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1章 中國近世史前編(8)

  • 中國近代史
  • 呂思勉
  • 4458字
  • 2016-11-02 16:39:43

咸豐元年(1851)徐廣縉移督湖廣,葉名琛代為粵督。時太平軍漸盛,清朝不愿對外多生枝節,亦飭其交涉慎重。然名琛負虛氣,以為西人不過虛聲恐嚇,置之不理,即無他技。凡事輒以傲慢態度出之,而又不設防備。先是英約無修改期限,而美法之約,則定以12年為修改之期。其時稅則,系據五口開放前物價訂定,大體為值百抽五。開放后物價減低而稅則如故,外人都想改約。咸豐四年(1854),英國條約,已屆12年之期,乃援美法條約,請求修改,美法條約,尚未期滿,亦遣使助之。函告葉名琛,名琛不許。英美二使乃求見兩江總督怡良,怡良為之奏聞。上諭不許。二使北上,至大沽,時怡良正移督直隸,赴津與之交涉,英使提出條件(所需求的為:公使駐京,英人得在內地居住置產,開放天津,修改稅則,準許鴉片進口,免除厘金,使用各式洋錢等)。上諭謂其荒謬已極,所議遂無結果。二使報告本國,謂非用兵力,修約難望成功。咸豐六年(1856),英、法、美三國再向葉名琛要求,名琛仍不許。美使又至上海交涉,亦無結果。而是年適又有亞羅船(Arrow)事件發生。是時中國沿海船戶,頗有借外國旗號為非的(桂良等在上海,曾照會英、美、法三使,說上海近有船戶,由各國領事發給旗號,此等船戶向系不安本分,今恃外國旗號為護符,地方官欲加之罪,躊躇不決,遂至無所不為,犯案累累。上海如此,各口諒均不免。擬請貴大臣即飭各口領事官:嗣后永不準以貴國旗號,發給中國船戶;從前已給者,一概撤銷云云。可知此時確有依靠外國旗號,為非作歹之事)。亞羅號亦系華船,在香港注冊,業已期滿,而仍扯英國旗號,停泊省河。中國水師巡緝,拔下其旗,捕去12人。英領事巴夏禮(H.S.Parkes)商于港督包令(John Bowring)要求道歉送還。葉名琛初以其中3人,實系海盜,許還9人,巴夏禮不可,提出最后通牒,名琛乃遣員將12人送還,巴夏禮以其未曾道歉,不受。遂炮擊廣州,包令謂名琛必然讓步,自至廣州,預備交涉,而名琛不屈如故。包令大失所望。因未奉政府命令,不能作戰,乃復退兵。粵民遂燒英、法、美商館,沖突之事時起。時法國教士馬賴(Pere Auguste Chapdelaine)在廣西西林被殺,英國方商于美國,欲共同出兵,迫脅中國改約。及亞羅事件報至,下議院反對用兵。英政府將其解散,改選后,遂通過向中國要求改約及賠償,不得則開戰。于是英以額爾金(Lord Elgin),法以葛羅(Baron Gros)為使,率兵前來。英政府之意,原令專使北上,與中國政府交涉。而香港英人力言粵人之暴橫,請攻取廣州,以挫其氣。二使乃對葉名琛提出開放廣州,賠償損失的要求。名琛不許,廣州遂為英法所陷,名琛被虜(咸豐九年,即1859年死于加爾各答),時為咸豐七年(1857)九月。清朝聞之,革名琛職,代以黃宗漢。

