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莊子(圖說天下.典藏中國系列)
- 袁敏
- 6752字
- 2019-01-02 15:08:56
人間世
本篇是與我們關系最密切的一篇。人間世即人間社會。莊子在這里描述了人際關系的紛爭糾結,提出處世與自處之道。如何“涉亂世以自全”?人世間種種利害沖突,都源于求名用智。只有“心齋”,才可使心境達到空明的境界,實現自我救贖,全身遠害。
原文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①?”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②,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 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愿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③!”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且德厚信矼④,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⑤,是以人惡育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茍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⑥,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⑦,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圣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注釋
①奚之:到哪里去。奚,何。之,動詞,去。②蕉:草芥。③瘳(chōu):病愈。④信矼(qiāng):信譽著實。矼,堅實。⑤繩墨:本是木匠畫線用的工具,引申為法度、規矩。⑥傴(yú)拊:愛養。⑦國為虛厲:國土成為廢墟,人民成為厲鬼。
譯文
顏回見孔子,向他辭行。孔子問:“到哪兒去?”顏回說:“將要去衛國。”孔子問:“去干什么呢?”顏回說:“我聽說衛國的君主壯年氣盛,專斷獨行,輕率地治理國家,而不知道自己的過錯;窮兵黷武,視人命如草芥,死的人堆滿了山澤,老百姓無所依靠。我曾經聽先生說過:‘安定的國家可以離開,混亂的國家可以前往,就好像醫生的門前總是病人多一樣。’希望能遵照先生以往的教誨,前去實踐,或許這個國家還有救吧!”

孔子說:“唉!你要是去了,恐怕會遭到殺害啊!‘道’是純粹不雜的,雜就多事,多事就易受到侵擾,侵擾就會導致憂患,憂患多了則難以自救。古代的至人,都是自己先站穩,然后才去扶助別人。如果自己都還無法立足,哪里有閑暇去管別人呢!你知道‘德’所以難以樹立,‘智’所以顯露在外的原因嗎?德所以喪失由于好名,智的外露由于好爭。所謂名,是軋的根源;所謂智,是人們用來爭勝的工是兇器,不可行于世。而且即使是德行著實的人,不求名,不爭利,也還不能達別人了解的程度。如果還強行用仁義的范在暴君面前炫耀,對方會認為你是故人的過錯來炫耀自身的美德,從而認定你害人的人,別人一定會以牙還牙。你恐怕免了!況且,如果衛國君主喜歡賢人而厭人,哪里還用得著你呢!除非你不發表言論,否則衛君必將有機可乘,抓住其中的漏洞攻擊你。到了那個時候,你眼前昏花一片,面色蒼白,嘴里只顧著辯解自救,只好遷就順從對方的意見了。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是多余的。剛開始就順從對方,以后就沒完沒了。衛君不聽從忠厚的諫言,你恐怕要死在暴君之前了!

“從前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叔比干,都是因為他們修身養性,以在下的地位去做人君該做的撫慰人民之事,以下犯上,所以君主借著修身養性的名頭,排擠進而殺害了他們。這就是求名的下場。從前,堯攻打叢、枝、胥敖,禹攻打有扈,這些國家在戰火中成為廢墟,百姓成為了厲鬼,君主遭到殺戮,都是因為他們不斷用兵,爭名奪利,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名利’二字,連圣人都難以超脫,何況是你呢!雖然如此,你也一定有你的想法,說給我聽聽吧!”
人生智慧
莊子說要“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這與儒家經典《禮記》所說“先人后己”,大大不同。也許莊子的說法更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先充實自己,然后才能去扶助別人。遇事先自己站穩腳跟,然后才幫別人站住。這其實算不上自私。譬如教育界有“一桶水與一碗水”的理論。老師要倒給學生一碗水,那么他自己至少要先裝上一桶水的知識,才可能倒好那“一碗水”。卞之琳有一首哲理小詩《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如此,別人和自己互相裝飾,才共同成就了美景。
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歐·亨利,有一個名為《最后一片葉子》的感人故事:老畫家貝爾門一生潦倒,沒有創作出一件滿意的作品。他自知在世時日不長了,但一生中沒有一件杰作,如何能甘心離去呢?他與一個叫瓊西的女孩是鄰居。瓊西得了肺炎,那個時候肺炎算得上是不治之癥,能否治得好,就要看個人能不能靠意志扛過去,還有就是靠運氣了。瓊西得知自己得了肺炎之后,意志很消沉,每天就隔著窗戶數著對面墻上長的常青藤的葉子,她告訴她的朋友:當最后一片葉子落下去的時候,她的生命就將走到盡頭。老畫家得知此事,明白他留下一生杰作的機會到了。一夜的風雨交加過去了,大家都想,明天一定看不到常青藤最后一片葉子了。但是沒想到的是,在經過一夜的風吹雨打之后,第二天早上,竟然還有一片葉子掛在藤上。這給了瓊西莫大的鼓舞,她覺得這是天意讓那片葉子留在那兒,證明自己想死都是罪過。后來瓊西的病好了,可是同時她也得知那片支撐著她生命信念的葉子竟然是她的鄰居——畫家貝爾門畫上去的,因為最后一片葉子根本沒有撐過那個令人絕望的晚上。但在風雨之夜,手拿畫筆和色盤,爬上梯子把一片紅葉畫在墻上的老畫家,卻染上嚴重的肺炎。他在斷氣的剎那,快樂地望著墻上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老畫家找到了自己的最大價值,同時也挽回了一條年輕鮮活的生命,也就是所謂“成人達己”。
原文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
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天不宜①。”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②,實有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
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游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③,一宅而寓于不得已④,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⑤。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⑥。夫徇耳目內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⑦,而況散焉者乎⑧!”
