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九章 張從正:根治瘡癰腫痛,身邊處處是良方

◎張從正著作《儒門事親》一書,共十五卷,所載內容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針灸等各科。

痔瘡、肛漏、肛裂,張從正給您推薦痔漏四方

1 大醫智慧

夫痔漏腫痛,《內經》曰:因而大飽,筋脈橫解,腸癰為痔。痔而不愈,變而為漏,同治濕法而治之。可先用導水丸、禹功散;瀉訖,次服枳殼丸、木香檳榔丸;更加以葵羹、菠菜、豬羊血等,通利腸胃。大忌房室,雞、魚、酒、醋等物勿食之。

—引自《儒門事親》

2 精彩解讀

痔漏是痔瘡、肛漏、肛裂、肛周膿腫等肛周疾病的統稱,發病機理是直腸末端的黏膜下層和肛管,肛緣壁皮下靜脈血回流障礙,形成曲張、淤積,慢性炎癥刺激組織細胞,形成像靜脈瘤樣團塊組織。按發生部位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種;按輕重程度可分為輕、中、重三度。

造成痔漏、肛周疾病的原因很多,一是飲食原因,飲食不節,過多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二是長期便秘,大便不暢,久瀉,久痢等;三是長期負重運行,久坐,久站等;四是女性妊娠、分娩,肝硬化疾病等。痔漏肛周疾病雖說不是危及生命的重病、大病,但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長期及反復性感染,還會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

◎癰瘡是指葡萄球菌侵害多個毛囊和皮脂腺而發生的感染。

對于本病,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有導水丸、禹功散、枳殼丸、木香檳榔丸四個方子進行調治,他表示:“痔而不愈,變而為漏,同治濕法而治之。可先用導水丸、禹功散;瀉訖,次服枳殼丸、木香檳榔丸。”除了服用湯藥之外,張從正認為食療及日常保健也很重要,他認為:“葵羹、菠菜、豬羊血等,通利腸胃。大忌房室,雞、魚、酒、醋等物勿食之。”有些好的方子在其專著《儒門事親》中有記載,下面介紹給大家。

痔漏四方

3 健康錦囊

痔漏是指痔瘡合并肛漏者。明代醫學家方賢《奇效良方》卷五十一:“初生肛邊成,不破者曰痔,破潰而出膿血、黃水,浸淫淋漓而久不止者曰漏也。”證治可參見痔及肛漏條。

痔與漏為見于肛門內外的兩種不同形狀的疾患。凡肛門內外生有小肉突起為痔。凡孔竅內生管,出水不止者為漏;生于肛門部的為肛漏,又名痔瘺。

痔漏的成因,痔多由飲食炙煿,飲酒過量,外感六淫,內傷情志,以致陰陽失調,臟腑本虛,氣血虧損。所謂“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漏則由“陷脈為瘺,留連肉腠,因瘡穿膿汁不盡,復感七情四氣而成。”

對治痔漏,民間也有許多奇效方,選錄幾則,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

◎痔與漏為見于肛門內外的兩種不同形狀的疾患。

民間奇效方

藏用丸內服,陽起石散,解除背癰之痛

1 大醫智慧

夫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燭散,大作劑料,下臟腑一二十行;次以針于腫處亂刺血出,如此者三;后以陽起石散敷之。不可便服內托散,內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為陽,更以熱投熱,無乃太熱乎?如瘡少愈,或瘡口未合,瘡痂未斂,風癢時作,可服內托散,以辟風邪耳!

