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齊物論

本篇是全書哲學意味最濃的一篇。“齊物論”就是要消除物、我的區別,消除萬物之間的區別。“吾喪我”,去除“成心”,打破自我中心,回歸“真宰”,從而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眾所周知的“莊周夢蝶”,就是這種境界的詩化表現。

原文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 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叱者、吸者、叫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注釋

①荅(tà)焉:相忘的樣子。喪其耦(ǒu):忘物我之相對,即精神超越形體而達到自由。耦,同偶,匹對。身與神為偶,物與我為偶。②何居乎:這是怎么回事?3人籟:人吹簫發出的聲音。籟,簫。地籟:風吹過各種竅孔所發出的聲音。④畏佳(cuī):參差的樣子。⑤洼:深池。⑥污:淺池,小池。⑦(xiào):形容飛箭劃破空氣的聲音。⑧(háo):號哭聲。⑨宎(yǎo):形容風吹過深谷的聲音。⑩咬:哀鳴聲。

譯文

南郭子綦憑倚著幾案而坐,抬頭向天,緩緩地呼吸,忘卻物我之相對,精神超越形體而達到了自由。顏成子游在跟前侍奉,問道:“這是怎么回事?形體安定固然可以使它如同枯槁的樹木,心靈寂靜可以使它如同熄滅的灰燼嗎?您今天憑案而坐的神情與之前憑案而坐不一樣了。”

子綦說:“偃啊,你問得真好!如今我摒棄了自我的立場,你知道嗎?你聽說過‘人籟’而沒有聽說過‘地籟’吧!或者你聽說過‘地籟’,而沒有聽說過‘天籟’吧!”

子游說:“請問這三籟是怎么回事?”

子綦說:“大地吐氣出聲,就形成了風。風不刮則已,一旦刮起,整個大地上萬種不同的竅孔都發出怒吼。你難道沒有聽過長風呼嘯的聲音嗎?山勢高峻參差的地方,粗達百圍的樹干上有竅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柱子與橫木連接處的方孔,有的像圈,有的像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池;而風吹過這些竅穴發出的聲音,有的像激流的聲音,有的像飛箭破空的聲音,有的像呵斥的聲音,有的像呼吸的聲音,有的像叫喊的聲音,有的像號哭的聲音,有的像風吹過深谷的聲音,有的像哀鳴的聲音。前面的風聲嗚嗚地唱著,后面的風聲呼呼地應和。小風則應和的聲音小,大風則應和的聲音大。暴風過后,所有的竅孔都空寂無聲,而樹枝還在搖曳生姿。”

子游說:“‘地籟’是風吹過竅孔發出的聲音,‘人籟’是人吹簫管、笙簧等發出的聲音,請問‘天籟’是什么呢?” 子綦說:“所謂天籟,風吹無數竅孔,發出的聲音千差萬別,這些聲音之所以各不相同,是自然狀態所致,發動者還會有誰呢?”

人生智慧

“吾喪我”是“齊物”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為什么萬物不同?莊子認為是因為“我”有執念,戴上以自我為中心的有色眼鏡去看萬物,萬物都不同程度地沾染上“我”的色彩,因此呈現出千差萬別。我們生活、工作中的許多紛爭,也都是因為“我”只站在“我”的角度去看問題,以“我”的利益為是非的評判標準,若人人都如此,難免矛盾重重。其實我們只要換一個角度去看,一切都會豁然開朗。有人提倡換位思考,而莊子技高一籌,超脫“你”和“我”的范疇,站在“道”的角度,公平地審視“你”“我”,當然能洞若觀火。所以為人處世,不可為“我”斤斤計較,有時“喪我”反而能解決問題。

原文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注釋

①知:通“智”。閑閑:形容廣博。②間間:固執偏狹。③炎炎:形容盛氣凌人的樣子。④詹詹:形容辯論不休的樣子。⑤構:交接,交戰。⑥縵:心思柔奸。窖:設下陷阱。密:心機深沉,思慮謹慎周詳。⑦縵縵:形容驚魂失魄的樣子。⑧殺:衰。⑨老洫(xù):老朽枯竭。⑩姚佚啟態:浮躁、放縱、張狂、裝模作樣,形容辯者的行為神態。

