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哲學(超值全彩白金版)
- 龔耕 彭克慧 陸杰峰
- 2010字
- 2019-01-02 17:22:01
文王之囿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

孟子像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名軻,字子輿,他是戰國時期的鄒國人,位于今天山東鄒縣的東南部。
孟子本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但他一直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不過,他對儒家學說的傳承發揚確實功不可沒。比如,孔子只說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說“仁義”;孔子只說一個“志”,孟子便說出許多“養氣”來。光這兩字,孟子就注入了不少新的內涵,更不用說其他了。
誠然,有一點還是要提的,那就是孟子對哲學世界的最大功勞——他逢人便講的“性本善”。韓愈后來說:“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之所以尤其推崇孟子,就因為他對正道德行的重新詮釋無人匹敵,他對中華民族的功績不在大禹之下。

《孟子》書影
《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孟子學孔子,歷游齊、宋、滕、魏等國。他一度為齊宣王客卿,但其主張不被采納。他不遠千里趕到梁國,梁惠王卻沒有履行曾經許下的諾言,反嫌孟子的見解陳迂久遠而對行事無實際效力。當時,秦國重用商鞅,楚魏重用吳起,齊國重用孫子、田忌。天下政務以合縱連橫為總體局勢,以相互攻伐為主體方略。而孟子仍在大談特談上古之德,顯然難合時宜。所以,孟子只能隱退,給詩書作序,轉述孔子學說的深意,寫下了《孟子》。
孟子七章,通達流暢,氣勢恢宏,善用引譬設喻,反復論辯分析,說理透徹,文采飛揚,更為后世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流傳甚廣的警句名言。既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仁政”,也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王道”,又有仁、義、禮、智以惻隱、善惡、辭讓、是非為心之四端,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更有“正心、誠意、格物、致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
孟子遵循天理,恪守法則,率性而書,率性而活,稱得上先知先覺。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沒有母親的教化,他也只能是蕓蕓眾生中平凡的普通人一個。
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三遷”,大家都熟悉,但下面發生的這件事,就不一定人人皆知了。
儒家經典《禮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將上堂,聲必揚,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意思是說,進門的時候要先高聲打個招呼,獲得應允后方可入內。
一天,孟子的妻子一個人在房里,就沒按禮數將兩腳盤于腿下,而是悠閑地把兩腿伸開坐著。這情景恰好被推門而入的孟子看到了,他很生氣地跑去對母親說:“這婦人好沒禮貌,坐沒坐相,干脆休了。”
孟母問:“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回答:“我剛才進門親眼看到的。”
孟母聽罷正色道:“你沒按要求高聲叫門,是你失禮,而不是你妻子失禮。”孟子慚愧地低下了頭。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孟子被磨練成一個不但有豐富知識、高深學問,還能用深刻諷刺、生動比喻的名辯士。
某天,齊宣王問孟子:“周文王的園林方圓七十里,有這回事嗎?”
孟子點頭:“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齊王接著問:“那不是相當大嗎?”
孟子搖頭:“當時的百姓都覺得它太小了。”
齊王很奇怪:“我的園林方圓才四十里,那些平民就嫌它大了,為什么?”
孟子鎮靜地說:“文王的園林方圓七十里,割草、砍柴、打獵的人都可以隨意進出,它是與民共享的,百姓們覺得它小,這不是很正常嗎?我當初到齊國之前,曾在邊境上問清楚了有關禁令的事項后,才敢進來。我聽說郊外關內有座園林方圓四十里,如果殺了里面的一只麋鹿就被判殺人罪,這就像在城池中央挖了一個方圓四十里的陷阱,百姓們當然嫌它大,這不是也很正常嗎?”
齊王無言以對,但從此心里便又多了一個芥蒂。
孟子本不在乎齊王的昏庸、不堅持原則、輕信奸佞讒言,直到忍無可忍了,他便不客氣地說:“大王,你也太不明智了,即使天下生命力極強之物,你若把它先放在烈日下暴曬一整天,再拿到陰寒處冰凍上十天,它哪兒還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時間很短,大王剛有點從善的決心,如果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就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怎么辦呢?“我就給大王講個下棋的故事吧。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若不專心致志,同樣學不好,也是不能取勝的。弈秋是全國最厲害的下棋能手,他帶了兩名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謹聽指導,認真習藝;而另一個卻總是心不在焉,東張西望,表面上在聽講,心里卻在想若是有一只大鳥從天邊飛過就用箭將它射下來。
“這兩人是同一個師傅教,又都在一塊兒學,然而后來他們的技術卻相差甚遠。一個進展飛速,一個止步不前。是他們的智力有區別嗎?非也,只不過用心的程度不一罷了。”
齊宣王倒沒把這事當回事,但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被精簡成“一暴十寒”,傳將開去,后人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
孟子死后的影響遠勝過他生前,很多現代人也還遵循著他的足跡和理念,孜孜不倦,苦學不厭。

孟母擇鄰 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