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科學人文藝術通識大全(彩圖精裝)
- 魯中石
- 1647字
- 2019-01-02 19:30:13
對細菌與疾病的研究
19世紀中葉,科學家們最終認識到微生物導致了絕大多數疾病,而不再將疾病歸因于“邪惡的靈魂”以及“壞空氣”等。隨著顯微鏡以及實驗技術的改進,科學家們逐漸能夠“追蹤”這些有時候致命的微生物。
早在1546年,意大利內科醫師吉諾拉莫·弗拉卡斯托羅(約1478~1553年)在他的著作《傳染病與接觸性傳染病》中就提出:細菌是導致疾病的罪魁禍首。然而,當時沒有人重視他的觀點,直到1676年,荷蘭科學家安東尼·范·列文虎克(1632~1723年)使用自制的顯微鏡首次觀察到細菌之后,這一觀點才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當時列文虎克從嘴中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細菌。
隨后,1840年,德國病理學家雅各布·亨利(1809~1885年)提出觀點,認為寄生生物體(細菌)入侵引發了感染,這種所謂的疾病的細菌論不久由法國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年)獨立提出了。1877年,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1843~1910年)稱細菌可以被染色,從而使它們能夠更容易地在顯微鏡下研究。7年后,丹麥內科醫師漢斯·革蘭(1853~1938年)據此提出細菌分類的方法,依照細菌是否吸收特定染料的性質,將其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細菌學家們又根據細菌的外形將其分為球菌(圓形)、桿菌(卵形)以及螺旋菌(螺旋形)等。
大事記
1546年 弗拉卡斯托羅認為微生物導致疾病
1676年 范·列文虎克發現細菌
1840年 亨利提出“疾病病源論”
1884年 革蘭氏染色劑用于細菌分類
1897年 貝葉林克發現病毒
知識鏈接
病毒
病毒非常小,通常情況下能夠捕獲細菌的過濾器也無法濾得病毒,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直到19世紀末期,科學家們才發現病毒。盡管如此,在20世紀30年代電子顯微鏡發明之前,還沒有哪位科學家能真正看到病毒。病毒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是由外層蛋白質組成的“殼”以及內部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或RNA(核糖核酸)分子組成。病毒外表面有各種結構,它們離開活體細胞后無法繼續繁殖,但是一旦進入活體細胞,便會迅速占領這一細胞并迅速繁殖更多的病毒體。病毒體數量猛增后會迅速侵入其他細胞。如圖所示:A.腺病毒,常引發急性呼吸道疾??;B.噬菌體,能夠攻擊其他細菌的病毒;C.HlV(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病毒),引發艾滋病。



路易斯·巴斯德用兔子及其他實驗動物研究細菌。他在一個地下室用培養基培養細菌,并在地下室中安裝了鍋爐、熱管道等,使細菌始終處于一個溫暖的生長環境之中。
在生物學家們得知細菌的形狀后,便著手搜集各式各樣的細菌,并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培養細菌樣本,很快便有了許多發現。1880年,德國細菌學家卡爾·厄博斯(1835~1926年)發現是桿菌引發了傷寒癥。同年,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1843~1910年)發現是細菌引發了肺結核癥。1897年,德國細菌學家弗雷德里?!だ辗蚶眨?852~1915年)與威廉·舒爾茨(1839~1920年)發現了動物患鼻疽病的病因。1897年,丹麥獸醫伯恩哈德·邦(1848~1932年)發現桿菌誘使牛流產。同年,日本細菌學家志賀潔(1871~1957年)發現了地方性痢疾的病因。
引發人類疾病的寄生性微生物不僅僅只有細菌一種,原生動物也是罪魁禍首之一。如錐體蟲會引發致嗜眠性腦炎及南美錐蟲?。ㄓ址Q查格斯氏病)等疾病;阿米巴蟲會引發阿米巴痢疾;瘧原蟲引發瘧疾等。一些微小的真菌也能引發皮膚或肺部疾病。19世紀,微生物學家發現了上述大部分微生物。


左邊主圖顯示的是沙門氏菌—常常是導致人類食物中毒的原因。這些長條形的細菌在細菌分類中屬于桿菌類。上邊小圖分別為:1.單球菌;2.雙球菌;3.葡萄球菌;4.弧菌;5.鏈球菌;6.螺菌;7.螺旋菌;8.桿菌。
1897年,荷蘭微生物學家馬提尼斯·貝葉林克(1851~1931年)證實引發煙葉花葉病的微生物無法使用細菌過濾器“捕獲”,這是人類發現的首個病毒。次年,引發??谔阋叩牟《颈话l現。從那時起,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很多人類疾病同病毒有關,如黃熱病、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質炎、麻疹、艾滋病等。一旦科學家發現誘發某種疾病的細菌之后,便會立刻制造對抗該細菌的疫苗,因此人們能通過注射疫苗獲得免疫力。但是制造病毒疫苗要比制造細菌疫苗困難得多,不過迄今為止,以上提到的所有由病毒引發的疾病,除艾滋病外,其他均已獲得針對性疫苗。