧敗,成功者多,足以償之;非若官業(yè),一失敗,即有破產之虞也。然如此,則有助長資本之憂。若一切由國家自營,又慮官吏之不足任,而破產之終不可免也。何去何從?若何調劑?誠可深長思矣。

第三章 征榷篇

光緒三十四年(1908)赫德病歸,以布雷頓代理,宣統(tǒng)三年(1911)赫德歿,以安格聯繼之。庚子賠款以海關稅為擔保,其時海關稅入僅2000萬,辛丑條約乃將各通商口岸常關暫撥洋關管理,清末磅價高漲,又益以常關50里內各分口。民國十五年(1926)一月十九日汕頭海關監(jiān)督兼交涉員馬文車以洋關及通商口岸常關所入,已足敷賠債所需,而炮臺司事王盛唐舞弊案,牽涉副稅務司馬多隆,呈請東征軍總指揮批準,于是日將潮海關50里內各分口,派員收回。稅務司提出抗議,國民政府以馬氏事前未得政府許可,手續(xù)不合,于二月五日撤消之。

今日海關行政全在外人手中。據近來調查,稅務司43,英人27;副稅務司30,英人18;幫辦157,英人62。華人之為副稅務司者,惟清季亞東關有一人,民國五年(1916)有一人,至民國十五年(1926),華人之升稅務司者乃得一人(思第),升副稅務司者得三人云(粵海常關、秦皇島、嘉興分關)。各海關本有監(jiān)督,然條約上稅務司系受命于總稅務司,故監(jiān)督命令,稅務司不之聽,必呈財政部,由部咨稅務處轉,由總稅務司下令也。稅務處設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有督辦稅務大臣,總稅務司以下,皆受管轄,后并入度支部。民國以來,亦歸財政部管轄,各關監(jiān)督有專任兼任之分,專任監(jiān)督兼管所在地之常關,兼任者以道尹為之。

關稅存放,民國以來亦成為一問題。我國以關稅擔保債款,由來已久。咸豐八年、十年(1858、1860)英法賠款,即以關稅指撥(至同治四年〈1865〉清訖),同治六年(1867)甘肅軍事借款,亦以關稅擔保。其后甲午俄、法、英、德各款及庚子賠款,亦均以關稅為擔保。清時關道有庫,海關收入皆交關道指定之中國之銀錢號,由關道指撥道庫,海關自身并無經營收付之權也(海關經費,亦向關道具領)。應付債賠各款,由關道按期(或按月或半年)將本息交付銀行或銀團,平時則分存上海各銀錢號,其時收入,年約4000余萬。上海銀錢號得此大宗存款,頗足以資周轉。辛亥革命,銀行錢莊倒閉,關款始有虧欠。先是庚子賠款,因海關收入不足以償,分攤之于各省,各省所認亦悉交上海道。及是各省或則不認,或雖認而解不以時,償賠各款始有拖欠,各外銀行乃在滬組織委員會,以清理積欠為名,為處分押品之計,擬具辦法八條,呈諸外交團,外交團略加改動,于民國元年(1912)一月,由領銜駐使交我政府,勒逼照行。該委員會系以對1900年以前,以關稅作保而現未清償之債款及庚子賠款,有關系之銀行,即匯豐、德華、道勝分存,總稅務司應將關稅凈收入報告該委員會,至中國政府能付債賠各款為止。民國二年(1913),政府恐內地稅款收解之權,亦落外人之手,由外財兩部及稅務處組織關稅委員會研究此事,結果與稅務司商定征收稅款,統(tǒng)交中、交兩行,訂立合同九條,然稅務司只認為中、交兩行營業(yè)之關系,不認為關稅與國庫之關系,故積有成數,即照解匯豐,存行之期,至多不過7日,為數至多不過10萬而已。

