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莊子(圖說天下.典藏中國系列)
- 袁敏
- 3588字
- 2019-01-02 15:08:55
養生主
本篇講養生之道。核心是“緣督以為經”,即順應自然之理。社會關系的盤根錯節如牛的筋骨盤結,在這種形勢下,如何才能養護身體、保全天性、得享天年?“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答案:遺形去智,避實就虛,“以神遇不以目見”。此外,人生在世,當安時處順,不為哀、樂之情所困擾,才是養生之道。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①!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②,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注釋
①殆:危險。②緣:順應。督:督脈,頸中央之脈。經:常。
譯文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東西,就會疲憊不堪。明知如此,還積極追求的人,就更加危險了。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人認為的惡事把握一個度,這個度就是不至于有牢獄之災。以順應中道為經,就可以保護形體,安養天性,得享天年。

人生智慧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東西,當然會很累。這就造成了巨大困擾:因為我們追求的許多東西都是無限的。譬如知識,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無法窮盡,永遠有許多你不知道的存在。那學習是為什么?追求又是為什么?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必須懂得限制自己。”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只要順應天道,自然也就可以養生了。這世上需要幫助的人很多,但我們能力有限,不可能個個都幫到,只幫一個,也是杯水車薪,難道因此就可以見死不救嗎?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很多時候,成就別人,也就成就了自己。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這個道理仍然適用。
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①,奏刀然②,莫不中音③,合于《桑林》之舞④,乃中《經首》之會⑤。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枝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⑥!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⑦。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⑧,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然已解⑨,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注釋
①砉(xū)然:形容皮骨相離的聲音。②奏刀:進刀。③中(zhòng)音:符合音樂的節拍。④桑林:殷商時代的樂曲名。⑤經首:堯樂,《咸池》樂章名。會:韻律,節奏。⑥(gū):大骨。⑦硎(xíng):磨刀石。⑧族:筋骨交錯盤結之處。⑨謋(huò)然:形容筋骨解散的樣子。
譯文
有一個廚師為文惠君宰牛。手所摸到的,肩所倚靠的,腳所踩著的,膝蓋抵住的,刀割在牛身上,皮骨分離的聲音,沒有不符合音樂節拍的,而且是和于《桑林》古樂的舞步,《經首》古樂的節奏。文惠君感嘆道:“啊!真是好極了!技術能精湛到這樣的地步!”
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越技術的層面了。在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看見的還是一整頭牛。三年之后,看見的就不是一頭整牛了。到了現在,我心領神會,已經不用眼睛去看了,器官的功能停止而只用心神去感應。順應牛自然的骨架結構,劈開筋骨連接處,刀在骨節之間的間隙游走,即使筋肉盤結的地方,都不會妨礙用刀,何況大骨頭呢!好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他們是用刀去割;普通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他們是用刀去砍骨頭。而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上千頭,可刀刃還是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因為牛的骨節之間總有間隙,而刀刃是沒有多少厚度的,以薄薄的刀刃切入有間隙的骨節之間,當然是游刃有余了。所以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是新磨的一樣。雖然這樣,我每次遇到筋骨交錯盤結之處,知道不好下刀,都是小心謹慎,眼神專注,不慌不忙,刀子恰到好處地小幅度運動,牛就筋骨離散了。牛肉像泥土一樣委頓在地。于是我提著刀站立,看看四周,覺得心滿意足,躊躇滿志,把刀擦拭干凈,收藏起來。”

