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種體質養生全書(彩圖精裝)
- 慈艷麗
- 2019-01-02 15:27:08
第三章 缺水急躁的陰虛體質——滋陰潤津降虛火
●陰虛體質表現:口渴、喉嚨干、容易失眠、頭昏眼花、容易心煩氣躁、脾氣差、皮膚枯燥無光澤、形體消瘦、盜汗、手足易冒汗發熱、小便黃、糞便硬、常便秘。
第一節 陰虛,身體的“津液”不足了
◎中醫講究陰陽平衡,而陰虛代表著一種非平衡的狀態,這就說明人體內部出現了問題。陰包括了血液、唾液、淚水和精液等人體的體液,陰虛通常就是指身體中的這些體液不夠了,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
陰失調了嗎,問醫生不如問自己
不少人認為,有沒有病只有醫生才能告訴我們答案,所以身體的陰失調與否,也需要去問醫生。如果這樣想你可就錯了!
因為,任何一種疾病在到來之前,都會客氣地和你打招呼,而并不是我們慣常所說的“不懂禮貌的不速之客”。這就好比任何一臺機器運行時,如果出現故障,都會發出“警告信號”。當我們的身體陰失調時,亦會如此。
年紀輕輕頭發就白了好多
走在大街上我們會發現,好多年輕人就已經有了白頭發,這是怎么回事呢?中醫認為,發為腎之華。華,就像花朵一樣,頭發是腎的外現,是腎的花朵。而頭發的根在腎,如果你的頭發花白了,就說明你的腎精不足,也就是腎虛了,這時候就要補腎氣了。
17~19點發低燒
有些人認為發高燒不好,實際上發高燒反而是氣血充足的表現。氣血特別足的話,才有可能發高燒。小孩子動不動可以達到很高的熱度,因為小孩子的氣血特別足。人到成年之后發高燒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所以,發低燒實際上是氣血水平很低的表現,特別在17點到19點的時候發低燒,這實際上是腎氣大傷了。

◎發高燒其實是氣血充足的表現,發低燒則說明氣血的水平很低,如果經常在下午5~7點的時候發低燒,這說明腎氣已嚴重受損。
喜歡吃味道濃的東西
現在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吃辣一族”,很多人沒有辣椒就吃不下飯。這在中醫上怎么解釋呢?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人的脾胃功能越來越弱了,對味道的感覺也越來越弱,所以要用濃的東西來調自己的腎精出來,用味道厚重的東西幫助自己調元氣上來,來幫助運化,說明元氣已經大傷,腎精已經不足。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現代人壓力太大,心情太郁悶了,因為味厚的東西有通竄力,而吃辣椒和大蒜能讓人心胸里的淤滯散開一些??偠灾覀冎灰獝鄢晕兜罎獾臇|西,就表示身體虛了。

◎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吃重口味的食品,這其實是身體虛的一種表現。
成年人胸無大志,容易滿足現狀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剛剛三四十歲就已經沒有什么遠大的志向了,只想多賺錢維持生計,再比別人過得好一點就可以了,這實際上是腎精不足的表現。中醫理論認為,腎不僅可以主“仁、義、禮、智、信”中的“智”,還可以主志氣的“志”,腎的神就是“志”。一個人的志氣大不大,智力高不高,實際上都跟腎精足不足有關。小孩子腎精充足,所以他們的志氣就特別高遠。而人到老年,很多人會說,我活著就行了,什么也不求了,這其實就表明他的精氣快絕了。
老年人小便時頭部打激靈
小孩和老人小便時有一個現象,就是有時頭部會打一下激靈。但是老人的打激靈和小孩的打激靈是不一樣的。小孩子是腎氣不足以用,腎氣、腎精還沒有完全調出來,所以小便時氣一往下走,下邊一用力上邊就有點空,就會激靈一下;而老人是腎氣不足了,氣血虛,所以下邊一使勁上邊也就空了。所以,小便時一定要咬住后槽牙,以收斂住自己的腎氣,不讓它外泄。

