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之征服外國,看似出于君主之野心,實則思患預防之意多,開疆拓土之意少,所謂守在四夷也。歷代管理外國,不外(一)就其通路,加以保護,如漢于西域設都護,以護南北兩道是也。(二)擇其要點,設官駐兵,以諸屬部加以管理,如唐于屬地設都護府是也。此皆所以防此等外藩侵犯中國,而非防更有強敵侵犯此等藩屬,至近代,則情勢迥異矣。然中國之對待藩屬,仍系遵循舊法。當是時,欲圖改革,亦有難焉者,何也?中國之實力不足,則不能御敵,欲求實力充足,必有所經營布置,而欲有所經營布置,則或非屬部所樂,轉易引起內訌矣。為中國計,當是時,惟有采用聯邦之法,于軍事、財政、經濟、交通、外交犖犖大端,操諸中央之手,而其余則一聽其自由,(一)所求者簡,則中央易于為力。(二)變動不大,則藩屬不致反對。(三)告以我之措置,又凡事與之和衷協商,則藩屬必欣然從我矣。無如此等新政治,非中國秉政者所知。非放任不問,即欲徑置諸我管理之下,于是有蒙藏改建行省之議。而不知蒙藏之情形,與新疆及東三省不同也。先是俄人頗欲勾引達賴喇嘛,英人惎之,乃于光緒三十年(1904)乘日俄戰爭,派兵入藏,達賴出奔,英人與班禪立約,(一)西藏不許外國人駐兵殖民。(二)土地、道路、礦產等不得抵押與外國或外國人。清廷再三與之交涉,卒于三十二年(1906)立約,承認英藏所訂條約為附約,但于約中聲明,(一)所謂外國及外國人者,中國與中國人不在其內。(二)英國不干藏政,占藏地。中國亦不許他國干藏政,占藏地而已。先一年,駐藏幫辦大臣鳳全為藏番所戕,中國因將川邊之地改縣,及其末年,用聯豫為駐藏大臣,與達賴不協,調兵1500人入藏,達賴出奔印度(宣統二年,1910),清人革其封號。前此達賴對英深閉固拒,藏英交涉,累煩中國之維持調護者,至此,達賴反昵就英以拒中國,而交涉彌棘手矣。對于蒙古,則清末用三多為駐庫倫辦事大臣,妄用嚴厲手段,俄人遂誘活佛獨立,并攻陷呼倫貝爾(宣統三年,1911),分崩離析之象益亟。
然為中國之最艱危者,畢竟仍在東北,當日俄戰前,侵略東方者為俄人,與俄利害最不相容者,自為英日,而德美次之,以德在東方,亦自有野心,而美亦不欲此大好之市場,為他國所壟斷也。因此而有光緒二十八年(1902)之英日同盟,日本恃是,乃敢與俄開戰,而戰時,亦頗得此同盟之力。至戰后,則日俄創南北滿之名,隱然劃定其勢力范圍,東北之逐鹿,遂不在此兩國之間。《東三省交收條約》既立,中國擬借英款造新法鐵路,日人指為南滿路之平行線,尼之。中國不得已,如其意,而要求他日若造錦齊鐵路,日不反對;后又欲延長之至璦琿,俄人出而阻撓,美人乃有滿鐵中立之議,欲合若干國,共同借款與中國,俾中國將東北鐵路贖回;在借款未還清時,鐵路暫由借款諸國共同管理,禁止政治上軍事上之使用,又因日俄兩國共起反對而罷。至革命之年,中國乃有向英美德法銀行團訂立幣制借款及東三省興業借款之議,以各省新課鹽稅及東三省之煙酒生產消費稅為抵,此蓋有深意存焉,惜乎未及成而清亡,而此項借款,后遂遞嬗為善后大借款,而四國銀行團,亦遞變而為六國五國也(見后)。
《辛丑條約》既成,那拉后及德宗復還北京,政權仍在那拉后之手,至此亦覺無以自解,乃復貌行新政,以敷衍人民,然國民此時對清朝業已絕望,于是立憲革命之論大熾。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朝下詔預備立憲,視預備之成績,以定實行之期。三十四年(1908)定預備之期為9年。是年,德宗死,那拉后立溥儀,以載灃攝政,后亦旋死。宣統二年(1910)因人民要求,定于3年之后,開設國會,然是時之民意,又非復君主立憲所能滿足矣。
中國地分南北中三帶,北帶本為政治之重心,然遭異族之蹂躪,又水利不修,生業憔悴,在近代,文化反較落后。中帶是五胡亂華以來,即為中國文化之保存者,又為全國產業之重心,然其發展,偏重產業、文化方面,政治上、軍事上之力量不足。惟南帶地勢崎嶇,交通不便,發達較遲,故社會之矛盾不深,其民氣最為樸實強毅。近代對外之交通,西南最早,故其漸染新文化亦較早。清末兩大派之改革者(一)士夫派之康有為。(二)平民派之孫文。及(三)前此雖不成而究為空谷足音之民族革命者太平天國,皆起于南方,非偶然也。
