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戊午、庚申兩約既成,外人對清朝所得的權利多了,其態度乃一變。然是時清朝對于外人尚多疑忌,未敢徑接受其援助(時法使稱愿售槍炮,如欲仿造,亦可派匠役前來。并請在海口助剿。王大臣聞奏,不許。俄使亦言愿派水兵數百,與清陸軍夾攻。又稱明年南漕有無阻礙未可知。在上海時,有粵商及美商,愿采臺米、洋米運京。如由伊寄信領事,將來沙船、釣船均可裝載,用俄、美旗,即可無事。詔江、浙督撫及漕督議奏。漕督袁甲三,蘇撫薛煥均言不可聽。曾國藩請溫詔答之,而緩其出師之期,總署奏亦謂然。又謂初與換約,拒絕過甚,又恐轉生叵測。宜設法牢籠,誘以小利。法夷貪利最甚,或籌款銷其槍炮船只,使之有利可圖,冀其匿就為用。請令曾國藩酌量辦理。代運漕米一節,由薛煥招商運津,華夷一體,無須與該夷會商)。至危機漸及上海,而其情勢又漸變。外人助清軍平亂,始于太平天國四年(1854)。先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新加坡陳玉成設三合會支部于廈門,名之曰匕首會。為清官所捕殺,黃威代領其眾。天國三年(1853),占據廈門,自稱明軍,后以餉械不足退去。而劉麗川據上海。據《中西紀事》:麗川在起事前,曾托領事溫那治先容于太平軍(溫那治遣輪船二溯江西上,至鎮江,為清船所獲。得溫那治與太平軍書,并洋槍火藥,及劉麗川奏折。溫那治書言“三月間在南京,蒙相待優厚,并為照顧貿易之事。我兄弟同在教中,絕不幫助官兵,與眾兄弟為仇。今寄來火器若干件,火藥若干斤,即祈早為脫售”云云。時兩江總督為怡良,咨粵督窮治此案,卒亦未果)。然太平軍對于麗川,并未曾切實聯絡。麗川亦不能有所作為。四年(1854),英、法兵助清兵攻之。五年(1855)正月初一日,麗川亡走,為清兵所執殺。
江南大營既潰,巴夏禮到天京,請勿加兵于上海。提議劃界百里,彼此各不相犯。此實天國利用外援之好機會,而天王不許,巴夏禮一怒而去。時上海商人設立會防局。有一個美國水手,喚做華爾(Frederick Townsend Ward),因譯人丁吉昌介紹,往見蘇松太道楊坊(坊亦本系商人,吉昌系諸生,從教士習西文。家近蘇州,遭難,乃立志與天國為仇),許其攻下松江,給以銀3萬兩。華爾募潛逃水手百人往攻,不克。再募菲律賓水手百人前往。美人白齊文(H.A.Burgevine)亦在其內,乃克之,時英海軍大將以華爾誘其水手潛逃,控之于美領事,美領事禁華爾于艦中。華爾泅水而逸。其時蘇撫薛煥,及布政使吳煦,均在上海。議欲再募菲律賓人,蘇州人王韜說,募洋兵費多,不如募中國人,而用洋人統帶,教練火器,從之。于是華爾、白齊文,募華兵500守松江。太平軍攻上海,會同英、法兵敗之。詔賞華爾四品銜(后加至三品。白齊文亦得賞四品銜。其后外國水陸隊及經理稅務商人,屢有傳旨嘉獎的),名其軍曰常勝。太平天國十二年(清同治元年,1862)上海官紳籌銀18萬兩,雇英國輪船7艘,往迎淮軍。至三月杪而畢至。詔李鴻章署蘇撫(薛煥為通商大臣,專辦交涉),常勝軍歸其節制。李秀成自昆山進攻。淮軍及常勝軍連敗,英、法兵亦敗,太倉、嘉定、青浦次第光復。松江亦將破。此時倘能聚集兵力,將上海問題徹底解決,仍不失為太平軍的一個機會,而無如天京吃緊,天王又詔李秀成入援。
時曾國荃以天國軍糧均來自巢縣蕪湖一帶,將其攻破。又破太平府,進逼雨花臺,天京危急。李秀成乃退兵蘇州,使弟揚王世賢先將兵2萬入援。秀成以敵軍有長江濟餉,而其營壘堅不易拔,欲先取寧國、太平,斷其餉道。而天王以天京糧少,慮不能守,仍促其入援。秀成不得已,率兵進京。八月,國荃軍大疫,秀成、世賢猛攻之,歷46日,不能破。世賢獻計:“攻揚州、六合,括其糧至軍。夾江攻國荃,再分兵攻曾國藩于安慶,致國荃往救,然后乘虛攻之。”秀成從其計。出兵江北,欲合張樂行之兵。至六安,聞樂行已死。再用世賢計,“回襲清江,想倒擊揚州、六合,然后襲通、泰以連蘇、杭,則鎮江清軍,不擊自退。鎮江既下,可通餉道達燕子磯,則國荃不足慮矣。”然所過皆成邱墟,軍無所得食,而國荃又攻破雨花臺,不得已還救。時為天國十三年(清同治二年,1863)六月,至浦口,船少兵多,不得渡,為楊岳斌(初名載福)、彭玉麟水師所截擊,喪失大半,秀成兵力遂衰。既歸天京,請天王親征贛鄂,天王不許。秀成言蘇、杭不守,則天京愈危,力請往援。天王慮糧乏,秀成括家資,又借貸以助餉,然后行。
