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中國近世史前編(2)

試看政治上的制度: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國,皇帝的尊嚴,可謂并時無二,然其與臣下的隔絕亦特甚(現在世界上,固有版圖更大于中國的國家,然合最古和最大兩條件言之,則中國實為世界第一。康有為《歐洲十一國游記》曾說:中國人所見外國有君主,往往臆想,以為亦和中國的皇帝一樣,其實全不是這么一回事,歐洲小國的君主,時常步行出宮,人民見之,脫帽鞠躬,他亦含笑答禮,較之中國州縣官,出有儀衛的,還覺得平易近人得多呢。中國君主的尊嚴,乃由其地大人眾,而政治上的等級,不得不多,等級多,則不得不隔絕,隔絕得厲害,自然覺得其尊嚴了。再加歷史上的制度和事實,都是向這一方面進行的。所以歷時愈久,尊嚴愈甚,而其隔絕亦愈甚)。秦漢時的宰相,是有相當的權力,而地位亦頗尊嚴的。然自武帝以后,其權已漸移于尚書。曹魏以后,又移于中書。劉宋以后,又參以門下。至唐代,遂以此三省長官為相職,而中書門下,尤為機要。后來兩省長官,不復除人,但就他官加一同平章事等名目,即為宰相。其事務,則合議于政事堂。政事堂初在門下省,后移于中書省。宋元之世,遂以中書省為相職。中書門下等官,其初起,雖是天子的私人,至此其權力又漸大,地位又漸尊了。明世,乃又廢之而代以殿閣學士,清代,內閣之權,又漸移于軍機處。總而言之,政治上正式的機關,其權恒日削,而皇帝的秘書和清客一類的人,其權恒日張(內閣至清代,已成為政治上正式的機關。軍機處則不過是一個差事,和末年的練兵處、學務處一樣)。外官:秦漢時的縣,實為古代的一國,此乃自然發達而成的一個政治單位(五等之封,在經學上,今古文立說不同。今文之說,見于《孟子·萬章下篇》和《禮記·王制》,大國百里,次國七十里,小國五十里,此乃自然的趨勢所發達而成的政治單位。《漢書·百官公卿表》說:漢承秦制,縣大率方百里,即是將此等政治區域,改建而成的。古文之說,見《周官·職方氏》,公之地方五百里,侯、伯、子、男,遞減百里,乃根據東周以來的事實立說的。如《孟子·告子下篇》說:今魯,方百里者五,就是《周官》所說的公國了。此等國中,實包含許多政治單位,而其自身并非一個政治單位。更大的國,如晉、楚、齊、秦等,就更不必說了。大率方百里為一政治單位,實從春秋以后,直到現在,未曾有根本變更。因為縣這一個區域,從來沒變動過)。郡本是設在邊陲之地,以御外侮的。與縣各自獨立,不相統屬,后來大約因其兵備充足,縣須仰賴其保護,乃使之隸屬于郡。然仍只是邊陲之地(戰國時,楚之巫、黔中,燕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趙之云中、雁門、代郡等,均在沿邊之地)。秦始皇滅六國,因其民未心服,覺得到處有用兵力鎮壓的必要,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而以郡統縣,始成為普遍的制度。此時距封建之世近,郡守的威權,又怕其太大,乃設監御史,漢朝則遣刺史監察之。漢朝的刺史,一年一任,沒有一定的駐所;其人的資格和官位,都遠較太守為低。所察以詔書所列舉的六條為限,不外乎太守的(一)失職,(二)濫用威權,(三)依附豪強,其他概非所問。真是一個純粹的監察官。唐宋以后的監司官,就不能如此了。然即使把它算做行政官,也還只有三級。至元代,乃又于其上設一中書行省。明雖廢之而改設布政、按察兩司,其區域則仍元行省之舊。至清代,督撫又成為常設的官,而布政司的參政、參議,分守各道,按察使的副使、僉事、分巡各道的,又漸失其原來的性質,而儼若在司府之間,自成一級。于是合(一)督撫,(二)司,(三)道,(四)府,直隸州廳,(五)縣、散州廳(秦并天下,立郡縣二級之制。漢時刺史,本非行政官。每一刺史,所分察的區域,政治上并無名稱,當時言語,則稱之為州。后來改刺史為州牧,即沿用其稱謂。州字至此,始成為行政區劃之名。東晉以后,疆域縮小,而僑置的州郡日多。