◎小孩和老人小便時頭部都會打一下激靈。前者是因為身體還未發育成熟,后者則是腎氣不足的表現。
迎風眼睛總是流眼淚
很多人都有迎風流淚的毛病,但因不影響生活,也就不太在意。在中醫里,肝對應淚,如果總是迎風流淚的話,那就說明肝有問題了。肝在中醫里屬厥陰,迎風流淚就說明厥陰不收斂,長時間下去,就會造成肝陰虛,所以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調理,以免貽誤病情。

◎如果經常迎風流淚,這是肝陰虛的表現,應及時調理以免貽誤病情。
成年人了還總流口水
我們知道,小孩子特別愛流口水,中醫認為,涎從脾來,脾液為“涎”,也就是口水。脾屬于后天,小孩脾胃發育尚弱,因此愛流口水。但是如果成年人還總是流口水,那就是脾虛的現象,需要對身體進行調養了。

◎日常生活中脾虛患者宜食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的食物,如粳米、山藥等。
睡覺時總出汗
睡覺愛出汗在醫學上稱為“盜汗”。中醫認為,汗為心液,盜汗多由于氣陰兩虛,不能收斂固攝汗液而引起,若盜汗日久不愈,則更加耗傷氣陰而危害身體健康。尤其是中青年人群,面臨工作、家庭壓力較大,體力、精力透支明顯,極有可能導致人體自主神經紊亂,若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補“陰”,則必然得到盜汗癥的“垂青”。

◎睡覺愛出汗在醫學上稱為“盜汗”。中醫認為,汗為心液,盜汗多為氣陰兩虛,不能收斂固攝汗液所引起。
春天手腳還是冰涼
有很多人到了春季手腳還是冰涼的,這主要是由于人體在冬天精氣養得不足造成的。我們知道,春季是萬物生發的季節,連樹枝都長出新芽來了,人的身體也處于生發的階段,但是人體腎經循行的路線是很長的,人的手腳又處于身體的末端,如果冬天腎精藏得不夠的話,那么供給身體生發的力量就少了,精氣到不了四肢,所以也就出現四肢冰冷的癥狀了。這時候,就需要我們補腎了。
坐著時總是不自覺地抖腿
有些人坐著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抖腿,你也許會認為這是個很不好的毛病,是沒有修養的表現,但其實說明這個人的腎精不足了。中國古代相書上說“男抖窮”,意思是男人如果坐在那兒沒事就抖腿,就說明他腎精不足。腎精不足就會影響到他的思維;思維有問題,做事肯定就有問題;做事有問題,就不會成功;做事總是不成功,就會導致他的窮困。所以,中國文化強調考察一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有的人坐著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抖腿,俗稱“男抖窮”,而中醫認為這是男性腎精不足的表現。
以上所說的這些現象,都是陰失調的表現。如果你的身體有上述狀態,那就需要滋陰了。否則情況就會進一步惡化,疾病也會乘虛而入了。
從“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說開去
“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是元代名醫朱丹溪對人體陰陽認識的基本觀點,也是朱丹溪學術思想的最中心的內容,在中國傳統養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觀點是他運用“天人相應”的理論,通過分析天地、日月的狀況,人體生命發生發展的過程和生理特點以及情欲的一般傾向而得出的結論。

◎元代名醫朱丹溪認為人體內“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說的是人一生中只有青壯年時期陰精相對充盛,所以大部分時間是處于陽有余而陰不足的狀態。
朱丹溪認為,世界萬物都有陰陽的兩面,太為陽,地為陰,天為陽,月為陰。天大于地,太陽始終如一,而月亮卻有陰晴圓缺,從這個自然界來說,就是“陽盛陰衰”的體現,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當然也存在著這種狀況。
朱丹溪還認為:“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余,血常不足,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只有青壯年時期陰精相對充盛,但青壯年時期在人生之中非常短促,故人這一生多處于陽有余陰不足的狀態。為什么青壯年時期陰精相對充足呢?陰氣難成,因為只有在男十六女十四精成經通后陰氣才形成,陰氣易虧,“四十陰氣自半”,男六十四、女四十九,便精絕經斷,從這個時候開始,人的陰精也就越來越少,所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這是時間上相對的“陰不足”。