時俄使普提雅廷(Count Putiatin)以在天津與中國交涉,不得要領,亦至香港(見本章第四節)。美國亦遣列衛廉(William B.Reed)來華。四使乃同致照會于中國大學士裕誠,請派全權至上海會議。請兩江總督何桂清代遞。裕誠復英法美,令至廣東聽候查辦。復俄使,申明不得在海口通商,令赴黑龍江與該處辦事大臣妥議。四使不聽,相偕北上。咸豐八年(1858)三月至天津,直督譚廷襄奏聞。清朝遣使往議,以非全權見拒。四月,英法兵遂陷大沽炮臺,旋以俄美居間,以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全權往議,與四國各定條約。是為咸豐八年(1858)的《天津條約》。英法兩約:訂明(一)彼此互派公使,英約并訂明由大學士、尚書中特簡一員,與英國欽差大臣,文移會晤,商辦各事,此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所由設立。(二)英約開牛莊、登州(后因水淺,改開芝罘)、臺灣、潮州、瓊州。沿江自漢口以下,開放三口(后開漢口、九江、鎮江)。法約多淡水、江寧,而無牛莊。(三)稅則定值百抽五。英約十年估價一次(須在滿期前6個月知照,否則再行10年),法約七年,后在上海,以另款改與英同。(四)英商運貨往來于內地及口岸間的,應輸稅項總數,由領事備文詢問各關監督,關監督應即照復。彼此出示曉諭。英商愿在首經子口及海口一次完納者聽。其額為值百抽二點五。(五)許英人持照往內地游歷通商。(六)英法美約并許傳教,而法約中又有許往內地之文(英約第八款許傳天主耶穌教。法約第十三款但言天主教。美約云“耶穌教即天主教”)。(七)英另定專條,由中國賠償商虧200萬兩,軍費200萬兩,付清后乃將廣州交還(后于咸豐十一年〈1861〉三月交還,其時賠款實尚未清。據上諭,系法使調停之力)。法于《補遺條款》中定賠款軍費總額為200萬兩。美約與英法有異。當譚廷襄將美國條款奏聞時,上諭:貿易口岸,準于閩粵兩省,酌添小口各一處。至于大臣駐扎京師,文移直達內閣禮部,賠款焚劫船貨等,不能準行。議約時,美使遂將此等條款刪去,所以美約無賠款,通商口岸,只有臺灣、潮州兩處。駐使有要事,方準到北京暫住,與內閣大學士或派出平行大憲酌議。每年仍不得逾一次,到京后須迅速定議,不得耽延。雖有此款,仍不得因小事輕請,但英法美三約,既有最惠國條款;而美約又訂明,他國條約,更開他口,美人亦得居住貿易;他國使臣駐京,美國即毋庸更議,一體辦理;則英法費干戈而得之的,美國并不煩兵力,而坐享其成了。

改訂稅則會議,因物價記錄,都在上海,約定于上海舉行。乃派桂良、花沙納至滬,與何桂清共議。這一年,廣東人民在佛山設團練局,在籍侍郎羅惇衍、翰林院編修龍元禧、給事中蘇廷魁主持其事。令耆老通飭民間:受雇于外人的,限一月內辭職。否則收其家屬,無家屬的系其親屬,辭歸的共2萬余人。團練嘗襲擊廣州,不克。和議成后,羅惇衍托言巡緝土匪,請緩撤團練。桂良等至滬,英人要求撤黃宗漢職,懲辦惇衍等三人。時廣東有人偽造廷寄,說英法心懷叵測,已密飭羅惇衍相機剿辦。乃發上諭,嚴拿偽造廷寄的人,奪黃宗漢欽差大臣關防,以授何桂清,后遂以桂清為五口通商大臣(事在咸豐九年〈1859〉三月)。自此中外交涉,漸自廣東移于江蘇了。是年十月議定《通商章程》,英法相同。規定外商運貨,往來內地及口岸間的,均在首經子口及海口完納。用照會將移文詢問的辦法取消。又規定中國得邀請英人,幫辦稅務,任憑中國總理大臣邀請,毋庸英官指薦干預。法美二約亦同。鴉片:當耆英在江寧議和時,曾請英人嚴禁,到廣東后,又以為言。璞鼎查說不如收稅。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中美條約》,曾訂明美人向不開辟的港口私行貿易,或走私漏稅,或攜帶鴉片及別項違禁貨物的,聽中國地方官員自行辦理治罪。美國官民均不得稍有袒護。二十七年(1847)的瑞、挪條約同。然雖有此等條約,中國煙禁,在表面上亦且加嚴,實際均無效力。鴉片輸入,戰前不過二三萬箱者,戰后反增至6萬余箱。1855年,即咸豐五年,英人公正的,曾上書英王,請禁英船英商販運鴉片來華,為英國政府所駁斥。列衛廉來華時,美政府命其助中國禁煙。列衛廉到華后,調查情形,遂未遵辦。當咸豐五六年(1855、1856)間,東南各省,已紛紛抽厘助餉。此年的《通商章程》,乃稱鴉片為洋藥,定每百斤稅銀30兩。且訂明條約中的稅法,及許英人往內地通商,均與洋藥無涉。嗣后修改稅則,亦不得按照別貨定稅。從此鴉片就變成合法進口之物了。