先是華爾攻寧波,城破,華爾亦受傷而死(詔于松江、寧波建專祠)。白齊文代將其軍。曾國荃為李秀成所攻,李鴻章屢命其往救,白齊文不聽,至上海索餉,不得,毆傷楊坊,奪銀4萬兩而去。李鴻章告美領事,奪其職。改用英人,其人無將略,屢戰皆敗,會英政府許其將校服務清軍,乃改用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定其軍額為3000。白齊文降李秀成,勸其“棄江浙,北據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使清水師無所用,外人亦不能相助”。蘇州諸生王畹亦獻計:“以水師出通、泰,掠商船,使貨物不能入上海,其時華人避難上海租界數十萬,必兇懼。外人必懼而求和。否則令精兵數千,偽為避難者,入居租界。夜中猝起焚劫。外人必逃登軍艦。我乃起而鎮定之,招之使還,外人亦必與我妥洽了。”秀成均不能用。戈登會清軍陷常熟,又陷昆山,于其地設大營。使丁吉昌入蘇州,說納王郜永寬,永寬遂殺慕王譚紹光而降。永寬降時,由戈登為之保任,許以不死。而淮軍將程學啟將其殺掉,戈登大怒,要攻擊李鴻章,后未果。英政府聞清軍殺降,取消其將校服務于清軍的命令。常勝軍因此解散(戈登加提督銜,洋弁受寶星的64人。時法人在寧波練洋槍隊,召募華人十余,由德克碑〈D.Aigue Belle〉統帶。曾在余姚、紹興一帶助清軍作戰,旋亦解散)。然蘇州失后,太平軍軍心大亂。無錫、常州俱不能守。左宗棠又攻下浙江諸州縣,并陷杭州。天國事勢,遂無可挽回了。
蘇州失陷后,李秀成棄無錫而去。秀成逆料丹陽、常州俱不能守,與屯丹陽的然王陳時永同進天京,力勸天王乘敵圍未合,出圖贛鄂,否則奉太子出以圖恢復。天王都不聽。而天京附近險要,續有陷落,江、浙郡縣相繼失守。秀成知事無可為,乃決計死守天京,與國同盡。是為天國建立后十四年(清同治三年,1864)正月,至二月而天京之圍合,城中糧盡,都吃草根樹皮。秀成日夜登陴撫慰,人無怨言。時曾國荃設局招撫難民,秀成勸其民往求生。人民無愿去的,自殺的日數百人。秀成卒請于天王,將其眾放出一批。天王憂憤成疾,四月,駕崩。太子洪天貴福即位,時年十六,秀成輔政。六月十六日,天京失陷。太后賴氏,以幼主托秀成,投御河而死。秀成奉幼主歸別其母,太子母麾之去,自投繯。世賢解救之。于是秀成奉幼主,世賢奉其母,突圍而出。至方山,秀成為村民所獲,送之曾國荃軍。秀成以史館實錄,盡被清軍焚毀,手寫太平天國事跡,每日7000余字,共10日而畢。此即清人所謂《李秀成供狀》。世間所傳的,全被清人改易,非其真相了。秀成旋被清軍殺害,時年四十。
秀成廣西滕縣人,和陳玉成同鄉。起小卒,隨羅大綱、胡以晃軍,以晃舉為將。自天京內訌后,朝政紊亂,軍事亦散漫,全賴秀成一人支柱,面折廷爭,有古大臣風度。運籌決策,臨敵指揮,尤無愧于古之名將。其人實為文武全才,非湘淮諸將所能及。其不嗜殺人之風,尤使湘淮軍諸將號稱儒生的,對之生愧。秀成破江南大營后,禮葬張國梁。破杭州后,禮葬巡撫王有齡。滿城中的滿兵,均釋弗殺。得蘇、常后,亂民肆行搶掠,旬日未止。左右請剿辦。秀成說:“人民苦于兵戈,以至如此,何忍加兵?”自帶幾十個人,巡行鄉鎮,亂民千百人,持兵相向。秀成說:“我是忠王。”加以撫諭。皆釋兵羅拜,一日而亂定。召官吏千余人至,撫慰之,命其愿留者留,愿去者聽,沒有川資的,都發給他們。