◎陰虛的人盡量少食溫燥的食物,如花椒、茴香、桂皮、辣椒、蔥、姜、蒜、韭菜、蝦、荔枝、桂圓、核桃、櫻桃、羊肉、狗肉等。
不僅如此,人還往往受到外界諸多因素的影響,如相火妄動就可引起疾病,而情欲過度,色欲過度,飲食厚味,都可引起相火妄動,損耗陰精。《色欲箴》中指出:“珣彼者,徇情縱欲,唯恐不及”,陽既太過,陰必重傷,精血難繼,于身有損,“血氣幾何?而不自惜!我之所生,翻為我賊”。這是從量的對比上理解“陰不足”。朱丹溪感嘆,“中古以下,世風日偷,資稟日薄”的社會風氣,強調無涯情欲的“陽”與難成易虧的生殖物質的“陰”,存在著這種難以擺平的“供求”關系。

◎陰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基礎,盡量不要透支它,長期晚睡、加班等都會透支人體內的能量。
“陰不足、陽常有余”的理論直到現在也具有重大的意義,“陰”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基礎,所以不要透支它,農村長大的人,比城市長大的人可以經得起更長時間的透支,這是由于農村長大的人,在幼年時期睡眠較早,身體儲存的能源較多,現代的孩子,比上一代都晚睡,將來能透支的能量必定較少,生大病的機會一定比較多也比較早。
另外,現在為生活和工作奔波的人,由于大量消耗身體的能量,人體中的血氣只能夠維持日常工作或活動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時,人體并不抵抗,疾病長驅直入,由于沒有抵抗的戰事,因此也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疾病癥狀,但是會在人體的膚色、體形及五官上留下痕跡,有經驗的醫生能夠識別出來。許多人都覺得自己非常健康,有無窮的體力,每天忙到三更半夜,盡情透支體力也不會生病,這種現象就是典型的陰虛,透支陰而不自知,等到大病來侵時悔之晚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多儲蓄能源,好好保護我們的“陰”,不要以為精神好、身體壯,就隨意消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透支而不自知。
陰虛體質人常有愛發火的急躁性格
《黃帝內經》里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這里指出了寒為熱病之因。若寒邪過盛,身體內表現出的都是熱證、熱病,也就是說這個虛火實際上是由寒引起,身體內的寒濕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傷腎,引起腎陽不足、腎氣虛,造成各臟器功能下降,血液虧虛。腎在中醫的五行中屬水,當人體內這個“水”不足時,身體就會干燥。每個臟器都需要工作、運動,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潤,就易生熱。比如肝臟,肝臟屬木,最需要水的澆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顯。因此,要供給肝臟足夠的水,讓肝臟始終保持濕潤的狀態。

◎陰虛體質者常有急躁、愛發火的性格,這是由于肝火旺盛引起的。

◎陰虛體質者易出現眼睛干澀、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癥候,這是由于腎陽不足、腎氣虛引起的。
頭、面部也很容易上火。因為腎主骨髓、腦,腎陽不足、腎氣虛時髓海就空虛,遠端的頭部會缺血,出現干燥的癥狀,如眼睛干澀、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而且口腔、咽喉、鼻腔、耳朵是暴露在空氣中的器官,較易受細菌的感染,當頸部及頭、面部的血液供應減少后,這些器官的免疫功能就下降,會出現各種不適,這樣,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的幾率就會增加。如果此時不注意養血,各種炎癥就很難治愈,會成為反復發作的慢性病。
體內寒濕重,上了虛火,就要想辦法滋陰除濕寒。其實也不難,泥鰍就是不錯的選擇。
《本草綱目》記載,泥鰍味甘性平,能祛濕解毒、滋陰清熱、調中益氣、通絡補益腎氣。有“暖中益氣”之功效,可以解酒、利小便、壯陽、收痔。經常食用泥鰍,可以將身體內的虛火全部打掉。

