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彩圖精裝)
- 思履
- 2238字
- 2019-01-02 17:47:12
編年史始祖——《春秋》
《春秋》是世界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上自公元前722年,下至公元前481年,合計424年魯國的歷史。
《春秋》是魯國史記的名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書。為什么叫《春秋》呢?因為,說到春,就兼及了夏,說到秋,就可以想見冬,所以用“春秋”二個字,就包括了春夏秋冬四時,萬物繁育,盡在其中。四時之事,無物不包,無事不記,所以當時把一國的歷史稱為《春秋》。在西周,“春秋”是各國國史的通稱,當時有“周之春秋”“燕子春秋”“齊之春秋”……有所謂“百國春秋”。現在我們所讀的《春秋》是魯國的編年體國史,經過孔子的修訂,成為了儒家的經典,“春秋”成了這部經典的專用名稱。

《春秋》的內容
《春秋》是記述魯國自隱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1)間的魯國及所關系于各諸侯國的大事。

喪祭

災害

戰爭

婚娶

會盟

朝聘
《春秋》的價值
1.保存了史料。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云:“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不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2.“寓王法”——提出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
我們知道在古代,史官是一個重要的職位,其作用非常重要。凡君王的言行,都要由史官記下來,作為國家臣民的法典和榜樣,這樣君王就必須言行謹慎。
孔子在修訂魯《春秋》時,用“微言”寄托了“大義”,“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撥亂世,反之正”,“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
孔子在修訂《春秋》時候所用的“微言”,就是微妙精深而又含蓄的言辭,發揮的是治國的大道,社會的秩序,是非的標準,目的是揚善去惡,撥亂反正。孔子的這種“春秋筆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人們明是非,知善惡,守正不移,把對于理想的堅持,對于人格的保持,對于榮譽的珍視,對于正義的維護,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春秋》所記的時間上起魯隱公,下到魯哀公,前后二四四年。它盡管以魯君年號紀元,卻不只寫魯國事,各國都有兼顧,其中著墨最多的是有關晉文公和齊桓公的事跡,儼然是當時的“世界史”。書中記事按年月編排,開編年記史之先河。上面載的除了政事,還有天文、鬼神、災變。記災是表示天罰,記鬼表示恩仇,盡管有點迷信,但體現了它的“勸懲”之意。至于政事上,勸懲的意思更是明顯,如齊國南史氏聽聞史官記錄“崔杼弒其君”,還濫殺無辜,就跑到都城續載這件事,崔杼見了有所顧忌,就停止了殺戮。
《春秋》記事細微簡略,細細咀嚼,卻能讀之有味。這就是它的“微言大義”。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亂臣賊子因何懼怕?這是因為《春秋》一書寓含褒貶,一字之褒,比叫作王侯還榮耀;一字之貶,比讓做罪人還恥辱。所以那些弒君奪位的臣子,就不得不有所顧慮,就如三國曹丕篡奪漢室天下,還要堂而皇之地叫皇帝下詔個“讓賢書”,生怕落個罵名。這正是春秋大義的影響。
春秋“三傳”
孔子作的《春秋》被稱為“經”,后來為這些“經”作傳注的叫“傳”,現在我們能讀到的給《春秋》作的傳有三種:《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孔子開門授徒,把經典解釋給學生聽,其中《春秋》是一個重要科目。孔子有的徒弟把先師講《春秋》時的經義敘述給學生,一代代傳下去,不斷咬嚼其義,到西漢時出現兩部解釋《春秋》經義的傳:《公羊傳》《谷梁傳》;也有人怕孔門子弟所傳的經義失真,故而不釋其義,只傳其事,這便是《左傳》。以后就把這三部解釋《春秋》的傳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
《左傳》,是《春秋》三傳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是編年記事的史書,記事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悼公十四年(前454)為止。
《左傳》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左丘明,孔子根據魯春秋而著成《春秋》,左丘明根據《春秋》而著成《左傳》。唐宋以后有人質疑《左傳》的作者,但是也承認是出自戰國中期的散文大家之手。
《左傳》是為《春秋》作傳。它以精妙的文字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左傳》的記事是直書其事,簡明扼要。《左傳》與《春秋》互為表里,詳略互見,《春秋》簡要的地方,《左傳》為它詳盡,《春秋》明細的地方,《左傳》往往就簡約。
《左傳》融經學于史學,寓褒貶于記事,是一部不朽的史書,也是重要的經書。
《公羊傳》
《公羊傳》也是為《春秋》作的傳。它的特點是解經每句一解,這點不同于《左傳》。
《公羊傳》相傳是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作。孔子的門人子夏傳授此學于公羊高,當時是口傳心授,五傳到了公羊壽、胡毋生始著之竹帛成書。此書有三個特點:
1.《公羊傳》的記事,多用問答式,并且記載事件的始末;
2.《公羊傳》重在傳《春秋》中的大義,就是闡發揚善去惡的思想,強調國家的“大一統”;
3.《公羊傳》提出了著名的“三世說”,對后世影響很大。
《谷梁傳》
《谷梁傳》和《左傳》一樣,也注重闡發《春秋》大義,但與《左傳》不同的是,它更側重禮儀教化。
《谷梁傳》也是出自孔子的門人子夏之手,據傳周末魯人谷梁赤與公羊高同師于子夏,學習《春秋》并傳授弟子,終作成《春秋谷梁傳》。
《谷梁傳》和《公羊傳》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是用每句問答的方式來闡發《春秋》的含義的。在三傳當中,《谷梁傳》的文字最為質樸、清簡。
“三傳”的價值
《春秋》是歷史大綱性質的歷史著作,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微言大義。《左傳》用簡練而又極為生動的文筆,對史實進行了非常詳實的記述。《公羊傳》、《谷梁傳》與《左傳》不同的是,它們比較注重闡發《春秋》中的歷史意義。《春秋》和“三傳”是中華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經典。

子夏像

公羊高像

谷梁赤像

胡毋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