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中國近代史講義(20)

滿、韓形勢,相關最切。日人既圖并吞朝鮮,自不能置東三省于度外,而干涉還遼之后,俄人之聲勢大漲。韓人又背而親俄,俄人在韓之勢力,且寖寖凌駕日人,而在東三省無論矣。日本輿論,乃多主與俄開戰者,其政府為審慎起見,仍主張滿、韓交換之論,然終于無成(日、俄因韓事,曾兩次訂立協商,第一次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時閔妃遇弒,韓王走俄使館。協商之旨,俄許勸王還官,而規定兩國在韓駐兵之數。第二次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俄認日在韓工商業上有較優之地位,而兩國均不得干涉其內政,軍事教練及財政顧問,非先商妥,不得擅行處置。及二十九年〈1903〉六月,日本又命駐俄使臣,對俄提出協約草案。一、尊重中、韓兩國之獨立,保全其領土,商工業上守機會均等主義;二、俄認日對韓之卓越利益,日認俄對滿洲經營鐵道之特殊利益;三、韓國鐵路延長至滿洲南部,與中東路及山海關、牛莊鐵路相接時,俄不阻礙;四、為保護第二條利益起見,日對韓,俄對滿洲派兵時,不得超過實際必要之數,事定即撤;五、俄認日對韓國之改革,有與助言及助力,并含軍事上援助之權。俄于韓國方面,答復不能滿日本之意,于東三省,則欲置之約外,議遂決裂)。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日、俄遂開戰。日俄之戰,日本海軍艦隊,先襲敗俄海軍于旅順及仁川,其陸軍第一軍,由義州渡鴨綠江,陷九連、鳳凰,北據摩天嶺。第二軍自貔子窩登陸,陷金州,后別以第三軍攻旅順。一、二兩軍合向遼陽,又益以自大孤山登陸之第四軍。至光緒三十年(1904)七月二十五日,而遼陽陷。俄人之調兵,不如日人之捷,遼陽陷后,西方精銳,始集于奉天。八月,攻遼陽,不克。時氣候漸寒,兩國乃夾渾河休軍。而日于其時,以全力攻旅順,十一月二十六日,下之。時俄西方之兵益至,日亦續調兵。三十一年(1905)正月,日兵35萬,俄兵43萬,大戰幾二旬,俄兵敗績。二月五日,日兵陷奉天,北取開原。俄波羅的海艦隊東來,四月二十四日,日人邀擊,破之于對馬海峽。戰局于此告終,俄師敗績。至三十一年(1905)七月,日、俄議和于美國之樸茨茅斯,而我國之權利,坐受處分矣。

《樸茨茅斯條約》凡十五條,其重要者,俄承認日本對韓有政治上、軍事上及經濟上之卓絕利益(日本對韓行指導保護及監理之必要處置時,俄不阻礙干涉,惟俄國臣民在韓國者,受最惠國臣民之待遇。第二條)。租借地外,日、俄在滿洲之軍隊,盡數撤退,以其地還交中國。俄在滿洲,不得有侵害中國主權,妨礙機會均等主義之領土上利益,暨優先及專屬之讓與權利(第三條)。中國為發達滿洲之工商業,謀各國公共利益時,日俄兩國,皆不阻礙(第四條)。俄以中國政府之承認,將旅大租借地,及長春、旅順間之鐵路,讓與日本(第五、六條)。庫頁島自北緯五十度以南,讓與日本(第九條)。日人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峽俄領沿岸,有漁業權(第十一條)。

