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yīng)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彩圖精裝)
- 思履
- 3124字
- 2019-01-02 17:47:09
先民的歌唱——《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上起西周初年(約公元前11世紀),下迄春秋中葉(約公元前7世紀),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經(jīng)典之一。
《詩經(jīng)》在我國文學史、經(jīng)學史,以至在人類的文化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想了解中國文化,《詩經(jīng)》是不可不讀的一部要籍,要做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詩經(jīng)》更是必讀的經(jīng)典。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說:“《詩經(jīng)》這一部書,可以算作中國所有書籍當中最有價值的。”
這部兩千七百多年的詩歌集,是奠定一個人的中國文化基礎(chǔ)的重要基石。

《詩經(jīng)》的來源
《詩經(jīng)》原先稱作《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都把它當儒家的經(jīng)典來讀,才叫作《詩經(jīng)》的。《詩經(jīng)》來源于民間歌謠,上古的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朱自清語)。這就是《詩》中“國風”的來源了。《詩經(jīng)》中的“雅”“頌”是宴會、祭祀的樂章,出自貴族之手。
《詩經(jīng)》在成書之前,早就在口頭流傳了。《詩經(jīng)》的作者是誰呢?因為沒有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至今尚不得知。按照歷代的說法,大概是西周前后的時候,官方有專門搜集詩歌的人到民間“采詩”,然后記錄下來;或是有宮廷樂師編寫,再配上朝廷音樂,伴上舞蹈表演。
最初的詩是在有了文字以后,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寫成的。這些記錄詩歌的人是樂工,他們記錄詩歌不是出于研究的目的,而是出于他們的職責,因為他們就是奏樂唱歌的;這就得把歌詞記下來,制成了唱本兒。到了春秋時,出現(xiàn)了太師這個官職,他們是樂工的頭兒,負責為各國宴會使臣時奏樂唱歌。太師們整理本國和別國樂歌,搜集樂詞和樂譜,把歌曲按照貴族的口味包裝出來。太師搜得的歌謠有樂歌和徒歌之分,徒歌是需要合樂才能唱的,往往在合樂的時候要疊字或疊章,以增加歌曲的音樂美,所以歌詞的原貌便有些改變了。除此之外,太師們對貴族祭祖、宴客、出兵、打獵時作的詩也有保存。這類詩的內(nèi)容不外乎典禮、諷諫、頌美等等。后來,周天子和各國諸侯又要求臣民向他們獻詩,以供樂工演唱。太師們把所有搜集到的詩歌編輯起來,據(jù)說有三千多首。
到了春秋末年,“道德喪而禮樂崩”,傳說孔子有感于這些詩歌的教化意義,決定把它們編訂成冊,將三千多首詩刪到三百篇,取名《詩三百》,遂成《詩經(jīng)》。從此,《詩經(jīng)》做了“六書”之一,到了宋代還給選入了“四書五經(jīng)”,成為讀書人上進登科的必讀之物。

《詩經(jīng)》來源于民間歌謠。

樂工收集記錄詩歌進行奏樂歌唱。

太師們按貴族口味包裝詩歌,供貴族欣賞。

孔子刪減、編訂,遂成《詩經(jīng)》。
《詩》言志
俗話說“詩言志”,其實“詩”這個字就是“言”和“志”的合體。古代所謂“言志”總是牽扯著政治或教化。春秋時很流行賦詩,各國使臣往往在外交宴會上要點一篇詩或幾篇詩叫樂工唱。這跟今人在KTV點歌演唱一樣,只不過前者點詩一定有政治的意味,以表達對某國或某人的愿望、感謝、責難等。而且,點詩時往往不管上下文的意義,只拉出一章中的一兩句,這種斷章取義只是為了暗示政治。如《左傳》上說,晉使趙孟出訪鄭國,鄭伯就在垂隴設(shè)宴款待他。席間子太叔為趙孟賦詩:“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子太叔取的是《野有蔓草》的末兩句,借以表達對趙孟歡迎之至。其實這首詩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這樣做只是為了“言志”,所以不必在乎原詩的主旨了。