現在海關稅存放辦法,系每月按期平均分作三份,以三分之二存于匯豐、道勝兩行,為債之擔保。該兩行即以所收數目支配于以下五項:(一)1898年四厘半金債,每月撥匯豐。(二)1896年五厘金債,每月撥匯豐。(三)1895年四厘金債,每年于6月及12月撥道勝。(四)由總稅務司以命令照撥之關余。(五)彌補庚子賠款,按月撥入庚子賠款項下。此外三分之一,則存入匯豐之總稅務司海關收入保留項下。通商口岸50里以內之常關稅,系在匯豐,為賠款之擔保,記入總稅務司常關稅存款項下,以定率分作八份,每月按四期分配于以下兩項:(一)庚子賠款項下(此項尚有由海關稅按月撥入者),向分存正金、匯豐、荷蘭、華比、花旗、道勝、匯理七銀行。歐戰(zhàn)起,英、法、美、日、俄、意、比等國以我參戰(zhàn)之故,自1917年起,準我停付庚子賠款五年,我即以此停付部分擔保七年公債基金,悉以關銀折算存入總稅務司,擔保七年短期內國公債項下,而以總稅務司之命令,分存于正金、匯理、華比、花旗、道勝、匯豐六銀行。(二)總稅務司常關收入保留項下,向為撥入德華銀行,以抵(1)償還奧賠款,(2)部分的德國賠款之用,自對德奧宣戰(zhàn)停付后,即改由匯豐保管,其中關于德國部分,則撥中國銀行,充作兩種關稅借款之擔保。所謂關余者,系關稅所入,支配上項各款,尚有盈余,然后再交政府者。故關余名詞,實始于1917年也。現在關稅存放支配之權,完全操諸外人,而外人復有改善稅款存放之主張,即(一)取利益均沾主義,須分存與中國有關系各銀行,不能由一二銀行壟斷。(二)特組稅務銀行,由海關當局及各債權關系國派人共同管理。華會之際,日本代表有希望將海關稅,由日本銀行保管一部分之要求,并另附有意見書,法代表贊同日代表主張,亦有同樣之書面聲明。比國、意國代表并與日法代表聲明,取同一態(tài)度。我國自華會決定加稅之后,因外人議及存放問題,始知其關系重大,乃始加以研究,有(一)應由中央金庫保管說。(二)指定銀行保管說(主此說者,以中央金庫之銀行,往往對政府濫行借債,致失信用,不如分存各商辦大銀行,由稅務司指定較為可靠,亦少流弊)。(三)國民銀行保管說。欲集全國商會,共同發(fā)起組織。(四)新舊稅分管說(主此說者,以舊稅向存外國銀行,抵償外債,已成慣例,一旦收回,恐不易辦。新附加稅,則必爭歸本國銀行保管)。(五)舊稅亦必撥存本國銀行一部分說(主此說者,以關稅按月有盈,盈余部分及已退還之賠款,亦應爭回)。(六)組織關稅保管委員會說(以財長稅務處督辦總稅務司審行公會會長總商會會長組織之)。

又按關款之充債賠款者,英、葡由匯豐存付,美由花旗存付,俄由道勝存付,日由正金存付,法、西、瑞典由東方匯理存付,意由華義銀行存付,比由華比銀行存付,荷由荷蘭銀行存付,最近道勝又以倒閉聞矣。

最近關稅問題,皆因辛丑條約及九國關稅條約而起。辛丑條約賠款負擔既重,我國要求加稅,各國乃以裁厘為交換條件。英約第八款,許我裁厘后,進口貨稅加至值百抽十二又五,出口貨稅不逾值百抽七又五,其中絲斤不逾值百抽五(美約第四款,日約附加第一款,葡約第九款略同)。并許我裁厘后對土貨征銷場稅(以常關為征收機關,常關以載在《清會典》及《戶部則例》者為限。惟:一、有海關無常關,二、沿邊沿海而非通商口岸,三、新開口岸,皆可增設)、出廠稅(本款第九節(jié)已見前,美約略同),美約附件又許我抽出產稅。照英約本應于1904年1月1日實行。然政府既憚裁厘,又習于因循,迄未籌備,厘金所病者,華商至外貨入中國內地,本有半稅可代,且通商口岸愈增,則內地愈少,故外人亦迄未提及。光緒三十四年(1908)外務部乃向各國提議加稅,英日謂我于原約未曾履行,遂又延宕。至華府會議開會,中國代表提出關稅自主案,其結果乃有所謂九國中國關稅條約者,最近之關稅會議,實根據此約而來者也(九國者,美、比、英、華、法、意、日、荷、葡也)。

(一)修正1918年12月19日上海修正稅則委員會,所定海關進口貨稅表,以期切實值百抽五。此項委員會,由上開各國及列席華府會議各國承認之,政府曾與中國訂有值百抽五之稅則之條約,而愿參與修正之各國代表組織之。本案議決之日起,四個月以內修正完竣。至早公布后兩個月實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州市| 文成县| 宁武县| 公主岭市| 德阳市| 略阳县| 三河市| 峡江县| 平邑县| 遂昌县| 抚顺市| 锦州市| 云南省| 泽普县| 扶绥县| 宁化县| 吉隆县| 象州县| 泊头市| 法库县| 东阳市| 衡阳市| 永仁县| 甘孜县| 玉树县| 林周县| 甘谷县| 新巴尔虎左旗| 红原县| 旬邑县| 芮城县| 彭山县| 扎囊县| 全椒县| 抚松县| 新龙县| 玉屏| 唐海县| 沁源县| 扶风县| 福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