文惠君說:“好極了!我聽了廚師一席話,了解養生之道了。”
人生智慧
“庖丁解牛”是家喻戶曉的故事。高明的廚師宰牛的時候,只用心去領會,而不用眼睛去看牛。順著牛身上自然的經脈,在筋肉的間隙處下刀,薄薄的刀刃在筋骨相接的空隙處游走,不去與大骨頭硬碰硬,肉被割下來的時候,牛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這絕不僅僅是養生之道,更是為人處世的絕妙法門。當今社會錯綜復雜,各種看不到的關系網盤根錯節,牽一發而動全身。怎么辦?“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因為眼中所見只可能是關系網的冰山一角,必須用心去分析,才不至于犯錯誤,那就得熟能生巧。“庖丁解牛”還告訴我們應該避開硬骨頭,也就是避實就虛,挑合適的地方下手。除了以上這些,還應該隨時保持“怵然為戒”的心情,審慎的態度,時時反省自己。
原文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①:“是何人也?惡乎介也②?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注釋
①公文軒:人名。復姓公文,名軒,宋人。右師:官名。這里代指做此官的人。②介:獨腳。
譯文
公文軒看見右師,驚奇地說道:“這是什么人啊?怎么只有一只腳呢?是天生的呢,還是人為造成的?”想了想自語說:“是天生的,并不是人為的。天生就只有一只腳,人的形貌都是上天賦予的,因此知道這是天生的,而非人為。”
人生智慧
不可以貌取人。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要做到卻很難。中國人相信“相由心生”,所以很重視面相。連至圣先師孔子也犯過類似的錯誤,他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歷史上,以言談取人的,如戰國時趙國曾失于趙括,三國時諸葛亮曾失于馬謖;以相貌取人的劉邦差點失去韓信,劉備差點失去龐統。教訓是深刻的。
至于身體的殘缺,每個人的看法又不同。這個故事里的人只有一只腳,但他并不自卑,認為“天之生是使獨也”。既然是天意,沒有什么可悲的,因為有一種東西叫“命運”。有這樣一個傳說: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咬了一大口的緣故。我們知道,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學家彌爾頓是盲人,大音樂家貝多芬失聰,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中年后是啞巴。如果用“上帝咬蘋果”的理論來推理,他們都是上帝的寵兒,所以被狠狠地咬了一大口,事實上,他們通過努力,的確也成為了上帝的寵兒。
原文
老聃死①,秦失吊之②,三號而出③。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④,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⑤,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⑥。”
指窮于為薪⑦,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釋
①老聃(dān):老子。姓李,名耳,字聃。②秦失(yì):又作“秦佚”。虛擬人名。吊:吊喪。③三號(háo):號哭三聲。④蘄(qí):期望。⑤倍:通“背”,背棄。⑥帝之縣解:自然地解除倒懸之苦。帝,天。懸,倒懸,困縛。⑦指:當作“脂”,油脂。薪:柴火。
譯文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喪,只號哭了三聲就出來了。
弟子問道:“老聃不是您的朋友嗎?”
秦失回答說:“是啊!”
弟子再問:“既然是朋友,這樣吊喪,可以嗎?”
秦失說:“當然可以。我開始以為他是俗人,現在才知道原來不是。剛才我進去吊喪的時候,看見有老人哭得像死了兒子一樣;年輕人哭得像死了母親一樣。大家一起來此吊唁,一定有老聃不期望說而說的,不期望哭而哭的。這就逃避了自然規律,背棄天理,忘記了我們受上天的稟賦所擁有的壽命長短。古時候,把這種行為叫作逃避自然的刑罰。應該來的時候,適時而生;應該去的時候,適時而死。安時處順,喜怒哀樂的情緒就不能侵蝕我們的心靈。古時候,把這種行為叫作自然地解除倒懸之苦。”
柴火、油脂的燃燒都是有窮盡的,但火卻可以傳下去,無窮無盡。

人生智慧
“哀樂不入”是養生的重要方法。七情六欲,常人難以割舍。中醫認為: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腎主恐,因此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過分的哀傷和歡樂尤其傷身。親人的永遠離去,大概是最讓人痛心疾首,而又無可奈何的,偏偏每個人遲早都得面對。所幸莊子為我們找到了最達觀的態度:“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也就是說,正該來時,他應時而生;正該去時,他順理而死。回歸上天的懷抱,還有什么執著是放不下的呢?因此,安時處順,樂天知命,這正是莊子智慧的精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