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經典全知道(彩圖精裝)
- 桑楚
- 1463字
- 2019-01-02 17:45:22
洛陽伽藍記
——北朝奇書
作者介紹
楊衒之(有的書中“楊”誤作“羊”,也有寫作“陽”的),北魏著名散文家,北平(今河北滿城)人,約生活北齊天保(550~559)年間。《魏書》、《北史》均不立傳,生平事跡不甚可考。有的說他曾任北齊時期城郡太守,也有的說他官至秘書監。從本書卷首書名和卷中自述來看,曾任北魏撫軍府司馬,擔任過奉朝請,后升秘書監,并且親身經歷了北魏中后期的全盛與變亂。后任北齊期城(今河南泌陽縣)太守。北魏自太和十九年(495年)遷都洛陽后,大修佛寺,“金剎擁有僧尼二百萬,寺院多達三萬處”,東魏武定五年(547年)楊衒之重返洛陽,目睹洛陽多年戰亂、城郭崩毀凄涼景象,撫今思昔,感慨之余,著《洛陽伽藍記》。梵文的“伽藍”,意思是“眾園”或“僧院”,即佛教寺院。作者之所以寫這部書,不單是為了記錄北魏佛教全盛時期的概貌,也是為了記敘當時社會的富庶,追溯禍亂的由來,悲嘆繁華的消失。
經典概述
《洛陽伽藍記》是以洛陽的寺院為綱而展開的,全書共分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五卷。作者先從城內開始,由里及外,并且表列門名,兼記遠近市里、官署、道路、橋梁、時人宅第與名勝古跡。
全書記載了洛陽大大小小80多所寺院。記寺院先記立寺人、立寺時間、寺院方位,再記建筑結構、周圍環境及其興廢沿革。市里、官署、道路、橋梁、時人宅第及名勝古跡等也多交待其地理位置,有的還兼記遺聞佚事,同時還敘述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情況,在這些記述中,還記錄了所交往各國的社會政治、風土人情、物產出品等。

佛說法刺繡 南北朝
經過孝文帝改革,北魏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特別是朝廷放松了對技作戶的控制后,民間的手工業與商業日益活躍起來。《洛陽伽藍記》在描繪佛寺的盛況時,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材料。如在《法云寺》篇記載洛陽大市東西南北時寫道:“市東有通商、達貨二里,里內之人盡皆工巧屠販為生,資財巨萬。”“市西有延酤、治觴二里,里內之人多釀酒為業。”“市北有慈孝、奉終二里,里內之人以賣棺槨為業,貨輛車為事。”“別有阜財、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諸工商貨殖之民。”工商業的發達必然導致城市生活的豐富多彩,《洛陽伽藍記》所記載的當時民間雜技百戲之盛,也正是城市生活豐富多彩的一個側面,這在《長秋寺》、《景樂寺》、《禪虛寺》等中都有精彩的記載。從這些記載看,當時的表演節目形形色色,場面相當闊大,情節精彩紛呈,觀眾上自帝王,下至普通青年男女。

如來三尊像 麥積山石窟 南北朝
《洛陽伽藍記》以佛寺為線索,還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其中有不少是作者贊賞的人物,如劉白墮、楊元慎、邢子才、王肅等,不僅交待他們的生平、爵里,有的還花費大量筆墨記載佚事。
《洛陽伽藍記》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不僅僅由于它的內容,同時也有賴于它的描寫技藝。書中說:“至武定五年(547年),歲次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廓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墻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于荒階,山鳥巢于庭樹。游兒牧豎,躑躅于九逵;農夫耕老,藝黍于雙闕。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在這種蒼涼的故國之悲下,他在書里,寫出宮闈、寫出政事、寫出腐敗統治者的貪淫豪奢、寫出寺廟中不會誦經的假和尚,筆觸所及,都哀傷人世,寓意深遠,令人跟著也為之惆悵、為之感慨了。
相關鏈接
《洛陽伽藍記》向來與《水經注》一道被人們譽為中國北朝散文著作的雙璧,是以記佛寺為綱的具有文化與文學價值的歷史文獻。作者長于敘述,精于描繪。文筆濃麗秀逸,情趣盎然,語言洗煉,格調高雅,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學價值的史書,其中尤以《法云寺》、《壽丘里》等節為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