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全書(彩圖精裝)
- 樊孟
- 5819字
- 2019-01-02 17:06:16
第三節 養陽有道,百病盡消—最神奇的六大護陽、升陽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著太陽養陽氣
世間萬物都離不開太陽,失去了太陽一切生物就失去了生命力,人也一樣。所以,養陽氣對健康來說至關重要。
那么陽氣要如何養呢?其實,天地之間最大的陽氣就是太陽。長期待在寫字樓里的人總是感覺仄仄的,沒有生氣,如果能每天抽時間曬曬太陽,就會覺得整個人都精神很多,這是太陽給我們的力量。所以我們說:人只有跟著太陽走,才能找到內在的力量。
但是,現在跟著太陽走的人非常少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跟著太陽走的,但是現代人很難做到,每天要起很早去上班,春夏秋冬都是一個點,晚上太陽早下山了,還得加班加點的工作,一天都見不到太陽的臉;古人“鋤禾日當午”,夏天在太陽底下干活,雖然汗流浹背但是身體陽氣充足,不會得這樣那樣的怪病,但是現代人卻坐在空調屋里吃著冰西瓜,偶爾出門也要涂防曬霜、撐遮陽傘,恐怕被太陽曬到,身體里的陽氣根本生發不起來。太陽是最好的養陽藥,我們卻利用不起來,這真是一種極大的損失與浪費。
為了養好陽氣,我們建議大家可以經常抽出時間曬曬太陽。陽光不僅養形,而且養神。養形,就是養骨頭。用西醫的說法就是:多曬太陽,可以促進骨骼中鈣質的吸收。所以,多曬太陽就是老年人養骨的最好方式。曬太陽的時間不要太長,半小時左右就行,什么時候的太陽感覺最舒服就什么時候去曬。曬太陽時一定不要戴帽子,讓陽光可以直射頭頂的百會穴,陽氣才能更好地進入體內。

◎百會。
生命陽氣勃發,重在養護脊椎與骨盆
從中醫角度,陽氣是推動整個人體運轉的動力。陽氣的活力很強,不停地運動著,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與運行,推動臟腑組織的各種生理活動。而老年人體內的氣血往往開始不夠用了,就像汽車快沒油了、機器的燃料即將耗盡一樣。雖然憑著殘余的一點點動力還可以應付日常所需,但它已經帶不動你跑步了。這也是為什么老年人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黃帝內經》有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是陽氣就好像天上的太陽一樣,給大自然以光明和溫暖,如果失去了它,萬物便不得生存。對人而言,腎就是一身之陽,像人體內的一團火,溫暖、照耀著全身,使器官有足夠的能量來運轉。所以,人只有保住腎,才能永遠健康,永遠充滿活力。
中醫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髓藏于骨骼之中,故腎精充足,才能使骨髓充盈及促進血的生化。而骨骼獲得充足的骨髓營養,才能強壯堅固。所以說,腎精具有促進骨骼生長、發育、修復的作用,即腎主骨。那么,養骨與養腎也必須相輔相成,脊椎和骨盆健康,才能保證造血、造髓功能良好,從而使腎得到滋養。
中醫指出,陽氣不足、怕冷、手腳冰涼的虛寒體質者,最好進行“溫陽”療法,比如艾灸,從而保護陽氣、補中益氣、改善臟腑陽氣不足的狀況。有資料顯示,艾灸法不僅可以補腎益精,而且能強骨固齒。具體方法就是:每晚臨睡時,端坐凳上,將艾條點燃后,在下肢的絕骨、涌泉穴上懸灸,每穴2至3分鐘,至局部紅暈,再請家人幫助,施灸腎腧,大杼穴,每穴2~3分鐘,至局部出現紅暈即可。

