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章 李東垣:后天之本,養胃健脾有良方

◎李東垣非常重視脾胃,探討脾胃內傷病的病因病機,強調了脾胃氣虛,元氣不足,陰火內盛,升降失常是產生多種內傷病癥的病機。

脾胃若傷,百病由生—李東垣的日常調攝養生觀

1 大醫智慧

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壽夭得失,安之于數,得喪既輕,血氣自然諧和,邪無所容,病安增劇?茍能持此,亦庶幾于道,可謂得其真趣矣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

—引自《脾胃論》

2 精彩解讀

李東垣晚年自稱東垣老人,是我國金元時期四大名醫之一,是著名的醫學家,也是養生學家。他對脾胃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諸方面,形成了個人獨成一家的系統理論,故而后世稱其為“補土派”。他在所著的《脾胃論》中提出如下觀點:“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即許多疾病的根源,都在于飲食不利,損傷脾胃之氣,使之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來營養經脈,滋養臟腑和護身抗病。因此,避免脾胃損傷,是維護人體健康長壽的關鍵。

人身精氣的轉輸升降,依賴于脾胃的升降來完成。脾胃的升降作用對人體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將會出現多種病證。

◎升麻具有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即強調脾胃在人體調養中的重要性。因飲食水谷全靠脾胃的作用,才能轉化為人體加以利用的營養物質。因此,人的飲食必須營養合理,飲食調和,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身體才能健壯。

“食助藥力,藥不妨食”,即食物與藥物,應相互起到協調作用,必須要有合適的食物來滋養脾胃,才能使藥物發揮療效。否則若脾胃功能不好或傷及脾胃,即使最好的藥物,也難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用藥時時顧及保護脾胃,治療則處處兼顧脾胃?!?/p>

除此之外,李東垣關于日常生活諸方面的攝養方法也是圍繞調脾胃和養元氣這個原則而制定的,內容多而且很具體。

日常生活攝養方法

綜觀李東垣先生的養生之道,完全建立在醫學生理的基礎上,從遠嗜欲,節飲食,到適寒溫及日常生活細節的調攝,都貫徹了重脾胃保元氣這樣一種醫學思想,其方法既無氣功導引的深奧,也無靈丹仙藥的玄虛,而是實實在在為普通人所設,因而人人都可做到,其可貴之處也正在這里。他的理論學說誕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羅天益等人的繼承發展。王好古大量吸收東垣的藥物學理論,重視其臨床應用。羅天益則比較全面地吸收了東垣的脾胃學說,在脾胃內傷病綱目分類及其臨床應用經驗的認識上,進一步豐富了東垣的脾胃學說。

吃飯有講究,養脾胃益健康—李東垣的飲食護脾養胃法

1 大醫智慧

《四十九難》曰:飲食勞倦則傷脾。又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腸為痔。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傷,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滿,兀兀欲吐而惡食,或為飧泄,或為腸,此胃傷脾亦傷明矣。大抵傷飲傷食,其治不同。傷飲者,無形之氣也。宜發汗,利小便,以導其濕。傷食者,有形之物也。輕則消化,或損其谷,此最為妙也,重則方可吐下。今立數方,區分類析,以列于后。

—引自《脾胃論》

2 精彩解讀

李東垣是個養脾胃大家,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自然在他的脾胃養生論中有一套飲食理論一直在影響著后來人,不管是醫學界人士還是普通老百姓。

他認為飲食勞倦則傷脾,又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彼岢嬍巢荒苓^飽,否則會傷脾胃。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經常飲食過飽,不僅會使消化系統長期負荷過度,導致內臟器官過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過剩的熱量還會引起體內脂肪沉積,引發“富貴病”和“文明病”。人的進食方式應該像“羊吃草”那樣,餓了就吃點,每次吃不多,胃腸總保持不饑不餓不飽的狀態。我國著名營養學家李瑞芬教授總結的秘訣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飽,餓了就吃,吃得很少。”只有這樣,才能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另外,李東垣特別強調人要多吃五谷雜糧,尤其是豆類,他曾說過:“白粥、粳米、綠豆、小豆之類,皆淡參利小便。”現代醫學認為五谷雜糧里面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幫助腸道蠕動,排除毒素,預防便秘。在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吃五谷雜糧要以新鮮者為好,一方面新鮮粗糧營養物質含量較豐富,另一方面新鮮粗糧不易被黃曲霉素所污染。久置的粗糧易霉變,不但不能防癌,其中的黃曲霉素還有可能誘發肝癌。