當日、俄未開戰時,有主張我國當加入日本方面者,然非日人所欲,兼受歐美各國牽制,議未能行,卒于兩國戰時,宣告中立(光緒三十年〈1904〉正月二日)。后以美國勸告,劃遼河以東為戰區(俄攻遼陽失利,犯中立地,自遼西攻日,我國不能維持,遂以溝幫子至新民屯之鐵道為中立地與戰區之界)。民國三年(1914),日攻青島,我守中立,而劃龍口以東為戰區。其惡例實自此開之也。及戰役將終,又有主乘機廢棄俄約,并向英交涉,收回威海,而與日人自立新約者;外論則欲以滿洲為永世中立之地,亦有主以滿洲為一王國,由中國皇帝兼王之(如奧匈、瑞挪之例),于其地試辦憲政者,皆不能行。僅于日、俄議和時,照會二國,謂和約條件,有涉及中國者,非得我之承認,不能有效而已。是冬,日使小村壽太郎來,與我結《滿洲善后協約》。中國政府承認日俄和約第五條第六條,而日本政府承認遵行中俄租借地及筑路諸約,別結附約:(一)中國政府于日、俄撤兵后,開鳳凰城、遼陽、新民屯、鐵嶺、通江子、法庫門、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三姓、齊齊哈爾、海拉爾、璦琿、滿洲里為商埠(第一條)。如俄允撤鐵路護兵,或中俄兩國另商別項辦法,日本南滿護路兵,亦一律照辦。又如滿洲地方平靜,中國能周密保護外人生命財產時,日本亦可與俄國同將護路兵撤退(第二條)。許將安奉軍用鐵路,由日本政府接續經營,改為商運鐵路。除運兵歸國十二個月不計外,以二年為改良竣工之期。自竣工之日起,以十五年為限(至光緒四十九年止),屆期,請他國評價人一名,妥定價格,售與中國(第六條)。許設一中日合辦材木公司,采伐鴨綠江右岸森林(第十條)。滿韓交界陸路通商,彼此以最惠國之例待遇(第十一條)。光緒三十二年(1906)五月,日人設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資本二萬萬元,半出于日政府,即以鐵路及其附屬財產充之。又其半名為聽中日兩國人入股,實則中國無一入股者),七月,又設關東都督府,于是東北一隅,成為日俄兩國劃定范圍,各肆攘奪之局,不僅介居兩國之間而已(日俄和議定后,日人設統監府于韓,清亡之歲,兩國遂訂合并之約)。

第二十八章 清末外交情勢

當清室盛時,蔥嶺以前諸國,服屬于我者頗多。咸、同以降,乃皆折而入于英、俄(哈薩克、布魯特,道、咸時即已入俄,布哈爾、基華,同治十二年〈1873〉,夷為俄之保護國。浩罕于光緒二年〈1876〉,為俄所滅。帕米爾高原,舊譯作博羅爾,即《唐書》之波謎羅,嘗置羈縻州,曰巴密者也。本中、英、俄間隙地。光緒二十一年〈1895〉,英、俄派員劃定界線,遂為所占。其南巴達克山、克什米爾,皆嘗入貢。英人既占印度,克什米爾亦為所據。巴達克山曾屬阿富汗,光緒三年〈1877〉,阿富汗屬英保護,遂亦入英)。而西南亞之間,英、俄形勢,復生沖突。俄人頗借尊崇黃教,以籠絡蒙、藏。光緒二十八年(1902),達賴十三世遣使如俄,俄人厚禮之。英人忌之,三十年(1904),日、俄開戰,英遂派兵入藏(以藏人不實行條約為口實),直逼拉薩,達賴走青海。英人與班禪訂立和約。開江孜、噶大克、亞東為商埠。償英軍費50萬鎊,撤自印度至江孜、拉薩之炮臺山塞。西藏土地不得租賣與外國人。鐵路道路電線礦產及其他權利,不得許給外國或外國人。西藏一切進款以及銀錢貨物,不得抵押與外國或外國人。外務部命駐藏大臣有泰不得簽字,命唐紹儀、張蔭棠等先后與英磋商,不決。三十二年(1906),移其交涉于北京,卒與英使薩道義立《藏印續約》六條,以英藏約為附約。但聲明“英國不占西藏土地,不干涉西藏政治,中國亦不許他國占據西藏土地,干涉西藏政治。附約中所謂外國及外國人,中國不在其內”而已。賠款本定75年還清,未還清時,英得駐兵春丕,后印督聲明:“減為250萬盧布(50萬鎊,本合750萬盧布),分25年還清,前三年付清,且商埠開辦滿三年后,英兵即可撤退。”約既立,中國將償款代為付清,英兵亦即于是年十二月撤退。