◎對穴位進行針對性艾灸,可有效激發陽氣,補腎強骨。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兩種腰部按摩的方法,讓腎氣旺起來。
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后,分別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膚,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熱感為止。可早晚各進行一遍,每遍約200次,具有補腎納氣之功效。
兩手握拳,手臂往后用兩拇指的掌關節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向內做環形旋轉按摩,逐漸用力,以至酸脹感為好,持續按摩10分鐘左右,早、中、晚各一次,能有效防治中老年人因腎虧所致的慢肌勞損、腰酸背痛等癥。
梳發升陽,百脈順暢—梳頭也是養生術
自古以來,歷代養生學家推崇梳頭這一保健方法。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以梳頭作為健身妙方,他常是“梳頭百余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在《酒醒步月理發面寢》詩中說:“千梳冷快肌骨醒,風露氣人霜蓮根。”享年86歲高齡的南宋詩壇壽星陸游,以梳理頭發作為養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發中竟長出許多黑發來。高興得頓生靈感,吟道:“客稀門每閉,意悶發重梳”;“破裘寒旋補,殘發短猶梳”;“醒來忽覺天窗白,短發蕭蕭起自梳”。唐代醫家孫思邈善于養生,正因他堅持“發宜常梳”,榮登百余歲壽域。清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是讓太監為她邊梳發邊按摩,使她到了花甲之年仍滿頭秀發,老而不衰。
中醫認為,頭為一身之主宰,諸陽所會,百脈相通。發為血之余,腎之華。人體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都匯聚于頭部,有百會、四神聰、上星、通天、眉沖、太陽、率谷、印堂、玉枕、風池、啞門、翳明等近50個穴位;軀干四肢在頭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的形態規律。梳頭時按摩這些穴位,加強頭皮經絡系統與全身各器官部位之間的溝通,促使諸陽上升,百脈調順,陰陽和諧,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清心醒目,開竅寧神,平肝熄風的功效?!吨T病源候論·寄生方》說:“櫛頭理發,欲得過多,通流血脈,散風濕,數易櫛,更番用之?!笨梢?,經常梳理頭發具有升發陽氣、通暢百脈、卻病強身的作用。
實行梳頭養生法,宜用牛角、桃木或鐵制的梳子。梳理的方法應從前額開始向后梳,梳時要緊貼頭皮部位,以用力大小適中,動作緩慢柔和為宜。一般應在兩分鐘內大約梳100次為一回,每日早晨起床后應堅持梳2~5回,下午亦可再梳一次。當頭皮有熱脹、麻木的感覺時,說明已經達到預期目的。梳頭5~7天后,洗頭一次,堅持2~3個月即可出現明顯的治療效果:頭皮瘙癢減輕,頭屑減少,頭發不再脫落,白發轉黑,失眠癥狀相應改善,并有頭腦清醒,耳聰目明之感。

◎經常梳理頭發具有升發陽氣、通暢百脈、祛病強身的作用。
常練靜功,控制人體陽氣消耗
陽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都會消耗陽氣。如工作、運動、性生活、思考、適應氣溫變化、修復創傷等。我們知道適當的活動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散步、慢跑都屬于“慢運動”,可以讓全身的經絡、氣血、骨骼、肌肉動起來,有助于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保持身體健康。但是過度的活動消耗就會傷陽氣而影響健康。如思維活動,適當的思維活動可以有利于大腦的開發,但是如果一天24小時不停地在進行思維活動,或者思索一些妄心雜念,就會消耗你體內的陽氣,得不償失;如性生活,過度縱欲是最損耗人的精氣的,關于這一點,我們會在后面的內容中詳細介紹。
總之,不論體力活動或腦力活動,都要把握好度,否則就會消耗你為數不多的陽氣。而常練靜功是控制陽氣消耗最有效的方法。從古至今,人們練習的靜功有很多,其功用無非是使形體和思維都安靜下來,減少體力活動,排除雜念,以保護體內的陽氣。我們從中選取了最著名的兩種靜功法,以供大家參考。