◎經常飲食過飽,不僅會使消化系統長期負荷過度,導致內臟器官過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

李東垣還告誡人們吃飯不要過咸,他說:“忌大咸,助火邪而瀉腎水真陰,及大辛味,蒜、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類,皆傷元氣?!鼻宓嬍乘坪醮蠹叶贾?,但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清淡飲食的前提條件:食物應該多樣化,主食以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經常吃奶類、豆類和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飲食中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滿足人體基本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再提倡清淡少鹽,對脂肪和食鹽的攝入量加以控制,才能真正地促進健康。

最后李東垣提倡人們不要喝太多的酒,他說:“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爆F代醫學認為長期嗜酒會引發多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胃炎、膽囊炎,甚至導致人的智力下降。

◎現代醫學認為五谷雜糧里面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幫助腸道蠕動,排除毒素,預防便秘。

2 健康錦囊

脾功能不佳者,宜吃具有補脾氣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忌吃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忌吃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

養脾四法

三餐參考膳食

◎主食以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經常吃奶類、豆類和適量的魚、禽、蛋、瘦肉。

◎蓮子具有清心醒脾,補脾止瀉,養心安神明目、補中養神,健脾補胃,滋補元氣的功效。

脾胃積熱勞損,可喝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

1 大醫智慧

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余,有余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茍誤認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又云: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之證,始得則熱中,今立治始得之證。

—引自《脾胃論》

2 精彩解讀

中醫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古時判斷一個人的生死,常常摸一摸這個人嘴里還有沒有氣,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故而有了“人活著就是一口氣”之說。而氣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另一個則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李東坦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論,即一個人如果脾胃不好,陽氣就會不足,各種疾病也就隨之而來。

李東垣作為“補土派”的代表人物,以“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原則,結合當時人們由于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導致的胃氣虧乏的現狀,創制了調理脾胃的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

對于補中益氣湯,當代國醫大師張鏡人先生頗有研究,他指出: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芪升舉清陽為使。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自可痊愈;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自復其位。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3 健康錦囊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普遍加快,許多人不能按時吃飯,因此腸胃經常出問題,找個時間給自己補補脾胃,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除了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之外,這里再為您介紹一種補脾胃的佳品—十寶粥。十寶粥的原料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具有補脾胃、益肺腎、強身體、抗病毒、抗衰老及延年益壽的作用。

補脾胃藥膳

寒熱溫涼皆可傷,補虛益損選對方—李東垣治脾胃虛損四方

1 大醫智慧

《內經》說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于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 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葬軟,所傷不一,難立定一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治法,臨時加減用之 更有或先飲酒,而后傷寒冷之食,及傷熱食、冷水與水,如此不等,皆當驗其節次所傷之物,約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與之,無不取效。自忖所定藥方,未敢便謂能盡藥性之理,姑用指迷辯惑耳!

—引自《蘭室秘藏》

◎脾氣主升,能把飲食中的精氣、津液上輸于肺,然后再輸布于其他臟腑以化生血氣。

2 精彩解讀

中醫認為,脾氣主升,能把飲食中的精氣、津液上輸于肺,然后再輸布于其他臟腑以化生血氣。我們通常所說的脾有益氣作用的“氣”,就是代表人體機能的動力,而這種動力的產生,則有賴于脾發揮正常的運化能力。如果脾虛,就不能行氣,反而引起氣滯腹脹。

在中醫理論中,脾胃虛損可以分為脾胃氣虛、脾胃陽虛、胃陰虛三大類型。

脾胃虛損的類型

在《蘭室秘藏》中,李東垣針對不同類型的脾胃虛損制定了相應的方子,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認識一下。

脾胃虛損對癥方

3 健康錦囊

一些日常的食物也有很好的補氣作用,平時可適量吃一些。

補氣食物

◎香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菌類食物。

◎馬鈴薯能夠補氣健脾,宜于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易门县| 吉安县| 天台县| 昆山市| 安国市| 盐边县| 天台县| 永城市| 剑阁县| 彭泽县| 汝南县| 桂阳县| 平塘县| 思茅市| 镇原县| 神池县| 沁源县| 东至县| 万盛区| 山东省| 黄平县| 鄂州市| 扶沟县| 海安县| 台东县| 巴楚县| 盐亭县| 延吉市| 太谷县| 饶阳县| 双桥区| 铁岭市| 大港区| 托克逊县| 金湖县| 雷波县| 泗阳县| 玛纳斯县| 长海县| 石首市|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