州之疆域,浸至與郡無異,隋時乃并為一級。自此州郡二字,異名實同,實系秦漢時的所謂郡。其監司官所管的區域,則唐稱為道,宋稱為路。元時于路之上又置行中書省。明雖廢省設監司,其區域則仍元之舊,其名稱遂亦相沿不變。府之稱,唐時唯長安、洛陽為然。后梁州以為德宗所巡幸,亦升為興元府。宋代大州多升為府。于是秦漢時所謂郡的一級,或稱為府,或稱為州。此為明代府與直隸州并立的由來。其直隸廳,則系清代同知、通判,另有駐地,而直隸于布政司者之稱。又元時因省冗官,令知州兼理附郭縣事,明初遂并縣入州,所以凡直隸州都無附郭縣,其不領縣的,稱為散州,就與縣無異了。散廳則是同知、通判有駐地而仍屬于府的。總之,近代的地方制度,頗為錯雜不整),幾乎成為五級了。等級愈多,則下級受壓制愈甚,而不能有所作為。上級的威權愈大,而馴致尾大不掉,清中葉以后,此等弊害,是十分顯著的。縣既是古代的一國,縣令即等于國君,是不能直接辦事的,只能指揮監督其下。真正周詳纖悉的民政,是要靠鄉鎮以下的自治機關舉行的。此等機關,實即周時比長、閭胥、族師、黨正、州長、鄉大夫等職;漢世的三老、嗇夫、游徼,尚有相當的權力,而位置亦頗高。魏晉以后,自治廢弛,此等鄉職,非為官吏所誅求壓迫,等于廝役,即為土豪劣紳所盤踞,借以虐民,民政乃無不廢弛。總而言之,中國政治上的制度,是務集威權于一人,但求其便于統馭,而事務因之廢弛,則置諸不問,這是歷代政治進化一貫的趨勢,所以愈到后世,治官的官愈多,治民的官愈少,這是怪不得什么一個人的。政治的進化,自有一個隱然的趨勢,在前領導著,在這趨勢未變以前,是沒有法子違逆它的。即使有一兩個人,要硬把它拗轉來,亦不旋踵而即復其舊,甚而至于加甚其程度。

因為政治上有這但求防弊的趨勢,就造成了一種官僚的習氣。官僚政治的情態是:(一)不辦事,(二)但求免于督責,(三)督責所不及,便要作弊。不辦事的方法,是(1)推諉,(2)延宕。推諉是干脆不辦。延宕是姑且緩辦,希冀其事或者自行消滅,或可留給別人辦。官場的辦事,所以遲緩,就是為此。但求免于督責,則最好用俗話所謂“說官話”的手段。表面上絲毫無可指摘,實際上卻全不是這么一回事。官場的辦事,所以有名無實,即由于此。作弊乃所以求自利,求自利,是一切階級本來的性質,與其階級同生,亦必隨其階級而后能同滅的。官僚既成為一階級,自亦不能違此公例。所以官僚階級的營私舞弊,侵削國與民以自利,是只能隨監督力量的強弱,而深淺其程度的,性質則不能改變,這是古今中外所同然的(做事的但求卸責,及監督不及,便要作弊,外國的官僚政治,亦和中國相同,但其官制受過資本主義的洗禮,組織要靈活些,監督也要嚴密些,所以作弊要難些,辦事也要敏捷些,然其本質則無異)。

以上所說的是立法,至于用人,則向來視為拔取人才之途的,是學校與科舉。學校在官辦的情形下,自然不會認真。倒不如科舉,還有一日之短長可憑。科舉遂成積重之勢,流俗看重它,朝廷亦特優其出身。然科舉則所學非所用。從前的科舉,取中之后,是要給他官做的。實在是一種文官考試,然其所考的,則唐朝為詩賦和帖經、墨義,宋朝則廢帖經而改墨義為大義(帖經、墨義之式,見于《文獻通考·選舉考》。帖經是責人默寫經文,墨義則責人背誦注語,和現在學校中舊式考試,專重記憶的一般。此乃受當時治學方法的影響。因為當時人的治經,本是以記憶為貴的)。都是和做官無干的,自宋以前,詩賦及經義,迄分為兩科,元以后復合為一(元明時首場試四書、五經義,次場試古賦、詔、誥、表等,均系辭章性質。清朝雖去之,將四書五經義于頭二場分試,然頭場試詩一首,仍須懂得辭章)。其事實非普通人所能為。明清以來,遂專注重于幾篇四書義,而其余都不過敷衍了事。而四書義的格式,又經明太祖和劉基制定,是要代圣賢立言的。因此,遂生出不許用后世事的條件。明清兩代,科場所試的經義,體制相同。以其本為明太祖所制定,所以稱為制義,又稱為制藝,其體制頗為特別。中國的對偶文字,是句與句相對,此則段與段相對。其嚴整的格式:除起處先以兩句總括題旨,謂之破題;又以數語續加申說,謂之承題,再以一段總括題義,謂之起講外,以下的文字,須分作八段。