◎人的主要呼吸器官是肺,而肺位于胸部,所以練習胸式呼吸有益身體健康。
1 聽息法
這種靜功來源于莊子的著作,所以又名莊子聽息法。所謂聽息法,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兩乳間的膻中穴),也不是聽鼻中有什么聲音,而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后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入于睡鄉,這才是神經得靜養和神經衰弱恢復到健康過程中最有效的時候。這時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這對病和健康有損無益。
睡醒之后,可以從頭再做聽息法,則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幾次,不想再睡了,則不妨起來到外面稍事活動,或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站著做幾分鐘吐納(深呼吸),也可做柔軟體操或打太極拳,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過勞。然后,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息的工夫,還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時聽息一時不能入睡,只要堅持聽息就對全身和神經有益處。
2 胎息法
胎息的本義是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引申義是以下丹田為中心高深層次的內呼吸,它是先天呼吸,如同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一樣。
胎息法是通過呼吸鍛煉和意念控制來增強和蓄積體內陽氣,從而達到修養心身、開發人的潛能,提升人的免疫功能,調理人的亞健康,延緩衰老目的的一種靜功法。
古人認為,胎兒通過臍帶而稟受母氣,以供其生長發育之需;母氣在胎兒體內循環彌散,從臍帶出入而起到吐故納新作用,構成了胎兒的特殊呼吸代謝方式,即為“胎息”,也稱之為“內呼吸”,以與出生后口鼻之“外呼吸”方式相對。臍部作為胎息的樞紐,遂有“命蒂”、“祖竅”之稱。由于胎兒出生之后,臍帶剪斷,“胎之一息,無復再守”,外呼吸替代內呼吸,從而形成了“雖有呼吸往來,不得與元始祖氣相通”的格局。
胎息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練成的。初學行氣,必須從淺開始,并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最終練到胎息的境界。初學行氣的具體方法是:以鼻吸氣入內,能吸多少就吸多少,然后閉氣,心中默數從一到一百二十,然后將氣從口中緩緩呼出,這樣鼻吸氣→閉氣→口呼氣→鼻吸氣,反復不已,并逐漸延長閉氣的時間,心中默數的數目逐漸增大,最終可默數到上千,即可出現養生的效果。當然這種行氣方法的一個重要訣竅是吸氣多,呼氣少,呼吸時極其輕微,不能使自己聽見一點呼吸的聲音,有一個方法可以檢驗呼吸是否合乎標準,即用一根鴻毛放在口鼻前,吐氣時鴻毛不動,說明呼吸輕微,合乎要求。這種呼吸方法也就是現在氣功鍛煉中的基本呼吸方法。這樣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練習,就能逐漸達到胎息狀態。
對于很多人來說,剛開始練習靜功時,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排除雜念。這時候就需要你進一步堅持下來,久而久之,雜念自然會減少,心平氣和,呼吸均勻,情緒穩定,自然舒適。收功后就會感覺到一種美感,好像剛剛沐浴過后一樣,心情暢快,充滿了活力。

◎初步練習胎息法,可按“鼻吸氣→閉氣→口呼氣→鼻吸氣”的步驟反復練習。
不損即補—儲備能量,節能養陽
我們都知道烏龜的壽命是很長的,俗話說“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為什么烏龜能活這么久呢?在中醫看來,烏龜之所以長壽和它消耗能量慢有關,而人體的陽氣即是人體的能量,所以節省身體的能量,其實就是在給我們的身體補充陽氣。
可以說,生命不在于“更快、更高、更強”,而在于“更慢、更長、更柔”,烏龜喜靜,而且行動緩慢,相應的,體能消耗就少,所以它長壽。人的生命儲備是有限的,人的生命就好比是一根燃燒著的蠟燭,燃燒得越旺,熄滅得越早。所以,要長壽就要慢慢地釋放能量,注意節能養生。它主要包括靜養生、慢養生和低溫養生三個方面。
生命節能的三大法寶
靜養生
慢養生
低溫養生
1 靜養生
靜養生是對生命的輕撫。靜養生的重大意義是什么?靜養生能夠降低陽氣和陰精的損耗,從而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延緩早衰,增長壽命。靜養首先要先心靜,因為只有心先靜下來,生命才能靜下來,心靜下來,呼吸、心跳、血壓等都能夠減慢,才能夠降低。我們知道心靜自然涼,心靜下來以后,人體的生理代謝、陽氣和陰精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靜養生關鍵在于靜心,心靜才能人靜。
2 慢養生
慢養生是節能養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絕招。慢養生的重大意義是什么?有資料記載,古代的人一呼一吸所用時間為6.4秒,但是現在的人用時為3.3秒,或3.33秒,比古人快了一倍。可見,隨著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呼吸的頻率也越來越快。生命的長短與呼吸頻率成反比,呼吸頻率越慢,壽命越長,呼吸頻率越快,壽命越短。那么,怎樣做到慢養生呢?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慢,心慢下來,呼吸心跳才能慢下來,這樣才能減少陽氣和陰精的損耗。對于一些上班族來說,由于社會競爭激烈,一旦慢下來就可能遭到淘汰,所以不能慢。怎么辦呢?下班以后轉入慢節奏,我們可以慢慢地做家務,慢慢地洗澡,慢慢地帶孩子,跟上班的時候應該有不同的節奏,先快后慢??偟脑瓌t是有快有慢、有緊有松、有忙有閑。