—引自《儒門事親》

2 精彩解讀

背疽,又稱為“背癰”,是指發生于背部的感染性疾患,因患者用手反搭,可觸摸到病灶,故名“搭背”,俗稱“背花”,又稱“搭手”,現代醫學統稱化膿性感染。

現代醫學認為,背癰的發病原因是由于抗病能力低下,糖尿病日久失治,金黃色葡萄球菌乘虛侵入毛囊,沿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組織,受感染的毛囊與皮質腺相互融合,進而形成癰毒。

祖國醫學認為,是因濕熱內生、腎水虧損、陰虛火盛、內蘊火毒、榮衛不從、逆于肉理,素體陰虛、過食厚味,陽氣清浮、熱盛則肉腐成膿。

背癰的典型癥狀是,未潰者背部病灶處紅腫高大,質地較硬、邊緣清楚、疼痛劇烈、壯熱畏寒、口渴、惡心嘔吐、神志恍惚、食后即吐、咳嗽、胸痛。已潰者先滲黃白稠膿;次流桃花色膿,再出淡紅色水液,有熱象,疼痛隨膿出而減,四周硬塊漸消,腐肉日脫、新肉漸出。

對于背癰的治療,張從正認為:“夫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燭散,大作劑料,下臟腑一、二十行;次以針于腫癰處亂刺血出,如此者三;后以陽起石散敷之。不可便服內托散,內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為陽,更以熱投熱,無乃太熱乎?如瘡少愈,或瘡口未合,瘡痂未斂,風癢時作,可服內托散,以辟風邪耳!”張從正所說幾個方子,在《儒門事親》中都有記載,下面介紹給大家。

◎滑石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的功效。

治背疽方

3 健康錦囊

背癰是指發生于背部的感染性疾患,因患者用手反搭,可觸摸到病灶,故名“搭背”,俗稱“背花”,又稱“搭手”,現代醫學統稱化膿性感染。

現代醫學認為,背癰的發病原因是由于抗病能力低下,糖尿病日久失治,金黃色葡萄球菌乘虛侵入毛囊,沿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組織,受感染的毛囊與皮質腺相互融合,進而形成癰毒。

祖國醫學認為,是因濕熱內生、腎水虧損、陰虛火盛、內蘊火毒、榮衛不從、逆于肉理,素體陰虛、過食厚味,陽氣清浮、熱盛則肉腐成膿。

對于背癰的防治,在日常生活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背癰的防治

口瘡酸痛難受,不妨用酸漿水洗一洗

1 大醫智慧

夫大人小兒口瘡唇緊,用酸漿水洗去白痂,臨困點綠袍散。如或不愈,貼赴筵散。又不愈,貼鉛白霜散則愈。

—引自《儒門事親》

2 精彩解讀

口瘡,現代醫學稱之為“口腔潰瘍”,是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從米粒至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周圍充血。潰瘍具有周期性、復發性及自限性等特點,好發于唇、頰、舌緣等。病因及致病機制仍不明確。誘因可能是局部創傷、精神緊張、食物、藥物、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統性疾病、遺傳、免疫及微生物在其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治療主要以局部治療為主,嚴重者需全身治療。

對于口瘡的治療,張從正有很多種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則是酸漿水。酸漿水的做法其實很簡單,我們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用包菜或生菜都可以,先燒沸水,用少許面粉放入涼水中攪勻,倒入沸水中,然后將切洗好的菜放入水中,不用再煮,連菜帶湯盛入容器中。每天勤攪動即可。到次日如果還不酸,可以用生黃瓜或生的西紅柿切成大片放進去,繼續攪動,一般來說就成功了。

當然,如果酸漿水不起作用,還可以用綠袍散、赴筵散、鉛白霜散等,下面為大家一一介紹。

◎口瘡,現代醫學稱之為“口腔潰瘍”,是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淺性潰瘍。

治口瘡方

3 健康錦囊

復發性口瘡是口腔粘膜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普通感冒、消化不良、精神緊張,郁悶不樂等情況均能偶然發生,好發于唇、頰,舌緣等,在粘膜的任何部位均能出現,但在角化完全的附著齦,硬腭則少見。年齡不拘,發病年齡估計在10~20歲之間,女性較多。一年四季均能發生,潰瘍有自限性,能在10天左右自愈。若口瘡經常發生或此起彼伏稱復發性口瘡。其病損呈潰瘍性損害,潰瘍具有周期性、復發性及自限性等特點。