到了孔子時代,賦詩已經(jīng)不常見了,孔子見它有教化意義,與儒家“溫柔敦厚”的作風相似,就刪詩成三百,稱為“詩三百”,還教給學生學習,用詩來討論修身的道理,成為“六經(jīng)”之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用玉比作人,教導學生做學問需下工夫才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本來說的天生麗質(zhì)的美人,他卻比作畫畫,說做事情是要一步步進行的。后來《莊子》和《荀子》里都說到“詩言志”,這個“志”就是指的教化。到了以后,《詩三百》就稱作《詩經(jīng)》了。“詩”為何要“言志”?詩歌所要言的“志”到底是什么?聞一多認為,志有三義,即記憶、記錄和懷抱;朱自清認為,到了“詩言志”和“詩以言志”這兩句話,志已經(jīng)指“懷抱”了。
但春秋時列國的賦詩只是用詩,并非解詩;那時詩的主要作用還在樂歌,因樂歌而加以借用,不過是一種方便罷了。至于詩篇本來的意義,那時原很明白,用不著討論。到了孔子時代,詩已經(jīng)不常歌唱了,詩篇本來的意義,經(jīng)過了多年的借用,也漸漸含糊了。他就按著借用的辦法,根據(jù)他教授學生的需要,斷章取義地來解釋這些詩篇。后來解釋《詩經(jīng)》的儒生都跟著他的腳步走。最有權(quán)威的毛氏《詩傳》和鄭玄《詩箋》差不多全是斷章取義,甚至斷句斷義——斷句取義是在一句、兩句里拉出一個兩個字來發(fā)揮,比起斷章取義,真是變本加厲了。
《詩經(jīng)》的六藝
《詩經(jīng)》有305篇,內(nèi)容有風、雅、頌,寫法有賦、比、興,這被稱為“詩經(jīng)六義”。風指“國風”,寫各國民間事、物,雅分“大雅”、“小雅”,是朝廷正聲雅樂,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詩經(jīng)》憑什么成為儒家經(jīng)典?簡單地說就是那三個字:思無邪。孔子讀《關(guān)雎》時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意思是它雖然寫愛情,但能保持適度,能在“禮”的約束范圍內(nèi),后人更是把這意思延伸為了“溫柔敦厚”。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寫戰(zhàn)事、寫農(nóng)民疾苦和貴族貪婪的詩,如《秦風·無衣》說的是邊塞將士艱苦生活,《碩鼠》篇借大老鼠的貪吃譏諷貴族的貪斂,這類針砭時弊的歌謠與儒家的“仁愛”不謀而合。

《詩經(jīng)》還是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它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在寫法上堪稱后人寫詩的圭臬。前面說了,它有三種寫法:賦、比、興。賦就是直接陳述,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詩經(jīng)》句式整齊,基本上都是四言詩,讀起來抑揚頓挫,錯落有致,很有音樂感。有的詩歌重復使用相同的韻、字、句甚至篇章,叫作“重章、疊字、疊句、疊韻”,也作為詩歌的文字技巧為后世所效仿。
《詩經(jīng)》的價值
1.《詩經(jīng)》可以表達理想、志向,涵養(yǎng)性情,凈化心靈(“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可以使人的感情真實、善良、美好,人格厚道,就是溫柔敦厚。其實,人們常說的個人素質(zhì)修養(yǎng),不應(yīng)該光是指處世技巧,更應(yīng)該是指人自身心靈——情感世界的升華。這才是人自身的完善。
2.《詩經(jīng)》教給人們通曉人情世態(tài)。這是人們做事、從政的基礎(chǔ)。
3.讀《詩經(jīng)》可以使人們文才博雅,辭令美善,很好地應(yīng)對人生中發(fā)生的各種事情。
4.《詩經(jīng)》是中國文學之祖,學習中國文化的必讀之書。是研究古代文字、歷史、地理、政治、社會、經(jīng)濟、風土人情、愛情婚姻、宗教道德、名物名勝的重要資料。
古人所言《詩經(jīng)》的作用
1.“《詩》言志。”(《書·舜典》)
2.“《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3.“溫柔敦厚,《詩》教也。”(《禮記·經(jīng)解》)
4.“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三家《詩》及《毛詩》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包括《詩經(jīng)》在內(nèi)的先秦舊典,以及諸侯史記檔案,大多都化為灰燼了。漢代建國以后,恢復文教,《詩經(jīng)》開始又流行于社會。民間涌現(xiàn)了魯人浮丘伯、申培和轅固、韓嬰、毛亨、毛萇等《詩經(jīng)》學大家。他們研治《詩經(jīng)》形成了漢代四家《詩》。
《魯詩》
魯申培為《詩訓故》,號曰《魯詩》(亡于晉)。
《齊詩》
齊轅固作《詩傳》,號曰《齊詩》(亡于魏)。
《韓詩》
燕人韓嬰作《內(nèi)外傳》數(shù)萬言,號曰《韓詩》。(亡于北宋,僅存《韓詩外傳》)。
《毛詩》
由孔子弟子子夏,六傳至魯人毛亨(時人稱為大毛公),作《詩訓詁傳》,傳授趙人毛萇(時人稱為小毛公),號曰《毛詩》。后漢鄭玄為《毛詩》作箋,從此“毛詩鄭箋”傳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