日俄戰后,東北之風云似少緩而實益棘。《滿洲善后協約》立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二十六日,約中訂明安奉鐵路除運兵歸國十二個月外,以兩年為改良工事之期,則其興工,應在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二十七日以后。而其完工,則應在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二十六日之前。乃日人至宣統元年(1909),方要求派員會勘線路。郵傳部命交涉使與之會勘,既竣,日人求收買土地,東督錫良忽云路線不能改動,日人遂自行興工。中國無如何,與補結協約,承認之。而所謂滿洲五懸案者,亦皆如日意解決。

滿洲五懸案者:(一)撫順、煙臺煤礦,許日人開采。(二)圖們江北之延吉廳,多韓民越墾,日人強名其地曰間島,于其地設官。及是,仍認為中國之地(日所派理事官撤退),惟仍準韓民居住耕種。而中國又開龍井村、局子街、頭道溝、百草溝為商埠。(三)中國擬借英款筑新法鐵路,日人指為南滿之并行線。及是,許建筑時,先與日本商議。(四)東省鐵路營口支路,照中國與俄公司所訂合同,自撥給地段滿八年后,本應撤去。日人抗不肯撤。至是,許于南滿路限滿之日,一律交還。(五)滿鐵會社要求建筑新奉、吉長兩路,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訂立契約,該會社又求將吉長路延至延吉,與朝鮮會寧府鐵路相接。及是,許由中國斟酌情形,至應開辦時,與日商議。

關東為未辟之地,外人皆熱心投資。當第三問題解決時,中國要求筑造錦齊(由錦州經洮南至齊齊哈爾)鐵路,日不反對。日亦要求昌洮歸其承造。彼此記入會議錄中。懸案既決,中國欲借英、美款,將錦齊路延至璦琿,改稱錦璦。日嗾俄人出而抗議。是冬,美提議滿洲鐵路中立(由各國共同出資,借與中國,俾中國將滿洲鐵路贖回。此項借款未還清前,由出資各國共同管理,禁止政治上、軍事上之使用。此項通牒向中、英、法、德、俄、日六國提出)。明年,日俄共提抗議。是年,日俄新協約成(1910年7月4日,宣統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約中明言維持滿洲現狀,現狀被迫時,二國得互相商議,蓋聯合以抗英、美也。或云,此新約別有密約,俄認日并韓,日認俄在蒙、新方面之行動云。是年七月十九日(公歷8月23日)日遂并韓。宣統三年(1911)正月,俄人對蒙、新方面,提出強硬之要求,至二月十八日(1911年3月18日)以最后通牒致我(以28日為限),迫我承認焉(是年為中俄條約滿期之歲。中國提出修改,俄人遂有此要求。其條件為:一、國境百里內,仍為無稅貿易;二、俄人得移住蒙、新,并得無稅貿易;三、科布多、哈密、古城設領;四、伊犁、塔城、烏里雅蘇臺、庫倫、喀什噶爾、烏魯木齊、張家口亦得設領,且可購地建屋)。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體之動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芜市| 类乌齐县| 安图县| 逊克县| 曲靖市| 神池县| 阿城市| 竹溪县| 达尔| 高陵县| 仁化县| 康平县| 刚察县| 上饶市| 合水县| 栾城县| 新平| 安义县| 荣成市| 友谊县| 汤原县| 澄江县| 南丰县| 军事| 永川市| 广昌县| 溆浦县| 尖扎县| 和平区| 仲巴县| 四川省| 定陶县| 乐亭县| 泽库县| 准格尔旗| 宁夏| 巢湖市| 仁寿县| 伊宁市| 玉龙|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