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中國近世史前編(9)

長江通商后,鎮江、江漢、九江各關,次第設立。總署遂與英使議訂《長江通商章程》十二款,《納稅章程》五款。穆宗同治元年(1862)又續訂《長江通商章程》為七款。洋商由上海運洋貨進長江的,在上海納進口正稅。至江口后,如完一子口稅,則發給稅單,離江口入內地,不再另征。否則逢關納稅,遇卡抽厘。其運土貨進長江的,在上海納出口正稅,及長江復進口半稅。如系別口來的土貨,已在該處完出口稅,上海交復進口稅的,則出口正稅及長江復進口半稅皆免,而均須逢關納稅,遇卡抽厘,不能援洋貨完一子口稅不再另征之例,洋商在長江口岸入內地買土貨的,或本商自去,或用其本國人,或用內地人均可。惟須向海關請領買貨報單(單內注明該貨某日到某子口,應運通商某口,并填注本商姓名,或本行字號)。其自長江口岸運至上海:如系洋商自販之貨,在江口完一子稅,即可過卡。其貨若已由內地人交過各內地稅,則長江各口皆不稅,俟進上海時,乃完長江出口正稅。并存一半稅于銀號。如三月內原包原貨(原包謂無拆動,原貨謂無抽換)運往外國,則將所存半稅發還。如在滬銷賣,或逾限未出口,即將所存半稅入賬,作為復進口稅。或限內出口,而有拆動抽換情形,除將半稅入賬外,仍須另納出口正稅(以上章程,除長江應收出口正稅及復進口半稅,均在上海完納,與別海口不同外,其余辦法,南北各???,均照長江一律辦理)。英商船只準在鎮江、九江、漢口之處貿易,沿途不準私自起下貨物。英船分為兩項:(一)為由鎮江上江,暫做長江賣買的大洋船,以及各項劃艇、風篷船只,須將船牌呈領事官,由領事官行文江關,由關發給護照;(二)為由上海入江,常做長江賣買的內江輪船。則領事官轉請江海關發給江照,以六個月為期。其裝載土貨,亦先完正稅半稅。到上海后,如在三個月內出口,則半稅發給存票,以抵日后所完之稅。此項章程,直至德宗光緒二十五年(1899),方行改訂。許有約各國商船,在鎮江、南京、蕪湖、九江、漢口、沙市、宜昌、重慶八處,往來貿易。并準在不通商的大通、安慶、湖口、陸溪口、武穴起下貨物。其往來搭船之處,則只準搭客暨隨帶之行李上下。商船分為三項:(一)由鎮江上江,暫作貿易的出海大洋船;(二)由長江此口赴長江彼口,或由上海赴長江各口常川貿易的江輪船;(三)為劃艇釣船及華式船只,大輪船過鎮江以上,及江輪船、劃艇、釣船,均須請領長江專照。雇用華式船只,則須請領專牌,均由稅務司發給。出口稅在裝貨之口,進口稅復進口稅在起貨之口完納。諸船均須于出口之關,請領總單。若進口時所卸之貨,不及總單所載之數,惟該船主是問。這是中國內河航權喪失的歷史。

自歐人東航以來,中西之間種種隔閡,至五口通商之役而爆發,經過咸豐戊午、庚申兩役,而作一小結束,短短的20年間,中國權利喪失的,不知凡幾,這真是可以痛惜的事。但亦是無可如何的。因為此時,中西的文化,隔閡太深了,沖突終不可免。中西文化的隔閡,關系最大的:(一)為國際法上見解的懸殊。(二)則人民驟與異文化接觸,而又激于累敗之辱,不免發生偏狹的排外心理。(三)中國和外國交涉,向守厚往薄來之戒,對于利益,不甚注意,于此時的局勢,亦不相宜。此時的要務:在于(一)消除妄自尊大之念,(二)消除盲目排外的感情,(三)而對外則不喪失權利。此非深知此時的局面,為曠古所未有,一切舊見解、舊手段都不適用不可行,在當時如何可能呢?所以交涉的失敗,只是文化要轉變而尚未能轉變當然的結果,并不能歸咎于任何一個人。圓明園為清世宗在藩邸時賜園。即位后,亦于其中聽政。累朝繼續經營,法人稱其建筑之精,珍奇之富,為歐洲之所無。一旦化為劫灰,實為我國有關文化的建筑古物,遭受損失之始。此后戰事之所破壞、古董商人之所販賣,以及各地愚民,因外人收買之所毀損,更不知凡幾。此后整批的毀壞、搶劫、盜竊,更其無從說起了。幾世幾年的精英,一朝化為烏有,言之豈不可痛?但須知:(一)文化的進退,視乎其社會的情狀,是否安和,物質所表現的文明,實在其次。(二)舍此弗論,以現在文化的狀態,雖有寶物,亦必不能終守。(三)所謂有關文化的建筑品物,一方面固然代表學術技藝,一方面也代表奢侈的生活。后者固絕不足取,即前者,就已往的社會論,并不過一部分人能參與此等工作,大多數人,都是被擯于其外的。今后社會的組織,果能改變,合全社會人而從事于此,已往的成績,又何足道?所以有關文化的建筑品物等,能保存固當盡力保存,如其失之,亦無足深惜。