第三節 咸豐庚申英法交涉

《天津條約》雖經訂定,實在是很勉強的,當時臺諫部寺連銜諫止,而侍講殷兆鏞一疏,言之尤激。論者所最忌的,為京師駐使、長江通商、內地傳教、游歷各條。桂良等在滬議通商章程,上諭屢命其設法挽回。且以營口逼近京畿,又為東三省貨物出入總匯,意欲將其取消。這自然是辦不到的。英法二約,均訂明在北京交換,此時又欲令其在滬。至咸豐九年(1859),乃許其入京換約,但仍須限定隨從人數。時英國亦頗意存挑釁,其使普魯斯(Frederick W.A.Bruce)來換約,英政府命其必須進京,且必須航行白河。適僧格林沁在大沽設防,請其改走北塘。不聽,闖入白河,開炮攻擊炮臺,為守兵所敗。詔詰其開炮之由,然仍許在北塘換約。時法美二使,皆與英偕,英法二使均不聽,折回上海。惟美使遵命,在北塘換約而去。這大約因為美約本未規定換約地點之故。上諭言“換約本應回至上海,念其航海遠來,許即在北塘海口互換”,欲以此風示英法,那又是隔膜的了。

此時中外兵力的不敵,清朝亦明知之,況值太平天國軍事正在吃緊之際,所以仍留北塘為款使之地,以圖轉圜。

上海華商楊芳,亦陰與英商接洽和平辦法。英商提出(一)津約仍舊,(二)增加兵費100萬兩,(三)許外兵一二千到天津,(四)撤去大沽防兵等條件。這無疑兩國商人都是受意于官憲的。上海道又與法國翻譯官磋商:減少兵費,免除撤防。由何桂清奏聞。而清朝見英兵敗后,無所動作,以為其技止此,又圖乘機挽回威望。上諭遂言:普魯斯先行背約,咎由自取。若果悔罪求和,應將《津約》聽何桂清裁減,仍在上海定議。惟許援美國之例,減從入京換約。于是上海方面的接洽,又成畫餅。

時英人議論,亦以英使強航白河為非。而英政府主張強硬,仍以額爾金,法亦以葛羅為使,率兵前來。照會中國政府:(一)道歉,(二)公使駐京,(三)賠償兵費,(四)入京換約。仍由何桂清代遞,上諭將其駁斥。咸豐十年(1860)英法兵北上,過舟山,見其無備,陷之,以儲軍備。時僧格林沁誤聽人言,謂洋兵登陸,可以馬隊蹙而殲之,撤去北塘防兵。六月,英法兵自此登陸,僧格林沁駐守新河。英法兵進攻,僧軍大敗。七月,大沽口南北炮臺俱陷。詔僧格林沁退守通州。僧兵駐張家灣,大學士瑞麟以京旗兵守通州。都統勝保自河南召回,亦助瑞麟駐守。英兵進陷天津。朝命桂良和直督恒福至津議和,英法二使派員與議。巴夏禮亦在其中。提出(一)開放天津,(二)增加賠款,(三)帶兵入京換約等條件。議不諧,二使聲言徑往通州。清朝再派怡親王載垣往議,照會二使回津,二使不聽。詔將其羈留在通,毋令折回。既會議,載垣許其開放天津,入京換約。二使又欲覲見皇帝。載垣以其不肯行三跪九叩首禮,不敢許。而又有人言其欲逃,載垣遽命僧王捕拿。僧王遂將巴夏禮執送京城,監在刑部監里(此時被拘的,英人26,法人13,及釋出時,英人還剩13,法人只有5名,余均死亡了)。英法兵進攻,僧兵大敗。勝保出戰,又敗。八月,英法兵遂陷通州。文宗以恭親王奕囗為全權大臣議和,仍不諧。文宗遂逃往熱河。英法兵據圓明園。脅北京守臣,釋放巴夏禮,開放永定門。英法兵于二十九日入城,九月五日,英兵焚毀圓明園,奕囗避匿不敢出。旋因俄使伊格那提也夫(Ignatief)居間,且力任保護,乃出面議和,與英法各訂條約:(一)開放天津。(二)許華人出洋做工。(三)割九龍司與英。(四)英約改商欠為200萬兩,軍費為600萬兩。法約改賠款為800萬兩(中以700萬為兵費,100萬賠償在粵損失)。(五)英約言英使在何處居住一節,戊午年(1858)九月在滬會商定之議,作為罷論,將來應否在京長住,抑或隨時往來,仍照原約第三款明文,總候本國諭旨遵行。公使駐京一節,中國所竭力爭持的,都歸于無效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海县| 运城市| 澜沧| 陵水| 潜江市| 靖安县| 琼中| 沈阳市| 宣威市| 朔州市| 绥化市| 洪湖市| 江达县| 安庆市| 余江县| 迁西县| 九龙城区| 富源县| 股票| 金堂县| 濮阳市| 虹口区| 苗栗市| 双流县| 拜城县| 云梦县| 瓮安县| 梅河口市| 万山特区| 凤翔县| 井陉县| 桦南县| 庆安县| 个旧市| 东丰县| 临海市| 贵港市| 建始县| 高安市| 高邮市|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