◎《本草綱目》中記載泥鰍味甘性平,能祛濕解毒、滋陰清熱、調中益氣。常食泥鰍可以有效消除體內的虛火。
控制性生活,減少對元精的損耗
中醫有句話叫“欲不可早”,就是說欲望是不可以提前的。欲多就損精,損精的一個標志就是兩眼昏花、眼睛無神、肌肉消瘦,還會牙齒脫落。
男耗精,女耗血。過早地開始性生活,對女子來說就會傷血,對男子來說就會傷精,這樣將來對身體的傷害都是很大的。
此外,一個人即使要行房,也應考慮多種因素。朱丹溪提出了“四虛”之戒:每年的四、五、六、十、十一月為“一年之虛”;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憤怒,驚恐悲哀,醉飲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病后、病時亦為一虛。

◎性生活應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季節、氣候、時辰和情緒等都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一個人要保養人體元氣,避免陰精過分流失,行房事時就要謹防四虛,注意季節、時令、環境、疾病對性健康的影響。
春天,人的生殖機能、內分泌機能相對旺盛,性欲相對高漲,這時適當的性生活有助人體氣血調暢,對身體是健康的。夏季,身體處于高消耗的狀態,房事應適當減少。秋季,萬物肅殺,房事就該開始收斂,以保精固神,蓄養精氣?!岸粷摬?,來年必虛”,冬季更應節制房事,以保養腎陽之氣,避免耗傷精血。
另外,酒醉不能行房,因為這樣容易傷肝,同時也會導致男子的精子減少;陽痿之后不可通過服壯陽藥行房,因為這是提前調元氣上來,元氣一空,人就會暴死;人在情感不穩定的時候,尤其是悲、思、驚、恐的情緒過重的時候不能行房,否則容易傷及內臟,損耗陰精,還可能因此而患病;行房時間不可選擇早上,以晚上十點為最佳。在戌時,心已經很愉悅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要讓肉體也能夠喜悅,這就是身心不二。我們中國人講究身心不二,所以這個時候,人體就進入到一個男女陰陽和合的時期。
人的精氣是有定量的,在長年累月折騰之下必然大量損耗,也許在三年五載內難以感覺到身體有什么大的變化,而一旦發病,想要恢復就很困難了。所以,現代人在性生活方面一定要節制,要保持一種良好的習慣。

◎傳統認為晚上十點左右是性生活的最佳時段,人體在這時會進入陰陽和合的狀態。
蓄積能量就要避免出汗過多
不少人認為,鍛煉時就要運動到大汗淋漓,否則就達不到健身的目的,那么真的是這樣嗎?
汗為心液,在人體屬陰,適度地宣泄可以使身體處于陰陽平衡的狀態,而如果出汗過多,就會導致陰液虧損過多,陰不足以涵陽,人體健康就會出軌,由此可見運動時不可過度。中國古人鍛煉也不主張大量出汗,而以微微汗出為宜,這叫“沾濡汗出”,出一層細汗,對人體是最有好處的。所以在鍛煉時,我們一定注意保持這個原則,不要過度出汗。
有時候幾個人進行同樣的運動后,有人出汗多,有人出汗少,這是因為出汗的多少是因人而異的。
其一,汗液取決于汗腺的分泌,而汗腺的數量,不僅有性別差異,還有個體差異。
其二,出汗多少還取決于體液含量。有些人體液較多,運動時出汗就多;反之,運動時出汗就少。
其三,運動前是否飲水對出汗也有影響,如果運動前大量飲水,會導致體液增多而增加出汗量。
因此,出汗越多并非鍛煉效果越好。一些無汗運動,如散步、瑜伽、騎自行車等,同樣可以起到預防或減少各種慢性疾病的作用,還能幫助降低患中風、糖尿病、癡呆、骨折、乳腺癌和結腸癌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