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貞觀政要

——初唐政治的重要文獻

作者介紹

吳兢(670~749),唐朝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出生于唐高宗總章三年(670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吳兢為人正直不阿,勤奮好學,對古代經書都有一定的研究,特別是對歷史有較深的造詣。青年時期,他結識了當代著名人物魏元忠、朱敬則等,并從他們那里得到了不少的教益。約在武周圣歷三年(700年)前后,當時武三思領導修撰國史,武三思等人以朋黨為界限,記事不實,吳兢具有忠于歷史的赤誠,憤而私撰《唐書》、《唐春秋》,意欲為后人留下信史。唐中宗時,他任右補闕,與劉知幾等人共修《則天實錄》。書成后,轉任起居郎,又遷水部郎中。開元初,自請繼續修史,得準與劉知幾撰《睿宗實錄》,并重修《則天實錄》。劉知幾去世后,張說為相,見到書中記載張易之誘他誣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頗有政治見識的吳兢,對澄清了七八年混亂局面的唐玄宗很敬仰,他熱切地希望頗有作為的新皇帝能夠吸取老皇帝教訓,重整旗鼓,治國安邦,便唐王朝得以長期統治下去。因此,他大膽而直率地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書要求皇帝納諫。吳兢得到唐玄宗的重視和信任,約在開元三年(715年)前后,升任諫議大夫、太子左庶子等官,并兼文館學士。不久,又任衛尉少卿,兼修國史。開元十七年(729年),吳兢被貶官,出任荊州司馬,后又歷任地方郡守,輾轉遷任,不得重用,寂寞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經典概述

唐太宗像

《貞觀政要》分類編錄了唐太宗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君臣之間有關國家大事的問答,以及大臣爭議和所上諫疏,并旁及政治設施、刑法等等,“用備觀戒”。“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政”指“令”、“政策”,“要”指“要領”、“要點”。“貞觀政要”即“貞觀年間的施政要領”。《貞觀政要》雖記載史實,但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將君臣問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為君之道、任賢納諫、君臣鑒戒、教誡太子、道德倫理、正身修德、崇尚儒術、固本寬刑、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一系列專題內容歸類排列,使這部著作既有史實,又有很強的政論色彩;既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又蘊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觀點和成功的施政經驗。

古帖 唐 魏徵

全書10卷42篇、250章,共8萬字左右。

在第一卷中,吳兢將《論君道第一》作為首篇,其中主要記載了唐太宗和時任諫議大夫的魏徵關于“為君之道”的討論。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在于必須先存老百姓,如果損害了百姓來奉養自身,就如同“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如果想安定天下,君主必須首先嚴于自律,否則上行下效,國家的安定將無從談起。第一卷第二篇是“論政體”。在這里,吳兢繼續記述唐太宗君臣對治國之道的討論,只是這種討論以由單純的治國指導思想進一步深入到了具體的治國方式。

第二卷《論任賢第三》、《論求諫第四》和《論求諫第五》,吳兢更詳細地記錄了太宗身邊的幾個股肱之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馬周等被選拔任用的經歷。太宗對賢才珍惜和重視,但對那些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如果有接受錢財而違法的官吏,一定嚴懲不貸。由于這樣,唐太宗時的官吏多能做到“清廉自謹”。

第三卷包括《君臣鑒戒第六》、《論擇官第七》、《論封建第八》三篇。太宗君臣注意從隋亡中吸取教訓,認為作為君主應該力戒驕奢淫逸,并隨時采納忠直之言,選用賢良,勵精圖治。而為臣子者,對君主應該忠誠不貳,敢于直言,不怕誅殺。在擇官方面,基本遵循“任官唯賢才”的原則。

第四卷主要記錄了關于對太子及諸王的封授、教育、規諫的問題。太宗采納了褚遂良的建議,給太子高于諸王的待遇,并為太子延請師傅,教育太子尊師重道,為將來君臨天下做準備。其他諸王也應該選擇良師益友,接受他們的直言規勸,不得獨斷專行。

第五卷和第六卷共包括十六篇,記錄了唐太宗君臣心中君主或臣子應該恪守的道德準則,包括:仁義、忠義、孝友、公平、誠信、儉約、謙讓、仁惻、慎所好、慎言語、枉讒邪,自省、廉潔等。

第七卷包括《崇儒學第二十七》、《論文史第二十八》、《論禮樂第二十九》三篇。記錄了太宗自踐位以來,通過設弘文館,尊孔子為至圣先師,廣泛授予天下儒士以官職等方法,確立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

第八卷包括六篇,分別是《論務農第三十》、《論赦令三十一》、《論刑法第三十二》、《論貢獻第三十三》、《禁末作附(三章)》、《辯興亡第三十四》。

相關鏈接

《貞觀政要》一書,約完成于唐玄宗開元后期或開元、天寶之際。這一時期正是唐王朝承續“貞觀之治”繼續興盛發展時期,但政治危機已在一連串宮廷政變——武后專權、韋氏弄權以后顯現;社會危機也已時露端倪,小股農民起義時有發生。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貞觀政要》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第九卷包含《議征伐第三十五》和《議征伐第三十六》兩篇,它記錄了從唐初期到唐太宗后期,唐朝處理與周邊國家、地區關系的情況。

《貞觀政要》全書內容涉及非常廣泛。分類歸納,基本上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1.君主的自身修養和作風。2.官員的選拔和作風要求。3.對內對外的大政方針。4.規諫太子,確保國家長久,社稷永存。