◎慢養生是指不妨將生活節奏放慢,嘗試慢慢地做家務、慢慢地洗澡、練習書法等。
3 低溫養生
低溫養生是生命的涵藏。低溫養生的含義是什么?中醫經典巨著《黃帝內經》指出“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就是說在高山上的人壽命都比較長,為什么?因為高山上的溫度比較低,這就引出了低溫養生這個問題。低溫養生可以降低代謝的速度,降低陽氣和陰精的損耗。那么,我們怎樣做到低溫養生呢?在冬天,室溫不能過高,暖氣不要開得太大,這不利于低溫養生。另外,我們要多接地氣,多吸陰氣,多飲地下水、井水、礦泉水。同時,低溫養生還要多吃水生食物,比如說水稻;越冬食物,比如冬小麥、大白菜、冬梨、蘋果、冬棗等。

◎低溫養生可以降低新陳代謝,降低氧氣和陰精的損耗,從而延年益壽。
總體來說,靜養生、慢養生、低溫養生互為因果關系,是生命節能的三大重要法寶,這就是節能養生。節能養生對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保護陰精和陽氣不被損耗。
另外,生命儲備是維持陰陽平衡的基礎,它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飲食,一個是睡眠,一個是房事,這三個方面是增加生命儲備的三大要素,是維持身體陰陽平衡的主要環節。
首先,我們看飲食養生。飲食養生就是說首先我們要通過補和泄來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其次就是睡眠。睡眠養生是對生命的充電,通過休息以達到生命能量的儲備,所以我們提倡睡子午覺。最后,是房事養生。房事養生是對生命的協調,它的重大意義在于協調人體的陰陽平衡,減緩衰老,延長壽命。
所以,慢養生、靜養生、低溫養生是生命的節能養生,食養生、眠養生、性養生是生命的儲備養生。它們互相結合,互相配合,維持人體的陰精和陽氣的平衡。由此可見,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按摩百會穴可增加人體真氣
百會穴位于頭部,在兩耳郭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后正中線的交叉點。經常鍛煉百會穴,可開發人體潛能增加體內的真氣,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并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低血壓、失眠、耳鳴、神經衰弱等癥。

◎百會
百會穴的保健方法常用以下三種:
1 按摩法
睡前端坐,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熱為度,每次108下。摩擦百會,可疏通經絡,提升督脈的陽氣。高血壓的朋友每天堅持按摩百會穴,可以使血壓穩定并降下來。對于低血壓患者,刺激百會穴可以起到升提血壓的作用。

◎按摩法。
2 叩擊法
用掌指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8下。百會為諸陽之會,輕輕叩擊可以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當外感風寒出現頭疼或失眠引起頭部脹痛時,可用此方法緩解。

◎叩擊法。
3 指壓法
用拇指或食指輕輕按揉百會穴,先由輕漸重地按3~5下,然后再向左、向右各旋轉揉動30~50次。如果是體質虛弱或患病的朋友,開始按揉時動作要輕一些,以后逐漸加重,按摩的次數也可隨之增多。

◎按揉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