第一段與第二段,第三段與第四段,第五段與第六段,第七段與第八段相對。除起講之后,有數單語,謂之入手;每兩段之后,可以有數單語,謂之出落;結筆又可用數單語,謂之落下外,其余都須兩兩相對。后來雖有變通,大體相去總不甚遠。此種文體,本已特別,非專門學習不可。后來出題目的,又務求其難,如其所謂虛小題。虛題,有專取兩個虛字,以為題目的。如以《孟子·告子下篇》:“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之必先二字為題。小題中的截上,將上文截去;截下則將下文截去;截搭則上一句系截上,下一句系截下,此等題目,本非連上下文不可解,而文字的表面上,卻不許涉及上下文,謂之犯上,犯下。截搭題則做六股,前兩股說上句,其中須隱藏下句的意義,或硬嵌入其字面,謂之釣。后二股做下句,對于上句亦然,謂之挽。中間兩股,則從上句說到下句,謂之渡。大題有出至十余章的,根本不是一句話,而文中不許各章分說,硬要想出一個法子來,把它聯成一片,謂之串做。諸如此類,都是非法之法,單明白事理的人,不會就懂得的,所以非專門學習不可。此等非法之法,是很多的。以上所舉,不過大略。所以學之頗費時間。天資中等的人,就可以窮老盡氣了。以上所說的,系屬后來的流弊。其(一)段與段相對,(二)不準自己說話,而要代書中的人立言,則初立法時已然,此二者可謂八股文的特色,為此種文體所由成,即此已與普通事理不合,非專門學習,不會懂得了。應科舉的人,本來是不講學問,只求會做應試文字的。應試文字,當其立法之初,雖亦想借此以覘所試的人的學識,然其結果,往往另成為一種文字。無學識的人,經過一定的學習,亦可以寫得出來,有學識的人,沒有學習,亦覺無從下手,應舉文字至此,遂全與學識無干。而況加以這一種限制,使其更便于空疏呢?近世學子之所以一物不知,和科舉制度,不能不說有很大的關系。人的氣質,是多少和其所從事的職業,有些關系的。唐朝的進士試詩賦,其性質多近于浮華。明清的科舉重四書義,四書注則采用朱注,所以其士子的性質,多近于迂腐。空疏則不知官吏的職責,迂腐則成為改革的阻力。清朝后來所以政治上絕無可用之才,而所謂紳士,多成為頑固守舊之魁,即由于此。但此等人,究竟還有些方正的性質,總還有所不為,雖不懂得世務,還有些空泛的忠君愛民、顧惜名節等觀念。而清朝從中葉以后又大開其實官捐,出了錢的人,都可以買官做。于是官場的流品益雜,其人的道德觀念和智識程度,又在科舉中人之下。而仕途的擁擠,又逼著他無所不為,官方之壞,就不可收拾了。就一般國民之中,拔擢出一部分人來,算他有做官的資格,謂之取士。就已有做官資格的人,授之以官缺,謂之銓選。銓選有兩法:一種是畀用人之人以選擇之權的是為注重衡鑒。一種則專守成法,不許以意出入,是為注意資格。以人批評人,固然很難得當,較之全不問其好壞,總要好些。所以就理論言,注重衡鑒之法,實較專憑資格為合理。但這是以操銓選之權者大公無私為限。若其不然,則勢必衡鑒其名,徇私舞弊其實,還不如資格用人,可以較為安靜了。從注重衡鑒,變為專守資格,亦是從前政治進化自然的趨勢。政治主義不變,是無法可以遏止的。但在非常之時,亦必有非常之法,以濟其窮。清朝卻始終沒有,一切又是循資按格。所以始終不能擢用有才有志的人,以振作士氣,鼓舞民心,洊升至大僚的人,大都年已六七十,衰遲不振,惟利是圖。這是清朝的政治所以絕無生氣的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延吉市| 固原市| 囊谦县| 军事| 松桃| 特克斯县| 阳泉市| 西城区| 奉节县| 广水市| 漯河市| 高邮市| 阜新市| 论坛| 新竹市| 基隆市| 谢通门县| 庄浪县| 黄浦区| 和硕县| 泸溪县| 芮城县| 南投县| 腾冲县| 沈丘县| 阿尔山市| 南华县| 长宁区| 清新县| 明光市| 申扎县| 塘沽区| 宝丰县| 旬阳县| 博客| 巩义市| 疏勒县| 宁安市| 鹰潭市| 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