譯文

大的智慧廣博,小的智慧偏狹;大的言論盛氣凌人,小的言論辯論不休。睡覺的時候,精神交錯,醒來的時候形體不寧,與外界萬物交接,整天鉤心斗角。有的心思柔奸,有的設下陷阱,有的心機深沉,思慮謹慎周詳。小的恐懼惴惴不安,大的恐懼失魂落魄。有的人說話,就像射箭一般,專門瞄準窺伺別人的是非加以攻擊;他們不說話的時候,就好像發過誓一樣,默默等待一舉制勝的機會。這種人會像秋冬的景物逐漸衰敗,就是說他們一天天地自我毀滅,沉溺在自己的所作所為當中,不可自拔,心靈閉塞,老朽枯竭。走向死亡的心靈,沒有辦法可以救活了。欣喜、憤怒、悲哀、歡樂、焦慮、感嘆、反復、恐懼,輪番登場,導致他們浮躁、放縱、張狂、裝模作樣,就像音樂是從有孔的樂器中發出聲來,又像菌類由地氣的蒸發而生一樣。千變萬化的心情日夜交侵,而又不知道它們是如何產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領悟到了這一層,就可以明白這些心情產生的原因了。

人生智慧

我們每天都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戰斗”。只要與社會接觸,就不可能避免“日以心斗”。不過這沒什么好害怕的,因為幾千年來一直如此。莊子描寫的爭斗活靈活現:有人表面上發語遲緩,其實心思奸柔;有人設下陷阱,引人入套;有人心機縝密,思前想后,滴水不漏;有人出言如利箭,專門針對別人的是非伺機而動;有人一言不發,其實在等待機會,一擊即中。

原文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進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注釋

①眹(zhèn):征兆、端倪。②六藏:心、肝、脾、肺、腎為五臟,腎有二,故合稱六臟。藏,通“臟”。③苶(nié)然:疲困的樣子。④芒:愚昧,昏昧。

譯文

沒有它們(指上文提到的種種情態),就沒有我;沒有我,它們也就無從談起。我和它們有關系,但不知道是什么造成的。仿佛有“真宰”的存在,卻又尋不著端倪。可以從它的外在表現上得到驗證,卻看不到它的形體,它是有情而無形的存在。百骸、九竅、六臟,都很完備地存在于我的身上,我和哪一部分比較親近呢?您都一樣地喜歡它們嗎?沒有偏愛嗎?都把它們作為臣、妾來看待嗎?它們既然都是臣、妾,誰也無權支配別人的,還是它們輪流做君臣呢?真的有“真君”存在嗎?無論是否求得其實,都不能對它的真實本性產生影響。

人一旦受上天的稟賦而成形,不參與變化而等待形體耗盡,與外物接觸互相摩擦,像奔跑一樣前進而不能停止,這不是很可悲嗎!終生勞勞碌碌而不見得有什么成就,疲憊困苦卻不知道究竟為的是什么,這不是也很可悲嗎!這樣的人不死,又有什么意思呢!當身體不可逆轉地枯竭衰老,心靈卻被束縛在其中,無可奈何地隨之走向毀滅,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嗎?人生在世,都是這樣昏昧的嗎?還是只有我才是這樣,而別人并不昏昧呢?

人生智慧

其實身邊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都有可能是終生勞碌而不見得有什么成就,疲憊困苦卻不知道究竟為的是什么。當身體不可逆轉地枯竭衰老,我們的靈魂卻被束縛在其中,無可奈何地隨之走向毀滅。佛教指出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其中,“求不得”是最苦的。屈原為什么自沉汨羅江?就是因為“求不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地堅持著,孤寂卻絕不放棄,千百年來鼓舞了多少人的奮斗!然而,在最后,這位斗士自己卻選擇了死亡。