《貞觀政要》記述的封建政治問題是全面而詳備的。吳兢把君主作為封建政權的關鍵,他在開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討了為君之道。他列舉唐太宗的言論說明:要想當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正自身。把安民與修養自身當作為君的兩個要素,對于封建政治來說,是抓到了點子上的。對于君主的個人修養,他以唐太宗為例,說明清心寡欲和虛心納諫是相當重要的。做到這兩點,是唐太宗成功的關鍵,從歷代統治者的施政實踐上看,這兩條對于政權安危具有普遍意義。

《貞觀政要》中,也反映了吳兢思想中的一些消極東西。如書中第五卷羅列了關于封建倫理道德的一些說教;第六卷中又列舉了許多關于修身養性的議論。這固然是希望統治者能夠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吳兢對封建倫理的重視和虔誠。

精華內容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徵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徵曰: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詩》云:‘人有言,詢于芻蕘。’昔唐、虞之理,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圣無不照,故共、鯀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梁武帝信朱異,而侯景舉兵向闕,竟不得知也。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魏徵像

【譯文】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問魏徵說:“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為能夠兼聽各方面的話;其所以會昏暗,是因為偏聽偏信。《詩經》說:‘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見。’過去唐堯、虞舜治理天下,廣開四方門路,招納賢才;廣開視聽,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因而圣明的君主能無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鯀這樣的壞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語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卻深居宮中,隔絕賢臣,疏遠百姓,偏信趙高,到天下大亂、百姓背叛,他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到侯景興兵作亂舉兵圍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馬攻掠城邑時,他還是不知道。由此可見,君主只有通過多方面聽取和采納臣下的建議,才能使顯貴大臣不能蒙上蔽下,這樣下情就一定能上達。”太宗很贊賞他講的話。

【原文】

杜如晦,京兆萬年人也。武德初,為秦王府兵曹參軍,俄遷陜州總管府長史。時府中多英俊,被外遷者眾,太宗患之。記室房玄齡曰:“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宗自此彌加禮重,寄以心腹,遂奏為府屬,常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累除天策府從事中郎,兼文學館學士。隱太子之敗,如晦與玄齡功第一,遷拜太子右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以本官檢校侍中。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知吏部選事。仍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至于臺閣規模,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獲當時之譽,時稱房、杜焉。

【譯文】

文官圖 唐

唐初多因襲隋制,帝王及文武百官均能戴圖中所示的黑色幘,至貞觀后,則為帝王、內臣所專用。

杜如晦,祖籍陜西萬年。武德初年,擔任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就被提升為陜州總管長史。當時秦王府中人才濟濟,外遷的人也非常多,對此,李世民表示憂慮。記室房玄齡說:“王府中的幕僚離開得多,這并不值得惋惜。可是杜如晦非常能干,有見識,是輔佐帝王的良才。如果您只做一個守住領地的藩王,那么用不著他,可是如果您要統領四海,那么非此人不可。”太宗從此便對杜如晦以禮相待,視為心腹,經常讓他參與密謀。當時,權力之爭激烈,戰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為太宗出謀劃策,提出良好的建議,令人十分佩服。后來,他被封為天策府從事中郎,兼任文學館學士。在平定太子的叛亂中,杜如晦和房玄齡功勞最大,杜如晦被提升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遷任兵部尚書,封為蔡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貞觀二年(628年),他擔任檢校侍中。貞觀三年(629年),拜為尚書右仆射,兼任吏部選事。他和房玄齡共同掌管朝廷的政務,有關修筑宮殿的規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議決定,二人的政績深得人們的稱道,說起當時的良相,人們就會以“房謀杜斷”加以贊許。

【原文】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云:‘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了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譯文】

唐太宗有一匹好馬,特別喜愛它,常在宮里飼養,有一天這匹馬沒有生病卻突然死掉了。太宗對養馬的宮人很生氣,要殺掉他。長孫皇后勸諫說:“從前齊景公因為馬死了要殺人,晏子請求數說養馬人的罪狀:‘你養的馬死了,這是你第一條罪。讓國君因馬殺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們國君,這是你第二條罪。諸侯知道了,必定輕視我們齊國,這是你第三條罪。’齊景公聽后便赦免了養馬人的罪。陛下讀書曾經讀到過這件事情,難道忘記了嗎?”太宗聽后平下氣來。他對房玄齡說:“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啟發幫助我,對我很有好處。”

昭陵六駿·颯露紫 金 趙霖

此圖依據唐太宗昭陵六駿石刻而繪,全卷分六段,每段畫一馬,旁有題贊。

【原文】

太宗初踐祚,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館,精選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學士,給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聽朝之隙引入內殿,討論墳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罷。又詔勛賢三品以上子孫為弘文學生。

十八學士圖 唐 佚名

【譯文】

唐太宗剛剛即位不久,就在正殿左側設置了弘文館,精心挑選天下通曉儒學的人士,保留他們現任的官職,并兼任弘文館學士,供給他們五品官員才能享用的精美的膳食,排定當值的日子,并讓他們在宮內歇息留宿。唐太宗在上朝聽政的間隙時間,就把他們引進內殿,討論古代典籍,商議謀劃政事,有時到半夜才停歇。后來,他又下詔讓三品以上的皇親貴族、賢臣良將的子孫充任弘文館學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桐柏县| 怀化市| 舒城县| 清流县| 克什克腾旗| 同德县| 高雄市| 剑川县| 郁南县| 河津市| 新龙县| 芒康县| 乐至县| 镶黄旗| 布尔津县| 昌都县| 织金县| 静宁县| 岐山县| 黑龙江省| 兴和县| 中山市| 凌云县| 重庆市| 临泽县| 雷波县| 即墨市| 湖南省| 常宁市| 含山县| 梁山县| 奎屯市| 增城市| 江孜县| 长海县| 鹤岗市| 东山县| 锦州市| 廊坊市|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