孫文之革命思想,萌芽于中法戰后,光緒十八年(1892)始立興中會。中國之社會本較散漫,惟會黨略有組織,故初圖革命時,所思利用者為會黨。然會黨雖含有革命種子,究之江湖豪杰之意味多,不甚足用也。日俄戰后,文以赴日留學者多,乃如日本,改興中會為同盟會(光緒三十一年,1905)。士人之加入者始多,此等士夫,雖云在野,而于中國政治上,實饒有聲勢,后來入新軍中運動者亦此曹。于是政治軍事上之重心,稍暗移于革命黨之手。辛亥之歲(1911)武昌起義,其勢力非復前此偏隅起事之比矣。顧新軍之力,雖較會黨為強,然欲借武昌之義師,以推翻清朝,則實力究嫌不足。各省雖云次第光復,其力亦未足以會師中原也。其時清朝早已徒有其名,而懷挾野心之袁世凱遂乘機頓兵,與南方議和,而迫清室于中華民國元年(1912)二月十二日退位。孫文先已被舉為臨時大總統,就職南京,實力既未足勘定北方,乃不得不為調停之計,讓位于袁世凱。民黨中人,欲使世凱就職南京,免在北京為舊勢力所包圍,不克。時同盟會已改組為公開之政黨,稱國民黨。孫文知政治一時無清明之望,欲退居在野之地位,專辦實業,而國民黨不能聽其指揮,在國會中,政府與國民黨之議員,遂立于對立地位。袁世凱專務排除異己,政治既不清明,對外交涉,尤多失敗。清末之四國銀行團,英美德法恐排除日俄之不妥,勸其加入,變為六國銀行團,承借中國政府之政治借款。美國總統以其要挾太甚,命其國之銀行團解散,又變為五國團。民國二年(1913)四月,中國以關鹽余之全數為擔保,成立善后大借款2500萬鎊。是舉也,于北京鹽務署設稽核所,產鹽地方設分所,審計處設稽核外債室,實啟財政部分監督之端。然(一)北方兵力本較強。(二)財力亦較充足。(三)人民是時尚未能盡了解新說,國民黨不能宣傳政見,反以叫囂取厭于人,是時之新勢力,遂不為民情所與。起于上海、南京及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廣東五省之二次革命,遂告失敗。袁世凱乃無所顧忌,迫脅國會,選為總統,旋解散國民黨,國會因之不足法定人數,遂于明年加以解散,改《臨時約法》為《中華民國約法》,以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職權。國會既已解散,無人能監督外交,而蒙藏之交涉,遂均于屈辱中解決,先是革命消息,傳至西藏,藏人起而驅逐駐兵,達賴返藏,藏人進兵川邊,川滇出兵剿辦,已獲勝利,而英人提出抗議,不得已改剿為撫。三年(1914)四月,與英人定約于西摩拉,英人承認中國對西藏之宗主權,而中國承認外藏之自治權。內外藏本無此名詞,徒以紅線畫于地圖上而已,而此所劃界線,又為我所不能承認,其事遂成為懸案。俄人亦與外蒙立約,允代其保守自治,不許中國派官、駐兵、殖民,而別訂商務專約,攫廣大之權利以去。四年(1915)六月立約,俄承認中國在外蒙之宗主權,中國承認其自治權,十一月,并認呼倫貝爾為特別之區域。三年(1914)六月歐戰起,日與英攻陷青島,日人并占膠濟鐵路及青島海關。明年,我國要求撤兵,英兵即撤退,而日人提出五號二十一條之要求,于五月七日發出最后通牒。我于九日承認,后于五月二十五日立約,外交之失敗如此,人民自難心服。袁世凱顧圖帝制自為,嗾其黨羽,設立籌安會,妄云從學理上研究國體問題,電各省軍民長官及商會,派代表入京,在京又有所謂公民團者,請愿于參政院,要求變更國體,參政院主開國民會議解決。及開,全體贊成君主立憲,于是委托參政院,推戴袁世凱為皇帝,世凱遂加以接受。于是蔡鍔起護國軍于云南,北方兵力雖強,顧無為世凱效力。貴州、廣東、廣西、浙江、湖南先后獨立,陜西、山東亦有民軍起事,英俄法意日又提出警告,世凱不得已,于五年(1916)三月二十二日,下令取消帝制;而護國軍要求世凱退位,彼此相持不下,六月六日,世凱死,此問題乃告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