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彩圖精裝)
- 思履
- 1299字
- 2019-01-02 17:47:07
高明之道——《中庸》
宋代朱熹說,《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中庸》這本書,論述了人性、社會、政治、哲學,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庸之道。

安貧守志的子思
魯繆公曾多次邀請子思做官,子思堅持不受。為了潛心研究學問,他移居到了宋國,以免被人打擾。魯繆公這人倒是很執著,一次被拒絕了不死心,就派了使者去宋國拜見子思,還帶了一份厚禮。子思二話沒說,當即把人趕了出去。子思一輩子也沒做官,學生求學時給他的一點見面禮就成了他唯一的生活來源,所以他一輩子住在破舊的陋巷中度日,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跟顏回有點像。飽受生活折磨的子思,到了六十二歲的時候再也支撐不下去了,終于離開了人世。

子思作《中庸》。
何為“中庸”?《中庸》里主要講了什么?

《中庸》的要義為“中”“誠”“和”。
所謂中庸,宋代程頤解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中庸》的核心思想,寫出了天地和諧的自然天性,是宇宙的本來狀態,而天地之間的人一旦擁有這樣的和諧狀態,就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天地萬物達到一種和諧無礙的境界,人與天地合為一體,行事自在,萬物欣欣向榮,人則可以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中庸》不長,不到一萬字,卻是跟《論語》、《孟子》并列的經典。它主要說的是什么呢?說白了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用中正、中和的方式做人做事。這是《中庸》最核心的東西。

“中”原意不像現在人想的“持中,中立”那么簡單?它其實是有點玄機的,首先是叫人的行為不要過頭了、極端了,不偏不倚是為中,萬事都要剛好才行。就像是一道菜,火候適中時候才能燒好。《中庸》里還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可見它還指人的本心。人人心里都有個“禮”,喜怒哀樂變成行為的時候,這個“禮”就讓行為變得恰當、自如不過分。庸如何解呢?孔子說“不易之謂庸”,庸就是穩定不變的東西。一句話,中庸就是讓人的內心和行為做到協調,做事情不要有過和有不及。
如果說《大學》是治世哲學,那《中庸》可稱得上修身哲學,如書中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也,明則誠也”,說的是心誠跟明理的關系,如果理順了,讀書人可受益一輩子。所以,歷史上的朱熹、顧炎武、曾國藩諸人,讀懂了《中庸》,才做到了至善、至誠的中庸境界。
《中庸》還提出了“誠”的概念。人要想與天地并列,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須“至誠”。曾子也把“誠”作為達到最高理想的必要修養,子思把誠發揮到極致。只有誠了,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固有的天性,才能發揮事物最大的能力,才能參與天地化育。
高明之道,中庸不是折中主義
孔子的中庸思想長時間地被人誤讀了。很多人覺得中庸就是“折中主義”,做到中庸的人就表現得唯唯諾諾,軟弱無能,像個“好好先生”。其實呢,中庸所揭示的道理,非但不是這般消極悲觀的,而且還是積極樂觀的。承認矛盾,重視統一,是中庸反映的道理,也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一部分。這種“無過無不及”的“恰到好處”,就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
《中庸》里解釋的不單是做人的道德準則,還涉及國計民生的問題,所以它才會成為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和“實學”。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