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彩圖精裝)
- 思履
- 1224字
- 2019-01-02 17:47:10
最早的經典——《尚書》
《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這里的“尚”是上古的意思,也有崇尚之意,這里的“書”是公文的意思,它的性質相當于后世的檔案,不是泛指圖書。
《尚書》的內容和體例
《尚書》的內容包含虞、夏、商、周四代。
《尚書》的體例可以分為六種,稱為六體,即典、謨、訓、誥、誓、命。

《尚書》的主要觀點和價值
1.《尚書》記載了唐堯、虞舜、夏禹及皋陶、益稷四代圣賢君臣的嘉言懿行,成為了中華民族品德文明的重要來源,為后世力求上進的人們修身、行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言行典范。
2.《尚書》記載了上古的歷史資料,涉及周公攝政、成王即位、穆王改制等重要的歷史事件、古代典制,還有上溯大禹治水、分述九州的古代地理,所以《尚書》成為了治古代史的必讀經典。
3.《尚書》中記載了古代的政教合一、神權政權合一及民間風俗的情況。《洪范》有箕子告誡武王“天錫禹洪范、九疇之事”,《酒誥》記載殷商酗酒、周代嚴刑的情況。

史官根據舜帝的言行事跡,寫作了《舜典》。
4.《尚書·大禹謨》中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富有哲理的箴言,成為了宋代理學的重要思想基礎。
今古文《尚書》之爭
今世所傳的《尚書》,有很多殘缺,這是因為它在流傳中“多生變故”。《尚書》成書始于孔子,孔子把它當作了教授學生的“經典”。到了秦始皇的時候,朝廷燒天下詩書,還禁止民間私藏,許多書籍輕則殘缺,重則散佚,《尚書》也難逃厄運。到西漢初年,朝廷解除書禁,號召人們向朝廷“獻書”。這時,漢文帝聽說山東有個九十多歲的老頭,名叫伏生,私授《尚書》于齊魯之間,于是派晁錯向他請教。這位伏生本是秦博士,他在焚書令下達后,把《尚書》藏在家里墻壁中。伏生所藏的《尚書》是用“古文”還是秦篆寫的,現在已經不得而知。后人只知道他的弟子用隸書將他所授“尚書”整理并流傳下來,共29篇,也就是后來的《今文尚書》。

漢景帝時,魯恭王在孔子舊宅的墻壁中得“古文”經傳數十篇。
到了漢景帝時候,魯恭王在孔子舊宅的墻壁中得到“古文”經傳數十篇,其中就包括《尚書》。魯恭王本來是來拆孔子宅院、擴充自己宮殿的,這下發現了古文尚書,就停止拆房,還叫來孔門子弟孔安國,讓他加以整理。安國整理完畢,得《尚書》45篇。到了武帝時,漢武帝劉徹將伏生所藏的《尚書》列為博士。孔安國于是把《古文尚書》也獻出來,但這本《尚書》用古文寫成,艱澀難懂,成了無人能懂的“逸書”,所以被朝廷束之高閣,直到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以《古文尚書》校勘《今文尚書》,這才有了用處。后劉歆還想將《古文尚書》立為博士,引起“五經博士”反對,雙方展開爭辯,這便是后來所說的“今古文之爭”。
由于關系“孔子之道”,今古文之爭成了西漢經學的一大史跡。今古文兩派有何不同呢?今文派主張通經致用,“思以其道易天下”,有很濃的先秦諸子風氣。他們解經的時候只講微言大義,也就是只說自己的歷史和政治哲學。而古文派看重的是章句、訓詁、典禮、名物。古文派也有不同分類,他們各得孔子一端,各有偏倚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