◎復發性口瘡好發于唇、頰,舌緣等部位。

◎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損傷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局部刺激。

口腔潰瘍分類

防治口腔潰瘍注意事項

另外要注意:早期黏膜上皮細胞內及細胞間水腫,可形成上皮內皰。上皮內及血管周圍有密集的淋巴、單核細胞浸潤,隨后有多形核白細胞、漿細胞浸潤,上皮溶解破潰脫落,形成潰瘍。潰瘍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假膜或壞死組織覆蓋。固有層內膠原纖維水腫變性、均質化或彎曲斷裂,甚至破壞消失。炎癥細胞大量浸潤。毛細血管充血擴張,血管內皮細胞腫脹,管腔狹窄甚至閉塞,有小的局限性壞死區,或見血管內玻璃樣血栓。重型阿弗他潰瘍可深及黏膜下層。

牙齒被蟲蛀,燈燒巴豆熏牙窩

1 大醫智慧

夫風蛀牙疼久不愈者,用針插巴豆一枚,于燈焰上燎,煙未盡急存性,于牙窩根盤上熏之則愈。

—引自《儒門事親》

2 精彩解讀

蛀牙,也有人叫它蟲牙,學名齲齒。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牙菌斑。牙菌斑是牙齒表面的一層幾乎無色的薄膜,含有造成齲齒的細菌。每次進食后,牙菌斑中的這些細菌會和食物中的糖分或淀粉發生化學作用,產生腐蝕牙齒的酸性物質。久而久之,牙齒的琺瑯質便會破壞,形成比較脆弱的小蛀斑,若繼續惡化則會形成牙洞,即蛀牙。所以,蛀牙是從小蛀斑發展而來的,不是真的有蛀蟲或什么其他蟲子,而是牙齒被逐漸腐蝕的結果。

蛀牙在嚴重情況下,會導致牙齒的壞死和脫落。蛀牙也就是牙齒出現腐爛現象。蛀牙很大程度上受我們生活方式的影響,如我們吃什么食物,我們是否注意牙齒健康,我們的飲用水和牙膏中是否含有氟化物,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我們是否會患上蛀牙。是否易生蛀牙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蛀牙,也有人叫它蟲牙,學名齲齒。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牙菌斑。

蛀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置之不理,蛀牙能破壞牙齒并破壞牙齒的中央神經,從而導致膿腫,也就是牙根頂端的局部感染。一旦膿腫形成,只能通過牙根管療法、外科手術或拔除牙齒進行治療。

◎牙菌斑是牙齒表面的一層幾乎無色的薄膜,含有造成齲齒的細菌。

對于蛀牙的治療,張從正為我們推薦了一個小方法:用針插一枚巴豆,在燈焰上燎燒,煙未盡急存性,置于牙窩根盤上熏一熏就好了。這里我們還得解釋一個概念—存性。所謂“存性”,又叫“燒存性”,是一種中藥炮制的方法,即把藥燒至外部焦黑,里面焦黃為度,使藥物表面部分炭化,里層部分還能嘗出原有的氣味。

除了張從正的方法之外,我國歷代醫書中都記載了一些治蛀牙的小方法,下面介紹給大家。

治蛀牙的小方法

3 健康錦囊

當然,中醫主張“未病先防”,治療方法再簡單、再有效都不如不得病。因此,張從正還提醒大家要注意預防蛀牙。從現代的角度來說,防蛀牙要注意以下兩點。

防蛀牙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曲水县| 同江市| 台北市| 镇原县| 兴国县| 武邑县| 理塘县| 云阳县| 海淀区| 全椒县| 海淀区| 石柱| 临武县| 高阳县| 建湖县| 武平县| 普兰县| 密山市| 石嘴山市| 铜鼓县| 高青县| 微山县| 红河县| 莫力| 武冈市| 翼城县| 班玛县| 雷波县| 永寿县| 莒南县| 隆昌县| 十堰市| 贵南县| 万年县| 闽侯县| 福州市| 宜章县| 贵港市| 三河市|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