第四節 咸豐戊午、庚申中俄條約

中國歷代,對于屬地,系取羈縻政策的。政府或設官以管理其通路,如漢朝的西域都護是;又或駐扎于幾個要點,如唐朝的都督府是。此等官吏對于服屬的部族,加以管理,有違命或互相攻擊或內亂之事,則加以制止。防患于未然,使其事不致擴大而成為邊陲之患,此即所謂守在四夷。但中國的政情,是以安靜為主的。不但向外開拓,即對于邊疆的維持,亦不能費多大的國力。所以對服屬的部族,真個強盛時,中國所設的管理機關,就只得撤退。再進一步,就患仍中于邊陲了。歷代的武功,除西漢一朝,去封建時代近,其君主及人民,都略有侵略的性質外,其余如唐朝及清朝,實都不過如此??此莆涔雍?,拓土萬里,實則都是被征服者的衰亂,并不是中國的兵怎樣的強。總而言之,開疆拓土,甚至于防守邊陲,在中國政治上,實向不視為要務。在如此情形之下,駕馭未開化的蠻族,尚且不足,何況抵御現代西方國家的侵略?所以中西交通之后,中國的屬地和屬國,必要有一度的被侵削。這也是前此的政情所限定的,并非任何一個人或一件事的失策。

歷代對西北的發展,實力所及,在天山北路,略以伊犁河流域;在天山南路,略以蔥嶺為限。自此以外,則因道里窎遠,山川阻深,實力不能及,僅為聲威所至了。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蕩平準部,平定天山北路。二十四年(1759)翦除大小和卓木,平定天山南路。其時蔥嶺以西,以及伊犁河域以外之國,如哈薩克(吉利吉思)、布魯特、浩罕、布哈爾、基華、阿富汗等,都來歸附,是為清朝極盛之時。清朝對于此等地方,自然仍沿歷代羈縻之策,不過遣滿洲大臣駐防而已。而俄國的勢力,卻向亞洲西北部,逐漸發展。至道光三十年(1850),遂叩我西北的門戶,要求在伊犁、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三處通商。俄國的交涉,在清朝,是歸理藩院辦理的,此時理藩院議許伊犁、塔爾巴哈臺,而拒絕喀什噶爾。遂由伊犁將軍奕山,和俄國訂定通商章程,兩國貿易都免稅,嚴禁賒欠及緝失物、交逃人之約。還是乾隆以前,在滿蒙方面交涉的舊眼光,然而東北的風云,已日益緊急了。

清朝對于東三省,是看做他們的發祥地,將其地封鎖起來,不許漢人移殖。然徒從事于封鎖,卻不能盡力經營(要經營不得不用漢人,一用漢人,封鎖的計劃,就破壞了)。所以當西力東侵時,東北一隅,實力格外不充足。這也是歷代以無動為大,加上清朝自私政策的結果。當尼布楚、恰克圖兩約訂立時,俄人對于東方的情形,亦不甚深悉。道光二十七年(1847)穆拉維約夫(Muravieff)為東部西伯利亞總督,派員探察,才知道庫頁是島,前此俄人誤以為是半島,則航行黑龍江,必經鄂霍次克海,鄂霍次克海冰期甚長,今知庫頁之為島,則可由韃靼海峽,韃靼海峽是不凍的,而且可容吃水15英尺的大汽船,黑龍江價值倍增了。伊犁、塔城通商之年,俄人遂定尼科來伊佛斯克為軍港(廟街)。越二年(1852年,清文宗咸豐二年)占據德克斯勒灣,又進占庫頁島。東北的風云益緊了。明年,俄人和土耳其開戰,英法將援助土國。穆拉維約夫要在東方設防,乃西歸覲見俄皇,極陳當占據黑龍江。當《尼布楚條約》訂定時,俄人本以為出于迫脅,心懷不服。至此,遂議定和中國重行劃界。而俄國的外交部,不以穆拉維約夫的舉動為然。行文中國,請協定格爾必齊河上流邊界。明年,吉林將軍將其奏聞。上諭派員查辦,于是吉、黑、庫倫,同時派員會勘。此時若能迅速定議,自是中國之利。無如所派之員,或以冰凍難行為辭,或以約會相左為解,輾轉經年,卒無成就。而俄與英法開戰,俄皇遂以極東全權授穆拉維約夫,得徑與中國交涉。穆拉維約夫乃行文中國政府,說因防守太平洋岸起見,要由黑龍江中運兵,請求派員會議,劃定邊界。使者至恰克圖,中國不許其進京,穆拉維約夫就徑由黑龍江航行。璦琿副都統見其兵多,不敢拒絕。咸豐五年(1855),穆拉維約夫和黑龍江委員臺恒會見,借口為防英法起見,黑龍江口和內地,必須聯絡,請劃江為界。臺恒示以俄國外交部來文,說該文明認黑龍江左岸為中國之地,何得翻議?穆拉維約夫語塞。乃要求航行黑龍江,而境界置諸緩議。時朝命吉、黑兩將軍及庫倫辦事大臣照會俄人,說此次劃界,只以未設界牌地方為限。然實際上黑龍江北之地,逐漸為俄所占,清朝仍不過命吉、黑兩將軍據理折辯,并由理藩院行文俄國,請其查辦而已。