注釋
①(āo)天:自然。②得使:這里指得到教誨。③毒:通“竇”,孔。“無門”與“無毒”異字同義。④一宅:安心于一,了無二念。宅,心靈的位置。一,心靈凝聚的狀態。⑤吉祥止止:吉祥善福,止在寧靜之心。⑥坐馳:形坐而心馳。⑦幾蘧:傳說中的古代圣君。⑧散焉者:指一般普通人。
譯文
顏回說:“我沒有什么更好的見解了,請問您有什么辦法呢?”孔子說:“你先齋戒,然后我來告訴你。故意去做某件事,就很容易成事嗎?要是真有那么容易,就不符合天理了。”顏回說:“我家里窮,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喝酒吃葷了。這樣就算是齋戒了吧?”孔子說:“這是祭祀所要求的齋戒,不是‘心齋’。”
顏回說:“請問‘心齋’是怎么樣的呢?”孔子說:“你心志專一,不用耳朵去聽,而用心來感受;然后不用心感受,僅憑氣去感應。耳朵的功能僅限于聽,心的功能僅限于感受。而氣是空明虛靜,能夠照見萬物的存在。道是虛空的集合體,虛就是心齋。”
顏回說:“我在沒有聽到這番教誨的時候,不能忘我;聽過之后,就渾然忘我。這算得上是虛靜嗎?”孔子說:“差不多了。我來告訴你吧。如果你能入得俗世的樊籬,而不受其約束。別人愿意聽從你的勸誡,那就說;別人不接受你的意見,那就不說。沒有七竅玲瓏心,安心于一,心無二念,這樣就差不多了。不走路容易,走路而不留下形跡就難了。被人驅使,容易作偽;被天驅使,想作偽就難了。只聽說過有翅膀能夠飛,沒聽說過沒有翅膀還可以飛;只聽說過用心智去學習知識,沒有聽說過不用心還可以學到知識。看那個空明的境界,虛靜的心能夠生出光明來,吉祥善福,止在寧靜之心。如果心不能靜下來,就叫作‘坐馳’。耳聰目明而心智在外,鬼神也會來依附,何況是人呢!如此則萬物都可以感化,這是禹、舜處世之道的關鍵,伏羲、幾蘧等的行為準則,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人生智慧
衛君專橫,國民遭殃,顏回想游說衛君以解其民之弊。他說出了好多自認為不錯的做法,卻被孔子一一否認了,遂向孔子請教游說方法。孔子以“心齋”之法告誡顏回。
所謂“心齋”,就是要去除求名斗智的心態,以超越功利的審美心境和審美態度來使心境達到空明的境地,即虛以待物。在這里,莊子假托孔子之口說出了“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就是讓人要做到對外界聽而不聞,心守虛寂。同時,人還應做到“聽止于耳,心止于符”,聽來的東西不要往心里去。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入則鳴,不入則止”,即對方愿意聽你的就多講幾句,不愿意聽閉嘴就是。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排除私心雜念、以出世心態做入世事業的人生態度。
其實,人之處世,不固執,不存成見,隨遇而安,一切不往心里去,這樣才能在痛苦的亂世中應付自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現實中的各種不合理。心齋最要緊的,就是虛而待物,與外在不違不忤。你能做到沒有害人之心,沒有索取之意,不得已而來世間走一趟,有這種心態就差不多了。痛苦不往心里去,痛苦這個感覺在知覺上或許能夠減少,而痛苦不往心里去的最好方法就是忘掉它。人一旦能領悟此一關節,就不會給自己增加無謂的痛苦。
原文
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而問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殺①。與之為無方,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②,和不欲出③。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④,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⑤。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注釋
①天殺:天性刻薄。②就不欲入:遷就不要太過度。③和不欲出:誘導之意不要太顯露。④町(tǐng)畦(qí):田界,引申為界限。⑤蜄:一種以貝殼做成的精美器皿。溺:尿。
譯文
顏闔將要去做衛靈公太子的師傅,臨行之前向蘧伯玉請教說:“有這樣一個人,天性刻薄。如果放縱他,就會危害國家;如果用法度去勸諫他,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他能夠看到別人的過錯,卻不能看到自己的過錯。遇到這樣的人,我該怎么辦呢?”