原文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注釋

①不由:指圣人不走是非對立的路子。②道樞:道的樞紐。指世界的實況,萬物的本然。

譯文

世界上的事物沒有不是“彼”的,也沒有不是“此”的。從“彼”的角度看,就看不見“此”這一方面,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就看見了。所以說“彼”出于“此”,“此”出于“彼”,兩者是相對而言的。雖然事物在產生之初就蘊涵了滅亡的因素,但在滅亡的時候也包含著重生的可能;可以里面有不可以的因素,不可以里面也有可以的因素;據以論證“是”的,可以用來論證“非”;據以論證“非”的,也可以用來論證“是”。所以圣人不走與是非對立的路子,而關照事物的自然狀態。“此”就是“彼”,“彼”也就是“此”。

“此”就是“彼”,“彼”也就是“此”。“彼”有它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非。果真有“彼”與“此”的分際嗎?果真沒有“彼”與“此”的區別嗎?不區別對待“彼”與“此”,就是道的樞紐,萬物的本然。符合了道的樞紐,才能進入環的中心,順應無窮的變化。“是”的變化是無窮的,“非”的變化也是無窮的。所以不如用明凈澄澈的心靈去照見萬物的本然。

人生智慧

如何看待萬物?如何看待生死?這是人生的大問題。萬物都是“彼”,萬物也都是“此”,相對而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胎兒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與共同生活在肚子里的不少有益菌是好朋友。十月之后,瓜熟蒂落。對我們來說,他出生了。母親肚子里的有益菌卻很悲傷,它們感嘆:“寶寶死了,因為他離開了我們,再也回不來了。”同樣的道理,毛蟲化蛹,破繭成蝶。那一刻,丑陋的毛蟲死了;那一刻,美麗的蝴蝶誕生,脫離地面的束縛,翩翩起舞。

原文

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注釋

①神明:精神,指心思、心神。②狙(jū)公:養猴子的人。狙,猴子。芧(xù):小栗。③朝三而暮四:這里指早晨給猴子三升,晚上給四升。④天鈞:自然均衡的道理。鈞,通“均”。⑤兩行:兩端都可行,兩端都能關照到。

譯文

耗盡心神去求得一致,卻不知道它本來就是相通的,叫作“朝三”。具體什么才是“朝三”呢?有個養猴子的人,一邊給猴子喂小栗,一邊說:“早晨給你們吃三升,晚上給四升。”所有的猴子聽了都很生氣。于是他說道:“那么就早晨給你們吃四升,晚上給三升。”所有的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事實上并沒有什么不同,而猴子的喜怒卻大不一樣。所以圣人不執著于是非的分際而任憑自然的均衡,使兩端都能關照到。

人生智慧

朝三暮四的成語典出于此。它的本義與我們今天常用的表示反復無常的意義有很大區別。可別小看了這個朝三暮四的小把戲,它說明我們古人對心理戰術的運用自如。有人嘲笑猴子,認為只有它們才會上當,其實,這個戰術只要用得好,是極高明的。且看這則故事:

有一家公司,一向待遇優厚,每年的年終獎都是沉甸甸的,讓員工喜笑顏開。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年因經濟不景氣,到了年底結算的時候,營業額大幅度下跌,年終獎自然就跟著跌了不少。董事長十分發愁:公司實在拿不出更多的錢來,但這年終獎實在太少,恐怕會引起員工士氣大跌,萬一消極怠工或集體跳槽,豈不糟糕?不過經理想到了辦法:先放出小道消息,說公司因不景氣,要裁員。于是人心惶惶,怕自己被炒魷魚,只好勤奮工作。年關將近的時候,董事長出面宣布:雖然公司面臨難關,但絕不拋棄共患難的員工,決定不裁員。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氣,能保住飯碗就已經不錯了,沒有誰去提年終獎的事情。而春節之前,公司居然有錢發下來,員工們歡聲雷動,再沒有人去計較多少。發同樣數目的獎金,經這樣一小策略,竟有如此轟動效應,不但沒有人埋怨,而且還增加了公司在困境之中的凝聚力,值得深思。

原文

嚙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汝: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

嚙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注釋

①嚙缺:虛構的人名。王倪:虛構的人名。②同是:共同標準。③惡乎知之:怎么知道呢?惡,何。④庸詎:如何。⑤偏死:半身不遂。⑥芻豢(huàn):用草喂養的叫“芻”,如牛羊;用谷子喂養的叫“豢”,如雞鴨。⑦薦:草。⑧蝍蛆甘帶:蜈蚣喜歡吃蛇。蛆,蜈蚣。帶,小蛇。⑨鴟(chī):貓頭鷹。⑩冱(hù):凍。