農民失業的,給以牛種。貧民則給以資糧,散庫錢10余萬緡,糧萬余石。后來去蘇州時,男女老幼,無不流涕。在方山時,為村民所獲。一人手劍要殺村民,秀成還止之道:“此天絕我,毋傷良民。”村民中一人曾于秀成出軍時供擔役,還跪而自罪,說:“此忠王也,愛百姓厚,吾儕當護之。”要送秀成到湖州、廣德間太平軍中。后因人多不能自主,乃卒被執送清軍(時秀成遺寶帶一條于山廟中,使村民回取之,已為他村民所得,互爭,遂挾秀成送清軍)。其愛惜軍民如此。天京失陷時,饑軍10余萬人,無一個肯投降的,良非偶然。曾國藩奏疏說:“十余萬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可見其非厚愛天國者粉飾之辭。大業雖終于顛覆,然留此一段悲壯的事跡于歷史之上,可使漢族的民族主義,放萬丈的光焰。而忠王的人格,亦永垂于天壤之間,為后人所矜式了。秀成次子榮發,驍勇有膽略,年15,隨父軍中,殺敵當先,屢立奇功。秀成以為護軍。年16,統兵萬人,屢戰輒勝,軍行常自斷后,隨幼主至徽州,兵敗,孑身逃走,為左宗棠炮船所得。有一隊官,系秀成舊部,說“這是恩主”,把他藏匿在杭州。宗棠軍多秀成舊部,送以資糧的不絕。宗棠初以其年少不問,后聞其英鷙得人心,乃殺之。時年19。
忠王的仁義如此,反觀清朝,則其嗜殺,殆非想象所能及。1862年,英使普魯斯(FrederickA.Bruce)曾約總署大臣文祥、董恂到使館面談,說:“如赦賊罪,給與公文,承認由其作保,保全降人生命,天國即可自減。”其參贊威妥瑪,并述天王之兄洪仁玕之言,說“官軍如此亂殺,實于天國有益”。而恭親王竟不許。李鴻章下蘇州后的殺降事件,以今日之眼光論,固屬野蠻,即以舊時的道德論,亦為不仁不義,而上諭稱其辦理甚為允協;曾國藩在日記中,亦稱其眼疾手快。鴻章受到外人批評后,反說“這里是中國不是歐洲”。其致彭玉麟書,謂常勝軍“往往破賊,而不能多殺賊,故須我軍偕往,以輔其不逮”,豈不駭人聽聞?李秀成歸天京后,無錫即投降清軍,鴻章又殺其首領。守常州的護王陳坤書,因此決計死守。李鴻章亦明知之。他寫給曾國藩的信,說“蘇錫之役,殲數逆首,自是粵酋死拒困斗,絕無降意。護酋早欲投誠,茲乃招聚廣東悍黨,嬰城自守”。然其寫給郭嵩燾的信,仍說“蘇州遣回降人千余,皆可殺者”。這除說他是好殺外,更有何理可說?鴻章曾告曾國藩,說“粵人即不盡殺,放歸亦無生理”。忠王勸曾國藩,不宜專殺兩廣之人。國藩亦謂“其言頗有可采”。然仍殺戮無忌,誠不知其是何居心(天國四年〈1854〉,曾國藩在大冶戰勝,奏稱“各營生擒逆匪124名,僅與梟首,不足蔽辜,概令剜目凌遲”。當黃威退出廈門時,清軍入城市,肆意劫殺,童稚亦不能免,刀鈍不能用,則并縛數人而投之河。英領事通牒勸阻,不聽。乃命兩軍艦泊于香港,若將干涉者,租界及船埠周圍,才得免禍。其余各地,則有一日所殺,超過2000人的)?當道光三十年時(1850),兩廣各地,三合會蜂起。至太平天國四年,廣州幾被包圍。其軍隊頗有紀律,亦能善待外人。然清軍轉得利用外國旗幟,運餉以接濟廣州,廣州因得不破。旋三合會渙散。其軍中一首領,率眾大半走廣西。清軍乃漸得勢。其明年,廣州城外十數村鎮,悉被清軍攻破,屠殺動輒千百。其余各縣亦然,或以500人為一團,械送省城,或以萬人為一群,拘之城內,日殺七八千人。平山周說:“廣東生靈,傷于清軍之手者,百余萬人。”及英法兵占廣州,石達開自湖南走廣西,三合會乘機復起。天國八年(1858),大首領陳清康,率眾屯于廣州之北。擬俟英法軍退起事。后其主力仍入廣西。清軍乃賄買其副首領陳政,政殺清康以降。清官欲冒戰勝之功,殺三合會員2000余人。自是十年之間,三合會員在廣東及其鄰境的,被捕悉處極刑。然其遺族逃到香港的,仍宣傳反清復明主義。血,到底是不能洗血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