蘧伯玉說:“你問得好。保持警戒的態度,小心謹慎,自己立身要正。外表保持著遷就之態,內心存著誘導之意。雖然如此,這二者還是有問題。遷就對方不要太過度,誘導之意不能太顯露。太遷就對方,有隨之覆滅的危險。誘導之意太明顯,別人會認為你是為名為利。對方如果像嬰兒那樣天真爛漫,你也用天真爛漫的態度去對待他;他行事不與你劃清界限,你就不要與他生分;他在你面前如果不拘束,你就不要表現得拘束。這樣才能引導他走上正途。你不知道螳螂嗎?奮力高舉臂膀,意圖阻擋車輪的前進。不知道自己不能勝任,是因為自視過高的緣故。要小心謹慎啊!總是夸耀自己的長處,去觸犯對方,這就很危險了。你不知道養老虎的人嗎?不敢用活物去喂老虎,怕撲殺活物會激起它兇殘的天性;不敢用完整的食物去喂它,怕它撕扯食物激起兇性。知道它什么時候餓,什么時候飽,順著它喜怒的性情。老虎與人明明是異類,卻對馴養它的人服服帖帖,這是因為養虎人能順著它的性子。如果老虎傷人,那一定是因為逆了它的性子。
“喜歡馬的人,用精致的竹筐去盛馬糞,用一種以貝殼做成的精美器皿去接馬尿。恰好有蚊子叮咬馬匹,愛馬的人突然去撲打蚊子,馬就會受驚,弄斷銜勒、毀壞口勒、弄碎胸口上的絡轡。本來是出于愛意,結果適得其反。怎么能夠不謹慎呢?”
人生智慧
這一段較為集中地體現了莊子的教育思想,“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外在表現出親近之態,內心存著誘導之意。最重要就是一個“順”字。對方如果像嬰兒那樣天真爛漫,你也隨著他爛漫;他如果不拘束,你也不要拘束。說到八面玲瓏,《紅樓夢》中王熙鳳算一個。《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初進榮國府,王熙鳳的出場精彩絕倫。我們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尚未出場,就給人以熱情好客的感覺。隨后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賈母笑著說:“天下真有這樣標致人物,我今日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刻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這一席話,既恭維了老祖宗、贊了林黛玉,又順便捧了迎春、探春、惜春眾親孫女的風度氣派,可謂面面俱到了。隨后又故叮囑黛玉:“在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也只管告我。”其實是在暗示黛玉,這府里頭的事情,多做主的,巧妙地宣示自己的地位。

其次就是“慎”字。要正確評價自己的實力,切不可做螳臂當車這樣自不量力的事情。聞名世界的《伊索寓言》中有一則故事《生病的獅子》:獅子生病了,在洞穴中大聲地呻吟。附近的一些動物聽到了聲音,紛紛前來一探究竟。這一天,狐貍走到洞穴前時,獅子的呻吟聲越來越大。狐貍卻在洞口徘徊,不肯進洞。獅子忍不住問道:“你既然來了,為什么不進來看看呢?” 狐貍回答:“我在洞口,只看到向洞內走進去的腳印,卻沒有看到一個走出來的腳印,我怎么敢進去呢?”

原文
孔子適楚①,楚狂接輿游其門曰②:“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③!天下無道,圣人生焉④。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⑤。迷陽迷陽⑥,無傷吾行。郤曲郤曲,無傷吾足。”
注釋
①適楚:到楚國去。適,往。②接輿:人名,楚國隱士。③成:成就功業。④生:保全生命。⑤畫地而趨:比喻愚者自己束縛了自己。⑥迷陽:荊棘。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楚國的狂人接輿在孔子的門前唱道:“鳳啊!鳳啊!你的德行為何衰敗至此!來世不可期待,往世難以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功業;天下無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在今天這個年代,只求能夠免于刑罰就不錯了。幸福比羽毛還要輕,卻不知道追求;災禍比大地還要沉重,卻不知道回避。算了吧!算了吧!別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德行。危險啊!危險啊!自己畫地為牢,束縛了自己。荊棘啊!荊棘啊!不要阻擋我前行的道路。郤曲啊郤曲,不要刺傷了腳。”
人生智慧
大家常說要“活在當下”,其實也就是因為“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出”與“處”是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出山,建功立業,還是隱居,不問世事?這不是主觀所能決定的,而應由社會客觀環境來決定。“天下有道”,恭逢盛世,當然應該盡可能發揮出你的光和熱,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理想與價值。如果“天下無道”,遭逢亂世,則保全自己的生命就成為最重要的事情。實際上,很少有人決然選擇一種,不再更改。往往是人生得意時,激情澎湃,選擇“出”,要建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而遇到挫折,裹足不前的時候,就選擇“處”,縮回老莊的懷抱里尋求溫暖,只求保全自己的形體,養護精神。
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所能做的是:志得意滿的時候,不要過分張揚;遭遇“瓶頸”時,不要過分沮喪。在這個荊棘遍地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同時,堅決捍衛做夢的權利,讓精神在某一瞬間,無拘無束。完全意義上的逍遙游,我們不敢奢望。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瞬間,真正得以逍遙,也就不枉此生了。禪宗的無門禪師有一首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