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哲學(超值全彩白金版)
- 龔耕 彭克慧 陸杰峰
- 1851字
- 2019-01-02 17:22:01
樂天知命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孔子像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祖上曾是宋國人,而且還是貴族,后因宮廷內亂才逃到魯國定居。孔子的父親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立過兩次戰功任陬邑大夫。他先娶發妻施氏,生有九女;于是娶得一妾,生下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卻因其腳有毛病,不甚滿意;后又娶一妾,又生一子,即孔子。
孔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在魯國任委吏、乘田等小吏。30歲左右,孔子成為知名的學者,奉詔開始辦私學,廣收門徒。公元前515年,答齊宣王問政時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張,未得重用。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開始為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國,備受冷遇。公元前484年,孔子返回魯國,晚年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公元前479年病故。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以仁愛、禮義為本,建立了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儒家學派。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和主導精神,體現在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孔子又提出“仁者愛人”,仁者要對世人有同情心,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孔子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他認為一個人能否成為有德之人,主要在自己的主觀努力,為人應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自己有德行,就不必擔心別人是否賞識和理解自己。君子要安貧樂道,舍生取義。孔子還提倡自我反省式的修身養性之法。
哲學辭典
儒家
儒家是中國古代重要學術流派之一,孔子是其創始人。孔子面對當時宗法等級制解體、民不聊生的現實,提出維護宗法等級制的“禮”和緩和暴政的“仁”,主張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孔子較為全面地揭示了認識的客觀來源,提出了“多”而“慎”的認識方法,并認為“學”必須繼之以“思”,“思”必須依據于“學”。儒家學說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有所變化,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況、董仲舒、張載、朱熹、王陽明等。孟子在主張實行“仁政”的同時,提出“民貴君輕”說。他肯定人性生來都是善的,具有天賦的道德意識。荀況認為人性是惡的,提出“化性起偽”的人性改造論。他用“明分使群”來解釋“禮”,剔除了宗法制糟粕,而保留了等級制的合理內容。董仲舒將儒學神學化,倒退到仍以宗法等級制為主干,同時吸收各家學說和各種統治經驗,使儒學成為西漢以后封建統治思想的主導。張載、朱熹、王陽明等歷代學者均各自從時代的需要出發,發展改造了儒學思想而成為宋明理學。
在政治上,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理想是要恢復周禮,建立一個嚴格有序的社會。孔子反對暴政,反對濫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夠“惠民”、“愛民”。孔子主張在政治生活中也要貫徹道德的原則,使政治行為道德化。在他看來,刑罰可以使人畏懼而不敢犯法,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犯罪動機。只有用德和禮對人民進行感化和引導,提高人民的道德意識,才能使社會長期穩定。而以德治國的根本保證是統治者必須成為道德的楷模,以自己的道德風范來影響和教育人民。

孔子講學圖
大約30歲時,孔子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私人講學,受業門人先后達到3000多,其中杰出者72人。上圖表現了孔子在杏壇講學的情景,圖中孔子端坐講授,弟子們在周圍恭敬地聆聽。
在教育上,孔子以道德教育為中心,把自己的政治思想與教育思想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做人,而做人的關鍵是要具備愛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辦學宗旨,在教學中,他自擬教學內容,自創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并且強調學習與思考結合,啟發式的教學和弟子積極領悟結合。他還很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社會現象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他以詩、書、禮、樂、射、御、數為具體的教學內容,這些又與文、行、忠、信相輔而行。
孔子在典籍整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首次提出“文獻”一詞,并結合史實和舊有文獻資料編訂了《易》、《書》、《禮》、《樂》、《詩》、《春秋》等著作。他死后,他的弟子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的言行、語錄編輯成書,定名為《論語》。
孔子的一生是奮力治學、執著追求、不計榮辱得失、為國為民的一生,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化圣人,他對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和思想都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雖然他的政治主張無法實現,但是他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毅和博大讓后人感動。漢平帝追封他為哀成宣尼公,唐玄宗追謚他為文宣王,元成宗加封他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的學說在西漢武帝時代就被定為享有獨尊地位的正統思想,清圣祖為他親筆題書:“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