五口通商以后,俄人亦援例要求,而清朝不許其在??谕ㄉ?。咸豐七年(1857),俄使普提雅廷(Putiatine)到天津,請求劃界。朝命折回黑龍江辦理(《上諭》:“中俄接壤,惟烏特河一處,未曾分界,從前委員會議,因該國持論未能公允,是以日久無成。今該使既系該國大臣,正可秉公查清界限”云云。中國此次交涉,是全然依據條約辦理的,但其時實力太薄,條約已無從維持了)。時俄已以界務任穆拉維約夫。普提雅廷遂南行,與英法美使臣會合。明年,英法兵陷大沽,穆拉維約夫乘機照會黑龍江將軍奕山,約其在璦琿會晤。于是奕山為全權大臣,和穆拉維約夫定約于璦琿,割黑龍江北屬俄,而以烏蘇里江以東,為兩國共管之地,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只準中俄兩國行船(此約漢文云:“黑龍江、松花江左岸,由額爾古納河至松花江???,作為俄羅斯國所屬之地?!贝怂苫ń郑飨底⒄Z,即指黑龍江而言,中國人因謂下文“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此后只準中國、俄國行船”的松花江,亦系指松花江口以下的黑龍江。說依據條約,俄人實無在松花江中行船的權利。然據錢恂《中俄界約斠注》,則謂滿蒙文、俄文和英法文各本,均無上兩松花江字,而下文確有之)。黑龍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霍爾莫勒津屯,原住的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管理(此即所謂江東六十四屯。咸豐十年〈1860〉《北京條約》,亦申明黑龍江左岸,中國人住的地方,及中國人所占漁獵的地方,俄國均不得占據。仍準中國照常漁獵,重立界牌,以后永無更改。并不得侵占附近各地。嗣以華俄居民,墾田交錯,互起爭端。曾于光緒六年即1880年,八年即1882年兩次會立封堆,確立界址。清朝復以平原界堆,容易遷移,于光緒十三年,即1887年,派李金鏞去和俄國交涉,重劃界址,掘濠為界,縱200余里,橫七八十里不等。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義和團事起,俄人驅逐各屯居民,聚在大屋中,多被燒死。幸免的百余人,都鳧水逃歸江右。二十八年,即1902年,俄國所立《東三省撤兵條約》,雖有“允將東三省各地交還中國治理,一如未占據之先”之語,然其地迄未交還。此注略據葛綏成《中國近代邊疆沿革考》,中華書局本)。此約既定,侍講殷兆鏞參奏奕山,以黑龍江外五千里之地,借稱閑曠,不候諭旨,拱手讓人,寸磔不足蔽辜。就條約觀之,誠如殷氏所論。然據稻葉君山《清朝全史》,則奕山當日,未嘗不竭力爭執,而俄人以開戰相脅。當時的形勢,是萬不能和俄人開戰的,邊備廢弛,兵力衰頹,由來已久,斷不能令身當交涉之沖的一個人,獨尸其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煌市| 广丰县| 博罗县| 田东县| 家居| 宁阳县| 英超| 石棉县| 西盟| 凤庆县| 南漳县| 酒泉市| 张家口市| 大宁县| 古交市| 连南| 木里| 台南县| 秦皇岛市| 永宁县| 肇东市| 如皋市| 广西| 北宁市| 巴塘县| 铜陵市| 章丘市| 辉南县| 永福县| 吴堡县| 瓮安县| 巨野县| 周宁县| 德钦县| 当雄县| 边坝县| 阿尔山市| 垫江县| 山阴县| 苍山县| 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