譯文

嚙缺問王倪說:“您知道萬物的共同標準嗎?”王倪說:“我怎么會知道呢!” 嚙缺又問:“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東西嗎?”王倪說:“我怎么會知道呢!”嚙缺問:“那么萬物都無法知道了嗎?”王倪說:“我怎么會知道呢!雖然這樣,還是姑且讓我來說說看吧。怎么知道我所說的‘知’不是‘不知’呢?怎么知道我所說的‘不知’不是‘知’呢?我姑且來問一問你:人若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痛或者半身不遂,但是泥鰍也會這樣嗎?人若待在樹頂,會驚懼不安,猿猴也是這樣嗎?這三者到底誰的生活習慣才是符合標準的呢?人喜歡吃牛羊雞鴨的肉,麋鹿愛吃草,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老鼠,這四者之中,到底誰的口味符合標準呢?猵狙和雌猿做配偶,麋與鹿交配,泥鰍與魚交尾。毛嬙和麗姬是大家公認的美人,但魚見了就會潛入水底,鳥見了就飛向高空,麋鹿見了會快速跑開,這四者到底誰才知道世間美的最高標準呢?在我看來,仁義、是非,紛然淆亂,我怎么能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

嚙缺說:“您不知道辨別利害,難道也不知道嗎?”王倪說:“至人神奇!即使森林焚燒起來,也不能使他覺河凍結起來,也不能使他覺得冷;迅大山,狂風激起千重巨浪,也不能使這樣的至人,騰云駕霧,以日月為坐騎,暢游于四海之外。死生都不能改變他分毫,更何況利害這樣的小事呢?”

人生智慧

不要用自己的好惡標準來要求別人。人睡在潮濕的地方,就會腰痛,嚴重的話會半身不遂,但是泥鰍卻覺得很舒服。人若待在樹頂,會驚懼不安,猿猴就不會。人喜歡吃肉,麋鹿愛吃草,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老鼠,什么才是標準呢?莊子用形象的例子告訴我們,必須跳出自我中心,站在更高的地方,用平等的態度、平靜的心看待這些不同。不管什么工作,與同事之間的分歧似乎不可避免,但冷靜下來想一想,很多都是不必要的。貓頭鷹愛吃老鼠,對我們而言并無壞處,我們生什么氣呢?讓它去吃唄!

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注釋

①胡:通“蝴”。②喻:同“愉”。適志:快意。③蘧蘧然:僵直的樣子。

譯文

從前有一個晚上,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翩翩飛舞的蝴蝶悠閑自在,他根本不知道莊周是誰。突然醒來,僵臥在床上,原來自己就是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為了莊周呢?莊周與蝴蝶,必然是有所區別的。這就是所謂的“物化”。

人生智慧

蝴蝶的翅膀,如詩如畫。在大自然中遨游,自由自在。莊子夢中的蝴蝶根本不知道莊子是誰,無拘無束。一夢醒來,莊子迷惑了:到底是莊生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生?人人都有做夢的經歷,當你身處其中時,一切都是那么真實,突然醒來,卻又發現全都不對。讓人忍不住去想,現在的這個所謂清醒的狀態,其實也并非真實,而是在“我”的夢中,只是夢還沒有醒,無法察覺罷了。那么,現在的悲歡離合、功名利祿都可能只是虛幻。哪一天,夢突然醒了,發現只是一場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台县| 秦皇岛市| 筠连县| 合水县| 定西市| 江津市| 娄烦县| 广南县| 调兵山市| 荣成市| 大足县| 赣榆县| 阿勒泰市| 宣威市| 农安县| 穆棱市| 云南省| 蒙阴县| 会同县| 若羌县| 台湾省| 南投市| 湄潭县| 开封市| 花莲县| 石楼县| 荥经县| 阿图什市| 敖汉旗| 平武县| 确山县| 泾阳县| 西青区| 镇赉县| 盐源县| 定远县| 兴山县| 科尔| 岗巴县| 武强县| 安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